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伪指导”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0:22:07 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教学中的“伪指导”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伪指导”
华凤存
在作文教学中,要不要老师来指导?应该指导什么内容?指导多少才是恰到好处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叶圣陶先生是不主张作文指导的,他在《论写作教学》中写道:有所指导和暗示,是八股精神,彻底抛弃。
鲁迅先生认为作文是不存在秘诀的:“现在竟还有人写信来问我作文的秘诀。”(《作文的秘诀》)一个“竟”字,体现出鲁迅对所谓作文秘诀的嘲讽。
当然,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进行作文指导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指导往往是给所有的学生开出一份包治百病的仙丹:写作之前大讲特讲作文技法;后对作文题进行审题指导,对写作内容进行无偿奉献;学生交上作文之后大批特批,满纸红字;然后进行下一次的作文指导和写作……
在各种报刊上都有“名师”对作文写作指手画脚,介绍方法ABC,总结经验为一二三。那些经验或方法,听起来很美,看起来也“有条有理”,做起来却弊大于利。
有人在审题上大讲特讲,有人在结构上滔滔不绝,有人在内容上剑走偏锋……今天在这里开讲座,明天到那里作报告,或者在报刊上开个专栏,弄个系列。可悲的是,这些人讲写作文一套又一套,却很少有散文、随笔问世,独有几篇大而无当的“论文”“流传”。
还有人在作文写作指导中创造出种种新名词,犹如鸡爪不叫鸡爪而叫“凤爪”一样,自鸣得意,自欺欺人。
鲁迅先生给我们总结了作文的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是作文教学指导的秘诀。(2011.9.15)
篇一:作文教学亟待去伪寻真
作文教学亟待去伪寻真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现状是高耗低效,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
寻找到教学的本真。要力戒虚情假意、“模拟生活”和随意操作,
寻找到真实自我、真实体验和科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作文
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寻找虚假模拟真实随意科学路径
作文,学生觉得难写,教师觉得难教。教师和学生投入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结果总是事倍功半。教学的现状业内人不满意,业外
人更是指责声连连。深入探究,我以为主要是没有去“伪”寻“真”。
一、去虚情假意,寻真实自我。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也不难见的,
一旦要求写作文许多学生总是去找作文选,看看有没有相似的文
章,这本没有再翻那本,试图发现“新大陆”,试图套用现存模式,
于是,思维模式化,写法模式化,内容虚假化,就成了作文丝毫也
不奇怪的正常现象。这样,五湖四海的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
情感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的思想在深刻的社会嬗变中缺失了理性
和个性。本来青少年的思想应该最活跃,视界应该最澄明,生命意
识应该最鲜活。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培养了大批思维相似,无
个性差异、无创新意识的“克隆人”。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
1、误解“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
要求,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时尚话语。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但
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多少,教师大张旗鼓宣称的主体性恐怕只是教学
的一种点缀或时髦。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积极的、自主的、
自由的、创造的。不少老师仅仅理解为一般的主动性、积极性,所
谓的主动、积极即表现为课堂上的活跃。课堂上这样的情形是我们
屡见不鲜的:有的学生在说,有的学生没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
他人话没说完;讨论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也没听着,教
师为了按时完成课时计划和教学任务,急于呈现写在教案上现成结
论,就这样草草“鸣锣收兵”。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
搞形式”,并以为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长此以往,期望学生有自
己的思想和个性,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
教学,是对主体性的最大误解,不但不能助长反而在摧残和泯灭学
生的个性思维。
2、误解“思想健康”。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着力强调“训
练思想”和“培养感情”对写好作文的重要作用,把它们作为作文
训练的“两个致力的目标”。高考《考试说明》中作文部分中有“思
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基础等级”要求。这项要求符合我们选拔
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的。但高考并不是一项超越考生的思想实际和
写作实际的很高的要求,并不是要把作文的思想感情升华到很高的
高度,更不应把它宽泛化或神圣化,好像有思想上的要求,就必须
把作品的主题步步深化,调子拔得很高,这实在是对“思想健康”
要求的误解。
比如,中学生的恋爱题材作文,许多老师常常定评为立意不高,
思想不健康,甚至,不少老师把此类作文列为考试作文的禁区,告
诫学生不要在考场上去写这类作文。其实,中学生的“爱情作文”,
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真正的心灵之作,只要态度积极,
文笔优美,真挚感人,思想内容就应该是健康的,老师就应该给予
正确的认定和评价。新课标改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不也设置了爱情单
元吗?目的就是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果把学生的一切“爱情作文”视为洪水猛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
予封杀,只能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渐行渐远,与语文教育中的
情感教育南辕北辙。
再有,关于社会腐败、丑恶现象题材的,历来被视为危险的“雷
区”,这种题材的作文往往得了低分甚至是零分,在备受社会关注
的高考作文评判中不乏其例。这类文章,不仅检验着中学生对腐败
丑恶问题的认知程度,也反映了中学生对社会传统道德的挑战,同
时,还在考验我们的老师对社会问题的道德审美,甚至在某种程度
上还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退。我们认为只要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
不是消极的、庸俗的、片面的,感情不是虚假的、苍白的、颓废的,
即便是暴露腐败丑恶,就都应视为思想健康。过分的强调“思想健
康”或对“思想健康”的误解是学生作文有个性、有新意的一大
“杀手”。
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假话连篇。在高考
作文中,也出现了不少胡编乱造、感情虚假、缺乏生活逻辑的文章。
某年某省在一个阅卷组评阅的同一袋作文里,就发现有将近一半的
考生写自己如何在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或自己伤残的境况下苦战
奋斗。在父母“被双亡”、“被离婚”,自己“被伤残”的背后,有
的是本身生活的贫乏而煞费苦心的杜撰,有的是为了赢得阅卷老师
的同情而获得高分。
从自我到文章,是一个艺术化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创作过程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做到思想、见解的新颖独特,要引导学生
善于抓住生活中可以入文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写出“人人心中有,
人人笔下无”的文章,将自己善于发现、敏于感受、长于抒写的个
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努力消除作文中的虚情假意,力求有真实
自我的立意情怀。
二、去“模拟生活”,寻真实体验。写作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生
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试教
育下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成了一种“奢侈”或
遥不可及的理想,而作文教学的改革又强烈地呼唤回归生活。在两
难的尴尬处境下,“模拟生活”作文便“应运而生”了。
“模拟生活”作文分为两大类。
1、活动式模拟,即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来体验生活的方式来作文。
比如,学校组织春游,语文老师就叫学生写一篇游记;带领学生
参观一家企业,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企业的体会作文或关于企业
改革的调查报告。诸如此类的先活动后作文的模拟生活做法,它不
是真正的体验生活。暴露出的问题是很多的。
下页余下全文篇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
乌云中学李忠
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大话空话,许多学生的文章总是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形象生动呢?说到记叙文的形象生动不能不谈到文章的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细节指的是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等,也可以是某一事物。一个个精彩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一篇文章少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就显得干瘪乏味,毫无生气。因此,要想将笔下的人物写得鲜活,我们就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常见的细节描写有以下几种
一、轻描淡写,主要用于写人物的表情
别小看这轻描淡写的一笔,它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
如例1:阿累在内山书店见到心中的偶像鲁迅,他只是啊啊两声怎么也说不出话。
例2:林黛玉在病榻上听说贾宝玉娶亲,只是将两人共有的书稿烧掉,什么也没说。
人在大喜大悲之时,不用语言描写,也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浓墨重彩,主要用于写人物的动作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动作是人物的情感性格的流露,来自于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也最容易感染读者。
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不惜笔墨,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还有《红楼梦》中一个细节描写,刘姥姥到大观园进餐,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四楞象牙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刘姥姥本来准备大吃一顿,却无从下筷子,便站起身来说了句不得体的逗乐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便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哈哈大笑起来。接下来就有一段细节,刻画个人的笑态: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了,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指着凤姐儿,说不出话;
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替姊妹换衣服的,独有凤姐、鸳鸯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段描写,换成平庸之手,只会用“哄堂大笑”四字了结,曹雪芹却铺陈如此一段精彩文字,有主有次,有细描,有泛写,人各一种姿态,一人一副笑态。湘云笑得爽快,毫无拘节;黛玉笑得娇媚,柔弱中表现出节制。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地位。读者的眼前出现了一副热闹的“欢宴图”,耳边仿佛回荡着他们的笑声。
三、多次重复渲染,主要用于写物件
这种方式多用于一篇文章中多次描写某一物件,不仅能前后照应,加深读者印象,更能在文中设悬念,埋伏笔,利于点题,表现主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四次写到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使沙皇走狗的狐假虎威虚伪善变的性格特征暴露无遗,从而很好地揭示沙皇俄国统治的腐朽黑暗。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呢?
就像个出笼的小鸟跑着,唱着,真快活。他不知往哪儿跑好,他一会儿拿根小木棍指挥蚂蚁“列队出操”;一会儿爬到工地的钢筋架上“探险”。乐得他拍着手直叫好。-----体现了主人公活泼好动
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体现了老妇人苍老,行动不便
篇三: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的写作就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充分体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作文训练,直到高中毕业,寒窗十余载,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作文不但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不规范,缺少灵气。学生习作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教师只要对之进行适当的理论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写出比较成功的作文。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指导课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有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作者的感受独特,写出的文章才能够新颖,有“个性”;作者的感受深刻,文章才会有深度。
高中生的思想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
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期盼能够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和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去思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象。
很多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就是读书—吃饭—睡觉,生活平平淡淡,平时接触的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离奇曲折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具有典型性,不能作为作文素材来使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只要精心选择、细致斟酌,写到文章中去它也一样像金子般耀眼。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过就是选取了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的作文被当做范文,他的作文内容很简单,只是写了一件自己初中时的小事:个性顽皮、不认真学习的他,由于身体原因回宿舍休息,却听到了老师对他的评价,由此思想发生了转变。此文语言平实,但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所以说,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亲切清新之感,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文贵有“情”,这情应当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
肺腑的切身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优秀作文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有着感人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要五官开放、积极参与,平时看电视、电影时,可以边看边思考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只有勤于思考,多用心,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漂亮文章,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规范实在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惑,如何能使学生在作文课有所收获,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正如叶老所说:“批改只能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作文批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也应当就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作文讲评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要面面俱到。如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作文讲评时可以侧重进行思想启发和情感交流,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如果学生写作技法上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技法指导。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每堂作文讲评课都要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的。语文作文实际上就是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来构建文章的过程。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到引导学生学会别人怎样写作,却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学生的习作与典范文章作对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
我觉得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同时应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这些都是促进积累的有效途径。
有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如果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由表达,我们期待一篇篇佳作飞来,这显然无异于天马行空,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望“文”兴叹。盖房子离不开砖瓦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针线布料,同样,写文章也离不开词语和句子。没有词语组不成句子,没有句子就构不成篇章。所以,我们平时应该重视积累知识,储存“货物”。
那么如何积累才算是有效呢?首先应广泛阅读,最好是能博览群
书,扩大知识面。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平时要注意利用各种渠道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储存信息。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应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告诉我们在多读的同时,要熟读、记忆、思考。其中要特别注意对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名句的记忆。一篇文章中的成语运用得好且多变,不仅显得词汇丰富,而且使文章文质优美,陡生光辉。
素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了素材的支撑,文章就会显得空洞乏味,不够吸引人。因此学生在积累素材方面多下工夫,隔段时间学校会组织学生上阅览课,我要求他们每次都要有所收获,把自己的感触写在积累本上,以后在写作时可以拿出来看看。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根据题目和要求找出需要的东西,找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他们能够有所收获。
此外,应该让学生自由作文,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只要他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尽量做到把要求降到最低,鼓励学生自主行文,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理,老师把要求弄得越具体,他们就越容易完成,甚至不去动脑思考,应对此种现象要加以制止,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的一些浅薄的见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检测,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有所收获,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是每
下页篇四:阅读教学中的作文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作文指导--以《荷塘月色》为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现在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他们的怕,都是源于书读得太少、练笔太少、积累不够。然而在目前这种学业繁重的大环境下,要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很困难的。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作文能力呢?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积累写作的语言和素材,同时进行适当的练笔,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同行。
就学生的写景散文而言,往往存在着写景平板,特征表现不出来和为了写景而写景、目的不清、情景分离的弊病。新教材
写作文的时候,完全跟着感觉走,多数都不会认真去推敲笔下的文字,更谈不上十分艺术地遣词造句了。通过分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色,教给了学生“炼字”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推敲语言”时,去着力于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关键词语的雕琢,用替换对比的方法让他们去体会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来。在学习了这一点后,及时的让学生修改他们写的“阳光下的”,从而把学与练,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到的知识能真正地用起来。
三、学会合理地联想。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在写作中会使作者在回忆的基础上,开阔思路,扩大经验领域的内容和视野,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荷塘月色》就是运用联想的范例:作者在对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作了如诗如画的描写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了”,由此,进而想到南朝民歌《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紧接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联想勾起了作者的乡思,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苦恼心情。可见,适当准确的联想不仅会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起到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然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就缺少合理的联想或者乱联想,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很单一,缺少深度。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本是颇不平静的,独自漫步,曲折的煤屑路,少有人走;阴森森的。对景物的观察和心境相符,“今晚却很好”,“却”字一转,心情略有好转。继续漫步,树、远山、灯光、蝉声与蛙声干扰了作者心情中的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情的变化从笔下的景显露出来:前面的路是阴阴的,远山只有些大意,灯光没精打采。作者对景物的观察和心境完全一直,实现了情由景生,景随情移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了情景交融的涵义,让他们明白了抒情语句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学到了抒情的方法。
五、学习谋篇布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内外均如此。从外结构开,作者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平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结构与内容的紧密联系,是本文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另外,让学生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完本文后,我要求学生模仿借鉴《荷塘月色》的谋篇布局以及写景抒情的方法,把他们的课堂练笔《阳光下的》写成一篇作文。在学生的习作中,我惊喜地发现,阅读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在作文中有了体现。
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思考,认真督导学生学以致用,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懂得作文,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并且还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来。虽然这个过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但请相信坚持的力量。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