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舞蹈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34:09 小学作文
篇一: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一、舞蹈课的设计因素1.课题: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2.课型:新授课3.指导思想:通过观赏音像资料和教师的口传身授,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最基本的体态、动律、步法及手绢花的动作,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音乐、动作特点,并分析与东北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怎样的联系,能与山东秧歌进行区分。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编创练习。
4.教学分组:自然分组、递进分组相结合。
5.组织形式的变化:
场地布置:
二、创新:
1.用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做课前准备练习。
2.应用“分层次”教学法。
3.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促进舞蹈动作的练习。
电视录音机老师××××学生××××××××××××××××××××××××注:目标层次一览表中ABC分别代表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的学生B为中等学生C为较差的学生。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课前准备2分钟40
分钟2分钟一、组织教学1.课代表组织站队,检查人数。
2.教师组织上课。
3.师生问好。
二、课前准备(课课练)
1.热身训练2.抬腿训练的动作3.踢腿训练的动作4.腰跨训练的动作三、导入新课师问:根据所了解的东北秧歌,说出东北秧歌最突出的风格特点?
生答: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艮劲”、“俏劲”“稳劲”、“韧劲”、“美劲”。
教法:课代表组织队伍(如上图)
由课代表领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
老师指导学生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
还原是要有控制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东北秧歌的了解。
要求:注意力集中,队伍整齐肃静,表情体态要美。
1.要求①必须按节奏练习动作。
②尽力模仿动作做。允许错,不许停。
③要有表情,抬头挺胸收腹提臀。
2.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
②体会腿部肌肉的延伸和控制。
③后抬时。要注意腹、背肌和臀大肌的用力。
3.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②体会腿部肌肉的延伸和控制③旁踢腿时,跨关节要打开④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4.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
②腰部肌肉尽可能的拉伸和扭转。
通过图片,感受东北秧歌的特征与风俗。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40分钟四、讲授新课(一)基本动作1.基本体态2.基本手位3.基本脚位
4.基本持巾法5.基本步伐前踢步、后踢步、侧踢步、跳踢步、走场步、十字步、碎步6.基本动律(1)上下动律(2)前后动律(3)划圆动律(二)手臂动作1.双臂花2.交替花3.里片花4.外片花5.蝴蝶花(三)鼓相一鼓:
咚0古儿/龙咚仓//二鼓:
咚0古儿/龙咚仓/咚.不咚/仓0//三鼓:
咚0古儿/龙咚仓/0古儿龙咚/仓咚.不/咚仓向学生提出问题。
找学生说出她认为的难点,在找会做的学生演示并说出动作要领,经过老师的指导,再由学生交给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统一讲解。
明确要领,掌握要点,整体训练,分层辅导,指出学习中应避免的问题。
重心前倾,颈部弧线上提,下颚微含,立腰提臀。
叉腰位、胸前位、展翅位正步位、踏步位、大掖步位、小八字位全把握进、单指握巾用腰发力,经腰画下弧线上下扭动。
发力点在腰,经腰画下弧线强后扭动。
发力点在腰,划“8”字弧线扭动。
双手提至胸前和体旁同时绕花。
双手胸前交替做单臂花。
全指握手巾,以腕为轴向里划竖“8”字绕花。
与里片花相反双手胸前交叉绕花,经下弧线至体旁绕花。
动作结束或情绪转换时,伴着不同的鼓点所作的各种静止姿态。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总结30分钟40分钟4分钟(四)动作短句1.动律短句①-8压脚后跟,先右起的上下动律两次。
②-8加快一倍重复以上。
③-8上右脚成前踏步,双手绕花成展翅位,划圆动律一次。
④-8收右脚回正步位,同时双手叉腰位,前后动律两次。
2.前踢步短句①-8右脚先作前踢步一次,同时双臂花;反复。 ②-8重复③-8加快一倍做①-8脚下动作,上身配合交替花。
④-8脚下碎步后退,同时双手从体前打开至叉腰位,压脚跟一次。
3.手巾花短句①-8右手体前里片花两次,收于叉腰位。
②-8反复③-8上左脚成踏步位,双手展翅位绕花两次。
④-8上右脚成正步位半蹲,双手从体前至斜上再到体旁外片花四次。
五、学生分成4组编创练习。
1.练习形式:竞赛式或互助式。
2.检查教学效果:四组按顺序各做展示。
学生自评及教师总结。给予表扬和肯定。
六、教学总结回顾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以及动作要领。 向学生提出问题,哪里是你们认为的难点,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经过老师的指导,由学生交给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统一讲解。 激励形式:两组中看哪一组自导自演得又快又好。
明确要领,掌握要点,整体训练,分层辅导,指出学习中应避免的问题。
要求:把前面所学的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内用不同的队形或方位变化连贯成一个小组合,动作可自由连贯或发展,也可加出场或造型。
作业2分根据所教动作,自己创编一组手绢花的组合。
反思1.提高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2.培养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编能力。 《舞蹈》(基础版)
授课形式大课授课时间160分钟课题东北秧歌民间舞(组合) 课型新授课(实践课)
学校授课教师徐昊班级幼师女班目标项目目标层次ABC知识目标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及特点。
篇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2009-01-13 19:25:12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682 [收藏此页] 复制
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篇三: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7.
8. 一、检查作业(还课) 1. 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2. 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3. 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4. 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二、导入新授课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4.介绍持巾法。
a.握巾
做法:手握手巾三分之一处,五指松弛,食指顺手巾的圆形方向自然延伸。 b.三指夹巾。
做法:手巾花对折,手心对上,中指于手巾花下面;食指、无名指于手巾花上面,成三指夹巾。
注:作法在缠花时运用。
5.动律训练基本动作介绍。
a.动律
1.上下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四拍、两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3.划圆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b.压脚跟。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脚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强调稳、艮。
6.组合编排:
准备: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拍 斜下方摊手。
7——8拍 双手里绕腕经体前划半弧线回叉腰。
音乐:1X8 压脚跟四次
2X8 上下动律,压脚跟
3X8 压脚跟
4X8 前后动律,压脚跟
5x8 压脚跟
6X8 压脚跟划圆动律
注:强调“扭”。脚跟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
压脚跟强调艮,动律强调扭。
7.学上自由讨论,自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纠正。
三.布置作业。
书面:写下东北秧歌基本知识。
课下练习本节课内容,下节课还课。
四.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来了解东北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了解基本体态。
学生在完成体态时,肩膀容易耸肩。压脚跟时,艮劲不够,几个基本动律,学生完成的也不够好。上下动律,提肋压肋,学生容易扭胯,前后动律扭的也不够好。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体态的训练。
篇四: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分类号: J6 单位代码: 117 密 级: 一 般 学 号:1172905014036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专 业: 音 乐 学
姓 名: 吉 婵 娟
指导教师: 荆 玉 环
职 称: 讲 师
答辩日期: 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摘要: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关键词:东北秧歌;艮;俏;浪;风趣
How to jump a good Northeast YangKo
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humorous form, style, broad and simple land entrusted to it and the spirituality and customs Haofang, financial forceful, humorous, quiet, stable on the whole, will be warm and simple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rigid-flexible and economic character of the most artificial. Stability waves (and lively), and waves in Qiao, Qiao in Burgundy, the general summed up as "Burgundy, Qiao, and waves.
Key word:Northeast Yangko; Burgundy;Qiao;Long; funny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带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娱乐,乃生存之大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扭,便是其人字的一种跳跃、一种变形,使其丰满而多彩,娱乐——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东北的“扭秧歌”可谓恰到好处:东北秧歌即是“扭之舞”。“提手”加上个“丑”,串连了整个东北秧歌的内含定义。手,没有手不能称其为舞“丑”,是生活中人的一种“夸大”与“缩小”的变形,
掌握美学主客观审美关系,那么此时“丑”,也是东北大秧歌中美的主导,因此,如果说扭是东北大秧歌的外形动律的概括,那么丑就是舞者内心情感的缩写。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二、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与动律风格的关系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
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三、从动作及内心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
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艮、俏、浪”在东北秧歌的含义。只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著作中对于 “艮”的介绍,少之又少,而且据我了解这个“艮”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查阅了很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资料但是释义很少。所以我凭自己在学习和实践当中的不断总结我觉得应该是膝盖规律性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称为“艮劲”。动作中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特点的是前踢步、后踢步和手绢花。
篇五: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简介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
(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特点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
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臵亦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微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微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此外,在同一首乐曲(曲牌)中还常出现调式交替现象,这种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内的交替。
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如此丰富,与这些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秧歌的音乐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级进与不超过五度的跳进相结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乐曲,旋律流畅、连贯、容易上口。
B.级进与八度以内的跳进相结合。
旋律作较大的跳进后,一般都向反方向迂回级进解决。这一类乐曲活泼、华丽;有时亦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C.超过八度的跳进较少,大多在唢呐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后出现。这种超过八度的音程的跳进,使乐曲的音区,音色形成对比,很有特色。
节拍节奏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对句
由于舞蹈动作有?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答,在音乐中亦常出现对句。东北秧歌音乐的结构比较方整,多为上下句结构或采用同一乐句反复一次的手法使其成双。对句的应用使这种均衡、对称的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亲切和更富有生活气息;并使音乐更为火热、激动,从而达到渲染气氛,使舞蹈进入高潮的目的。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