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题材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7:25:02 优秀作文
篇一: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作者:聂长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3期
乡土作文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它对乡土文化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两者可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笔者近年进行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乡土素材,学生写作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乡土”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不涵括其中。它们有如甘霖,滋养和繁茂着乡土作文教学这棵新的绿化树。可以说,乡土文化就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教学之树必然茁壮成长。例如,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课余时间经过搜寻、走访、查阅等,整理了大量的佛山文化资源,编写出多册校本教材,涉及了佛山文化的诸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南风古灶与佛山陶瓷》等等,这些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认识佛山、思考佛山的强烈兴趣,也成了他们在作文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最积极参与的语文课程中,乡土作文课程遥居第一名。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形式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以此为核心,乡土作文教学就必须高屋建瓴,拓宽视野,从长计议,而不能囿于作文教学的狭小时空中。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作文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与润泽本土文化相结合。换言之,乡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起码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而乡土作文教学就成了贯通两者的真正桥梁。
三.乡土作文教学的反射
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占有丰富的作文养料,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够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提升了,又会促使他们去追寻更高的目标,而每达到一个高度,他们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会像炽热的阳光一样,反射给乡土文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热爱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文活动,其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其心灵不断得到陶冶。他们为家乡的(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美丽风光而陶醉,为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为家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而欣慰,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上已有的灿烂和辉煌,也期望着这片土地的明天会更美好。这正是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学生深受本土文化的滋养,岂能不热爱本土文化?!
例如,笔者所辑录的高中学生的乡土作文,抒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异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对佛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歌咏,如《情满樵山》《千灯湖寻梦》等;(二)对佛山历史人物的崇敬,如《飞鸿的天空》《南海出了个詹天佑》等;(三)对佛山文化艺术的褒扬,如《武术与舞狮》《姐姐的粤剧情结》等;(四)对佛山民情风俗的喜爱,如《正月十五行通济》《爱吃年夜饭》等;(五)对佛山现实人事的赞美,如《记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曾经的贫困村》等;(六)对佛山美好未来的畅想,如《我看南海金融高新区》《广佛同城的畅想》等。
(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特质为目标,也以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为己任。两者可谓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在教师的感染和激励下,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由热爱乡土文化,深入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这是学生情感与人格升华的必然结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道理,学生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也是一个由学习到热爱再到保护传承的过程,爱之深则护之久,护之久则传之远。
笔者曾经就此话题组织学生上讨论课,讨论分类进行,总题目是:我为佛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些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谈做过的,有谈将要做的,已做的列举多多,未做的设想满满。比如,有同学成功说服村里人没有拆掉古祠堂和石牌坊,有同学把自己家制作西樵大饼的过程和方法拍录成光碟,有同学制止游客污染南海影视城的环境,有同学利用假期拜师学习舞狮子舞龙灯,还有同学建言村村设立村史馆等等,不一而足。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除要进行深入发掘、筛选整合外,还有进行信息储存和科学规划。在这方面,编写校本教材很有必要,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图片、刻录光碟、进行网络传播等,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乡土作文教学的润泽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乡土作文教学就长远目标来说,期望培养和造就对于乡土文化有所创新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保护者和传承者。因此,要使乡土文化的园地里成长出创新的大树,就要使土壤和树苗得到应有的润泽。对乡土文化进行“润泽”,这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此目标或许难以实现,但朝此目标迈进是完全可能的。
(一)培养创新思维,孕育文化新苗
乡土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式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当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期望在本土学生中孕育出文化新苗。例如,教师期望通过乡土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对某些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栽培,这或许能孕育出未来的乡土文学家、民俗家、史学家等。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和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滋养,在故乡潞河中学读高中时,就写出了取材于本土生活的成名作《青枝绿叶》。此后,他勤奋笔耕,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乡土作文教学正是期望培养出类似有潜质的学生,使他们在乡土文化领域里出类拔萃。笔者现在的高二学生中,有一位对乡土文学兴趣甚浓,且写作潜质甚佳,他已经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散文10多篇,他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90后代表。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这样的“硕果”只能是一种乐观的期待。因为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诸多因素。
(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发展
乡土作文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筛选整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来“润泽”着乡土文化,使乡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保护和传承,甚至得以发扬光大,这将反过来为乡土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乡土作文教学不断完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乡土作文教学的发展,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到了那时,乡土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乡土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创新元素的新成员了。
作为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我们正在不懈地努力着和期待着。
聂长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老 猛
篇二: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乡土题材
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乡土题材
作者:梁艳萍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第21期
新课改的春风在农村中学教学中也开始生根发芽,新课改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走过场,农村教师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要注重乡土题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中学语文课教师,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教学上有新的教学思维导向。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核桃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
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核桃!”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核桃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核桃树”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三、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教师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工笔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教师由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一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篇三: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学生作文中
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学生作文中
作者:连小玲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向广阔的社会扩展。我县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乡土资源,克服各种障碍,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体验生活,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乡土特色的作文,抒发内心的真实体会。
关键词:乡土素材 学生作文
大多语文教师都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因为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实际,所写并非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只是局限于教材本身,没有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又缺乏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写起作文来就如巧妇无米难以下炊一样。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几载,一直在思索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来。叶圣陶先生说的好:“空口念着没有用,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充实的生活。”这就告诉我们:要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去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现在师生大都忽略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乡土文化,我们大可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人文景观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将乡土素材写进作文,对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我认为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可能会对作文教学有些帮助。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去发掘身边的乡土素材
乡土素材,指的是本乡本土的人类生活、文化习俗、历史神话故事、自然景观、客观物象等各种范畴和各个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我县是个革命老区,有“秀起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飘香十里的荷花别苑,著名的“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还有诸多的传统习俗。这些本乡本土的风景和习俗,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课本和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激起学生对乡土素材了解的渴望,使他们也愿意积极地去搜集素材。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许多的规矩,我就会引导学生说说我们节日时的一些习俗,并让学生记下来,作为日后作文的材料。有的学生还是比较善于观察生活的,他们对节日的一些习俗说得很到位,比如过年长辈包红包给孩子,在农村有喝春酒的习惯,元宵节看花灯舞龙灯,端午节在门上插艾叶驱蚊虫等。对于他们有见解的发言,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奖励,让学生尝到其中的乐趣,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以继续激起学生发掘乡土素材的热情。
引导学生发掘乡土素材,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目的、有步骤地去调查研究。例如,教完《故乡》后,我就让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或者家庭的变化,如家乡环境的变化、村庄规划变化、餐桌饮食变化、代步出行变化、村民素质变化等。学生还可通过走访相关部门、人物,查阅资料进行古今对比。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去搜集整理这些乡土素材,在作文中也渐渐体现出乡土素材,内容不再空洞乏味。
二、游历风景古迹,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写下自己独特的体会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感受独特。所以,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去体验生活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我经常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做家务,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农田参加劳动,观察劳动过程,记下劳动中的真实体会。在节日让学生体验传统习俗,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体验如何包粽子。我还抽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反围剿纪念园,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和学会感恩。有的学生在体验生活后写下的作文还是很有感触的。如一次考试以“节日”为作文题目,一些学生写端午包粽子,对如何洗米,如何包裹,徐徐道来,有条不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整理归类乡土素材
当学生搜集的乡土资料越来越多,引导学生整理这些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让学生做资料卡片,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有“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劳动场景”“传说故事”“家乡变化”“家庭生活”“同学友情”等。通过整理分类,学生知道自己储备了哪些“粮食”,需要时就能信手拈来,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也不会畏惧写作文,反而能够写出许多立意深刻的好文章来。
四、利用手中乡土素材,有效指导学生作文
资料收集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资料写作文,这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写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我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手头上的这些资料。这就要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是以莲文化的魅力为主题。建宁的孩子对于莲花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我县农村大部分家庭都种植莲子。在写作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暑假采莲、赏莲、做莲子的经历,谈谈自己对莲的看法。很多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说起来头头是道,见解独特。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将这些亲身经历和对莲的看法写进作文,就是很好地运用了乡土素材。同时,我告诉他们之前的资料库派上了大用场。学生兴致也很高,很乐意打开资料库查找自己需要的素材。还有,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杜绝学生课后抄袭范文。久而久之,学生抄袭现象减少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就算在考试时学生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乡土素材写出好作文来。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我从教十几载的一点见解。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乡土素材和学生的作文紧密结合并确实可行地坚持下去,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更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只要我们拥有饱满的热情和执著的探索精神,我相信一定能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乡土作文,让乡土文化继续绽放它应有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庄静肃,王芳智,高玲主编. 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小陈.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责编 张敬亚)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