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感情文章月夜一地相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19:58 作文素材
感情文章月夜一地相思作文素材

篇一: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个 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8、第二段可概括为:【答案:庭中月色。】

9、本文的点睛之笔:【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答案:空明】

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境,同时也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

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答案:(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答案:(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 只是 ) 我们(罢了)

6、月色入户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答案:(高兴的样子)

8、怀民亦未寝答案:(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答案:(交错纵横)《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四、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7)、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五、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提示:“积水”只是喻体,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月光”的,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应联系山下文去理解。)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透露出作者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十、“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十一、 结合苏轼是两首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谈谈其创作风格?

答:《江城子》是苏轼的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示出他豪爽粗犷的性格和词风。《水调歌头》的创作豪放中兼有婉约。

十二、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

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十三、 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闲人”的含义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

答:“闲人”即清闲的人。

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十四、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十五、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情感,意思对即可)

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十七、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 作者描绘的世界: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十八、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案: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十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篇二: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4 《春江花月夜》(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课时训练4 春江花月夜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潋滟(yàn) 芳甸(tián) ..

青枫浦(pǔ) .

B.皎洁(jiǎo) .

扁舟子(piān) .

C.雪霰(xiàn) .

捣衣砧(zhēn) .

D.拂拭(fó) .潸然泪下(shān) .沙汀(dīng) .白头偕老(xié) .江畔(pàn) .萍水相逢(píng) .碣石(jié) .

妆镜台(zhuāng) 鱼龙潜跃(yuè) ..

解析:A项,“甸”应读“diàn”;B项,“汀”应读“tīng”;D项,“拂”应读“fú”。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扼腕 委宛 惋惜 宛转悠扬

B.碣石 遏制 渴望 怒不可遏

C.交付 符合 师傅 心弛神往

D.决策 秘诀 决别 绝处逢生

解析:A项,“委宛”应为“委婉”;C项,“心弛神往”应为“心驰神往”;D项,“决别”应为“诀别”。 答案:B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色彩鲜明的样子 ..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

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

C.汀上白沙看不见 汀:沙滩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微细的灰尘 ..

D.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波纹 .

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月:趁着月光 ..

解析:A项,“滟滟”意为“波光荡漾的样子”。

答案:A

4.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A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元)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妲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1)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对“月儿”有多种不同的称代,此曲中除了“广寒宫”“妲娥”以外还有 、 也是称代月亮。曲中的“白雪”指代 。

(2)指出这首元曲的主要写作手法并简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解析:(1)对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筛选即可。解答“白雪”的指代意义时可以联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词语。

(2)判断手法时要注意景和情的关系,还要注意其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分析感情时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对”“你团圆我却如何”等。

答案:(1)蟾 镜 (古代楚国)高雅的乐曲

(2)(1)写作手法:反衬(答对比、拟人亦可);情因景生(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出一种即可)。

(2)思想感情:此曲对月抒怀,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抒发了身世飘零,不得与家人团圆的孤独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1)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

(2)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

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清动人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2)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语言运用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以此作为主干句,然后把其余信息变成短句按正确顺序列出即可。

答案:(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3)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8.请运用拟人和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解析:此题不是要求简单地对“中秋之月”进行描绘,而是要求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中秋之月”以人格化的色彩,从而做到虚实结合。在写法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使得“中秋之月”具有人格的魅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中秋之月”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此外,整个文段还要能表达一个中心,如表达思乡之情、念亲之情。因此,要先明确写作的对象,由“中秋之月”联想到团圆、幸福、美满,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同时,“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华传统文明特质的意象。

答案: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想起了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银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想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

篇三: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4 《春江花月夜》(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4 春江花月夜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潋滟(yàn) 芳甸(tián) ..

青枫浦(pǔ) .

B.皎洁(jiǎo) .

扁舟子(piān) .

C.雪霰(xiàn) .

捣衣砧(zhēn) .

D.拂拭(fó) .潸然泪下(shān) .沙汀(dīng) .白头偕老(xié) .江畔(pàn) .萍水相逢(píng) .碣石(jié) .

妆镜台(zhuāng) 鱼龙潜跃(yuè) ..

解析:A项,“甸”应读“diàn”;B项,“汀”应读“tīng”;D项,“拂”应读“fú”。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扼腕 委宛 惋惜 宛转悠扬

B.碣石 遏制 渴望 怒不可遏

C.交付 符合 师傅 心弛神往

D.决策 秘诀 决别 绝处逢生

解析:A项,“委宛”应为“委婉”;C项,“心弛神往”应为“心驰神往”;D项,“决别”应为“诀别”。 答案:B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色彩鲜明的样子 ..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

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

C.汀上白沙看不见 汀:沙滩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微细的灰尘 ..

D.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波纹 .

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月:趁着月光 ..

解析:A项,“滟滟”意为“波光荡漾的样子”。

答案:A

4.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A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元)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妲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1)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对“月儿”有多种不同的称代,此曲中除了“广寒宫”“妲娥”以外还有 、 也是称代月亮。曲中的“白雪”指代 。

(2)指出这首元曲的主要写作手法并简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解析:(1)对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筛选即可。解答“白雪”的指代意义时可以联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词语。

(2)判断手法时要注意景和情的关系,还要注意其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分析感情时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对”“你团圆我却如何”等。

答案:(1)蟾 镜 (古代楚国)高雅的乐曲

(2)(1)写作手法:反衬(答对比、拟人亦可);情因景生(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出一种即可)。

(2)思想感情:此曲对月抒怀,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抒发了身世飘零,不得与家人团圆的孤独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感情文章月夜一地相思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1)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

(2)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

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清动人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2)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语言运用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以此作为主干句,然后把其余信息变成短句按正确顺序列出即可。

答案:(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3)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8.请运用拟人和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解析:此题不是要求简单地对“中秋之月”进行描绘,而是要求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中秋之月”以人格化的色彩,从而做到虚实结合。在写法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使得“中秋之月”具有人格的魅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中秋之月”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此外,整个文段还要能表达一个中心,如表达思乡之情、念亲之情。因此,要先明确写作的对象,由“中秋之月”联想到团圆、幸福、美满,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同时,“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华传统文明特质的意象。

答案: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想起了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银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想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

篇四: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课时训练 4 《春江花月夜》(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4 春江花月夜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潋滟(yàn) 芳甸(tián) ..

青枫浦(pǔ) .

B.皎洁(jiǎo) .

扁舟子(piān) .

C.雪霰(xiàn) .

捣衣砧(zhēn) .

D.拂拭(fó) .潸然泪下(shān) .沙汀(dīng) .白头偕老(xié) .江畔(pàn) .萍水相逢(píng) .碣石(jié) .

妆镜台(zhuāng) 鱼龙潜跃(yuè) ..

解析:A项,“甸”应读“diàn”;B项,“汀”应读“tīng”;D项,“拂”应读“fú”。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扼腕 委宛 惋惜 宛转悠扬

B.碣石 遏制 渴望 怒不可遏

C.交付 符合 师傅 心弛神往

D.决策 秘诀 决别 绝处逢生

解析:A项,“委宛”应为“委婉”;C项,“心弛神往”应为“心驰神往”;D项,“决别”应为“诀别”。 答案:B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色彩鲜明的样子 ..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

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

C.汀上白沙看不见 汀:沙滩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微细的灰尘 ..

D.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波纹 .

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月:趁着月光 ..

解析:A项,“滟滟”意为“波光荡漾的样子”。

答案:A

4.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A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元)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妲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1)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对“月儿”有多种不同的称代,此曲中除了“广寒宫”“妲娥”以外还有 、 也是称代月亮。曲中的“白雪”指代 。

(2)指出这首元曲的主要写作手法并简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解析:(1)对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筛选即可。解答“白雪”的指代意义时可以联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词语。

(2)判断手法时要注意景和情的关系,还要注意其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分析感情时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对”“你团圆我却如何”等。

答案:(1)蟾 镜 (古代楚国)高雅的乐曲

(2)(1)写作手法:反衬(答对比、拟人亦可);情因景生(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出一种即可)。

(2)思想感情:此曲对月抒怀,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抒发了身世飘零,不得与家人团圆的孤独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1)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

(2)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

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清动人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2)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语言运用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以此作为主干句,然后把其余信息变成短句按正确顺序列出即可。

答案:(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3)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8.请运用拟人和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解析:此题不是要求简单地对“中秋之月”进行描绘,而是要求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中秋之月”以人格化的色彩,从而做到虚实结合。在写法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使得“中秋之月”具有人格的魅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中秋之月”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此外,整个文段还要能表达一个中心,如表达思乡之情、念亲之情。因此,要先明确写作的对象,由“中秋之

月”联想到团圆、幸福、美满,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同时,“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华传统文明特质的意象。

答案: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想起了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银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想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

篇五: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1课《春江花月夜》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基础反馈(25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滟滟(yàn) 宛转(wǎn) 芳甸(diān)霰(sàn)

B.河畔(pàn) 扁舟(biǎn)徘徊(huái)汀(tīnɡ)

C.化妆(zhuānɡ)潭(tán) 碣石(jié) 拂(fú)

D.砧(zhān) 潇湘(xiāo)鸿雁(hónɡ)悬挂(xuán)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3.《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

A.江 B.月 C.花 D.夜

4.“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 )

A.月初升时 B.月高悬时 C.月西斜时 D.月落时

5.选出下面各项中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句是想象,是说亲人随着滟滟江波不知飘零何处。“何处”句则使我们联想到游子面对海上明月,也会备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洁白,飞霜不见,白沙难辨,洁净宁谧的景色衬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江月美景也衬托了下文的离人哀愁的情怀。

6.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

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7.填空。(7分)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首诗便是

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_______,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_______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_______,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为 诗。作者吸取了_______(朝代)民歌的内容形式,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此诗的外在线索是 ,同时又以 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二、课内阅读理解(8分)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8.在横线处填上相应诗句。

9.这八句属于_______描写,由_____到_____,由_____及_____,笔墨逐渐凝聚在_______ 上了。

10.描述加点字“生”的好处

三、课外诗歌鉴赏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12.诗的题目是“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6分)

1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 答案C(A“霰”读“xiàn”;B“扁”读“piān”;D“砧”读“zhēn”)

2、答案A 逐:追随。

3. 答案B(全诗几乎句句不离月。由满月到斜月,写了一个时间变化过程)

4. 答案A (上文“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说明月初升,后面从“皎皎空中孤月轮”起是写“月高悬时”的景象)

5、答案C(C项中“滟滟”句应是写“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里”)

6、答案D(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7.答案:张若虚 六朝 自由豪放 乐府南朝 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 月亮

9.景物 大 小 远 近 一轮孤月

10.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11.本题考查对写景方法的赏析。从色彩、动静、视角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运用色彩对比,明亮绚烂。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突现了山林的绚丽。②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涧水奔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突出了山林的活泼与生机。③俯仰结合,相互映衬。“碧涧”是俯视,“青林”是仰视,一俯一仰极具情味。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前六句实写山中秋景,后两句想象写夜间芭蕉雨,自然点题。

尾联点出了“宿”,通过想象虚写了今夜宿在这里的情景:天阴快要下雨了,夜听雨打芭蕉,定会很有趣味,只是谁人与我共闻呢?从而点题,突出了“宿”字。

13.本诗“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