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7:02:41 教案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发明家成长历程的记叙文。文章写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的几个故事,表现了爱迪生热爱科学的特点,以及好奇、善问、爱动手实践的性格特点,赞扬他勤奋认真、不畏艰险 、执著追求的创新精神。
本文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故事”。题目表明本文的内容是讲故事的,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结构分析〕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爱迪生的自然情况和在发明创造上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爱迪生探索问题的故事。这部分先写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再追溯其原因在于他爱提问,激怒了老师,只好回家自学。这部分讲的是爱迪生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好奇爱问。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爱迪生做科学实验的故事。这部分写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模仿母鸡孵蛋的故事,表现他大胆设想并敢于亲自尝试的特点。第二个小故事,让人飞天的故事。第三个小故事,在火车上试验的故事。第四个小故事,硫酸溅脸的故事。后3个故事都是写他惹祸,险些酿成大灾的险事,表现他不怕危险,不怕挫折的品格。这一部分讲了爱迪生个性特征的又一方面:敢于动手实践。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爱迪生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取得巨大成功。这部分表现爱迪生个性特征的第三个方面:持之以恒。
〔语意理解〕
“爱迪生的刨根问底激怒了老师。老师认为他是故意捣乱,每次考试、测验,都给他打最低的分数,使他老是倒数第一名。老师还当众骂他是傻瓜。爱迪生受不了,跑回家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气之下,再也不让他上学了。”
这段话解释爱迪生学历太低的原因,其实是在赞扬他是个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发问的孩子。第1、2、3句写爱迪生的爱发问惹怒了老师。这个老师没有科学的育人观念,喜欢安分守己的学生,因此不喜欢爱刨根问底的孩子。他感到心烦,回答不出来丢丑。第4、5句写妈妈不让他上学了。爱迪生的妈妈也当过小学教师,有很高的育人艺术。她从爱迪生的“爱问”,看到爱迪生品格中闪亮的火花———强烈的好奇心。妈妈懂得,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她领爱迪生回家自己辅导,她要刻意发展爱迪生的好奇心。
“爱迪生离开了学校,可是并没有离开学习。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很认真。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事情他总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这两句话是下文的总领句,概括了爱迪生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的原因,即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第1句写他认真学习。第2句,进一步指出爱迪生的又一个性:爱亲自动手试验。这两句讲明,书本学习必须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快速增长才干。
“接二连三的打击,都没有能影响爱迪生许多新想法的不断产生和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连续不断。“接二连三的打击”,概括了前文讲的动手试验而出的许多乱子。这些乱子破坏性大,伤害身心健康,甚至会闹出人命。一般人可能“吃一堑长一智”,消极地面对教训,从此安分守己,不再冒险了。而爱迪生毫不畏惧,这些“都没有能影响”他不断产生“新想法”,“继续搞试验的决心”。爱迪生确实有科学家的素养:具有为了实现理想敢冒风险,坚韧不拔与不懈探究的精神。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写作特点〕
1.用两组故事表现主人公的品格。
文章不直说爱迪生的优秀品格,而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而且是组织了两组故事。第一组只一个故事,表现他好奇爱问的个性。他竟然把老师给问怒了,足见问的问题多而范围广。第二组写4个故事,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肯动脑又大胆的顽童形象,赞美了他敢于实践、敢于探究的品格。这种组织材料的方式使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爱迪生的品格全貌。
2.排比与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头便把排比与设问综合起来使用,“当你晚上……当你和同学……你可知道……?”接着自答:“它们都是一个名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发明的”。第2、3自然段设问“这个大发明家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呢?”自答:“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设问合乎常理,自答却出人预料,于是创造了一个悬念,文章变得曲折生动,扣人心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