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重阳节思亲的鹧鸪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35:58 小学作文
篇一: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篇二:鹧鸪天 重阳
鹧鸪天·重阳
听长风 作
茱萸遍插酒遍酬, 傲霜九节无限柔。 秋凉初透逢重日, 佳酿已熟醉双眸。 潦水尽,骖騑游, 登高唱和且忘愁。 人散不知归何处, 蓦然西风满西楼。
篇三:《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思路】
教学首先由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课文,接着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让学生自己找到课文与古诗一一对照的自然段,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并体会古诗表达的浓浓深情。同时,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启发学生从大街上人们的生活和王维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对比”的写作方法,并在第三自然段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2、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九月初九
3、课题出自一首诗,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王维
4、谁来读这首诗?(生读)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那么,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感悟到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诗中事,感悟诗中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与哪一行诗相对应?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
指名读
王维的家乡在哪里?蒲州 京城是哪里? 长安
上节课我们讲到,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王维身边有亲人吗?诗中哪个字告诉你了?“独”字。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孤独。伤心 难过 想家
谁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第一自然段?读读这句诗。
3、(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自然段写了这行诗的内容?第二自然段。
默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句子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 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词?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好一派全家团圆的景象啊!(板书:全家团圆 兴高采烈)我们也不觉高兴起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带着笑容接着读下两句——(生读)
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有的 ??真热闹啊!
小组交流,完成句子填空。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
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着王维的内心,独在异乡的王维此时心情怎样?接着读——
平时,王维就常常思念家乡的亲人,重阳节了,王维的思念更——深了。浓了。
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的意思是? 更加。
谁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说诗意)
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 别人高兴的时候,王维想到自己,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是啊,当别人团圆时,你也和亲人在一起,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可是当别人团圆,你却孤身一人,你会非常非常——难过。更加想念的亲人。
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
将别人过节时的热闹和王维过节时孤独对比。这样一写,我们更能感受到王维此时什么心情?孤独、思念。
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诗——(生读诗)
带着这样的心情读文——(生读文)
4、师:(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两句诗的内容?第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是王维看到的,那第三自然段就是他?——想到的。
王维想到,以前在家乡时——(生接着读)
以前的每个重阳节,都是快乐的!如今呢?(生接着读)
(板书:天各一方)王维在华山的这一边,兄弟们在华山的另一边,隔山隔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
省略号里包含了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呢?
王维想到了更多如今难过的事情。
兄弟们,你们的身体怎么样啊?
秋天了,你们要多穿点衣服啊!
省略号还可能包含什么内容?
王维想着想着,都快哭了,想不下去了。
真了不起,你已经完全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了。以前欢聚一起,如今天各一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王维现在的孤单、悲伤。
看,兄弟们,还有家乡的亲人们真的插着茱萸,登高西望呢!此时此刻,他们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说。他们想说什么?
(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 。如今 ??)
(生动笔写一段话)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兄弟情啊!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读——(生读诗)
三、反复诵诗,体悟诗中情
1.一首诗,不仅是一个故事,一首诗,它更是一片深情。那么,王维的这首诗饱含了一片什
么深情?思念家乡之情。
诗题中哪个字揭示出了?思。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生诵诗)
2.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我的思念在月亮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四、作业:
1.小练笔:你思念远在异乡的亲人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表达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四: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师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重”“携”“兴高采烈”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师手指第一组)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一)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指名读。
2. 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什么时间离开家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像他这样离开家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
(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
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家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 补齐板书:在 为
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
(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 )
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
(2)读得很好,读出了韵味。
(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异”板书加点)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
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 )?
出示“登山”问:这是在( )?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 )?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 )?
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
4.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说。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热闹”变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
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
“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平时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
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
点:倍)你能把这句的意思说出来吗?
6. 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谁能读好这行。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点评: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第三自然段。
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2.师范读第三段。
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
(1)想到兄弟。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头插茱萸)指名说。为什么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
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还会干什么?(手挽着手登山)
(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出示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
(1) “??”(变红)。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 ,不能 。(指名填空)
(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什么?(思念)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评:听出你想了很多。
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
读好好这行,指名读。
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又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有感情的读诗。
3.指导背诵。
“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配乐诵古诗。),齐读。
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无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站)
4. 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再播一遍)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静夜思》《夜书所见》
五、课后作业:(出示)
1.读一读,默一默。
2.读一读,背一背。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
3.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可以是思念家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
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篇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是作者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直接以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语类辑略》卷八)。他鄙薄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但所赞赏“古人诗中有句”还是有道理的。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翻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写作背景】
诗人因离开家乡,去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评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
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
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