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3:41 字数作文
篇一:《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2篇)
读了《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我深受启迪。
文中写了一些我们身边不太留意的声音,也写了生活中常有的,需要我们细细去听,去想象的声音。作者重点指出了聪明人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那些人在听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他们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一切都会让聪明人的生活更充实,获得更多知识和乐趣。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用心听,不会选择该听什么的人。那些人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就像木头人一样,只会盲目地跟着别人。这样的人便使自己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
这篇文章让我陷入了深思,作者说得没错:当我们熟悉了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便会在我们耳边消失。甚至一些重要的话也会被我们忽略,要真是那样的话,将会发生十分可怕的事情。
我们的耳朵应该也有过滤功能,听该听的,反对不该听的。在班上,一些同学经常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打上“封条”,而对课外的声音时时刻刻留意。一声鸟叫,一次蝉鸣,都会让那些同学的头不由自主地转向窗外,成为不折不扣的“窗边族”。因此,一些同学很容易神游,不认真听课,不听自己该听的。也正因为这样,教室里飞进一只马蜂,一只鸟儿,一片雪花,都会引起那些同学的过度反应。
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听自己该听的东西,杜绝对我们没有益处的声音。
第二篇: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小品文,它里面蕴含着很多美的东西,如“理趣美”、“内容美”及“结构美”等。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以亲切自然流畅有趣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我们身边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首先,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体现在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拿拟人来说吧,风儿怎么会梳头呢,蒲公英怎么会有金黄色的头发呢,蚂蚁怎么会小跑步、排列做操呢,还有孤灯怎么会有面颊,而小雪花怎么又会感到满足表现出温柔呢?这就是拟人的好处,把这些动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路灯都人性化、情感化。小朋友们读来更觉趣味顿生。
其次,说道趣味,这也是本文语言美的一大方面即趣味性。在描写动物的声音时,作者这样写道:“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泼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这一段写得太妙了,不仅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准确的用动词“啃”、“泼”等动词刻画出小狗、小金鱼等动物们可爱淘气的情态,而老猫吵架的情景也不禁使人捧腹大笑。
排比句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运用在文中多处出现,比如在描写风吹的声音时“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扫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这里我们还会发现词语搭配的妙用,“微风”用“吹”,“清风”用“拂”,而“狂风”用“扫”,“台风”则用“横越”,不得...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树叶的香味》书,书里那篇“你一定会听见的”文章,读后让
我很受启发。
它告诉我世界上有很多的声音,比如:蒲公英梳头的声音、风吹的声音、水的声音。。。。。。但要听到它们的声音,你必须细细的感受、仔细的听、用心的听、打开属于自己的“听”的世界,这样就能听到那些属于它们声音!
它让我常常想世界万物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我该听到什么?当雨滴到树叶上,当风吹过竹林,当百灵鸟在树上唱歌,当水缓缓流淌。。。。。。我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一章乐曲,是和-谐的乐曲,是一章生命的乐曲,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那你听到了什么?也许,跟我一样,也许是一个小故事。。。。。。
它教我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它告诉我要善用我的耳朵,但要记住当我开始笑,这时候,我一定会听见这个世界也跟着我欢笑!
篇二: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声音”为主题的第二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声音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三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难点: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耳朵一定是心灵的另一扇窗户!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我只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
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当堂练习:(深化体验)
篇三: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一定会听见的(第二稿)
一、新课导入,听音乐,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
1. (上课铃声,感受校园生活丰富)上课前,潘老师请大家听一段歌曲,这首歌对大家来说一定有着特殊的含义!听,表示什么呢!
2. 师:来听第二段!(婴儿啼哭声,感受家庭生活美好)师:笑得这么开心,想说什么?点:是呀,多美好啊!
3. (清脆的鸟鸣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心倾听第三段声音?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生活中的声音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一起走进一篇和声音有关的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板书课题,齐读)
4.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打△)今天老师想请大家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读懂这篇课文,相信你们一定有这个能力!
二、初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1.首先请看学习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读一读?(生读)(多媒体出示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出难读、难懂的词,说说作者听见了哪些声音;②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摹这些声音的呢?③想一想面对丰富奇妙的声音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倾听?)
2.今天,我们就要按这三个学习提示一步一步地读懂这篇课文。有信心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生写时,1分钟后,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把难读、难懂的词语圈起来了,把听到的声音划下来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是个好习惯!)
3.反馈:
①圈出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了吗?
预设:说得很多了,点:看谁的水平高,找出的词语,符合五年级的要求。 蒲公英、噗(这是一个拟声词,要读得短促一些,一起读)、顷刻间、面颊、屋脊(“脊”是第三声)、嘈杂、过滤、盲目、器皿、打喷嚏
②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停顿,环视教室)都知道了呀?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不过老师想知道的是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第8自然段)很好
还有吗?(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让你一下子找到答案呢?(第一句)读这个句子(生读)像这样的还有吗?拿起笔来,画一画吧!(第2段的第一句??)
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句子,组合成了两段话,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你们发现了吗?老师把这六句话分成了两段话,知道我的用意吗?
生:前面一段是听不到的声音,是想象到的,而第二段话是实实在在能够听
到的。
小结:是啊,这些奇妙的声音只有用心才能听到,而第二段的声音实实在在
能听到。
师:课文就是这样先写了听到了哪些声音,再写了怎样倾听,最后写了倾听
的方法和意义。
三、细读课文,学习迁移
1.首先,请大家默读1—3小节,作者是怎样把听不见的声音写出来的呢?
圈出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
2.反馈:
①通过想象、用了拟人、比喻、拟声词(谈深谈透)
轻触,点:轻触是怎么样的?(轻轻地摩擦)这是蒲公英梳头的声音。你抓
住了一个动作来谈,这是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
沙沙地、噗:你关注到了作者所用的拟声词,真形象啊!这是作者听到的。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动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把想象到的声音都描摹
出来了。
②这些画面多美啊!你最喜欢哪个呢?美美地把这幅画面读出来吧!
( )的声音真美妙!我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了,你呢?你呢?
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把它背诵下来吧!
过渡:都积累下来了吧?这些奇妙的声音只有用心去听,你才能听得到,我
们也来学着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写一写这些用心感受的声音世界吧!
3.首先请看温馨提示:1.用上课文中你喜欢的词,
如,拟声词:沙沙、噗等;动词:轻触、轻轻地飘下等,也可用上课外你所积累的其他词来描摹用心感受的声音;2. 请动用你的感觉器官,适当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方法把想象中的
声音描摹出来。
4.小练笔:你听到过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吗?你听到过蝴蝶展翅的声音吗?
你听到过粉笔写字的声音吗???
你听过( )吗? 。
5. 反馈: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好了,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小练笔呢?
刚才我发现这位同学也写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听一听。我再来请一位同学。 评价语:你用拟人的手法把( )写活了。美妙极了!特别欣赏你作品中的几个动作描写。
6.过渡:这些奇妙的声音只有用心去听,你才能听得到,那么作者是如何把
听得到的声音写出来的呢?(大屏幕出示5、6、7三段话)
①作者用了排比;作者选择了很多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例子;
这些排比,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声音是如此丰富多彩。
②选择你喜欢的那个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吧!
7.面对丰富奇妙的声音世界,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倾听方法呢?请大家快速
浏览9——13自然段,在有关的语句上做上记号(生边找边划:潘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划了一处,有些画出了两处、三处,真了不起啊!)
①交流反馈,随机在屏幕上画出来。
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发现倾听的方法不外乎两种。大声地读一读这些
画出来的句子,用两个四字词语把这两种倾听方法概括出来。(善于倾听、充耳不闻)
③充耳不闻就是(形容塞住耳朵不听);那么睁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就
是(视而不见);心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没有感觉,那就是(无动于衷);
④善于倾听的人,就是聪明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
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⑤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他就是充耳不闻者,久而
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叫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他不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⑥引读:你善用你的耳朵了吗?你听见世界的声音了吗?你用心听了吗?你
听见了什么?读(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五、小结: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这
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同学们,是声音把世界编织得如此美妙,是丰富多彩的声音演奏着生活交响
曲,让我们热爱生活吧!或者这些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听见了丰富奇妙的声音,了解了倾听声音的方法,那就是要正确过滤!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
《你一定会听见的》学习单
班级 姓名
一、《你一定会听见的》学习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出难读、难懂的词,说说作者听见了哪些声音;
2.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摹这些声音的呢?
3.想一想面对丰富奇妙的声音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倾听?
二、小练笔
温馨提示:
1.用上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如,拟声词:沙沙、噗等;动词:轻触、轻轻地飘下等,也可用上课外你所积累的其他词来描摹用心感受的声音;
2.请动用你的感觉器官,适当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方法把想象中的声音描摹出来。
你听到过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吗?你听到过蝴蝶展翅的声音吗?你听到过粉笔写字的声音吗???
你听过( )吗? 。
三、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深受启发的语段。
篇四: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稿
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五:3、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
【文章内容简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小品文,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不足,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学习对比和排比句段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朗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美在排比句的运用;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美在人称的选用;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示例1、“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声音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知识日益增多,使我们健康成长!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笑是这样美好。最后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这样的感受――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3、“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这一句中,“吹过”、“拂过”、“扑过”、“横越”用得特别恰当,总体上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各种风的特点。
4、“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这个句子很有诗意,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对雪花采用拟人的写法,读了觉得非常亲切。
5、“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说明不同是声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师小结:前三个自然段。这三段组成排比,描绘了生活中大家没有注意的声音;语言活泼风趣,意境优美。我们也仿照其中一段,写几句话。要写生活中的发现,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学生思考,开始写,老师作个别指导。) 交流:下面我们来比一下哪些同学心细如发,文笔优美。
示例1:你听过春天柳树洗头的声音吗?柳树有一头枯黄的长发。春风吹过,沙沙声响起来,柳树开始洗头了,洗呀吓呀,洗去了枯黄的污垢,戴上了嫩绿的新帽。
示例2:你听过鸟儿唱歌的声音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几只小鸟停留在枝头,观赏着叶绿花红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唱起欢快、悦耳的歌。
示例3:你听过蜻蜓做操的声音吗?蜻蜓有一件银纱似的外套。有一天,它们在空中摆好队形要做健美操,“嗡”,一只蜜蜂飞入它们中间。“不好,敌人来了!”刹那间,它们全逃散了。
示例4:你听过小蚂蚁搬运食物的声音吗?那天早上,蚂蚁们聚集在一起,紧紧咬住大青虫的肉皮,一起用力。大青虫一翻身,它们立刻向周围散开了。
示例5:你听过蟋蟀弹琴的声音吗?夏日的夜晚,几只蟋蟀在园子里的草丛中拉起了小提琴,乐曲婉转悠扬,连小草也舞动身躯为乐曲伴舞了。
示例6:你听过树叶下落的声音吗?一个深秋的早上,一片树叶从枝头轻轻飘落,飘呀飘,落在路边池塘的水面上,微微一阵凉意,小树叶满足而缓慢地流走了。
示例7:你听过你听过蜜蜂采花粉的声音吗?在一个花园里,一只小蜜蜂轻轻地落在一朵花上,忙忙碌碌地采花粉,然后满足地飞走了。
示例8:你听过知了唱歌的声音吗?一天中午,池塘边的杨树上知了在唱着夏天,突然一颗小石头打在附近的树枝上。“不好,打扰别人休息了!”它赶紧飞走了。
师小结: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细心观察生活,认真动脑思考,就会有优美的文字从我们笔下飞出。 ②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
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③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 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完成习题卷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1)抓住声音特征,运用拟声词
(2)巧妙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排比??
(3)各种感官描摹的巧妙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多角度。
(4)发挥想象,创设美好的意境
【教学反思】: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