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2:34 优秀作文
篇一:梵高作品《星夜》介绍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饮弹自杀,时年37岁。
50年代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诞生。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梵·高诞生。
60年代
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3月16日,
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诞生。
1868年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3月进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888年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年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梵·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在住院后一个月,创作了他最著名的画之一,《星空》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梵·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梵·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90年代
1890年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星月夜》
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于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艺术特色
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
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篇二:梵高作品《星夜》
《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90年6月,画布,油彩;
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
挚爱深夜的凡·高在阿尔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 本幅和"夜间咖啡屋"。这两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 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 但其真正的源头, 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促成凡·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 一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 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
关于<星夜>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 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 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凡·高来说, 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 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 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 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
他在采用大胆的布局的同时,同时又体现出了与这个世界脱离的另一种思维!从而造就了这幅作品的成功!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灿烂的夜空》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 约翰·雷华德 著)
[编辑本段]<星夜>里的风格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 一是弯曲的长线, 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 纯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 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 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 正在奋发向上,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lyric)
即使凡·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 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
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凡·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 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凡·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 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 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 在这幅作品里, 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 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凡·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凡·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 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 而几乎没有对凡·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 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 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 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 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 星星闪耀、汹涌, 柏树随着它们摇动, 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 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编辑本段]关于凡·高(Van Gogh)
1889年, 凡·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 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 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 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 他仍然勤奋作画, 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 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 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 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编辑本段]生平
距离比利时边境不远的荷兰德弗洛特,文生?威廉?梵谷於西元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诞生於这里。梵谷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梵谷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人性的尊重,并从母亲那儿遗传到对艺术及大自然的热爱。
梵谷身为长子,有两个弟弟及三个妹妹,由於父母为了想培育六个孩子,梵谷在十一岁时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念书了。梵谷在学校的成绩平平但很用功,十三岁时就学过荷兰文、德文、法文及英文,还有算术、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书法与体操,也修素描课。 但在西元一八六八年三月的时候,梵谷突然跑回家跟父母住了一年,之後决定中途辍学。十六岁时离家开始出外谋生。
梵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画廊卖画,接著到学校教书,之後追随父亲的职志当一位传教士,并自愿到贫困的矿区传教。虽然在那边过得很苦,但却从替矿工画素描中得到些慰藉。两年後,梵谷深深觉得艺术才是他为人性奉献的最佳途径。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画笔就从没停过。
梵谷在短短的一生中,几乎没有赚过钱,完全靠弟弟西奥寄给他的钱过日子。梵谷写了很多的信给他手足情深的西奥,世人才得以从那些信中得知梵谷的生平及艺术。梵谷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他最用心的是要「把生命注入画里」。当我们观赏梵谷的作品时,会发现梵谷藉著独特的画风将生命注入到他所画出来的东西中。
[编辑本段]风格
梵谷早期的作品和当时荷兰绘画风格一样,色彩深沉。作品题材多取材於生活之中,藉著阴郁的色调、滞重的笔法,把人群困苦的生活表达得至为生动。在描绘人物方面,线条深刻,令能触动观者情绪。
自梵谷於1886年去了巴黎後,他的绘画风格从此有很大的转变。他受到新印象派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先用点描画法,後来转用强烈而亮丽的色调、跳动的线条、凸起来的色块来表现其主观的感受和激动的情绪。
梵谷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生活并不如意,跟好 友闹翻以及内心种种的孤寂,不但使他的疯病再次发作,更使他过世前的作品都充塞了浓郁、暗淡的气氛。在作品中所充斥的线条状的笔触,更表达了画家不安、绝望的情绪。
[编辑本段]《星夜》的艺术成就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
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星夜》:一个个呈旋涡流动的星辰,敏感而不稳定。几近骚动的线条,刺目的换色或耀眼的红色在激情的指挥下恣意舞动,就连生长于大地的扁柏也在尽力挣脱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动的蓝天,这简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远比高更来地激烈与外乡,在梵高的绘画中,所有的色彩与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激情表达。
——房龙《西方美术简史》
文森特 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从堂麦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灿烂的夜晚“(根据星夜油画改编的),到无止境的商品都在夸耀它-星夜这幅不可思议的油画。
有人会问这幅油画里有什么特征使它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的确有一些特点激起观赏此画人的兴趣,而每个特点感动每个不同的人。下面将会详细述这些特征:
1. 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 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
2. 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 也许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庄的中央有一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 这尖塔带给小村落一种安稳,创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离的协调。
3. 画的左边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美一致。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宏伟的。 用旋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一种深刻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喜爱的理由。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整的认识。
梵高是在1889年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绘制这幅星夜画的。
梵高年轻时因同情穷人(1876-1880) 想献身于基督教。许多人认为此画里的十一颗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圣经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这段话:
"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三幅星夜油画的简介》
篇三:梵高《星空》赏析
星空
一个“疯子”心中的《星夜》
西方绘画史上有位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人们每每提及他时总会说他是个疯子。没错他就是文森特·威廉·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人,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津德尔特,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其早期作品受到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后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其代表作有:《向日葵》、《食土豆者》、《星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等。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
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
深深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梵高的绘画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的作品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向日葵》了,但其实,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蕴藏了作者无限的心绪。
《星夜》可以说是梵高生命后期的一副作品了。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星夜》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
梵高用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他喜欢用黄色和蓝色绘画,尤其是表达自然景物。
《星夜》这幅作品以蓝色为主色调,以星光中的夜空为主要绘画对象。画的最近处是一棵柏树,梵高在这一时期非常喜欢柏树,他说:“那些柏树的线条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那颗硕大的柏树的枝条扭曲缠绕高耸入天空。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冲向云霄。它似乎象征了梵高心中的那片激情,对于绘画的激情,对于生命的激情。他心中有对绘画的无限热情,却一直未能被世人所理解,所以这团“火焰”是褐色的,虽燃烧,却不能尽显其本性。用褐色代替红色,梵高内心的压抑的表现,而柏树扭曲的形态更凸显了他思想的强烈斗争。
画布的中主要表现的主题是夜晚的星空。淡蓝的夜幕下月亮、星星发出金黄色的光晕,天空中白云朵,它们在飘荡,它们在飞翔。蓝色和黄色是表现梵高内心较为平静的颜色。天空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这也使梵高的内心得到了一丝的安慰,他纷繁、压抑的心绪似乎也是在这一刻变得平和。月光、星光皎洁,在天空形成一个个光圈,那是梵高内心的光明,夜晚时,它给梵高以指引。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他说:“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天空的云朵被拉长,卷曲成海浪的形状,这象征了他心中的烦恼、以及一直缠绕他的病魔。虽然现在病以有所好转,但还是若即若离的跟随着他,使他不能完全摆脱。这飘摇的白云也是梵高自己的写照。它象征着梵高飘忽不定的生活,它象征着梵高那些没有结局的爱情,它俯视着下方的村落,表现出梵高内心对真正稳定的家的渴望。
星空下的村庄显得平静、祥和,偶尔有几户人家点着灯,更加重了作品中家的气息,远处的山峦仿佛是村庄的依靠,显得雄伟、浑厚,这是梵高内心对家的渴望的写照。整幅画处在一种模糊的光线下,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夜空中的星、云相互渲染、衬托,有种广袤而深邃的感觉。
有人说: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恒。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
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一幅画画出了一个“疯子”的内心,其实他的心是无比细腻的。每一处景物都表达出作者迷茫、纠结的心情,但也能表现出作者无限的想象力。梵高,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天才。众说纷纭中,孰是孰非无法判断,只留下他深邃的画作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后印象派绘画史》 约翰·雷华德著
《再读梵高绘画艺术》 《邯郸学院学报》 《论梵高画作中的生命意识》 翟喜凤
《论梵高绘画艺术特色》 项笑乐、徐海涛、梁良 《梵高传》
篇四:《星夜》浅谈
《星夜》浅谈
第一次深入了解梵高的《星夜》作品是因为那部电影《星空》,海报里的星空,遥远而又深邃,加上旁边的配词:“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影片改自于几米的一部绘本,讲述的是两个少年逃离令人失落与无奈的现实,追寻自己期待的快乐美好的故事。影片本身与梵高的《星夜》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当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在美术馆的梵高的星空作品前驻足时,我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当时只是欣赏了这幅画作,并没有去了解它的作者梵高,没有把梵高的身世与遭遇和这幅画作联系起来。通过“世界博物馆之旅”这门课的学习和老师独到的讲解,让我又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幅画作以及《星夜》背后的故事。 梵高出生在牧师家庭,早年热爱神学。专职作画后,由于当时他的画风没有被学院派占主流的画坛所接受,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作,所以一直是弟弟提奥在救济他。长期的饥饿、孤独困扰着他,最终梵高因为精神病住进了疗养院,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利用正常的时间坚持作画。《星夜》就是在梵高生病住院期间所作的。画中扭曲的教堂和星空,反映了梵高纠结的宗教情感和浪漫主义,是梵高思想的反映。
《星夜》这幅画作里是以蓝色为主色调,以星光中的夜空为主要绘画对象。画中的前景是一颗柏树,梵高在那段时期非常喜欢把柏树作为他的绘画对象,他说:“那些柏树的线条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那株硕大的柏树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似乎象征了梵高心中的那份热情,对于绘画的热情,对于生命的热情,当然还有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
画作中共有十一颗星星还有一颗月亮,月光、星光皎洁,在天空中形成一个个光圈,仿佛象征了梵高内心的光明,在夜晚时给梵高以指引。当时的梵高已经舍弃了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他说:“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天空中的云朵被拉长,卷曲成海浪的形状,这象征着他心中的烦恼以及病魔一直缠绕着他,若即若离。飘摇的白云正是梵高自己的写照,这是画出了他自己飘忽不定的生活还有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白云俯视着下方的村落,此时的梵高对家是多么的渴望啊!
有人说: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恒。这是一种幻想,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
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柏树颤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哥特式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有人说梵高是个疯子,也有人说他是个天才。在寻找资料时才发现《星夜》其实是一幅诗画,他的原诗是这样的:
写在前边:它无法阻止我对——不知该不该说是这个词——“宗教”的渴求。于是我走在夜空下画星星
村庄并不存在
除了一棵黑色的树
像一个溺水的女人滑进炎热的天空
村庄无言,夜空中十一颗星星在燃烧
哦,布满星的夜空!我想就
这样死去
它在动,一切都活了过来
甚至月亮也在橘红色的烙铁中鼓了出来
推着孩子们,上帝一般,从它眼中推出来
古老的看不见的蛇怪吞噬了所有的星星
哦,布满星的夜空!我想就
这样死去
被夜里狂奔的野兽吞没
被巨龙吸入腹中
被抽去生命
没有征兆
没有肚子
没有尖叫
——《星夜》诗画;文森特 ·梵高作于1889年
由次看来,梵高着实是一个天才。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starry starry night》,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才知
道这首名叫《Vincent》的歌是为了纪念梵高的《星夜》所作。这首歌是美国民谣音乐中的经典,演唱者是著名的民谣歌手Don Mclean。他的星途也是充满坎坷,总是被美国的主流音乐排斥在外,曾经沦落到街头唱歌的地步。这不失为一种悲哀。其实整首歌也是Mclean在向世人诉说自己的苦痛,他以极为柔和的歌调折射出满腔的哀怨。因为天才总是被世俗所曲解,所以能洞悉天才内心的人本身就是天才。他的一生与梵高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从歌曲中不难体会到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这首歌在献给疯子梵高的同时,也感动了他本人,当然也感动了全世界热爱生活、心存希望的人们。
从电影《星空》,到梵高的《星夜》,再到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无一不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快乐自由的渴望和追寻,在现今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这些吗?
篇五:星夜与梵高——宁静而躁动的挣扎
宁静而躁动的挣扎
——《星夜》与梵高
1889年6月,一幅伟大的作品诞生在世上。仅仅一年之后,1890年7月,它的缔造者,文森特·威廉·梵高,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结束了自己仅仅37岁的生命。
1889年5月,梵高来到了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这期间,他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然而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梵高的创作进入了颠峰时期。在精神病院的108天里,他创作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星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个阶段的绘画,梵高的画风开始趋向于表现主义,作品充满忧郁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星夜》也不例外。
令人惊奇的是,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只在白天被医生允许外出。而这幅夜景,想必充满了梵高的想象,充满了他的情绪与意志。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扭曲的蓝白色的天空,由碎碎断断的粗线条凑成,如同河流中的漩涡,瞬间就超出了常人认知的范畴。漩涡周围,大团的亮色,如同金盏花,如同明灯,已不像是星星了。而点缀在一角的月亮,相较之下则显得暗淡了许多。虽然也是黄色,虽然也有亮黄色的晕,但与星星的明亮程度相比,就逊
色的多了,没有了天空中的霸主地位。
再往下看,视线不自觉的被左侧的、巨大的、火一样的线条吸引。那是一棵柏树。然而它已经失去了柏树的形态。梵高用红色的扭曲尖锐的线条,将柏树画成了喷薄的火蛇,扭曲着、摇摆着,向天空刺去。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如此突兀的插入画面,打破了画面原有的和谐与静谧,让人感到了强烈的躁动不安,感到了一种欲望,挣扎,燃烧,恣肆,无所禁忌,无所畏惧,无法遏制。
然后,视线恋恋不舍的从这突兀的树身上移开,远方的天际,是乳白色的长线条缠绕而成的流动的夜空,与其上蓝色的夜空、其下灰蓝的群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画面分成了上下两段,更加突出了山脉的轮廓。山前是一个小村庄,这就是圣雷米。村庄附近的树林,神奇的用黄绿色的反卷的笔触绘成,显得如此柔和、安逸,这又让人不自禁地想起旁边的那棵火一样的尖锐的柏树。同样是树,对比竟如此强烈,一个柔绿圆润,一个火红尖利。一旁的村庄里,还有星星点点的灯光。村庄中,一座教堂的灰白色尖顶是如此醒目,像一颗钉子一样插向天空,与那棵跳动的柏树遥相呼应。
最后,视线又回到了那棵跳动的、火焰一样的柏树,随着树的火舌看上去,又回到了天空中那个巨大的漩涡,仿佛整个天空都在扭曲,时空在错乱。
有许多人考证分析过这幅画,见解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幅画带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背景是安详而静谧的,然而细看,零碎的粗线条中夹杂了凌乱与肆意的涂抹,使夜空中掺杂着不安。那个巨大的漩涡,传达出了某种纠结与难以释怀的情绪。而近处的那棵巨大的、突兀的、燃烧着的、激昂跳跃着的、“奇葩”的柏树,赤裸裸地表达了一种抗争。激情与欲望在燃烧,仿佛要冲破云天,摆脱一切束缚与纠缠。这棵树的色调与整幅画的基调相背,采用了黑色、暗绿色、暗红色的油彩,与白蓝黄的画面主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为成为了画面的一个焦点。
究竟这幅画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境?不得不谈一谈梵高其人。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的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其父为传教士。一生受尽挫折不幸。共有十个弟弟妹妹。早年做过画商,这对他后来进入画坛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后来在书店短暂任职,想像父亲一样做传教士,于1878年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次年,却因为工作过于热情遭到教会解雇。然后开始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在这一时期开始画素描。
我觉得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于梵高的艺术之路影响颇大,矿区的生活使他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群众,遭解雇的经历使他开始专注于艺术创作。正如我们的先贤
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厄磨砺了梵高的艺术意志,成就了他的蜕变。
1880年,梵高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了创作的道路并开始临摹米勒的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并与布鲁赛尔的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30岁的梵高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
梵高被称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后印象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流派。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尝试过印象派,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满印象派过于客观的描绘世界,停留于对物体表面光色的兴趣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主观化的客观。而梵高早起就是走在印象派的道路上的。值得一提的是,梵高的绘画受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色调逐渐明亮起来,真是艺术无国界。
就在梵高的艺术成就渐渐得到认同的时候,他的精神状况却越来越坏。1888年12月,他在精神失常中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赠给一个妓女。于是有了那副著名的自画像。第二年五月,他来到了《星空》的创作地——圣雷米。不得不说的是,梵高的感情生活一直充满了不幸。多次求婚失败,甚至因为爱情与作为自己导师的表姐夫决裂。最终结婚成立家庭,但却在结婚后的第二个月来到了这儿——圣雷米的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中,可以想见梵高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正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一心创作的时期。梵高将他的所有情感投射到他的画作中。于是不难猜度,这幅画中,平静的乡村象征着看似平静的生活,夜空的静谧与其下暗藏的扭转与不安象征了画家平淡之下内心的抑郁。而那棵树,那棵火一样的树,是画家不屈抗争的意志体现。
生时不曾显赫,死后名垂千古。这对于梵高再合适不过。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感谢梵高,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美。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