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赏析句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5:21 小学作文
篇一:失根的兰花
1.写出与第⑨段中“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
2.第⑤段中加点的“彩色版画”是指(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3.第④段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4.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一句中“搬”字的表达效果。 5.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
6.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含义。
7.十几岁在外面漂流,“我”曾骄傲的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我”却经常“泪,不知为什么流下”,原因是什么?
8.第③节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2分)
9.本文以“萍”与“絮”两件事物比喻人生,试仿造例句,用其它事物作比喻,再写两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3分)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10、“山河花木”代表什么? “故事诗歌”代表什么?有什么理解认识? 11 写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深化主题的句子。 12分析比较“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和“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的思想内涵。
13身在异国他乡,思想是永恒的主题。你能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以及它的作者吗? 14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的感染力,文字淳朴优美,善用各种修辞,饱含深情厚意。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⑤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
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作者在第一段里提出的观点
2.读第①段回答如下问题:
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加点的“宁静”一词能否换成“安静”?
4.读②③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⑤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失根的兰花赏析句子)①“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的这种强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理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何中“科学的这种能力”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来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_____ , _____, _____,_____。
8.“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9.第4节所表达的思想与哪一句相同( )
a)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0. 根据拼音写汉字。
róu( )躏 cù( )然 chún( )粹 mai( )力 懊恼_____ 数周_____ 魅力_____ 逆境_____ 侵扰_____ .....
闲 xiá( ) shē( )望 结jiǎn( ) 天fù( ) hǎn( )新 biān( )策 简 lòu( ) xuàn( )染 镭( ) 报酬( ) ..
1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2)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 12解释加粗字
坚忍不拔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理所当然________获益匪浅________ 竭力: 闲暇: 猝然:
13、用下列词语造句
(1).鞭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所以??,或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中加粗字换成括号内的词可以吗?为什么?
(1).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人)都非易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沉浸)于神话故事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1.概括本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三个“研究”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本段用“‖”划分为两个层次:
4.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1)在那整个时期中[ ]
A.指作者整个少女阶段 B.指作者在巴黎大学时期
C.指作者五十年的科研时期 D.指作者和丈夫在一起的一段日子
(2)像在梦幻之中一般[ ]
A.指取得成就的高度愉悦感 B.指取得成就的梦幻般偶然
C.指科研和爱情双丰收的愉悦 D.指痴迷在科研之中的独特感受
16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专心至志( ) 奈心( ) 坚辛( ) 纯萃( )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D.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
六、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科学家。( )
2.居里夫人曾获两次诺贝尔奖,都是为了表彰她在物理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就。( )
3.居里夫人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人,她对科学的热爱就像小孩对神话故事的迷醉。( )
4.居里夫妇放弃专利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经费较为充裕,所以将这些收益奉献给更多的人。( )
17.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了“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拖累”(见第四自然段),作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这是什么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出重大的决定,“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拖累”,源于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动力。
6.倒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似与“我的信念”无关,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一段的“这种魅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说明“这种魅力”,作者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句子________________
篇二: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并熟记生字词。
2、文章以“失根的兰花”为题蕴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本文所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研究、体会
(三)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1、了解题目蕴含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用的修辞手法。
4、运用文章中学到的修辞以及句式仿造句子,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
(二)难点:阅读赏析重点句子,品味语言中所寄托的情感内涵。加
深自我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预习、朗读、掌握字词。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分享、评价。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学们,听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你有何感受。(同学回答)。是的,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2、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标示不熟悉的字词,并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2)、解决生字词:
栅栏、坍塌、喧哗、飘零、群山万壑、诗意盎然、点缀、晨曦、拙重麦穗
解释词义: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哗吵闹
飘零:(花、叶等)坠落、飘落;摇摆、浮动
群山万壑:连绵不断或聚焦成群的山和无数的山沟峡谷。 诗意盎然:向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装点门面。 拙重:笨拙、笨重。
(3)回答文章的思想感情。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4)找出文中表现作者爱国之情的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能和作者感同身受。
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和感情
(1)、本文主要是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爱国的句子,并说明你在此句中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举例:a、“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退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泪 ,不知道为什么流下来。”
参考答案:在作者的心中兰花应该生长在中国,此刻在外国见到兰花,好像花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美丽,所以说花也退色了。而此时身在异乡的作者由褪色的兰花想到了自己,好像自己也像这兰花一样,离开故土,黯然神伤,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陷入了对祖国的想念之中。 b、“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的白了。”
参考答案:这里写了作者梦中的情景,作者从细处着笔,写到了家中的小屋,母亲的白发,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和亲人的牵挂,即使在梦中也无法忘怀,由此表达对家的思念。这样可以是文章感觉更真实,也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特别是独在异乡的人。
c、“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家乡相同的东西。”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状态侧面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主要由“不爱看”和“不敢看”两个词表现出来,因为身边不同的东西时刻提醒他已经离开故土,“不爱看??”说明作者不想面对自己身在异乡的现实。看到与家乡相同的东西,又会赌物思乡,加深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又不敢看与家乡相同的东西。“不爱看”和“不敢看”都寄托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
d、“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亮晶;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声与祖国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参考答案:通过正面描写祖国的点点滴滴,直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这样的回忆是最美好和温馨的吧。作者讲感情全部融入了对祖国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当中。
4、(1)本文是一篇抒发爱国情感的文章,题目为“失根的兰花”的用意是什么?“根”和“兰花”分别代指什么?
“根”:指代的是故土、祖国
“兰花”:指代的即作者自己
“失根的兰花”即指离开故土身居他乡的炎黄子孙。
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对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具体讲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失根的兰花就是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的手法。我们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比如《白杨礼赞》借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的坚强,坚韧,表达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国农民的坚强品格。古诗中有很多咏梅、咏莲的诗,都是托物言志的代表作。)
(2)作者既然说自己处于“失根”中,请在文中找出失根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A、我所谓的到处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通过国内与国外两种生活的不同感受,表达作者身在国外找不到家的那种孤独感。
B、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人和花一样,在脱离故土的环境里,无论物质条件多么好,内心的空白是无法填充的,对家乡的思念是无法磨灭的。
C、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中。
写出了作者像絮一样飘在空中,无依无靠,没有着落的状态。
结语:好,今天呢,我们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文章的重点理解的语句。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热烈的赤子之心。相信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已经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婉转,其实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下课后找一找这篇文章都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找出与之相应的句子,我们下节课会重点讲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了失根的兰花这篇课文,重点分析的是文章的思想内涵,那现在同学们一起回答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同学回答:思乡、爱国之情)。上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同学们做了没有啊?(同学回答)很好(或者是有的同学回答没有,那这节课我要重点提问这些同学,看你们忘记作业的后果是什么,能不能回答出来。)那我们现在开始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2、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想请同学分享一下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看法?觉得写得好不好,好的话,有好在哪里呢?
可能的回答:优美动人,感人。
总结:一个字“美”
3、师讲述:作者用感情至深的文字,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作者到底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
(1)那先检查一下我上节课留的作业,这篇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引用
(2)那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请找出具体句子说明。
例如:
比喻: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排比: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亮晶;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引用: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3)同学们已经找出了你们认为的运用修辞的句子,那现在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这几种修辞手法,看看同学们找的对不对。并且看看这些修辞都有哪些作用,有什么样的好处。 第一种我们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比喻。 比喻的种类有很多,像如“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但是我们这一阶段只需要掌握比喻从结构上划分的三个类型,即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其他的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在慢慢讲解。
A、我们知道比喻最基本的结构式是什么?
本体、喻体、喻词(解释)
课文原例: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本体:校园 喻体:诗和画 喻词:像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喻的基本结构,明喻必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见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等。
B.暗喻(Metaphor)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原文事例:国,就是个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C.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文中失根的兰花就是运用借喻的手法。
第二种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
第三种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引用实例他说:宋末元初的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等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 那文中引用郑思肖的话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1、本文以“絮”“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想一想,人生还可以比做什么?
(人生如梦,如戏、如烟、如棋、如昙花一现??)
2、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哪些是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课堂小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许多年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读着陈之藩的散文,有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让我们记住浸透着浓浓爱国情的陈之藩。
作业布置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看云、看雨、看花、看树、看夕阳、看日出??先说出看此物的缘由经过,再抒写自己的感受,并借此引发议论,写一段话。
(在《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后记: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语文教学影响巨大,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如何让课堂更有生命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成为语文工作者新的任务。《失根的兰花》作为一篇主题明确,托
篇三:失根的兰花说课稿
1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失根的兰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 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 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失根的兰花》属于课内精读课文, 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寄寓原乡 情结,意象丰富,意味隽永。静心去读,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 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于这样一 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1?7?1?7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 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所以,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 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 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⑵诵读精彩片段,并赏析其妙处。
三、教学与学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 1、朗读品味?1?7?1?7: 设置原因:(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2) 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 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合作探究法 设置原因:(1)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 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 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脱离被动局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 2 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 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而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 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 3、利用多媒体将重要内容展示出来,直观、形象,既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然 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节?1?7?1?7时间,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有关分析,以及教学目标与教法学法的总体构想。 下面,我结合本节课所制作的课件来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设计。 四、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学生坐好之后,就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听朗读录音,目 的是营造出一种思乡爱国的氛围。上课铃响后开始导课:同学们,你听说过这 首《乡愁》吗对了,在伴你学上有这首诗。听了刚才这深情款款的诗朗诵, 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是思乡的情感)自古至今,有很多有 关思乡爱国情感的诗词文章。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离愁别绪呢一句话, 身在异国他乡,思乡就成为永恒的主题。陈之藩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今天, 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失根的兰花》,来共同体验作者离乡背井的思乡爱国之情 吧。 (多媒体课件出?1?7?1?7课题《失根的兰花》) 新课导入之后,课堂教学我用了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教学目标我定夺(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第二步是:作者背景我明了(多媒体打出作者相关情况) 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简要概括作者的情况,由作者的散文《旅美小简》点 出写作背景。 第三步是:预习检查我最行(多媒体打出本文重点字词) 因为提前预习过,所以设计这个环节,直接找学生读出字词的正确读音。 最后让学生齐读字词,一个词读两遍,以加深印象。 第四步是:朗读课文话感悟(课件出示) 首先由我为同学们进行课文范读,朗读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 文,边听边划,在你喜欢的句子下划" ",在你不懂的地方标上""。 《失根的兰花》范读大约用了六分钟。课文读完后,我出示多媒体课件, 跟学生一起复习回顾以前讲过的常用阅读技法:?1?7?1?7?1?7线索/理顺序/品感情/赏语言/ 悟哲理。本节课重点
运用两种,品感情和赏语文。 接着再出示课件"品感情、赏语言",请同学们对照屏幕的要求,完成这两 个问题:第一个,通过听读课文,你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怎样的 情感从哪些语句能看出来用屏幕上的格式回答(我看出 (语 句)表达了 );第二个问题,能过听读课文是的标注,你 3 找出了几句你喜欢的句子、语段大声地朗读,并做出赏析,用屏幕上的格式 回答(我最喜欢的是 理由是 )。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准备(跳读课文),准备好的同学举手示意。 同学们准备好之后,有两位同学对第一个问题做了解答。因为本文所表达 的感情就是思乡爱国,所以学生能点出这一点,并找出相?1?7?1?7?1?7语句就完成任务了。 重点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 能力,以及清楚表述内心想法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回答很积极,有的说喜欢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因为由花想到自己的处境,身处异国他乡,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深深的思念;有 的说喜欢开头的景物描写"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 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 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营造出一种诗一样美的 氛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一段,马煦说喜欢这部 分是因为语言很美,其他同学补充,点出本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语言气势 磅礴,感人肺腑。因为这一段描述了中国的?1?7?1?7?1?7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确实很 美,令人感弦泣心,心荡神驰。所以我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这一段,并于课后整 理到读书笔记上,背诵上来。语言赏析部分,学生各有感悟,积极踊跃,大约 用时十五分钟。 第五步是:合作探究解疑难(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跳读课文,先自行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的内容不止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意在引导 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并动脑思考,借用小组交流自行解决。因为在老师范读课 文的时候,就已经提醒学生在不懂的句子旁划""。所以小组讨论时,需要解 决的,除了屏幕上的内容,还有自己不懂的问题。(五分钟) 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不懂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 问如果还是讨论不出答案呢我告诉她,那就等一会交流的时候提出来,同学 们一起解答。 讨论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首先解答了屏幕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 较简单,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不矛盾是因为,"我,到处可以为家"是 因为未离开祖国,等离开祖国之后,就"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第二个问题相 对难一些,但是经同学们的补充,答案就清楚地浮出水面。 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 处"离开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兰花,所以作者才以"失根的兰花"作为 题目,来抒写他飘零异邦的感触和怀念祖国的感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题目 因为我要通过这个题目引出南宋画家郑思肖,接着课件出示郑思肖的兰,他画 的兰不同于别人,连根带叶飘于空中,借此来寄托他的亡国之痛。学生看到他 4 的画,就能够切身体会这种感情了。接着引导学生去理解题目的含义,就顺理 成章了,答案也呼之欲出,最后老师汇集同学们的理解,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失根的兰花"的含义 接下来是同学们自由提问的时间,因为平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培 养,而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鼓励,所以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问题。 为什么不有些是我根本没想到的,但确实是学生不理解的部分。比如:为什么 作者不写别的回忆,而要回忆起八岁时肩扛小镰刀的情景问题提出来,我没 有给他答案,而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回忆这些想起叔叔,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学生补充说,是 因为作者十几岁就在外飘泊,可供回忆的事情不是很多,八岁时的这段回忆比 较典型。听了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很欣慰,在肯定大家的理解方向之外,再做 出补充,因为八岁时的小镰刀同样具有?1?7?1?7华民族的烙印,由此更能体现出作者 对祖国的思念和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给出答案,这 一环节惊喜连连,我不得不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鼓掌。这样,所有的问题都由 学生自主思考做出了正确的解答。(此环节大约用时十分钟) 第六步是:妙笔生花绘人生(多媒体展示) 这个环节是仿写,此环节的设计,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关于人生,文中有两处,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作者认为,人 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人生还可以比做什
么由学生思考,并试 着仿写。学生纷纷发言,人生如戏,如棋,如梦,如歌,如茶,如诗等等。在 肯定学生的大胆想象和文采之后,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仿写的句子,然后小结。(此 环节用时四分钟) 第七步是:课后日记小练笔(多媒体展示)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1?7?1?7布置课后作业。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于具体的事物,这是一种"托物 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所以这次课后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同样的借物来抒发 内心情感,在日记练笔中,领会并运用这种手法。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意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所以在教学 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并融入了以下几种意识
:1、文本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和自由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从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品读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课文,品语句,来领悟情感,学习语 言的运用。
3、探究意识。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 与对话中表现自我并强化语文理解能力。
4、表达意识。本节课的设计较多地提 供了?1?7?1?7?1?7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至此结束了,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失根的兰花》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失根的兰花》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它意象丰富,文笔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静心去读,你会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于这样一篇佳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会更好)
⑵诵读精彩片段,赏析其妙处
⑶创设氛围,开展小练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诵读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 赏析语言的妙处
开展小练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1、 导入语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了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华衣锦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⒉字词巩固复习
自己在练习簿上练
坍塌 点缀 晨曦 万壑 栅栏 诗意盎然
学生读读写写,并说说词义
一、 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1、 定一生(可提前准备好)简介作者的情况,师适当点评。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二、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一:
① 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形式上
a、点评用词的精确(例如: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b、点评用词的优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内容上
点评情感的真实
问题二:
②用?号划出你不懂的句子,并静心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讲课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
3、班级展示精彩朗读,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此处教师可适当范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4、班级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品读赏析,感悟收获
学生静心品读最喜欢的句子,并熟读成诵。可展示一下
四、课外延伸阶段,
以读促写,开展小练笔
教师引导体会: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 等)
结束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走出了国门,甚至连中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这一现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漂泊在外的游子
(热爱) 祖国
作业设置:
课外阅读陈之藩的《旅美小简》《剑河倒影》
篇四:17失根的兰花
2
3
4
篇五:失根的兰花
《失根的兰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刚刚离开家走进中学校园的情景么?老师可清楚记得晚上寝室里经常有几个女孩子在被窝里偷偷哭泣。老师问他怎么了,他红着眼睛抹着鼻涕说老师我想家。是啊家是我们心灵的依靠,离开家心就没有了着落。今天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十几岁就在外求学,但与大家不同的是,他不近离开家甚至离开祖国,为了自己所现身的科学事业,半生奔波于异域他乡,他又会向我们倾诉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
板书:失根的兰花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文中语句,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思乡情感。
三、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调整语气、饱含情感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zhu? ha
坍 塌 嚼菜根 点缀 枯萎 栅栏 喧哗 拙重 群山万壑
àng líng xī jǚ ju? chu? chu? chù
诗意盎然 飘零 晨曦 ( 咀 嚼 辍学 啜 泣 相形见绌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下面的生字词。请同学们动手动笔将字词记住心里。
四、默读课文、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是作者陈之藩在美国攻读科学硕士时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体会一下贯穿于全文的“神”是什么?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师生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过渡:下面大家一起深入文本,看看作者的这种思乡爱国的情感是怎样在文中得以体现的?
五、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自己挑选你最喜欢或者最打动你的语段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由小组推荐一学生朗读,组内其他同学谈感受。其他小组成员评价。
六、写作借鉴:
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思想爱国之情的?
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写了祖国的建筑,祖国的花,祖国的乡村,还写了梦中的老屋……这就是借物抒情,借助对具体的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念。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把自己的思念寄托于云、花、山、海等,借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七、作业:
必做:①课下搜集关于乡愁的诗句。
②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 等) 。
选作:推荐阅读 陈之藩的《月是故乡明》
八、小结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柯灵《乡土情结》),让那一株思念的兰花开在你的心头。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zhu? ha
坍 塌 嚼菜根 点缀 枯萎 栅栏 喧哗 拙重 群山万壑
àng líng xī jǚ ju? chu? chu? chù
诗意盎然 飘零 晨曦 ( 咀 嚼 辍学 啜 泣 相形见绌 )
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师生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单个读,小组读,齐读。
4、自己挑选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5、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
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评析。出示参考答案
①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 ②这个字是“根”。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
3、学生读课文第⑾段,
①多媒体出示:郑思肖简介及其所画的连根带叶飘于空中的兰花。
②文章至此点题,多媒体出示:“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③大屏幕出示:
(三)议一议,题目含义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思想爱国之情的?
同学们,让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
请思考: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提问,回答。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