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37:58 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的含义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和你们平时写作文是什么关系呢?
小朋友,老师平时教你们写作文,不是常说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的内容是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达的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它要有真情实感。而散文的内容,也总是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事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说,散文写作也就是在你们平时作文的基础上,逐步加深提高,在你们今天的“小豆芽”、“小幼苗”的根茎上长枝生叶,达到情文并茂,有文学意义,不就是散文了吗!
散文和我们前面讲的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散文是诗歌的膨化。”这就是说,受到诗行句式的束缚,像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歌句行排列都有限制性。而当诗的意境受到诗行束缚,就要挣脱出来用散句(长短句)来体现自己的时候就成了散文(或散文诗)。诗写得好的人,他们的作文也一定好。
散文是其突出的个性,那就是抒写来自生活的新思想、新认知、新感受和新感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是“形散而神不散”。关于散与不散的问题,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只记一件事的这一类散文,有什么散与不散的问题呢?如果一篇散文里,写了好几件相关的、或是貌似不相关的事。不散,主要是指主题和结构,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把它们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一类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间,才够散文的味道。这有点像小朋友们写作文时,老师教你们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要一篇作文出现两个或多个中心。
现在举篇《春》散文为例,它的框架是:
春色早已钻进了青青的麦苗丛里……
春色早已点缀在桃树上了……
李树的枝杆上到处都布满了浅黄色的小苞……
小蜜蜂在蜜蜂窝旁跳起了愉快的“8”字舞……
菜花金黄,菜叶嫩绿……
柳树都舒展了黄眉绿眼,千丝万缕……
春燕从头顶掠过……
写文章像放风筝一样,愈放愈长,愈飞愈高,全在手中的线要紧紧牵牢,小作者寻找春,是抓住春天的麦苗,桃、李、扬柳、菜花、蜜蜂、燕子多种典型事物,构思了一条依照,时间推移,方位转换的明线,进行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描绘。另一条是抒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祖国绚丽前景充满无限信心,的立意暗线,作者扣住这两条线,动静结合,纵横交错,疏密相间,把它们组成了一个周密的整体。这就是《春》的成功之处。
文章收尾“春风春雨,蜂儿在舞蹈,燕儿在呢喃,花儿在微笑”,颇富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
散文的立意,要因小见大。较多的散文,都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描绘自然景物,有的只是一言一事,有的只是一草一木,题材并不重大,我们就要在这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提炼出一个因小见大的主题。
例如鲁迅先生写的《风筝》,说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哥哥,厌恶弟弟放风筝,就把十岁左右的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踩扁了。这件小事,谁家小兄弟一个月不发生几次?可是鲁迅把主题提到“精神虐杀”的高度。因为游戏是儿童正当和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特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小朋友们读了《风筝》,也会感到题材虽小,但挖掘深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在今日也有值得思考的价值。
再如《我爱小草》一篇散文,作者一开头就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绝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作者连用三段排比句式“我爱小草,爱它顽强的生命力;”“我爱小草,爱它坚强的性格;”“我爱小草,爱它平凡朴实,无私奉献的品格。”
小草,是植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种。作者在最后一段着重渲染。“大地哺育了它们,它们又默默地无私为人类做出了奉献。”“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然而,正是这无人知道的小草,在装点着大地,在保护着堤岸,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的本质。这也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颗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散文的写作
在前面的几讲中,我跟小朋友们提到的有:散文的含意、散文是形散而神聚、从平凡中挖掘中平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常用的象征手法。现在,我把它综合归纳一下,请我们初学写散文的小朋友,必须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老师跟你们常讲的,作文要中心明确。这是文章的灵魂。散文写作主要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很少有重大、题材。因此,以小见大,已成为大,比较常见的手法有: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道理,用象征的手法等。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散文有《白扬礼赞》、《风筝》、《我爱小草》、《荷花赞》等。
二是巧手谋篇。谋篇布局,是指从文章主题、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沿着它的思路线索,把零散的材料加以剪裁和安排组成一篇文章的过程。这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像前面讲的《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小朋友从入学那一天,一直到高年级几年时间的许多事,由内在精神(感谢老师培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像用几种不平布料拼缀起来的《百衲衣》一样,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
三是展开联想。联想就是从此时此地此类联到彼时彼地彼类,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联想,是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事物。如前面我们讲到的《卖火柴的小孩子跟我来》,小作者“妈妈叫我买火柴”,她自然地联想到读过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发出怜悯之心“快到这儿来,快到这温暖的国度来。”《月光曲》的弹奏,由柔和优美到高亢激昂,使听演奏的皮鞋匠联想到月亮缓缓升起时的美景。到后来急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面。这些联想即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主题。再如外国散文《火光》,作者由自己“夜航”感受,通过联想,扩大为千千万万个在“生活之河”泛舟夜航的共同感受,极大地扩展了文章内容,赋予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从《火光》被子发现以后的百年来,一直成为世界走出的散文诗作而广泛流传。
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那就是散文要文辞优美。我们小朋友初学写作,不要过分要求,可先在语句通顺流畅的前提下,多用足工夫,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准确自然。千万不要堆砌词藻,要“为情选文”,不要“为文造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再去选择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表达。不要单纯地追求文辞优美而生造“感情”。
篇二:散文的定义
散文的定义、特点与术语系统 (2011-02-23 16:03:08)
转载 ▼
标签: 分类: 知识讲解
高考
语文
散文
定义
特点
术语
系统
教育
一
散文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换句话说,就是“回收(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家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自己的文体规定性。比如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比如戏剧,拿到一个剧本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属于戏剧,因为有舞台说明和人物介绍,我们甚至不会把它误认为相声;比如诗歌,虽然赵丽华阿姨的东西怎么看怎么不像诗: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或者:
一只蚂蚁
又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
虽然网友很悲愤,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我也
会写诗
因为我会用
回
车键
但我们讨论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诗,是在“灵魂”、而非形式的层面上。
惟独散文,没有这样的规定性。所以,广义来说,报告文学、通讯文学、回忆录、传记、博客、校内、人人、微博??只要大家乐意,都可以拿它当散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我个人不甚推崇的叫余杰的北大学长的话:
“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文字垃圾。每当我提起笔时,我不禁心惊胆战。”
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二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这个概念源于周作人“美文”的概念。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人没做好,文章写得还是蛮漂亮的。我推荐大家读的散文,男作家有周作人、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女作家有张晓风和周晓枫。过去我不推荐《读者》《青年文摘》,后来觉得买来翻翻也未尝不可,说不定什么时候,某篇难得感动你的文字,会出现在你的语文考试卷面上呢。
说完了中国散文定义,我们可以略微提及一下西方的。西方同样有两个散文概念,一个是prose,一个是essay,前者指“散行文体”,与诗体相对;后者指随笔。可以说,在西方那里,广义的散文概念比我们这边广义的还要广,狭义的比我们这边狭义的还要狭。那边的广义散文概念甚至容纳进了一些小说,而狭义的散文概念只指“随笔”一种。
何谓“随笔”?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走出象牙塔之外》,其中对“随笔”做了这样的描述:比如在一个冬日里,你坐在暖暖的火炉边,躺在一张摇椅上;或者在一个夏日里,你披着浴衣,啜苦茶。在这两种情境之下,你和你的好朋友任心闲谈,所得的文字记录即所谓“随笔”。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散文的特点了。长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这里,散文的特点都叫做“形散神不散”。这话其实完全是扯淡。放眼望去,所有形散的文章,它的神一定都散了。就好比说随笔,两个朋友“任心闲谈”,还能有什么“中心思想”不成?就是这个要命的特点,使得好些同学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写散文也就算了,考场作文也这么写,那不全瞎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学的散文的特点都叫“形散神不散”呢?这个“神”如果没有,又何谓“神不散”呢?其实,说到底,所谓“神”,就是我们“考试”时的“中心思
想”;换言之,这些“神”是谁给的?不是作者给的,而是命题人给的。前几个月《中国青年报》出了一篇深度报道,说一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叫《寂静钱钟书》,后来被出成了高考题。这位作者非常开心,感到自己在文坛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承认,于是她就把阅读题找来,自己做了做。结果非常不幸,18分的题目,她只答对了一分,还是个选择题,里面说“最符合作者原意的选项”,答案有两个,作者自己只选对了一个,还选错了一个。还有一道题问“格调”二字有什么深意,那位作者立马就傻眼了:有什么深意,我当时用这个词的时候,根本没想它能有什么深意!
但如果我们经历过相应的考试训练,结合“格调”的上下文语境,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就能很快得出:这里的格调,指的是钱钟书先生能够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寂静的心态,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云云。
你看,了不起吧!作者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知道!
这就是考试。因为出题人的命题思路是一定的,所以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高考是“科学”的。所以高考是“扯淡”的。
所以,我在学而思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再强调:
语文题就是数学题,语文考试就是数学考试。
而语文,是生活。
三
最后补充几个散文答题(其实古代诗歌鉴赏也用得着)的术语系统。这就像数学基本的公理公式一样,不知道就没法答题。
表达方式:
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这些表达方式有层次上的递进,希望能够按顺序记);
修辞(也叫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对偶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抑扬结合,对比,衬托(反衬),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渲染,烘托
先说这么多,这些都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有的学员跟我说:老师,你这个不全。要真说全,每种都可以说到十五二十种,问题一是多了记不住,二是记住了用不着。循序渐进,数学如此,语文亦然。
篇三:散文语言含义分析
散文语句含义分析专题
【知识讲解】
从考试实际看,句子含意体会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中选出重要的句子,说说它的含意(或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二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意。
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时,要根据不同的句子类型,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理解结构句
1.知识梳理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理解含蓄句、哲理句
1.知识梳理
含蓄句、哲理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哲理句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理解修辞句
1.知识梳理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努力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只有探原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
四、理解主旨句
知识梳理
主旨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眼”。对此,可以先概括文章的主旨,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又要联系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观点态度的把握。
如何避免分析句子含意题中的表层化、片面化问题
窗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
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
⑵ 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总结及反思】
一、审题
(1)分析语句含意题主要有下列类型:
①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②谈谈你对某句话意思的理解。③某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④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2)审题时应注意:
句子含意题的审题一般要审清以下几点:
①位置特点(文头、文尾、段首、段中、段尾),②相邻句,③句中关键词,④句子内部结构,⑤句子表达特点(有无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
上面五个方面是体会时极好的切入点。
二、答题
(1)原则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2)模式
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另外,针对不同的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答法。如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抽象化,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修辞手法等)还原化(或由虚变实),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成几块,分层体会。
【实践出真知】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
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2011全国)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评判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得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他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副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城,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