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40:06 体裁作文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用生命写成的。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2、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投影仪

五、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读书节中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这些成语,你一定不陌生。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观看视频,了解司马迁写史记

△简介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司马谈(?-前110)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便留给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

8、区别“发愤”和“发奋”

“发奋”是说振奋精神去做什么事情,例如“发奋学习” 、“发奋向上”、“发奋努力”。” ”发愤“跟”发奋的意思相近,也有振奋精神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但是,“发愤”包含了冲破某种压力或阻力的意思。例如“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是说,要冲破某种封锁,振奋精神,努力奋斗。

二、阅读《拓展阅读》,了解故事背景

1、布置学习要求:司马迁距离我们太久,同学们肯定不了解他,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学课文之前学习《拓展阅读》的P69~P72,自己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读读这两篇文章,作好批注,待会儿交流。

2、学生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体特点。

1、认真读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没法解决的做个记号;

(2)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写在段落旁。

2、出示多音字。

横:héng 跟地面平行的 ;指东西向的。

hèng 凶暴,不讲理; 意外的,不寻常的。

试一试:飞来横祸 横匾 横行霸道 横财 蛮横 横生枝节

3、新词理解: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1)指名说说,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有何困难?

(2)指名学生说说段意,并用小标题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好听读记号,并评价。

5、同桌两人把课文齐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 他是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3) 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4) 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自然段):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第5自然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同学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思路

1、殷勤的嘱托

篇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界河东曹 朱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诱导学生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对话”,由“读

进去”到“读出来”,促进学生更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让学生意

识到人活着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的

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如:影响、遗愿、价 值、 巨著

等。

3、 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为充分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投影。

2、课前搜集有关励志的名人名言,《史记》中的故事。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

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五)、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六)、从“发愤”入手,走进人物心灵。

A、引导读悟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找找司马迁写成这部辉煌巨著有什么样的前提呢?请把相应的词句划出来。

2、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指名读)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找到的跟我找到的是不是一样的 。

A、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

B、十分激动: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他的父亲又是长官修史的官员,因此他所接触的历史资

料也多。

C、四处游历:四处说明他一定去过很多的地方,也一定等候机了很多的历史资料。

过渡:以上这些前提为司马迁写史记创下了良好的条件,那课题为什么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

比较发奋与发愤。前者是努力勤奋的意思,后者不仅有发奋的意思也有愤怒之意。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B、引导读悟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师:尽管他受了宫刑,他仍忍受着屈辱和耻笑,这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的,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

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所以司马迁不完成史记,他绝不能轻易死去。

还有吗?他还怎么想?齐读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一定要:决心之大,态度坚定)

师: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的很深刻,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读好,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是啊!人面临绝境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的血溅墙头,了此残身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来联系上问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此之外,他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3、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6、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7、“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8、音乐起,学生品读。

9、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10、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1、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12、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13、齐读,配乐。

七)、从插图入手,追寻生命的价值。

1、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2、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学生描述。

4、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5、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6、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8、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9教师引读:就这样??

10、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11、《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12、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13、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八)、从交流入手,拓展阅读的空间。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收看《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读〈史记〉》,理解《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3、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开个小型故事会,说说从相关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年少时 环境影响 广积资料

1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父去后 父亲嘱托 研读整理

受辱后 人生价值观 发愤写作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司马迁曾经遭遇李陵之祸,被处腐刑,这在当时是奇耻大辱,几乎使得司马

迁痛不欲生,但父亲的遗愿,历史的责任,促使他把个人的耻辱暂且抛开,怀着 满腔义愤写下这部伟大著作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发扬了实录精神,确实有点 “发愤”的味道,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理解“发愤”二字是难点。诱导身临其境。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很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痛主人公所痛,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注意司马迁当时的状态、神情。想想,你是司马谈,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这就是在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不足之处:由于个人文学喜好与历史水平的限制,对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本,总觉得在研读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让人物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拥有现代孩子可亲近的真实感,如何让历史人物与孩子真正通过文字与情感的交流心灵相通是我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另外,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我的课堂引领有余,而自主不足,这更是我今后不断修正、完善教学的主攻目标。

篇三: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xiaoxue.xuekeedu.com

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xiaoxue.xuekeedu.com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1、读生字卡片

2、互相提醒: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生字

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5、反馈

6、自纠性练习

五、作业设计:

1、读课文,请家长评价。

2、听写词语,请同学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补充读本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发愤”?(振作起来,努力去做。)再读,读出态度的坚决、意志的坚定。

3、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究竟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 “飞来横祸”。理解。

2、教师介绍: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粮尽矢绝,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读,你能读出司马迁此时的想法。 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我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愤怒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6、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手指课题)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呢?板书:忍辱负重

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xiaoxue.xuekeedu.com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谁先来说?

(1)黄河的养育、英雄的影响

黄河水养育了他,给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启迪了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司马迁从小听了许多英雄故事,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编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写成《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国语》传世;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编著了《兵法》;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英雄的品质激励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够忍辱负重,从逆境中站起来,写完《史记》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他——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牢记嘱托 父亲临终时是怎样嘱托司马迁的呢?你能从父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什么吗?指名读。

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父亲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负父亲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呢?。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生命价值

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2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于就是“比”。

xiaoxue.xuekeedu.com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的人就——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这个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书:人生价值观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隶字。

四、成就:

1.就这样┅┅《史记》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词来替代它?(足足、满满)13年看出什么?(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什么叫“前无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篇四: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严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自学提示

班级 四、七 姓名 张锦秋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易读错的字:鸿(hong)毛 隶(li)字

二、解释词语

发愤 : 勤奋;决心努力. 嘱托:托人办事;托付。

飞来横祸 :意外的灾祸.悲愤交加 : 形容悲痛和愤怒交织在一起.专心致志 :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前无古人 :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四、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A、他爱“史”。

从第一自然段总结出司马迁爱“史”的三个原因:母亲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B、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第二自然段:

“泪流满面”、“拉着”、“千万不要忘记”、“平生”、“牢记”、“每天”、“整理”等词语,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读出父亲的留恋不舍和司马迁牢记父命的决心。

补充资料:从他父亲司马谈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书还没有写完,司马迁遭逢“李陵之变”,得罪汉武帝,被判死刑。司马迁无钱自赎,于是自愿作宦官,只求不死,完成史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年复一年,终于将书写完,命名《史记》。这些内容,都记在《史记》里的最后一卷里。

3、“悲愤交加”他悲什么,愤什么?

悲的是父亲让他写一本史书传世的愿望还没有完成,就受到宫刑,奇耻大辱,何以立身于世; 自己的帮忙也没使李陵的家人免于灾难,自己也算白挨了;

愤的是武帝不听劝谏,并迁怒于人; 众人畏首畏尾,也没有人为他说句公道话; 为理想和信念,化愤而为奋,著书传世。

4、你从父亲的嘱托中读出什么?

读出了父亲的那种期望:“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也读出了父亲那种想完成史书的急迫愿望!:千万不要忘记!

5、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是怎样的横祸?

“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补充资料“辩护受刑”。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辩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从这个事件中,我认为司马迁是正义的一个人。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酷刑”。 “酷刑”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也叫腐刑,是当时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曾在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父母的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6、“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什么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比泰山还重:历史上逆境中崛起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比鸿毛还轻:三国周瑜,枉自己一身才华,却极度小气,最后竟然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死前还很没有风度地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白痴遗言,小气者死不足惜虽贵为一国之水军大都督,却是这样的死法,被后人耻笑哦

7、抓住“一定”、“一定”、“尽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词语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毅力.

8、司马迁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心想: 我一定要把父亲的遗愿给完成。司马迁悲愤交加,一想到,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但汉武帝却视李逵为叛徒,众大臣也不帮李逵。就想血溅墙头,但想到父亲的遗愿尚未完成,又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想到汉武帝的腐败,就想了此残生,但想到《史书》尚未完成 。不能把汉武帝的腐败记下来,又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最后,他想到了《史书》尚未完成 ,不能把汉武帝的腐败记下来,,所以尽力克制自身,把个人

的羞耻、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9、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羞耻,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的精神?

坚持不懈

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坚持不懈地写《史记》呢?

13年 52万字

10、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依然发奋写作,不论多么冷,都能看见他冻得瑟瑟发抖却坚持写作的身影;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却在写作,太阳像个大火球,司马迁的汗水如流水一样,滴到纸上,但他依然坚持写作。蚊子把他的身上咬满了,他丝毫没有改变写作的坚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一步一步走去询问;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只是一笑而过,写《史记》的心依然没有改变。(3)白昼,司马迁坚持写作;晚上,司马迁也只能看见他写作的身影。

11、司马迁是不是只用了13年就写出了《史记》?为什么呢?

(1)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2)父亲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提供一个数据,《史记》完成时,司马迁60岁。

是呀,没有司马迁早年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就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没有司马迁的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发愤写作,也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这“发愤”包括的是他牢记父令、忍辱负重的写作。读最后一句话来体会他用自身的一生在写《史记》。:生命铸就

12、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

⑴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⑵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绩,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化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五、拓展积累

1、查找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

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

篇五:《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设计

一、说课标、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二、说学情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与坚韧人格。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艰辛,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意志。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学具

以上教学目标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写字。

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词典。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读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样可以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讲读课文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的对话,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检查预习尤为重要。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排除字词障碍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在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提出两个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分层深入感悟课文。 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全画出司马迁发愤的原因的语句,接着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司马迁与历史故事的不解之缘。通过“十分激动、广交朋友、积累大量历史资料”等词体会司马迁对历史的热爱,通过司马谈临终时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的嘱托,以及“牢记、每天忙着”的词语,深刻体会司马迁为完成父亲遗愿的辛劳,此时的司马迁是辛苦而快乐的,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文章内容、解决文章中难点的关键。因此应紧紧抓住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探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迁遭遇酷刑后的感受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等词语,并结合历史让学生充分想象司马迁惨遭酷刑的不幸,体会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心理状态。然后我追问道:为什么司马迁一想到没写完的史记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司马迁说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再次追问:那司马迁是怎样做的?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结尾与第4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司马迁坚强意志的语句,并在交流讨论中抓住“尽力克制、埋、重又、十三年、毕生心血”等词,使学生充分体会《史记》这部辉煌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的深刻内涵。

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将课文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司马迁虽遭不幸,但他并没有向挫折屈服,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成就了生命的价值,并为中华民族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最后让学生回归整体,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司马迁的发愤、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与坚韧人格。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两的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交流——有感情读书,层层推进,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世界,文章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相关书籍

2、我是小小司马迁——听爷爷奶奶讲以前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树立起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精神。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培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重在自悟自得,与教材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