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3:15 作文素材
篇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贾庵子小学 刘金娥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篇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令人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体会人物的情感。
最后,我本来设计了能引导学生想象的地方,如“假如有一天,小钱遇到了台湾青年和或李博士,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能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结束整个教学时,我出示一首爱的小诗,让孩子们满怀激情的来朗诵,这样就让孩子们通过诗歌的朗诵来感悟爱的真谛,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就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篇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娜仁吉茹嘎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
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
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
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
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
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
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
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
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
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
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
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
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
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
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海峡”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懂不懂海峡两岸的意思?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
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
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
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
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
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
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
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火车比赛读课文。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
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
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
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2、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
2、出示课件
篇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作者:蒲险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5-02
目前,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强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风,那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构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模式很科学有效,而有的模式值得商榷。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含义是指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考量教师对课堂教学技巧与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让学生适应的方法才是好教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参考,绝不能全盘模仿。我负责学校教研工作多年,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上课时为了营造氛围,又是编排座位,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多媒体展示,又是表演,其结果是花样不少,但很多细节却没有落到实处,教学重点模糊。难道说高效课堂就是变变课桌摆放,一阵乱哄哄的"讨论"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洗去铅华,让语文教学真正返朴归真!
前不久,我在全校上了一堂还算成功示范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节感人肺腑。第一次备课时,我想了很多,也上网看了许多视频,总想搞点新花样,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可是,我发现那样做,一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却缺乏深度;看起来很活跃,却没有思维的启发。于是,我又重新构思,深深地追问自己,上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去学?怎样才能感化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扣问下,我确立了返朴归真的教法——以读感悟,以写体验,读写结合,达到内化。
1.深入文本探究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文读熟,最好能够背下来。"的确,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能达到的高度。于是,我反复地阅读教材,直到能背为止。我每次走进文本,都会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都有不同的感悟。文中的文字感动了我的心灵,我才能通过课堂打动学生的心灵。
2.回归本真导读
2.1 抓住重点词语的解读来体会人物心灵。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词语。如运用动作演示鲜花盛开的情形,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凋零"的意思,并适时指导朗读,读出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送回句子读相关语句,读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不幸,读出自己
对小钱的深深同情,读出小钱对美好生命即将消逝的痛惜。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词语教学中得到了熏陶。
"谈何容易"一词虽然只在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而且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可是在文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视。我紧紧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小钱寻找骨髓的历程是谈何容易的,台湾同胞为他捐献骨髓的过程同样是谈何容易的。这样有机地将课文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更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博大的爱心。
2.2 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来感悟人物内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读书,引导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把重要的词句作上符号,并可以旁批自己的读书感受。对文中至关重要的句子,老师要采取多层次的引读。如体会小钱的不幸时,我抓住关键词"18岁"层层迭进,反复烘托,让孩子们对小钱的同情,对美好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都融进琅琅的读书声中。
案例1: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绿荫场上奔跑欢呼,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生命之花还没来得及开发就要凋零了,小钱是多么不幸啊!他是多么渴望能找到适合的骨髓啊!设身处地,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吧!
2.3 利用音像资源来体会人物品质。在体会台湾青年的可贵品质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1999年台湾花莲地震的相关视频,并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这场地震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同时结合我国5·12大地震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险,而这位青年忘记的是自己和亲人,想到的是小钱,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就在这样合情合理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案例2:出示多媒体——花莲地震片段
师:此时,人们最该干什么?而他在干什么?
生:人们最该避难,而这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医生来抽取骨髓。 师:因为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那一头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不知道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
师: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怎样?此刻,他的家人最需要他干什么?可是他却怎么样?
生:……
3.读写结合明理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语"习"文"。通过对课文的品析,教学生学会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渗透一些习作的技巧。如:抓住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学习用环境来
烘托人物的品质等。在教学的尾声,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有一天,获救的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的闸门打开了。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小钱的感激啊!就在孩子们激情澎湃的时刻,我倡议大家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孩子们的写作畏惧感被强烈的冲动所取代。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我希望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回顾这一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是在回归本真的理念下进行教学的,它一改过于注重新奇、表演、追求亮点的风格,显得朴实大方,脚踏实地,有如"清水芙蓉",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蒲险峰,男,生于1966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已27载。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十余篇,参研省级课题两项,主研市级课题一项并获二等奖。曾先后获得"南充市学科带头人"、"南充市青年骨干教师"、"南部县优秀教师"、"伏虎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人生格言是:"良心就是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遗憾。
篇五:《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5-02
目前,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强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风,那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构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模式很科学有效,而有的模式值得商榷。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含义是指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考量教师对课堂教学技巧与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让学生适应的方法才是好教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参考,绝不能全盘模仿。我负责学校教研工作多年,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上课时为了营造氛围,又是编排座位,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多媒体展示,又是表演,其结果是花样不少,但很多细节却没有落到实处,教学重点模糊。难道说高效课堂就是变变课桌摆放,一阵乱哄哄的”讨论”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洗去铅华,让语文教学真正返朴归真!
前不久,我在全校上了一堂还算成功示范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节感人肺腑。第一次备课时,我想了很多,也上网看了许多视频,总想搞点新花样,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可是,我发现那样做,
一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却缺乏深度;看起来很活跃,却没有思维的启发。于是,我又重新构思,深深地追问自己,上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去学?怎样才能感化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扣问下,我确立了返朴归真的教法——以读感悟,以写体验,读写结合,达到内化。
1.深入文本探究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文读熟,最好能够背下来。”的确,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能达到的高度。于是,我反复地阅读教材,直到能背为止。我每次走进文本,都会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都有不同的感悟。文中的文字感动了我的心灵,我才能通过课堂打动学生的心灵。
2.回归本真导读
2.1 抓住重点词语的解读来体会人物心灵。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词语。如运用动作演示鲜花盛开的情形,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凋零”的意思,并适时指导朗读,读出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送回句子读相关语句,读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不幸,读出自己对小钱的深深同情,读出小钱对美好生命即将消逝的痛惜。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词语教学中得到了熏陶。
“谈何容易”一词虽然只在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而且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可是在文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视。我紧紧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小钱寻找骨髓的历程是谈
何容易的,台湾同胞为他捐献骨髓的过程同样是谈何容易的。这样有机地将课文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更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博大的爱心。
2.2 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来感悟人物内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读书,引导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把重要的词句作上符号,并可以旁批自己的读书感受。对文中至关重要的句子,老师要采取多层次的引读。如体会小钱的不幸时,我抓住关键词”18岁”层层迭进,反复烘托,让孩子们对小钱的同情,对美好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都融进琅琅的读书声中。
案例1: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绿荫场上奔跑欢呼,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
含苞的花朵。
师:生命之花还没来得及开发就要凋零了,小钱是多么不幸啊!他是多么渴望能找到适合的骨髓啊!设身处地,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吧!
2.3 利用音像资源来体会人物品质。在体会台湾青年的可贵品质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1999年台湾花莲地震的相关视频,并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这场地震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同时结合我国5·12大地震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险,而这位青年忘记的是自己和亲人,想到的是小钱,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就在这样合情合理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案例2:出示多媒体——花莲地震片段
师:此时,人们最该干什么?而他在干什么?
生:人们最该避难,而这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医生来抽取骨髓。
师:因为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那一头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不知道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
师: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怎样?此刻,他的家人最需要他干什么?可是他却怎么样?
生:??
3.读写结合明理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语”习”文”。通过对课文的品析,教学生学会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渗透一些习作的技巧。如:抓住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学习用环境来
烘托人物的品质等。在教学的尾声,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有一天,获救的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的闸门打开了。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小钱的感激啊!就在孩子们激情澎湃的时刻,我倡议大家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孩子们的写作畏惧感被强烈的冲动所取代。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我希望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回顾这一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是在回归本真的理念下进行教学的,它一改过于注重新奇、表演、追求亮点的风格,显得朴实大方,脚踏实地,有如”清水芙蓉”,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蒲险峰,男,生于1966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已27载。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十余篇,参研省级课题两项,主研市级课题一项并获二等奖。曾先后获得”南充市学科带头人”、”南充市青年骨干教师”、”南部县优秀教师”、”伏虎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人生格言是:”良心就是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遗憾。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