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20:13 体裁作文
篇一: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作者:张宏硕
单位:生物技术
0906604033
摘要: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震是极其频繁的,严重时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灾害且种类多、危害大、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都有极大的危害。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人类只有积极的预防它,才能减小它带来人类的伤害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由地震引起的损失。
正文:1.地震的起因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当然在具体的例子中会有不同的原因,以上只是引起地震的普遍原因和主要的原因。
2.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1)板块的边缘地带比较容易发生地震。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比较多发的国家之一。我国及附近比较容易发生地震的区域有:河北唐山-邢台地震带、新疆伊犁地震带、云南西双版纳地震带、福建沿海地震带、台湾省地震带、南海地震带、日本列岛地震带。
(2)火山比较活跃的地区也容易发生地震。这种地震与板块撞击产生的地震不同,是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质变化造成的地壳运动,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造成的损失也较小。比较著名的火山地震带有:日本列岛、菲律宾、意大利西西里、安第斯山脉国家等。 3.地震的主要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些个案构成的。应该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对地震前兆的识别需要判据。不能把权威学者的只言片语或者流行的假说当作判别地震前兆的最终凭据,而且目前不具备进行地震前兆统计的基本条件。综合人们以往的认识,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有3个自然判据:1)有正常背景;2)非干扰影响;3)与地震相关。其中,与地震相关是核心。可靠的地震前兆判定需要精确的观测资料。对地震前兆判据的研究对制定地震研究规划和观测规范都有指导作用。
(1) 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等等。
(2)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的侵入等等。人只能感觉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鸡飞狗跳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3) 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如:射线云:浮云在天空会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地震云: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地震发生前云体的颜色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红色。地震云的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的分界线,多出现波状。
4.地震的主要危害
地震引起的危害分为由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1)直接危害分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房屋的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里氏震级8.0级的大地震,四川省绵竹县、茂县、理县等县的道路大量遭到破坏,公路抢修工作极其繁重,致使救援人员以及救援物质无法顺利的到达灾区。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汶川地震波及面积大,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冯梅说,因为汶川灾情分布比较广。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最近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评估此次强震,美国负责应对自然灾害的联邦救灾局、地质调查局及国家气象局当日联合举行电话会。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戴维·艾伯盖特表示,地震还在海底造成一条长300公里、宽150公里的裂缝.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风险分析业者AIR Worldwide表示,西太平洋9.0强震或会致保险损失金额高达近350亿美元,成为史上代价最昂贵灾难,这还未计入海啸造成的损失。这项数额几乎等同2010年全球保险业的全世界整体灾损金额,或会迫使保险市场调高保费。
(2)次生灾害分为: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23秒钟内,一座年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一,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唐山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惨剧,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房屋倒塌的巨响。北京也摇晃不止,许多房屋倒塌。在华夏大地上,北至哈尔滨市,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磴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岛屿和东北国境线,都受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影响。这次大地震震级为MS7.8级,使唐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24万人死亡;上万个家庭解体;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亿元。当时西方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十分关怀,立即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星夜赶往灾区救援,大批医药、食品、衣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伤病员和老人儿童很快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出现多次余震,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和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震感强烈。按照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说法,震级为里氏8.8级,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13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4公里,造成燃气泄露。震后,宫城县仙台市发生大规模停电。市内多处发生燃气泄漏。仙台机场全部航班停止起降。千叶县JFE钢铁东日本炼铁厂因燃气管道破损发生爆炸,火焰冲上数十米高,生产被迫中断。据统计,震后日本由于燃气泄漏等原因,共有84处地点发生火灾。宫城县地方消防部门则称,利府町购物中心的天花板坍塌,有多人被掩埋。NHK电视台报道说,目击者称有“数人受伤”。由与地震引起的爆炸,燃气泄露问题比由地震本身引起的危害都还大。
5.地震的简单预防措施。
发生地震的时候,可以做的事包括:跑到坚固的桌子下面并抓住它,如果桌子移动的话,就跟著它移动;如果附近没有桌子,就用坚固的东西或双手护住头脸部份,并且站在或蹲在有强力支柱的门口;或是靠在家中的一个角落,尽量靠近内墙,离开比较容易崩塌的外墙;不要靠近会震动的窗户或玻璃,不要靠近会掉落的物体下面,也不要靠近门可能会被震开的衣橱;如果地震发生时人在户内,就待在户内,这是因为很多受伤的情形都是在离开建筑物的时候被掉落的物体击伤;不可以使用电梯;如果在厨房,马上将火炉关掉,并且立刻找寻掩蔽;发生停电的话,不要使用火柴、打火机、蜡烛等可能引爆瓦斯的照明物品;如果在拥挤的公众场所,不要往门口冲,立刻寻找掩蔽高层住户可以在卫生间避护,地震会造成门体变形,向外跑会出现打不开门的情况,所以,发生地震冷静最重要。
参考文献:[1]邱泽华,周龙寿,池顺良.用超限率分析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运动学,2009,(04)
[2]陈德福.潮汐形变前驱波的时空特征[J]大地测量与运动学,2006,(02)
[3]刘志平A(b)值空间扫描在东北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J]东北地震研究.2008.(04)
[4]汪翠枝.陈嵩.田山.县台地形变观测资料映震效能研究[J]地震.2009.(03).
[5]史颜华.苏树朋.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前的重力异常[J]东北地震研究,2008,(01)
篇二:火山地震对自然地理和人类的影响
火山喷发的危害
火山喷发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实际上,在火山喷发时,这两类灾害常常是同时存在的。爆发式的火山喷发,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四周喷射出大量的岩块、岩浆、碎屑和火山灰等固体物质,它们具有炽热、高速等特点,可以烧毁和掩埋火山附近的城镇和生物,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火山喷出的碳、氢、氮、氟、硫等氧化物和放射性物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火山喷发引起的间接灾害包括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山崩、雪崩、毒气及气候异变。火山喷出的大量岩石碎屑、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城市和乡村。
,火山爆发可能对气候造成极大影响。火山喷出的大量气体和火山灰,会随高空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它们导致的异常高温和寒冷会危害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但在火山爆发后一段时间内,散满高空的火山灰云可阻挡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遮挡太阳光,导致气温下降,可能影响正在增暖的气候变化。有科学家认为,火山爆发是地球天然的气候调整机制。
火山对人类有利的影响
火山爆发时,常常喷出大量的火山特质,主要有灼热的熔岩、碎屑、灰尘、CO2、H2S,SO2及大量朋汽。这些喷出特质对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和灾难,也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产和肥沃的土地。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
火山活动塑造周围的地表形状。火山活动还为人类提供大面积土地和肥沃的土壤,火山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火山地区有山有湖、温泉飞瀑、景色秀丽,吸引游客。
火山爆发虽然经常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但它并非一无是处,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少好处。
首先是火山资源。火山和地热有如“孪生兄弟”,有火山的地方一般都有地热资源。地热能是一种廉价的新能源,同时无污染,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加工、发电、农用温室、水产养殖、民用取暖、温泉理疗等等。全世界有十几个国家在利用地热发电。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多种矿产,由火山作用创造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和金属资源。最常见的是硫磺矿和可用作铸石的玄武岩,铸石是坚硬耐磨、耐酸、耐碱、不导电、可保温的良好建筑材料。玄武岩是分布最广的火山岩,陆
地玄武岩常结晶出自然铜和方解石,海底玄武岩则可形成规模巨大的铁矿和铜矿。还有火山灰也是非常好的填充建筑材料。此外,人们喜爱的钻石、宝石的形成也与火山活动有关。
火山活动可以给人类创造土地资源和肥沃土壤。许多新陆地岛屿的出现都与火山爆发有关,像夏威夷群岛、冰岛以及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和科托帕克希山等众多岛屿和山峰基本上都是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灰富含养分,是很好的天然肥料,能使土地更肥沃,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真可谓“喜从天降”。火山爆发会破坏环境、毁灭树木,同时也可让一些地区重现生机,孕育出各种新的植物来供养万物。如富士山地区的桑树长得特别好,有利于养蚕业;维苏威火山地区盛产葡萄。
火山喷发后往往能制造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世界上不少著名的风景区都是火山区,火山口湖区都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像美国的夏威夷、黄石公园,日本的富士山,我国的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漳州、海口等地的火山地质公园,广东的西樵山、湖光岩等等都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
许多宝石都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也能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某些火山还能变为风景区,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地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仅本身能造成各种破坏,还能够形成灾害链,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不仅能使房屋倒塌而危及到人的生命,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就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从国际上已发生的地震来看,与地震伴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野生物种的迁移,突发性的洪灾、持继性的滑坡及土壤侵蚀,自然资源减少,用于燃料、建筑、住房目的的森林被毁,卫生条件差及废弃物管理不当引起的健康危害,建筑材料运输量大幅度增加,涸水河道及河流、溪流两岸的碎物堆积,地表或地下水水体污染,河流补给过程中淤泥堆积造成的危害,以及社会心理风险。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在剧烈的地震之后,一些储有危险品液体的容器破裂,使之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还会扩大污染范围影响。
地震的发生,使建筑物倒塌。在地震中有许多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受损,化学物质外泄,水处理系统瘫痪;对于居民住宅,厕所、阴沟等污水管道的破裂,使污水外排;倒塌的建筑物,亦使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多。
地震使农村原有的地质条件改变,水土流失加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地震还会影响到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聚居地污染物的分布,尤其是因为地裂、建筑物倒塌等因素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变化。
地震若使水库、水利枢纽等蓄水工程,或是湖泊等自然水利发生溃决,还会导致洪灾, 加重对环境的影响。
篇三: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杨学龙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8)
摘要:近年来高频率的地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仅破坏了人文环境,也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主要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总结其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破坏程度,并且伴随着地震到来的二次灾害种类及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相当严重的。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YANG Xue-long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frequency earthquake serious damage environmental.It’s not only destroys the human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ainly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summarized the extent that the earthquake damage environment in many ways,summarized the type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ith the arrival of earthquake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effects that earthquake destroys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serious. Key words:earthquake , environment , impact
前言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人类依靠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地震在给人们带来不容忽视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本文从各方面总结了地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提醒人们环境的脆弱,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1. 地震的简介
1.1 地震的定义与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
失更大的!
1.2 地震震级及分类
地震震级是地震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一般不易察觉,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然而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新说之地震核变成因论等[1]。
2. 地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
大量的地震观测实例显示,地震前自然界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现象,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象环境变化,动、植物生活习性以及声、光、电等异常变化。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记载则最多,研究结果表明,震前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动物的生存条件改变,引发了多种动物震前惊慌失措的反常表现。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1976年和林格尔6.3级、1979年五原6.0级、2003年巴林左旗一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震前均出现了多种动物异常的情况。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突出的是蛇类异常,出现了广元市朝天区西北乡车坝村的野蛇扎堆死亡现象;其次是绵阳市新店村、广元市荣山镇无坝村、青川县篙溪乡等部分乡村震前出现青蛙或蟾蜍大规模迁移现象;再次就是江油市石元乡杠岭村大规模蚯蚓晒死在公路上的异常[2]。经验表明,动物震前行为异常的数量、种类、分布的面积与震级和震中距离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生态环境变化范围越大,对动植物的影响就越大。
3.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地震的影响巨大,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地震使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地震灾害改变了原有的地形,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增加了植被恢复的复杂性,加剧了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降低了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而且对人们的生存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1 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
3.1.1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于地震发生的区域而言,由于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破坏河床与河岸带植被,影响水流量及流速,改变水环境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区域水质。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然而更严重的是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造成河道堵塞,从而使流水聚集,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5级大地震,形成叠溪、大桥、银瓶崖三大“堰
塞湖”,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5·12汶川大地震使北川、青川、德阳等地山体大面积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多处堰塞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地震灾区的河道阻塞以及由此形成的堰塞湖信息进行了人工提取。解译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36个县,目前共形成堰塞湖34处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江油、青川、茂县等山体大量滑坡的县市,其中平武县发现6处,理县5处,北川县和文县各4处,茂县和青川县各3处,江油市和德阳市各2处,而松潘县、黑水县、汶川县、中江县和广汉市各1处。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千米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库容为1.45亿立方米,坝体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3]。堰塞湖往往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
3.1.2 对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地震过后,大规模损毁的建筑物以及畜禽尸体腐烂后的残体在降水的淋漓作用下进入水体,还有地震后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等,其残留物也随降水进入水体,以及地震后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置,也可能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水体中,这些因素会潜在的改变水环境的状况。此外,地震还会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由于地震前引力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位循环的混乱,进而造成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会改变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自然环境特性,其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会发生改变,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该区域水体的适应性,有些会产生放射性元素,当人类接触这种水资源,就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在震区东边的镇原县,地震后就出现水体为黑色,并引起疾病的现象,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据《蒙新五省行程记》中称:“武威、古浪南山地震烈”,“南山报地水涌出,皆作黑色,兼有硫磺。饥民无食,被气熏毙者甚多”[4]。
3.2 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3.2.1 对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地震灾害除直接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而生境隔离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原因。地震使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及生境斑块面积减少,使得某些动植物的生境丧失,这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1976年8月16日及22日四川松潘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震,地震前后,该地区竹林大片死亡,引起我国国宝级动物大熊猫食物短缺,造成部分大熊猫死亡。另外,地震后动物往往有迁移现象,如在鼠疫流行的地区发生地震,则病鼠和旱獭四处逃窜,将会严重扩大疾病传染范围。
汶川地震,造成卧龙、王朗、九寨沟等3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以大熊猫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区l9个,损毁大熊猫栖息地180万亩,占栖息地面积的3.8%)、2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4个)受灾。而且受灾区生活或分布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19种,其中大熊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24种。地震造成植被大量破坏、地貌分割,每个保护区不同程度受到损伤。野生动物栖息地毁损面积9121万,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的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显著增加,形成大量“岛屿式”斑块,“孤岛效应”对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影响较大。
汶川地震中自然保护区破坏最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这
2个自然保护区在地震发生前,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地斑块数为2 123个,最大斑块面积为22 981,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3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5个,保护区内生境连通性高,有利于保护对象生存与繁衍;震后,由于大量的崩塌与滑坡,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草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斑块增加至11 673个,最大斑块面积降至10 462,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5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4个,导致保护区边缘生境增加,内部生境面积降低,生境连通性下降[5]。
3.2.2 对植物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记录中,都有地震对森林植被破坏的记载。造成这些破坏一般是由山崩、滑坡、山剥皮、地裂和泥土流以及强烈的地面振动所引起。据调查,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震,有35个村庄及其附近都有树木折断、翻倒以及震时树木根部被损,震后树木死亡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上、村边、河边等地。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文县8级大震,武都城西山上茂密的森林在地震时由于山体大面积下滑冲进武都城内,造成城西山上森林和植被严重破坏。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震,据史料记载,“房屋倾倒、树林毁伤”,“沙飞石走,树拔山崩”,山崩“往往冲走三四里之遥,经过之村舍、道路、树木一概冲坏”,“山崩地陷,屋倒城摧,林谷变迁,沧桑立现”。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5级大震,20万范围形成大量的崩、塌方,“大片森林被毁”。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地震,造成大面积山体表层剥落现象,使得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4级地震,南投九九峰原来绿色一片的山岭,震后变为岩石裸落、光秃秃的山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木、林地破坏严重,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弱。据统计,14个生态重灾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破坏面积为503.09,占生态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80%。绵竹、安县、汶川和什邡4个县市超过11%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彭州超过8%,都江堰和北川分别为3.68%和1.57%。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由震前下降了
1.87个百分点。
3.3 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
3.3.1 对农田的影响
农田破坏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对粮食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地震后植被遭到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使得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使得山体下面的耕地被冲击下来的泥石、沙砾所覆盖,或耕地土壤的被冲走,耕地的土壤特性发生变化,肥力与可耕作性下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遭到破坏。1906的12月25日新疆玛纳斯7.7级地震。震后震区农田因地下产生裂缝,浇灌农田之水大都漏掉,粮食因此而减产。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共有农田20504,其中旱地11018,水田9486。由于灾区农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区(占灾区农田总面积的70.23%),因此本次地震对农田的破坏不大,从上述地质灾害解译区农田的破坏情况看,解译区直接损毁农田33.59,占解译区总农田面积的0.95%,其中旱地损毁28.94,占损毁农田面积的86.16%,水田损毁4.65,占损毁农田面积的13.84%。受损农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其中北川县和平武县农田损毁比较严重,农田损毁面积占了解译区损毁农田的70%。从全区农田受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的预测结果看,全区农田预计损毁57.77,占全区农田总面积的0.29%,受损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
3.3.2 对土壤的影响
地震发生的时候,使土壤依附的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地表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的现象,使土壤的特性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沙石混杂,以及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强烈地震的时候,地下深层喷出物可能是有毒的重金属,由于有些地区的某些元素成土母质的背景值本身就偏高,这样会使地震后该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四川汶川地震后,在什邡市师古镇思源村19组采集了一个地下喷出物样品,经检测,重金属镉含量严重超标,标准值为0.3mg/kg,实测为0.97mg/kg(pH值7.5),超标3.2倍,说明其对土壤环境有较严重的污染。这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3.4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灾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四川省内分布着国家4A、3A级旅游区21处,并且拥有2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与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地震对震区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不同程度损坏。而古迹古文物的损坏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据统计文物损失总共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6]。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震前后环境变化的总结表明,地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来说,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大致归类为:对水环境的影响,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另外,地震破坏了森林、山地、流水,往往会造成气候恶化、旱涝灾害等频发、水土流失等环境方面的灾害。地震灾害和环境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作为自然界生态环境链的重要环节,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地震灾害可能影响和破坏环境以及介质条件,而某些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地震预报预测研究提供重要的征兆信息。同时,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21~24.
[2] 车用太,刘成龙,鱼金子等.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反思[J].地震地质,2008,30(4):828—838.
[3] 王基成,周云.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灾害应对策略,2009,21(4):179~180.
[4] 吴瑾冰,郭安红.地震与环境生态. 灾害学,2001,16(3):87~91.
[5] 王文杰,潘英姿,徐卫华,王晶晶,白雪.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
析. 2008,21(5):100~116.
[6] 陈涛.文物局:汶川大地震对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破坏[OL].(2008-06-06) HTTP://www.gov.cn/jrzg/2008-06/06/conten
t_1008770.htm[7] 崔书红.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8 (7) :37 ~381.
[8] 赵克常.地震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Liu FM,Zhang LH,Liu HQ,et al.Danger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metry . 2006.
[10] Ma ZH,Zhou ZY,Gao XM,He WG,Liu HC.The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for Wenxian Ms5.0 Earthquake on Jun.21,2006 in Gansu Province. Nothwest Science . 2007
[11] RunQiu Huang,WeiLe Li.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 ,2009
篇四:地震对工程建筑实施的影响
浅
谈
地
震
灾
害
对
工
程
建
筑
的
影
响
地震对工程建筑实施的影响
摘要 地震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以瞬间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的生命遭到伤害,地震称为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产生的原因随其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将阐述地震成因的具体知识,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地震带给工程实施的影响。地震时会使房屋等建筑物受到严重的震动致使破坏,会使桥梁断裂、路面开裂下陷、铁路扭曲等,从而使城市瘫痪。地震常常还会伴随滑坡、泥石流、地基沉陷等地面破坏现象,其次生灾害也是非常严重的。对此我们应该对其地震带上的城市进行防范,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地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质量和地震的防御状况。其中后三个因素则是人类可以控制的,通过对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程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不能有效地预测地震,无法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但采取一定措施的前提下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的。
关键词:地震 地震成因 震级 地震烈度 应对措施
引言
地震灾害这两年对我国造成的灾害较大,本文研究地震对工程实施的影响可为改善这种现象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我国是地质灾害较多的国家,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财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本文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及防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也使人们更加重视面对地震灾害时采取应对措施。
理论基础
2.1 地震现象与成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产生的地震,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地震时,从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自然地震两大类,下面所说的地震成因为天然地震的成因:①构造地震,因为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这就产生了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地应力,在其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
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强度便使岩层断裂错动,内部巨大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然后以波的形成传到地面;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震的发生,地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③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④诱发地震,在待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例如:地下核爆炸、水库等。
2.2 衡量地震级别的大小和地面破坏的轻重程度的标准
2.2.1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强度也就不同。
2.2.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断的。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出现了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的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地震对工程实施影响
我国是地质灾害较多的国家,充分了解地震灾害多我国工程实施的影响,才能将破坏减少到最低。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感觉最多的就是楼房的晃动,在强地震时,房屋也许会在瞬间崩塌,许多人因为没有时间逃离而被掩埋在废墟中,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有不少学校瞬间倒塌,其中北川县北川中学的两栋主教学楼塌陷,学生教师死伤惨重,让人惨重,可是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和减弱的,许多教学楼根本没有防震措施,甚至有的是所谓的“豆腐渣工程”,所以提高工程建筑的抗震级数是我国这两年建筑发展的方向。
地震有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是它带给的后续灾害影响还是很多的,强烈地震会使桥梁断裂、路面塌陷、灾区的断水断电,给对灾区的营救和其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当地震发生在山区地带时,地震发生的时候同时也会伴随其他的地质灾害,例如泥石流的发生导致公路被掩埋,致使救援人员无法快速的到达震中进行抢救,所以在地震带上的城市的建设上,不仅要考虑到其建筑的抗震性,
也要考虑到道路等生命线工程的规划部署。 我国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发生的频率较多,在不能避免地震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改变工程建筑的特性,以减少地震对工程实施的影响,保证建筑物能够经受地震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汶川地震和舟曲地震以后,建筑设计考虑抗震设计,严格遵守抗震规范,已经成为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
地震灾害的未来展望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重创,不过我们也在困难中不断地摸索、探求,由于近几年地震的发生使我们对地震有深刻的认识和重视,科研人员对抗震材料的研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虽然这几年我们曾经痛苦过、悲伤过,可是我相信未来我们在面对灾害时不会手足无策,政府加强了学生、人民对地震的认识和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措施,建筑师在房屋的设计上更加看重抗震的措施。对位于地震带的居民点进行地质构造勘察,通过研究分析,对其中一些地质条件十分危险的居民点进行搬迁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所在的曲江镇是受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不能有效地预测地震,无法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但采取一定措施的前提下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的。我相信未来我们不会畏惧地震灾难的发生,我们会冷静的处理地震发生时的一切状况。
篇五:浅析四川地震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浅析四川地震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2014年11月22日16:55,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地震。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发生在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的浅析使大家了解四川地震发生原因和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汶川地震;自然环境;影响;生态;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
1、地震的概念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3、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
二、关于四川地震的简单介绍
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1、四川龙门山地震带:
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2、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我根据学到的知识和通过网络等手段查询到的相关资料总结了一下各方的推断这次汶川大地震爆发的成因。
结论一: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两大板块的碰撞,包括水平和竖直方向,印度洋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两者摩擦积聚能量,最后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以极短的时间急剧释放难以想象的,相当于一千颗原子弹的能量,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摧毁了它周围的一切建筑等等。
结论二:这次大地震属于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三:浅源性地震。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地壳的脆—韧性转换带处,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20千米,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地表的破坏性呈几何倍数增长。
3、汶川大地震的特征
根据我从网上收集到的消息,以及向相关专业的同学交流询问得到的信息,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壳的破裂过程是这样的:这次地震最先发生破裂的地方在都
江堰映秀镇牛圈沟莲花心的地表以下15公里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处。经过几秒的时间,破裂的地方逐渐的由映秀下面15公里处向东北、西南两个方向拓展??,但是拓展的程度和形式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朝着东北方向拓展的时间比西南长,而且面积较之也大,所以让我们感觉到地震好像是从汶川映秀镇牛圈沟莲花心朝东北方向拓展,到48秒的时后破裂已经达到了最远处,西南方向破裂历时60几秒,而且破裂的速度十分不均匀,大约90秒之后就完成了整个的破裂过程。汶川地震破裂面涉及达到了300多公里长,地震破裂面从地下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一直延伸到了地面。上排地壳相对下排地壳朝上错动,在映秀的下方,地壳的上下错位一直贯穿到地面上,最长达到七点九米,破裂时释放的最大应力达到了六十五个兆帕,平均为十八兆帕。
三、关于地震对自然环境影响
1、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汶川的这次地震从地表以下15千米的地方开始破裂,一直延续到地球表面,地质层的上下错动,碰撞、传递能量、互相挤压,这就造成了地壳在竖直方向剧烈运动,最终导致崩塌滑坡,再由于暴雨雷阵雨的侵袭让原本破碎的土质,像水一样自高处往地处迅速流动,之后又在一些地方堵塞,造成泥石流灾害。
2、汶川地震队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沿龙门断裂带一线的山地区域,包括绵竹、汶川、安县、什邡和彭州等14个县市(区)约计75 885.0 hm2,即1.93%地表覆盖受到破坏,为地震受损严重的生态重灾区.生态重灾区的生态破坏体现在大面积的崩塌、滑坡以及相应形成的泥石流与堰塞湖。
地震生态重灾区中区域基质物理性破坏引发生态系统承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及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这些均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受地震影响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广、数量多。地震影响评估区范围内共有40个自然保护区,破坏最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其次为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除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外,还对保护区生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保护区内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缩小,生境破碎化,生境之间连通性降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内保护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结语:
四川是我的家乡,我直面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而我的阿姨也经历了22号的康定地震,不得不说地震是非常恐怖的自然灾害,生命在它面前显得是那么
的渺小。尽管我们力量薄弱,但我们众志成城,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会克服这些自然灾害。人与自然的和谐无比的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更是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81/11049732.htm?fr=aladdin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断裂、破裂过程、成灾机理》. 2008年09月17日 :王晓春. 四川历史上的地震. 四川省档案馆。 :王文杰,潘英姿徐卫华,王晶晶,白 雪. 《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析》.2008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