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磨课过程[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8:16:07 教育学论文
教育论文: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磨课过程[1]教育学论文
【论文秘籍网 - 教育学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一节的磨课过程,逐步确立了“情境为载体、问题为线索、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思路,解决了原设计中情境创设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教学情境功能价值的挖掘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化学教学;公开课;磨课;教学探究
公开课是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教学研讨形式,但笔者在组织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会后,对会上—节公开课的反思却没有就此终止,而是经历了一次不平常的磨课过程。
1 事情的起因
2010年3月,笔者在市内某中学组织召开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孩校一名青年教师执教一节题为“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的公开课。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先引用某影视剧中的一段“战争中氯气泄放事件”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围绕氯气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展开教学,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课堂中不乏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着很好的体现。但笔者认为:用影视片段引课的做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影视作品大都具有虚构成分’其可信度往往令人质疑,学生对其中的毒气事件不能严肃对待,大大削弱了情境素材的价值。笔者建议,换用现实生活中的氯气泄漏事件(如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徐州段氯气泄漏事件),增强情境的真实性,以给学生造成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思想震撼。
2 磨课的过程
2.1专家点拨——指明改进方向
2010年4月,笔者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会议期间,潘鸿章教授谈到:要注意解决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观念的建构。潘教授的话让笔者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此前不久的那节公开课,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情境创设与教学过程脱节,课始的教学情境只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而后却偃旗息鼓,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持续的调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改进的目标自然变得明晰,笔者感到莫名的兴奋……
2.2观点引领——诱发磨课过程
青岛会议归来之后,经过几番冥思苦想,事情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笔者开始失去了当时的兴致,对课例的进一步研究就此搁浅了。2010年10月,笔者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的文章Ⅲ,文中关于磨课的观点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对那节公开课例的真正磨砺加工才算正式拉开了序幕。笔者对教材内容又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开始动手执笔改进教学设计。为了增强引入的效果,笔者将“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徐州段氯气泄漏事件”素材更换为“2010年7月四川广元游泳池氯气泄漏事件”新闻视频。以此引入新课后,笔者又设计了“事故中泄漏的物质是什么?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何危害?如何处理泄漏气体?”等一系列问题,试图建立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继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在后续的磨课过程中,笔者又进一步突出了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尤其对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这一部分,让学生在科学预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但淄博六中的孟静老师认为:这些导引问题仍浮在表层,并未真正起到联系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作用,还是有撇开情境素材另起炉灶之嫌。虽然笔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怎样设计才能紧扣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不使其呈现“两张皮”的形式,却始终困扰着笔者,很长时间也没能拿出更好的方案。笔者在倦怠之余打算退而求其次,于是将这一设计思路定位为“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设计”,想以此作为磨课的成果。笔者一度陷入了苦恼之中……
2.3课例启迪——激发灵感火花
正当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设计的奇思妙想令笔者眼界大开:假牙病例贯穿始终,在课堂上生动“再现”了医生看病的全过程,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求知欲望和思维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会是何等之高。对于“氯”这一节,还有没有可能从情境素材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贯通课堂始终,使其同样也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呢?笔者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之火。笔者将新闻视频又看了多遍,对其中与氯气有关的信息(如有毒、对眼睛黏膜和皮肤有高度刺激性、将氯气罐压入水中等)进行了认真记录和反复揣摩。这些信息虽然能够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但要提出贯穿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是谈何容易啊!就在笔者几近放弃的时候,“指挥人员调集五百斤烧碱与其中和”的信息让笔者头脑中灵光一闪:氯气不是酸却用烧碱中和,这一点不正是可以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理想问题吗?但它仅能与“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教育学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一节的磨课过程,逐步确立了“情境为载体、问题为线索、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思路,解决了原设计中情境创设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教学情境功能价值的挖掘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化学教学;公开课;磨课;教学探究
公开课是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教学研讨形式,但笔者在组织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会后,对会上—节公开课的反思却没有就此终止,而是经历了一次不平常的磨课过程。
1 事情的起因
2010年3月,笔者在市内某中学组织召开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孩校一名青年教师执教一节题为“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的公开课。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先引用某影视剧中的一段“战争中氯气泄放事件”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围绕氯气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展开教学,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课堂中不乏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着很好的体现。但笔者认为:用影视片段引课的做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影视作品大都具有虚构成分’其可信度往往令人质疑,学生对其中的毒气事件不能严肃对待,大大削弱了情境素材的价值。笔者建议,换用现实生活中的氯气泄漏事件(如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徐州段氯气泄漏事件),增强情境的真实性,以给学生造成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思想震撼。
2 磨课的过程
2.1专家点拨——指明改进方向
2010年4月,笔者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会议期间,潘鸿章教授谈到:要注意解决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观念的建构。潘教授的话让笔者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此前不久的那节公开课,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情境创设与教学过程脱节,课始的教学情境只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而后却偃旗息鼓,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持续的调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改进的目标自然变得明晰,笔者感到莫名的兴奋……
2.2观点引领——诱发磨课过程
青岛会议归来之后,经过几番冥思苦想,事情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笔者开始失去了当时的兴致,对课例的进一步研究就此搁浅了。2010年10月,笔者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的文章Ⅲ,文中关于磨课的观点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对那节公开课例的真正磨砺加工才算正式拉开了序幕。笔者对教材内容又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开始动手执笔改进教学设计。为了增强引入的效果,笔者将“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徐州段氯气泄漏事件”素材更换为“2010年7月四川广元游泳池氯气泄漏事件”新闻视频。以此引入新课后,笔者又设计了“事故中泄漏的物质是什么?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何危害?如何处理泄漏气体?”等一系列问题,试图建立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继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在后续的磨课过程中,笔者又进一步突出了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尤其对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这一部分,让学生在科学预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但淄博六中的孟静老师认为:这些导引问题仍浮在表层,并未真正起到联系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作用,还是有撇开情境素材另起炉灶之嫌。虽然笔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怎样设计才能紧扣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不使其呈现“两张皮”的形式,却始终困扰着笔者,很长时间也没能拿出更好的方案。笔者在倦怠之余打算退而求其次,于是将这一设计思路定位为“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设计”,想以此作为磨课的成果。笔者一度陷入了苦恼之中……
2.3课例启迪——激发灵感火花
正当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设计的奇思妙想令笔者眼界大开:假牙病例贯穿始终,在课堂上生动“再现”了医生看病的全过程,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求知欲望和思维积极性被激发的程度会是何等之高。对于“氯”这一节,还有没有可能从情境素材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贯通课堂始终,使其同样也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呢?笔者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之火。笔者将新闻视频又看了多遍,对其中与氯气有关的信息(如有毒、对眼睛黏膜和皮肤有高度刺激性、将氯气罐压入水中等)进行了认真记录和反复揣摩。这些信息虽然能够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但要提出贯穿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是谈何容易啊!就在笔者几近放弃的时候,“指挥人员调集五百斤烧碱与其中和”的信息让笔者头脑中灵光一闪:氯气不是酸却用烧碱中和,这一点不正是可以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理想问题吗?但它仅能与“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