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某班学生在野炊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4:32 字数作文
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字数作文

篇一:第七单元检测(答案)

第七单元检测

一、选择:

1、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 ②味精 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 ⑤面粉 ⑥食用油。其中属于易燃易

爆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2、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燃烧时一定有气体放出

3、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电器短路起火时,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秸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C、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D、森林发生火灾时,砍掉大火蔓延路前的一片树木

4、关于爆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 B、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D、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可行的是( )

A、到天然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 B、掏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 D、到小煤窑挖煤用火把照明

6、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

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7、要节约现有能源,还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是指( )

①氢能 ②太阳能 ③风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⑥潮汐能 ⑦电能

A.①②④⑦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8、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A、H2 和CO B、CH4和CO

C、C2H5OH和CH4 D、H2和C

9、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由玉米、高梁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10、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 )

A、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B、反应都很剧烈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要达到着火点

11、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爆竹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以便于管理

B、面粉厂、纺纱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

C、在实验室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之前,均要验纯

D、控制助力车、摩托车的使用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12、下列物质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同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 )

①甲烷 ②木炭 ③氢气 ④石蜡 ⑤酒精 ⑥一氧化碳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发生燃烧

B、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能跟氧气反应的物质

C、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它不同于反应条件中的点燃或加热

D、只要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

14、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15、、“世界环境日”提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16、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

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

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17、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B.火灾发生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18、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

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

水变混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有氢气

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D.可能只有甲烷

19、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利用电热器取暖 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 D.利用蜡烛照明

20、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

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21

2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21、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关紧门窗 B.进入枯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C.一次性塑料袋使用方便又经济,应大力提倡生产 D.油锅不慎着火,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灭

22、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的着火点是40

℃,他将一小从白磷放入80℃的水中.并用导管

对着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白放燃烧了起来。除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因素外,上述热水中

白磷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A.嘴吹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可支持燃烧的氧气 B.嘴吹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可支持燃烧

C.白磷这一可燃物特别容易燃烧 D.吹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使白磷燃了起来

二、填空:

1、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了下列情况,请你用所学的关于燃烧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

用锅盖往灶堂内扇风,才使得火势越来越旺. 背风处氧气不充足,扇风能带来充足的氧气 第二小组的同学接受了第一小组同学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

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起来。 大风容易带走了许多热量,不容易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张华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了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

火和自救措施).

请根据张华同学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你帮助张华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任定一条)是_安全用电、人走灯灭__。 ⑵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拨打119_。

⑶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_②_(填番号) 理由

_打开门窗空气对流氧气充足燃烧越旺_。

⑷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⑤和⑥中的空白。(不要填在表上的空白处)⑤_切断电源___

⑥__关闭阀门_____。

⑸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3、(2008河北)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18

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

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

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

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答案:(1)4P+5O2点燃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或打火机没燃料后打不着火:或森林起火打隔离带,火势不再蔓延;或木柴燃烧而石块不燃烧??)

(4)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4、(2006石家庄)2006年3月底,邻近昆明市郊的安宁突发森林大火,在灭火中消防官兵们使用了各种灭火措施,其中在山高坡陡的火场使用了灭火弹(如图)。

灭火弹是一种无雷管、无炸药的安全消防器材,以超导材料引燃,使用时,揭开上端封皮,使超导热感应材料外露,用力投入火场,遇火瞬间,弹体裂开,释放出超细干粉高效灭火剂。灭

火剂的有效成分是碳酸氢钠,其受热即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有碳酸钠和水生成。

(1)灭火弹的灭火原理是 ;

(2)灭火弹在脱离人手后能够飞向火场,是因为其具有 ;

(3)在灭火中,消防队员还使用了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以汽油为燃料,喷出类似十二级风的高速气流,将火吹灭。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

(4)消防队员在灭火中常被烤得难以忍受,需要不断往身上浇水。 “浇水能降温”的道理是 。

(5)请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灭火弹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了空气

(2)惯性

(3)大量冷风带走热量,使燃烧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水蒸发吸热

(5)

5、一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OOO(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C,红磷240C;水温不低于70C)

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

可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实验(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认识?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

6、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

现象是 。

(2)另一同学图乙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

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③④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

篇二:习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年级化学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习题

1.下列做法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请写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家庭用的燃煤加工成蜂窝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燃烧的木柴架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烧锅炉的煤加工成粉末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香烟的烟丝中加入氯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浓度。

答案:(1)(2)(3)均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5)(6)均是增大氧气浓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思路解析:A项灯泡通电是反例;B项缺少在有限空间内这个条件;C项气球、车胎爆炸是反例;D项符合燃烧的定义。

答案:D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氧气增加

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思路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少,扇子一扇,风将热量带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

答案:D

4.用一块面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思路解析: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上分析手帕未着的原因,只能是手帕的温度未达到棉布的着火点。而B项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这绝对不可能。

答案:C

5. 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了下列情况: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用锅盖往灶堂内扇风,才使得火势越燃越旺。 第二小组的同学接受了第一小组同学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起来。

请你用所学的关于燃烧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运用上述理论可解释两个小组同学野炊时出现的问题。

答案:第一小组柴草燃烧时,因通风不畅,导致氧气不充足,所以要扇风才能越烧越旺;第二小组因通风良好,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要挡风。

我综合 我发展

6.氢气在氯气中点燃产生苍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属于燃烧 B.此反应不属于燃烧,因为没有氧气参加

C.此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思路解析:我们现在学习的燃烧的定义是狭义的,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与。例如: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B项不正确。

答案:B

7.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枝小蜡烛,将其中一枝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可燃物才能燃烧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3)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目来源于课本上一个很浅显的结论,但本题经改编后却成了一道很好的科学探究性试题。从题目内容可知,探究活动分为三步进行:首先需证明燃烧与物质有关;再进一步证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最后根据玻璃杯内外蜡烛燃烧的不同现象,得出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答案:

(1)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只答一种不给分)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或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

(3)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

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8.“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里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取的产物中。下列反应类型中,最适于达到“绿色化学工艺”要求的是( )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思路解析:由四种反应类型的定义可知,化合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参加反应的所有原子都能全部转化到生成物中,符合“绿色化学工艺”要求。

答案:C

我创新 我超越

9.在实验室里,把点燃的“镁带”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镁带”继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炭黑)。根据该实验回答:

(1)金属镁着火时能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发生反应吗?能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是不是一切物质燃烧都要在空气(或氧气)中才能进行呢?由此联想到物质燃烧的条件,该如何解释呢?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分析题意知:镁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二氧化碳虽然对一般燃烧来说不助燃,但能支持像“镁”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燃烧,从而得出燃烧不一定非要氧气参加的结论。

答案:(1)不能。(2)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3)不是。 文章来

篇三:统计学答案第4章

三、选择题

1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2 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 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4 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5 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

A.异众比率

B.离散系数

C.平均差

D.标准差

6 四分位差是()。

A.上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

B.下四分位数减上四分位数的结果

C.下四分位数加上四分位数

D.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的中间值

7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8 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称为()。

A.极差 B.平均差

C.方差 D.标准差

9 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

A.标准分数

B.离散系数

C.方差

D.标准差

10 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

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

D.等于2倍的标准差

11 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3,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3个标准差 B.比平均数低3个标准差

C.等于3倍的平均数 D.等于3倍的标准差

12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3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4 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5 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2,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B.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C.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D.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16 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3,

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B.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C.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D.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17 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4,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B.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C.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D.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18 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9 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篇四: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的燃烧)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与缓慢氧化: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例题1.物质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可称之为火三角,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括号中分别填写三个条件。灭

火时只要消除其中 个条件即可灭火。

2.《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

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请用燃烧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瑜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使木船着火。则木船是燃烧条件中的 、

木船又与空气接触、还需 。

4.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下列情况:

⑴组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用锅盖往火堂内扇风,才使得

火势越来越旺。⑵组接受了⑴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

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解释原因___

5.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6.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

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7.钻木取火的原理可用下列三句话来解释:①木头的内能增加②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

着火燃烧起来③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这三句话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8.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白磷时的化学方程式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

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

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

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9.

(2)小林同学指出图B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C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

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

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10.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火种被送上海拔8848.43米的珠峰峰顶。

①北京奥运会使用丙烷(C3H8)作为火炬的燃料,请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 “高原火种灯”使用的是航空煤油,它主要通过石油分馏获得,分馏属于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③珠峰火种灯选用了固体碳作燃料,并且完全采用了传统蜂窝煤煤炉的设计,即将固体碳做成碳柱,一节

一节填充在容器内进行燃烧,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

④“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是“双火焰”燃烧系统,即使当外部火焰意外熄灭时,内部火焰仍能使其迅速再

次燃烧,此过程中,内部火焰的作用是 。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2、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3、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4、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较多的蔬菜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 煤气泄

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 扑灭森林

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例题 1.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2.填写下表: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

三、爆炸 ① 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

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1.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到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B.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实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 D.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2.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擦机器的棉纱在不通风的车间大量长期堆放 B.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C.在存放挥发性易燃物的厂房内穿化纤类衣服 D.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

3.面粉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这是因为面粉

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

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右图,在无盖小塑

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隹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

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1)在上述实验中,

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某班学生在野炊时

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料燃烧也可放热

Mg+2HCl=MgCl2+H2↑; CaO+ H2O=Ca(OH) 2

(2)吸收热量: CO 2+C = 2CO; CO+ CuO Cu + CO2

1.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天然气 B.煤 C.乙醇 D. 石油 ...

2.下列燃料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 B.煤 C.石油 D.酒精

3.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C.焦炉煤气(CO)是一级能源 D.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4. 、 和 是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属于 能源(填“再生”或“不可再生”),其中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

5.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如图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你回答: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答3种)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分别各举一例:

①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_______________;②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_______________。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④ 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天然气

(1)、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3)、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4)、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5)、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4、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1. 把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 )A.降低着火点 B.散热面积大 C.方便运输 D.使煤和空气充分接触

2.要使煤炉中的煤燃烧得更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 )

A.使热量散失 B.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和氧气充分接触

4.与可燃物燃烧时的现象有关的因素有( )。①氧气的含量②可燃物的本性③可燃物的形状④燃烧空间的大小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可燃物的形状会影响其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变燃烧速率

燃烧空间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燃烧热的散失速度,因而也可能改变燃烧速率

可燃物的本性??难燃、易燃、极易燃物质的燃烧状况自然截然不同氧气的含量??没有氧气就无法燃烧

5.某同学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他做出了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回答有关问题:

⑴他提出的两种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天然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高且产物都是无毒物质,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式)____________,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家中使用的燃料就是天然气,为安全,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怎样确定报警器安装位置?

五、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 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 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1.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在公交车和出租车推行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 燃料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

少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印有“CNG”的标志,代表它们是以压缩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汽车。

(1)推行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2)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臭氧层衰竭,酸雨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1) 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使地球外层空间的臭氧气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减弱了臭氧层吸收__的作用。

(2)形成酸雨的原因空气受SO2和氮氧化合物的污染。举例说明酸雨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是 .(4)你对防止温室效应的一点建议是 .

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④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

② 有可燃性 2H2 + O2 2 H2O ③ 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 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 排水法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5为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以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市有关部门拟用乙醇(C2H5OH)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公交车的燃料。

(1)以前的汽车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举两例): 、 ;

(2)乙醇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是(填两点): 、 ,因此乙醇又可称为“ 色能源”;

(4)为发减少汽车的城市污染,请你提一条建议: 。

综合1.空气、水、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用途。请将与下列用途相对应的物质名称填在空白处:

(1)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液体是__________;(2)可用作生活燃料、并能通过管道长途输送的是_________(3)直接供给人和动物呼吸的是__________;(4)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被称为“工业血液”的是_______;称为“工业粮食”的是___________;(5)可用于获取充置霓虹灯的气体的是___________。

2.小明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①______ _②_____

3

篇五: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测试题1

专题12 科学探究题(1)

一、 有关反应产物的探究

1.某学生在报刊上看到: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假设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在熊熊燃烧的木桩上灼烧后,灰烬中有红色固体生成。他想在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验证此现象,将少量孔雀石和木炭粉放入试管,然后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试管内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最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结束取出导气管后,空气往往会进入试管使红色物质又

被氧化。为防止空气进入,对此装置可以改进的措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猜想一下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您的猜想。

2.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两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3.某班学生在野炊时用石灰石堆成简易灶台做饭。野炊后有同学从灶台内侧敲下几小块石片,带回实验室研究其在灼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请你参与此项研究。

(1) 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

反应中可能有______生成,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要研究某块石片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请你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写出简要实验步骤,不要求具体计算):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氧化铜固体受热分解能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固体。某学生小组为确定这种固体产物是什么,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假设: 生成的固体产物可能是氧化亚铜(Cu2O),也可能是_________。

资料:Cu2O是红色固体。

实验:将新制的氢氧化铜粉末放入试管中,

使其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如

右图),观察到蓝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推测结论: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结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

(填写下

列实验报告)

5.花匠用熟石灰来降低校园苗圃中土壤的酸性,但效果不明显。化学老师发现原因是熟石灰已经部分变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就取回一包熟石灰样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样品确实部分变质。请填写有关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熟石灰样品部分变质。

【实验仪器】玻棒、胶头滴管、________。

灼烧一段时间后,放置冷却。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探究灼烧后残留固体的组成,请将有关内容记录在下表中。

过滤,得到无色透明的滤液。请你设计实验检验滤液中除含氢氧化钠外,是否还有未反应完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黑里透红,并产生气体。问:(1)反应后,试管内黑里透红的固体中:红色物质是______,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该黑色物质的成分,其实验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 现象和结论分别可能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其结论的正确性,其实验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和结论分别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通常状况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它与CO2反应时,只生成了Na2CO3和O2,它与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了NaCl、H2O和O2。上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实验:

a.取少量的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投入到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中一定含有 元素。你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 。

(2)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 法收集。

(3)同学们对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的组成看法不一,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①该气体是CO; ②该气体是H2。

请你推测该气体还可能是 (写化学式)。 ...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在(3)中推测(写出简要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10.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

[实验探究] 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的方案可能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11.冬日里的一天,某班教室的暖气片和暖气管的接口处突然爆裂,里面喷出大量的黄色液体,并伴有一些红褐色的固体。水暖师傅、老师及同学们进行了紧急抢修。事后,同学们出于好奇收集了红褐色固体进行探究。

[初步分析]红褐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铁锈,铁锈的成分复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由此联想到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____

、______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

△ [搜集资料]①不溶性碱____→金属氧化物+水(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②暖气片是由生铁铸成的;③当地暖气用水为硬度较大的自来水;

④铁与铜都属于金属,有部分相似的化学性质。如: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可以形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提出猜想]请根据上述?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庖惶踝柿戏治觯旌稚镏手谢箍赡芎械奈镏适莀_________(写一种物质即可),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右图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除去氧气: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气体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除去氧气的燃烧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____________ (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不科学,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标准状况下)经科学测定,与氮气的A B 实际密度有误差,请你分析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只写两种,不考虑计算

误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13.(1)CaCl2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aCO3沉淀。为表示这个

反应写出了下列两个反应方程式:

CaCl2 + NaHCO3 == CaCO3↓+ NaCl + HCl

CaCl2 + 2 NaHCO3 == CaCO3↓+ 2 NaCl + CO 2↑+ H2O

你认为哪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合理,并简述理由。

(2)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将白色Mg(OH)2加到FeCl3溶液中有红棕色沉淀生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简述理由。14.小海、小林、小明三同学一起测定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MnO2 查阅资料:2H2O2═══2H2O+O2↑;常温下氧气密度为1.42g/L。

设计原理: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样品与二氧化锰混合,测定反应产生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出H2O2的质量,继而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方法:(1)小海首先设计(如左图):向装有样品溶液(20 g)的锥形瓶(75 g)中投入0.5g二氧化锰,待双氧水反应完毕后测得锥形瓶和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为95.1 g,则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g,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小林对小海的设计提出质疑后,设

计如中图的方案(只在上述方案中的锥

形瓶上加一干燥管),请你说明小林质

疑的理由是 。

(3)小明通过思考后,觉得他们的方案误差都较大,于是小明设计如右图的方案(试剂用量不变)。请你说明小明认为他们误差较大的原因: 。如果要满足小明的要求,该实验需用 mL的量筒。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