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一 > 教育资讯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散文测试题[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5:05:35 高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散文测试题[1]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散文测试题[1]高一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散文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zhuì) 袅娜(niǎo) 弥漫(ní)  脉脉含情(mài)
  B.处理(chù) 颤栗(zhàn) 霎时(shà) 蓊蓊郁郁(wěnɡ)
  C.混沌(dùn) 落蕊(ruǐ) 房檩(lǐn) 揠苗助长(yà)
  D.曲折(qū) 茎叶(jìnɡ) 倩影(qiàn) 纤尘不染(xiān)
  解析:A.“弥”应读作mí,“脉”应读作mò;B.“处”应读作chǔ;D.“茎”应读作jīnɡ。
  答案:C
  2.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解析:“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B.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D.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解析:“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前应加“叫”或“让”字,使与前文的主语“我”相对应。
  答案:D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句子,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 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树缝里 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A.②③①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② ①③④
  解析:这段文字紧紧围绕“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顺序展开,由远景到近景,由高处到低处。④句紧承前面的“杨柳最多”,然后按照“树色”“树梢”“树缝”的顺序展开。
  答案:B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