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环境的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0:43 体裁作文
环境的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怎样解答散文环境描写题

怎样解答散文环境描写题

作者:刘步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3年第12期

环境描写是小说和叙事性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人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而散文讲究形象性,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得以凸显。因此高考命题人常常要在环境描写上设置考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城镇村落等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所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包括居室设置、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社会风尚、人际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形势、生产环境、劳动环境、学习环境等。从历年高考试题看,命题者更注重自然环境描写,多在这方面设题。在考查方向上,以分析具体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有时也会以就环境描写的手法、特点设置问题。

常见考题:

(1)阅读文中××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文章××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解答环境描写包括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提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达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和情感;⑤奠定情感基调,寄托作者的观点态度;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从如下角度考虑:①分析景物的色彩,透过色彩看基调;②动静相生,虚实相衬;③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④点面结合,即“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⑤俯瞰仰视,远景与近景;⑥白描与工笔。

回答环境描写作用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个原则,即结合文本内容说明作用,作答时不能只有术语而不见文本内容,也不能只有文本内容的复述而没有术语,一定要将术语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比如,确认这段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就得说明文章通过什么手法或什么内容的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或烘托了什么人的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

掌握一些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术语,但切忌滥用术语。要避免滥用术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用术语分析文本内容。

[例1]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2012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王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韩开春《荷叶》)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际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一般有这样几个作用: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暗示主题,衬托人物性格等。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要点,结合文本内容有选择地作答。景物描写的作用必须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参考答案:开头点明季节,描绘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典雅古朴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残荷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例2] 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2006年高考江苏卷)

[相关文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这两段描写主体都是牛,色彩、角度、虚实等方面看不出差别,差别唯在动静上,第一段写静态下的牛,第二段是动态下的牛,这正是命题者命题意图所在。至于第二问,要求回答你更喜欢哪一段,并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说明理由,只要能从文段中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具体运用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我喜欢第一段,因为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或:我更喜欢第二段,因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转 身

文/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

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有删节)

1.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答: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答:

2.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

参考答案

1.①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②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2.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3.“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

(作者:刘步春,建湖县第二中学)

篇二:环保散文

环保,从身边做起

——洛阳市宜阳县赵保乡一中杨巧朋

老公花一千多块买了一台水处理机,效果不错。过滤出来的水微甜、纯爽,还真有点矿泉水的感觉,烧的开水也没有一点茶垢。欣喜之余向朋友推荐,朋友说:“好是好,只是对身体有危害的、有营养的都滤掉喽。”

唉!有什么办法呢?

说到饮水,我不免想到很多。

我的娘家在宜阳县东南的白杨镇。记得小时候,家乡的人们打井是用一种类似考古用的洛阳铲一类的东西,当然铲头要粗大些,跟碗口差不多吧。打井时,两个男人握住铲柄,像捣蒜一样一下一下地杵,大约打一丈多深就见水了,然后安装一个老式的压水泵就可以吃到甘甜纯净的地下水了。在我的印象中,无论天有多旱,井里的水也没有干过。

然而,这美好的记忆已永远是记忆了。早在十多年前,白杨人民就吃上了来自深水井的自来水。那老式的压水泵大都还在,水依然能压出,只是早已无法饮用,这都是村里日渐增多的化工厂的功劳。

我现在的家在白杨镇西边的赵保乡,这里是山区,地势高,人们吃的是十几米深的地下水。几年前,这里的井水还甘甜爽口,但现在也不行了。环绕村子的深沟成了工厂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垃圾场、污水道,井里的水也就变味了。 但科技发展得也快,这不就有了水处理机吗?——苦笑!

可是,不单单是水污染呀!还有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核污染... ..

水污染了,人们发明了水处理机,难不成将来还要发明空气处理机、土壤处理机之类的东西?

但愿那一天不要到来!

所幸的是,很多人都有了环保的意识。所不幸的是,很多人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其实,环保是大家的事,是每一个人的事。环保是大事,但具体到每个人,却要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就拿水处理机说吧,得到一水壶的净水其实要滤掉近一桶的废水。这些废水很清澈,洗菜、刷碗、浇花、

洗衣、拖地都可以,为什么让它白白流掉呢?好多朋友和邻居来串门,见我放个水桶接滤掉的废水,都笑我“真会过日子”。我听出了那笑里的味道,但我也一笑置之。

老祖宗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觉得用在环保上非常恰当。对环境有害的,即使再小的事也不做;对环境有益的,即使再小的事也可做。这里的“不做”和“做”,都是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责任和贡献

环境的散文

其实,环保无小事!

当我们尽量步行、骑单车的时候,当我们少燃放一次烟花爆竹的时候,当我们不再焚烧秸秆和垃圾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天空!

当我们把塑料袋换成布袋的时候,当我们回收废电池的时候,当我们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的时候,当我们不随意倾倒垃圾的时候,甚至当我们少吃一块口香糖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大地!

当我们不捡拾野禽蛋的时候,当我们不吃、不买野生动物制品,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的时候,当我们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朋友!

当我们节约用纸、回收废纸的的时候,当我们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的时候,当我们养花、种草、植树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保护地球的绿色!

当我们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的时候,当我们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时候,当我们回收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的时候,当我们把不用的物品赠送给需要者的时候... ...我们就是在节约地球的能源!

一点点、一滴滴、一日日、一年年... ...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吧!它会带来毁灭,它也会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篇三: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廖剑平 发布时间: 2009-12-15 22:24:14

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譬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见课本第一册)描写墓地的“风儿”、“阳光”、“白雪”等自然景物,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联系上下文看,墓是“朴素”的,环境是“幽暗”“宁静”的;从景物本身看,“飒飒响着”、“嬉戏”是写景物的动态,“白雪”的“白”是“亮”的,“温柔”是有情感的。品味了这些词语,就可以对这景物描写的作用作多角度的分析概括:①更衬托出坟墓的朴素;②衬托出墓地的宁静;③活泼的景物可为墓地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如果不揣摩语言,对这里景物描写的鉴赏很难到位的

艺术手法主要包括:

(1)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托物言志)、烘(衬)托、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

(A)描写:如动静、虚实、点面、明暗、声色、细节、浓墨重彩、简笔勾略(白描)等;

(B)抒情: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解题指津

1、明确手法(修辞、表达、表现)

2、明确对象(提炼特征)

3、分析效果(作用、感情)

(2006江西卷) 秋光里的黄金树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0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2006湖北卷)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20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

【鉴赏作品的思路结构】

鉴赏指导:考测的能力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结构层次划分的依据:

1)时间推移2)空间转换3)内容性质(不同的人、物、事)4)情节发展

依据标志理思路(关键词、句)段、层意的连接

表述形式: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段间常见关系:总分、递进、并列。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解析] E级。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景物描写的特色解题要点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满分例文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那日、那水、那云??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笔端都显得灵动奇妙,一切都得益于其景物描写的三“妙”。

其一,精妙的拟人修辞。句首那“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吗?”开篇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写阳光“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突显了其关怀与慈爱。湖水轻拍,像赞同我的决心更表达其善解人意。

其二,巧妙的情景交融。景本无情,但人有意。于是,从那“欢笑的风,赛跑的远山”表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而“青石铺成的古老街道”又表达了作者严肃又欢愉的内心世界。 其三,绝妙的对比手法。近观湖水,远眺奔腾之江,“水和云都融成一片混沌”。远与近的对比凸显了景物的细腻与恢宏。近代的昏沉如夜,如今的生动美好.历史与现在的对比暗示着通明的未来。

总之,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人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全文锦上添花,令人拍案叫绝!

这里简要分析这些课文的写景特点。

1、摄取景物片段。这些课文都不太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前者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尽管还可以有其他写法,也可以不写景物片段,甚至随心所欲地写景,但那样写,无法集中写景,不可能写得充分、细致,而且章法混乱,或者呆板,缺乏艺术性。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要在这种景物片段上多加体会,以得到更加鲜明的印象、更加充分的感受。

2、选择写景角度。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瓦尔登湖》的“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这是写远景兼静景;还是这篇课文,“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给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些小小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这是写近景兼动景。总的说来,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因此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当然也不能否认一种角度写景的意义、作用,如果是专取一种角度写景,可以将景物的特征写得充分、彻底。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并获得写作的启示。

3、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应集中力量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这是化文字形象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并进入课文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体会和借鉴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这些课文的情感表现各有特色,试列述之。

1、情感的一致性。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可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当然不排除其他方面)把握作品中的情感、作家的心怀;不但要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还要理清作家的情感线索。赏析景物描写时固然

可以津津乐道,赏析作家情感线索的起伏、隐现同样是很有趣味的。

景物结构分析法

广东卷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濛濛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和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散文或

小说的开篇有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写法,也有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使得作品起到顾盼生姿、曲径通幽之妙的写法。本文开篇不直写泥泞,却写北方漫天的雪,似乎游离于主旨之外,其实为下文写“泥泞”起到铺垫

景物技巧分析法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7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 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