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1949时代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34:32 体裁作文
1949时代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1937-1949诗歌代表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冯至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鱼化石

卞之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里昂车中

李金发

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遍一切,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软帽的影儿,遮住她们的脸孔,如同月在云里消失!

朦胧的世界之影,

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远离了我们

毫不思索。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和长条之摇曳,

使其深睡。

草地的浅绿,照耀在杜鹃的羽上; 车轮的闹声,撕碎一切沉寂; 远市的灯光闪耀在小窗之口, 惟无力显露倦睡人的小颊, 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烦闷。 呵,无情之夜气, 蜷伏了我的羽翼。 细流之鸣声, 与行云之飘泊, 长使我的金发退色么? 在不认识的远处, 月儿似钩心斗角的遍照, 万人欢笑, 万人悲哭, 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 辨不出是鲜血, 是流萤!

篇二: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

我看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的发展

摘要:20世纪四十年代的诗坛能综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三股诗潮,怀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对时代、社会与生命作抒唱,从而达到这时期新诗创作制高点且具有整合性意义的,诗人是艾青,诗派是九叶诗派。

关键词:四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整合

1937年—1949年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生存境遇,也使包括文学生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景观。一方面,抗日救亡的现实之间推动了时代文化发展中民族意识的强化,想成了民族意识的凸显化、普泛化、共性化合现实化为而正的抗日战争文化;另一方面,民族矛盾的突出于深化,于是加重了四十年代的文化的复杂性。今天主要讲的是诗歌。

三十年代的诗歌是在思想启蒙的高潮中产生,在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合流中发展,这时期的诗歌正如卞之琳所说,这时期的诗人,“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找到了出现。”三十年代的诗人还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想吐人生,又能注重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十年代的诗歌与以往的诗歌是不同的。四十年代的诗歌突破了很多,这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是离不开的。思考人生的抒情之作是三十年代诗坛的主流,而四十年代的诗歌讴歌战争,呼唤解放,表现崇高,歌吟自然,礼赞光明,具有坦诚与悲壮的美。

四十年代的诗歌以艾青的《复活的土地》拉开序幕,艾青也是这一时期的带包人物,他的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以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具有朴素凝练、想想丰富、意象特殊、讲究这里的艺术特点。他的诗歌以情动人,坦率真诚,情深诗切,无雕琢感,欧风与民族特色的统一,独特的 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位置,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扬名海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写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痛苦生活。这首诗歌通篇用的是描述意象。对于这首诗我的解读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被对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吧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这首诗也是的艾青的才能得到了文坛的一致肯定。

四十年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中国诗现代主义(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叶诗派,九颗爱国炽热之心,怀着不安定的灵魂所赋予的寻梦者的心态,对人生、对时代或多或少抱有超然的地态度,满腔激情投身到大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迈向诗坛的前期,唱得较多的是一些带一定社会烙印的迷失的歌,抒发自己的轻灵、婉约的自我内心。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生活,这使得他们意识到诗歌创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迷失的过程中,他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痛彻心扉的无奈,感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如果要是让诗歌

拥有不接的生命力,他们追寻的方向必须改变,于是将诗情转向了寻求一种超然。

从情性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这是九叶诗派有别与三十年代现实主义的最显著地特征。九叶诗派以思想知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他们认为“现代诗人重新发现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并提出了“以感官与肉体思想一切的”主张,认为诗歌的意象正就是最清醒的意志与虔诚的灵魂互为表里的凝合。

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的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同时,他们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子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杀死艺术”,希望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受独立的艺术生命。

其中,穆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穆旦超越于一般四十年代诗人的,是在热烈拥抱时代中作为民族历史底蕴的探求,更能以为的博球者的姿态对自我精神裂变作敖文和导流,《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石峰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用身体思想”的方式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裂变作了关照,这是一场把自己置于光明与黑暗、投入与超然之间的自我精神裂变,意味着在这不平凡的残酷现实中,知识者必须、也只能埋葬旧我,完善灵魂的重塑。“我”被一分为二的分身表现以及多角度的内心独白,各场景的交错,迭合,使精神裂变的自我拷问表现得极具张力,使拷问得以深入开展。穆旦追求的超验感应生命之谛,其抒情思路现实为生命从内心世界超越而向灵界转型的过程。《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融入了穆旦对野人山战役中出生入死体验,全诗通过爬行在胡床河谷,不断遭受着淫雨、毒虫、痢疾和饥饿的折磨,时刻有倒毙在森林中,腐烂在败叶中的危险的“我”,在死亡线上挣扎时所导致的本能幻感,引向宇宙的灵思,捐躯在野人山的反法西斯战士是会永生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具有诗人思想,革命家血液的真实的他。

主情的现代主义在四十年代继续发展,且有所发展。他们生活在敌人的铁蹄下,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个体性,因此避开了敏感的现实情状与政治领域而书写个人生活为主。他们捕捉迷离恍惚的情调,营造深邃飘渺的已经,以沉重的独语、心灵的咏叹来追索生命更有神的情趣;在艺术上他们汲取中国古典诗歌偏含蓄、讲意境、重烘染而轻描写的诗艺作风。

四十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都不得不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才是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这些决定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诗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显示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因此这一时期诗歌如此发展,也是正常的,或许这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经之路。

篇三:5060年代诗歌

第一节 概述

50、60年代新诗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新的人民。

--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

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

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A、从颂歌到战歌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从1953年起,各类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

歌赞工业建设成就的作品有:李季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

展现了我国农村生活变化的诗有:阮章竞的组诗《山野的新歌》、流沙河的《农村夜曲》等;芦荻的《田园新歌》、《海南颂》等,严阵的《淮河边上的姑娘》、《乡村之夜》、《江南曲》 。 军旅题材的诗歌创作也取得一定成绩:如李瑛的《野战诗集》、《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公刘的《边地短歌》、《黎明的城》等,集中了对战士风貌的描画。而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则是传诵一时之作。

从1953年起,各类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

少数民族和国际题材的诗作

闻捷歌唱新疆各族人民新生活的《天山牧歌》;

田间描绘蒙古草原巨大变化的《马头琴歌集》;

白桦、顾工、梁上泉对西南边疆风光描绘的《金沙江的怀念》、《喜马拉雅山下》、《喧腾的草原》。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E、.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 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四、郭小川的诗歌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1955-1956(宣传动员立场)

《致青年公民》组诗

二、1956-1965(独特思考和发现)成熟期

叙事长诗《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昆仑行》《甘蔗林——青纱帐》三、1966——(对抗和思考)凋零期

《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

《望星空》分析:

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诗人以宇宙星空为参照物,对自我心灵世界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自制和审视:“说什么:/身宽气盛,/年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志大,人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 他不仅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不完满、不和谐,而且发现现实世界、社会和人生同样存在缺陷:“我爱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 因此,“望星空,/我不禁感到悯张。” 这是诗人突破了对现实的满足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大跃进的狂热反思的意味,也是在心灵层次上把握人生的一次尝试。

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

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诗歌形式多样。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如:《甘蔗林——青纱帐》、《秋歌》等。

五、闻捷

短诗歌唱新疆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以及爱情。

诗集《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爱情》《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等

特点:选择一些动人的生活片断,把叙事、抒情、绘景融为一体,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同时具有民间牧歌的色调,诗中常出现生动的比喻和新颖的比兴

2、《天山牧歌》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笔调深挚优美,风格清新明丽,富含民歌风味,备受文坛瞩目。因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而广为人们称道,闻捷的诗也因此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在《天山牧歌》中最受好评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他善于抓住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的画面,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叙述、热烈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构成了他清新高雅、含蓄幽默的艺术风格。

闻捷《天山牧歌》:难于高翔的爱情翅膀

诗集《天山牧歌》享誉诗坛。这些抒写少数民族爱情的诗歌,尽管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色彩,但是依然深深地烙上了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明印记,充满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高昂激情,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成了姑娘心仪的理想爱人。

天山牧歌》中歌唱得最多的还是一对对少数民族恋人的爱情之歌

叙事诗

《复仇的火焰》(计划分为《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觉醒的人们》三部)

内容提要:

诗的一开始,巴哈尔同十几个牧民为头人儿子过生日去打猎,在大风雪中迷了路,他凭着机智勇敢,把大家带出了死亡的陷阱。他兄妹二人都靠布鲁巴老人抚养大,由于和头人的女儿苏里亚恋爱遭到毒打,又由于毛拉(穆斯林教职人员)的建议放了他因此对头人感恩,甚至与当了解放军的童年朋友,妹妹的恋人沙尔拜决裂。后来解放军侦察员高志明被捕后的不屈感动了他,最后,当叛乱的策划者马克南叫他当向导逃出国境时,他毅然抛弃了马,叫他去喂狼,而投向了人民的队伍和自己的家乡。

艺术特点

一、叙事、写人和抒情有机结合。许多抒情片断都可独立成章。如表现爱情生活的“鹿之歌”、“相思曲”、师长任锐听布鲁巴弹奏东不拉场景等。

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环境气氛的烘托达到叙事、状物、抒情、议论的结合。

三、长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3、关于《苹果树下》

(一)《苹果树下》解析

A、爱情的生活内容与时代气息

诗人歌唱的爱情是产生在劳动中的爱情,是同劳动完美结合的爱情。它充满了欢快的劳动生活中的乐观情绪,丝毫没有旧时代的忧郁和感伤

B、叙事性

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与季节的轮换同步:与春天的“花苞还没有开放”,经过夏天的“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直至走向秋天的成熟——“淡红的果子压弯了绿枝”感情因与大自然同步而显得生机勃勃

C、《苹果树下》在自然节气的转换中,描写姑娘恋爱中的心理变化:

春天的歌声中,“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奇怪的念头姑娘不

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夏天的“守望”中,“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秋天的成熟中,“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D、悬念与错位

爱情的悬念与情趣:小伙子的热烈、执着、唐突、憨厚;姑娘的纯真、懵懂、气恼、羞涩。 E、音乐性

开头和结尾句式相近,韵脚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吐鲁番情歌》是一组以爱情为题材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结束以后》《金色的麦田》《告诉我》《种瓜姑娘》等七首,发表于50年代。

F、巧妙构思:

① 以苹果比喻爱情,将爱情与劳动并行发展的主题寓于苹果树开花、结果到果实成熟的过程。②诗的中间三节,细腻地刻画出姑娘内心从春到秋的微妙变化,写出爱情在她心中的萌生、孕育、生长。三节诗贯穿着劳动和苹果生长的线索,苹果的成长状态与爱情所达到的阶段、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③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全诗和谐完整。诗的语言朴实、明快、传神。

(二)《苹果树下》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的艺术特征。诗的中间三节,细腻地刻画出姑娘内心从春到秋的微妙变化,写出爱情在她心中的萌生、孕育、生长。三节诗贯穿着劳动和苹果生长的线索,苹果的成长状态与爱情所达到的阶段、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2)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六、贺敬之

《白毛女》执笔者

创作概括: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一.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二.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三.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分析《桂林山水歌》

这首诗“是一篇独具风采的山水歌,也是别出心裁的祖国颂”,诗歌的核心句子就是

“指点江山唱祖国”。

诗的开篇,描绘歌吟桂林山水之美: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前四节,为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神奇的诗的语言,描绘了挂林山水优美的图景,展示了桂林山水特有的美。

接着转入了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刻何处来?”由写景转入抒情,由抒写客观景物为主,转入到以抒发主观心境为主。诗人用极为精练、形象的笔墨,对比地描绘了桂林的过去与现在之后,用“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的诗句,把笔锋一下子转入了全诗的第三部分。因为江山多娇,令人自豪,所以诗人“白发永不生”,“青春永不老”,甚至要到“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歌仙刘三姐的歌是美的,然而,她的歌毕竞属于旧的时代,是反剥削,反压迫,求解放,求幸福的歌。我们的诗人和战士呼唤刘三姐回到人间同唱歌,却有着崭新的时代内容:“指点江山唱祖国”,是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桂林山水歌》艺术特点:

1、联想丰富,自然,奇巧。

2、融情入景,借景生情。

3、采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一般两行一节,每节一韵。因其节与节之间押韵自由,换韵频繁,就形成了跳荡多变的节奏和轻松活泼的韵律。)加之诗人运用对偶、重叠等艺术手法,使全诗节奏匀称而又变化有致,音凋舒缓而又铿锵悦耳,既具有对称美,又具有回环美。 贺敬之,谁在“放声歌唱”?

诗歌写作的文本看,是诗人“我”贺敬之在歌唱,就诗歌传唱的语境看,是“我们”中国人民在歌唱。

明白“我”和“我们”在诗歌中具体感受是不一样的。

文学创作中作家诗人的“小我”与人民革命的“大我”的关系

五、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在80年代,贺敬之和郭小川常被并举。这是由于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异:在处理个人--群体、个体--历史、感性个体--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充分“本质化”,有限个体生命融入了整体,成为充分自信的无限存在。在他的诗中,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和情绪、心理上的区惑、痛苦。而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中,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充满矛盾,“克服”精神上的“危机”和实现转化,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如《望星空》。郭小川的诗歌在时代书写中富有哲理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