公共管理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6:48:03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公共管理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切合自身实际的考虑
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在职业生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种种问题,甚至走入误区。在访谈中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于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没有研究过,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的考虑,有的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许多同学目标缺失,没有发展方向,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学习工作缺乏动力。由于目标缺失,导致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明确。虽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没有把这些实践和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
(二)主观能动性受限,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在问卷调查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就业市场制度与就业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丧失。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就职单位;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面对人才市场。
(三)缺乏职业准备,沟通能力亟待加强
职业准备,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某种原因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就是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访谈中发现,许多简历词句都差不多。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挑谁来面试好像都可以;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优点,介绍自己时,只会强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四)价值取向偏颇,过分看重经济因素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中社会地位和职业声
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
“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
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择业时,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众所周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才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尽管如此,学生就业仍然受到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
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受其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不愿吃苦,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教育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三)高校指导缺乏专业性
第一,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所用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很多书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等,从而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一项名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就业咨询的需求率达24.1%、就业信息指导的需求率达23.0%,都很高。
第二,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
首先,职业指导者专业化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其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在就业指导时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影响日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再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
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但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第四,职业指导投入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在就业指导的人员配备、设公共管理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切合自身实际的考虑
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在职业生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种种问题,甚至走入误区。在访谈中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于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没有研究过,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的考虑,有的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许多同学目标缺失,没有发展方向,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学习工作缺乏动力。由于目标缺失,导致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明确。虽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没有把这些实践和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
(二)主观能动性受限,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在问卷调查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就业市场制度与就业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丧失。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就职单位;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面对人才市场。
(三)缺乏职业准备,沟通能力亟待加强
职业准备,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某种原因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就是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访谈中发现,许多简历词句都差不多。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挑谁来面试好像都可以;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优点,介绍自己时,只会强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四)价值取向偏颇,过分看重经济因素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中社会地位和职业声
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
“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
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择业时,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众所周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才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尽管如此,学生就业仍然受到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
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受其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不愿吃苦,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教育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三)高校指导缺乏专业性
第一,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所用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很多书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等,从而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一项名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就业咨询的需求率达24.1%、就业信息指导的需求率达23.0%,都很高。
第二,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
首先,职业指导者专业化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其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在就业指导时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影响日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再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
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但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第四,职业指导投入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在就业指导的人员配备、设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