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奋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19:28 作文素材
奋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勤奋好学 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001凿壁偷光 ------- 用心读,看看人家多不容易!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

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

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

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

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

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

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

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002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中的囊萤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

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

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

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

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

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

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

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

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

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

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

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

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

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003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

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

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

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

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

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

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很疲倦,常打盹,真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

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004 韦编三绝

春秋战国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

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

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

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

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

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

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

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

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

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005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

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

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

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

传为佳话。

006 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

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

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

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

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

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

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

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007不耻下问 圉 【拼音】:[yǔ]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

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

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

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

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

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008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

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

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009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大学问家,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

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010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问老奶奶在干吗?老奶奶说在磨针!李白不敢相信,老奶奶就说: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听到这话深有感悟,之后李白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最终成为人称诗仙的大家!我觉得你也应该学学李白,先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这样的精神值得钦佩!这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有好的成绩或成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011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指看书入了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篇二:勤奋好学__成语故事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闻鸡起舞 目不斜视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昼耕夜诵凿壁偷光 天道酬勤 铁杵磨针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萤囊映雪 程门立雪 卧薪尝胆

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中国古代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001凿壁偷光 ------- 用心读,看看人家多不容易!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

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

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

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

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

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

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

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002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中的囊萤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

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

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

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

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

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

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

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

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

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

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

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

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

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003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

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

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时间长,劳累了,

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

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

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

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很疲倦,常打盹,真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

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004 韦编三绝

春秋战国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

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

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

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

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

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

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

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

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

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005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

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

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

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

传为佳话。

006 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

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

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

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

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

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

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

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007不耻下问 圉 【拼音】:[yǔ]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

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

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

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

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008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009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大学问家,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

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010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问老奶奶在干吗?老奶奶说在磨针!李白不敢相信,老奶奶就说: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听到这话深有感悟,之后李白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最终成为人称诗仙的大家!我觉得你也应该学学李白,先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这样的精神值得钦佩!这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有好的成绩或成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011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指看书入了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篇三:成语故事十篇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以“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害怕。

【叶公好龙的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实事求是

【叶公好龙的近义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言不由衷、阳奉阴违

【叶公好龙的典故的译文】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怕路远从千里之外过来,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1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

天诛地灭

天诛地灭,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近义词】天理难容 【反义词】天经地义

【成语天诛地灭的相关故事】

从前,有一个县令,他第一天上任,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廉明,便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得一文天诛地灭”,下联是:“徇一情男盗女娼。”写完后,自我欣赏了一番,便找来了有名的工匠,用上好的木头雕刻而成,并亲手把它挂在衙门口。百姓们听了这件事,纷纷奔走相告,无不交口称赞,说:“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官。”可谁知,他不仅放纵恶霸,还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简直是民不聊生。一天,有个大胆的武夫,领着一大群人,闯进衙门,责问县令:“你难道忘了挂在门口的对联吗?”县令竟说:“你难道没看见吗,我贪污的又岂止是一文钱,徇的私情,又何止是一件事:”结果,百姓愤怒之极,把县令捉了起来。

3

三寸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之舌的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 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 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 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 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 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 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 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 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 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 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 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 …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 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 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 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 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 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 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 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4

指鹿为马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专权, 指着鹿硬说是马,而群臣附和的故事。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指鹿为马典故出处】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指鹿为马翻译】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