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出师未捷身先死全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30:04 体裁作文
出师未捷身先死全诗体裁作文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全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蜀相》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诗人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游览武侯祠时所创作的一首咏怀古诗。这首诗借以咏史,表达了诗人对蜀相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去世了,一想到这里常常地会使后来的英雄泪满衣襟。这两句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进行了咏叹,读来使人潸然泪下,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篇二:出师未捷身先死

夜空中, 一颗璀璨的明星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般的文坛大家在讲述诸葛亮的事迹时,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与钦佩之情,而我在第一次阅读《三国演义》就已经将这位似神似妖的传奇人物神话般的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先主刘备在徐庶的引荐下三顾茅庐。自比管仲乐毅的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之势,不问纷争却定下联吴抗曹之策,为以后先主建立蜀国而立鼎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您初出茅庐,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十万大军丢盔弃甲,军心涣散,而您也凭借这把大火名扬天下。后来您又与周瑜联合,不论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还是三气周瑜舌战群儒,更甚至是那饱含机关的木牛流马,都是现在的人们难以超越的智慧和成就。 鲁迅先生评价您说“壮诸葛多智而近妖”。您智慧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通六方八卦,下通奇门五行。但您终究不是神,你也会犯常人所犯的错误。 您未听先主临危时的忠告,依旧启用了“空有其才,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您失去蜀军咽喉要地——街亭,您更是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被迫回祁山。但您未忘先主一统天下之大计,用囤粮上方谷,数日不动兵之计,令放松警惕的司马式父子落入你的掌握之中。一把大火让司马父子绝望,更让您喜上眉梢。可是这即将到来的成功,最终让一场倾盆大雨化作一句千古流传的悲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最后您兑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在五丈原禳星而去,只落得后人“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的慨叹。 您虽已作古,但您的功绩伟业却一直在后世中流传,正如尚驰诗中说“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您的忠心天下无人能比,先主病危对您嘱托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佐,便给以辅佐;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但您明知其不才,也并未取而代之,仍旧辅佐,还写下了千古名篇《出师表》,为此陆游也给予了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评价。 您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您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您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

陈寿称您“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更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遣,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您一生战功无数,品德高尚,智慧过人,机巧善辩。您是那不可磨灭的痕迹永远烙印在历史的长河里。至此我也想为您而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篇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猎迷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猎迷

"

"猎迷" MRA4 是英国准备用来代替"猎迷" MR2 的远程海上巡逻飞机, 其研制过程波折不断, 费用不断上涨, 计划装备数量先是从 21 架减少到 18 架, 接着到 16 架, 然后是 12 架, 最后降到只有 9 架. 十几年来 38 亿英磅的研发费用沉入了这一项目的无底洞, 生产型原型机直到 2009 年才试飞. 要装备部队还需付出不菲的代价. 金融危机后的英国实在负担不了如此昂贵的项目了. 反正苏联解体多年, 俄罗斯海军基本上变成了一支绿水舰队, 远程海上巡逻飞机的最主要作战对象, 北极熊的核潜艇, 已经难觅踪迹, 远程航空反潜战能力丢就丢吧. 去年晚些时候英国政府决定彻底终止该项目. 由于找不到海外买家, 维持在后备状态每年又要花不少钱, 英国最后决定把这些崭

新的飞机全部拆毁.

刚下线的"猎迷" MRA4 就这样被大卸八块了. 该型号成本太高, 加上维护保养需要独特的后勤设施, 使用费用肯定是低不了的. 英国可能愿意打折卖给印度, 但印度虽然有甘当冤大头的光荣传统, 这次却已经向美国订购了型号更新, 价格更低的 P-8A 远程海上巡逻飞机, 没有购买意愿了. 英国只能把几亿美元一架的飞机拆碎了回收了事. 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改作它用, 只能报废, 飞机的铝合金结构将回炉, 将来可能变成易拉罐

评论

猎迷一生一直绯闻不断,中国、印度都曾看好它,很奇怪,同样和美国军事关系密切,为什么英国竟然在航空电子上落后以色列?

硬件大家依赖的是共同的国际市场, 没有根本的差距, 关键在软件.以色列整天跟邻国掐架, 实战经验异常丰富, 所以电子对抗, 电子侦察, 雷达系统等等的软件技术是很牛的. 飞机整机它因为国家太小负担不了, 软件和电子分系统却是其强项, 中国现在用的很多航空电子技术都是从以色列学过来的, 或许这也是老有人认为 J-10是以色列帮忙搞的原因之一, 其实 J-10 的分系统有以色列技术不假, 整体设计绝对是中国原装.

英国的航空工业60年代垮掉了. 当时举英国整个航空工业之力研制的旗舰项目 TSR-2 战术轰炸机在成功的前夜被政府以经济上难以负担而砍了, 造成英国航空工业系统的人材大出血, 大量航空工业企业因为没有新的订单而倒闭, 技术人员另谋他就, 研发队伍一代传一代的链条被切断了, 所以此后的航空科研能力就一落千丈. 航电技术上的损失特别大, 因为 TSR-2 的特点之一就是航电异常先进, 一朝被砍, 航电科研队伍作鸟兽散. 发动机技术倒还有罗尔斯罗伊斯撑着, 保持在第一集团. 但整机设计和航电软件就不行了. 60 年代后比较成功的设计都是国际合作的结果, 凡是英国自己单干的技术门坎比较高的固定翼飞机项目往往没有好结果. 猎迷预警机的硬件还凑合, 死就死在软件上了.

关键在软件.以色列整天跟邻国掐架, 实战经验异常丰富, 所以电子对抗, 电子侦察, 雷达系统等等的软件技术是很牛的.....TG已经多年不战,如何能保证系统软件的实用性、先进性?毕竟第一强国老美也是不断开辟战场不断锻炼队伍的。

一是靠提高平时训练和演习的对抗强度来模拟.

二嘛就是靠情报部门"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了.

另外与以色列也保持着后门途径的联系, KJ2000的战斗管理软件恐怕有犹太朋友的贡献.

篇四:蜀相

杜甫的《蜀相》一律,是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诗中体现了杜甫对七律的卓著贡献,在思想上表现出感叹时世、忧国忧民的内容,在艺术上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一、“匡时济世”的契合。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此,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吟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詠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政治上不得势,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做瞻仰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二、借思古之幽弦,奏伤时之寂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甚微的表达。“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意来表达自己登临凭吊之情。“ 柏森森”主要是借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这里就已奠下全诗“深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联是写祠堂的景色。上句写目见,下句写耳闻,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但画面上的效果却不是热闹兴盛,相反,倒是冷落凄凉。原因就在于上下句中各用了“自”“空”这两个修饰“春色”“好音”的词。说明了“春色”“好音”无人欣赏。本来,“春色”“好音”是悦目欣赏的美景,但现在却是处在与人们无关的状况下。它的冷落荒凉就可想而知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功业煊赫,可是死后祠宇却如此荒凉冷落,抚今追昔,不能不引起作者无限的感慨。这里就不仅仅是吊古,渗透着伤时之感。

接下去诗人便转入一轮,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五六句一联,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能已括尽一生,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的时候,刘备曾三顾茅庐,

请他出关。第一次相见,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三国鼎立的设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的事业就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由此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频频”,多次烦劳他,正和三顾相应。“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即创业和扶持危局。东汉末年,各地的割据势力相互吞并,天下大乱。当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建立蜀汉,与北方曹丕建立的魏国、江东孙权建立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帮助他的儿子刘禅维持危局。所以说他在刘备和刘禅这两朝的创业和济危方面,都表现出老臣的忠心。这里着重谢了诸葛亮建功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刘备对他的信任;二是他本人的耿耿忠心。这样,诗的现实意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尚未最后平定,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杜甫从这两个方面来歌颂诸葛亮,由此表现出他对当时的危局是深有感慨的。

末联对诸葛亮早死表现出无限的惋惜,沉雄悲壮,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一生辉煌卓著,只为了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

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赏析诗歌

1、首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先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的理解。

这一点任同学自由说,只要谈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你认为这一联还应该注意哪些还应该注意哪些词呢?

寻:表明此行为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游览,而是有目的的专程特意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所以方才下一个“寻”字。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和强烈的缅怀之意已蕴含其中。

柏森森:①环境:祠堂周围翠柏成林,一派庄严、静谧,肃穆的气氛。 ②深沉意蕴——精神:柏树生命长久,高大挺拔,象征着诸葛亮精神长青,精神永存。

再看看,首联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情感氛围。

2、现在我们来看颔联,我们知道,诗歌可以从意境、意象的选择、炼字、句式等角度来鉴赏,这两句话从哪个角度鉴赏最合适呢?(炼字)结合课后第二题(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给5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①自:台阶前的碧草茂盛无比,翠绿欲滴,年年如此,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着一“自”字,就有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意思,自己独自展现着美丽,可有谁去欣赏呢?

②空:黄鹂在浓密的枝叶里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似乎是它叫来了春天,叫绿了枝叶,可是这么美好的春色却着一“空”字,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个字足以显示出因草深无人修葺,游人罕至的祠堂荒凉寥落,为国竭尽全力的诸葛亮祠堂如今香火稀少,作者惋惜、沉痛的感情也就可见一斑了。如果将“自”“空”分别换成“尽”和“皆”显然是一种欢喜愉悦之情,与诗境不符。

如此盎然之景却反映出如此感伤之情,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由外而内,按空间顺序写景。

3、写景为了抒情,颈联中,杜甫主要写了英雄伟人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的确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

一生辉煌卓著,可杜甫却将这所有的贡献用两句话概括了,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他的哪一方面?

学生自由说,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明确:准确。第一句——才能

第二句——品德

小结:从两个方面既突显了孔明的非凡智慧和过人本领,又写出了他为主效力,为国尽忠的精神,真可谓是言简意丰,简洁有力。

4、作为一般诗歌,都有卒章显志的特点,品悟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惋惜,感伤,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情。

点拨:“出师未捷身先死”描述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尤其是六出祁山更能体现这一点。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对垒,相持日久。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的衣服送给他来激怒他,但他始终岿然不动,仍不发兵。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明确:这首诗写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臣。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的政治理想,他要辅佐君主,使之可与尧舜比肩甚至在其之上,让百姓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成为泡影。诸葛亮只是没有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他一生孜孜不倦,尽忠报国,对主对国一片赤诚,功绩卓著。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那种互相敬重、互相信任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都让杜甫感慨不已。自己不遇明主,连为国效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5、现在再来理解最后一句,“英雄”指什么人?

由上一句不难看出,英雄首先指杜甫自己。但“长使”二字大大扩展了英雄的范围,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辛弃疾,岳飞(齐诵《京口北固亭怀古》、《满江红》)

拓展:这首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在读到后两句时,不禁欷歔泣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吟诵了此诗,并三呼“过河”(渡河抗金)。

五、探究主旨

品读完诗歌,值得探讨的还有一个问题,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目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什么深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言简意赅的词语。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可见作者不单是写景,其意在人而不在祠。自祠写起,因祠而思蜀相,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情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

篇五:诗歌阅读鉴赏指导

诗歌阅读鉴赏指导

编稿老师:黄 春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李君兰

第一部分 《蜀相》诗歌阅读及鉴赏训练

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中有一道诗歌鉴赏题:

请阅读下边的诗歌,并回答(1)-(3)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属于七言律诗,杜甫素有“律诗圣手”之称,在律诗创作方面有极高成就。

B.本诗的题材属于怀古诗,凭吊古迹,追思前人,字里行间流露着刚劲昂扬的意味。

C.本诗第三联运用典故,刻画出诸葛亮忠君爱国、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贤相形象。

D.诗歌前两联寓情于景,后两联议事抒情,意蕴丰富,尽显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2)历来评论家以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自”“空”二字极妙,请就其一作简要分析。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怀古追昔,不免心生感慨与共鸣,比如赤壁之下苏轼念及公瑾而慨叹“人生如梦”;比如橘子洲头毛泽东念及秦皇汉武而高唱“还看今朝”。你也曾被某个英雄人物深深触动吧。请书写一段文字,谈谈在你的哪一次寻访或是阅读的经历中,曾有一位怎样的英雄人物(中国古代),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慨。(字数在150左右为宜)

考试的具体情况,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古诗阅读及其鉴赏能力,是有严重欠缺的。在此,我专门用一次讲义,来做点详细的讲解。

第(1)小题,考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基调的理解,相对难度并不大。答案选B,因为本诗并没有“流露着刚劲昂扬的意味”。

我们主要讲解第(2)(3)小题。

请再次阅读诗歌《蜀相》,理解诗歌主旨及其基本情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考题(2):“历来评论家以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自”“空”二字极妙,请就其一作简要分析。”

明确:该问题的核心就是从“炼字”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我们来一起讨论分析部分典型错误答案的问题所在:

1.“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之春色不需等待春风吹出,自己便可给自己染上春色。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碧草对蓬勃生长的渴望,碧草也本是春天的一部分。嫩绿的小草长上台阶,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了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鸣唱,空灵悦耳,也写出了万物的生机和情趣。两句共同描写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赞美。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该答案的错误在于学生对“空”字理解有偏差,学生们将“空”字理解成了“空灵”,于是便有了“美好”的意味。

实际上,“空”字是有“空灵”“美好”的意思的,比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开,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晓臣《鲁山山行》)

以上诗歌中的“空”字,不论是在形容“山”,还是形容“水”,都表达出了“空灵”的意味。尤其是“空山新雨后”一句,学生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学生的理解中就很自然很是先入为主地加进了“空灵”的阅读记忆。以为此处的“空好音”,说的是黄鹂歌声的“空灵”“宛转”了。

2.“自”、“空”,写出了碧草和黄鹂只是外表美丽,表达了诗人不欣赏这种徒有其表的美,而更欣赏像孔明一样有真才实干的人。

——华而不实?

作此理解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将“自春色”与“空好音”,当作了对“春草”和“黄鹂”的批评:徒有美丽的外表。

3.“空”字意味着隔着绿叶歌唱的黄鹂无法被看见,好似空气在发出美丽的音乐。一个“空”字能反映出春色正浓,呼应上文的“自”,同时也使诗句更有“立体层次感”:黄鹂隔叶无法看到它美丽的姿态,只能听到其美妙的歌声,在叶后的黄鹂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实际上,作此理解的学生,一定是将“空”字的理解,转移到了“隔”字上。黄鹂所栖息的树枝繁叶茂,这一景象其实和“空”字无关,是由“隔”字传达出来的。学生所谓的“立体层次感”,实际上,也是一个

“隔”字营造的。

4.“空”字用得好。黄鹂鸣叫虽好听,但是诸葛丞相已经逝去,再也听不到了。物是人非,故人再也不会回来。黄鹂唱得那么好,可又给谁听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这一贤臣早逝的无限的惋惜。一个“空”字,于美景中营造了凄凉的气氛,诗人借此抒发内心对故人的追忆,感叹时间流逝而不复返,流露出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叹惋之情。

——物是人非?

在很多的古诗中,经常有诗人借“空”字来表达“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伤感情怀。比如: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欧阳炯《江城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然而,此段当然不在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诗中所说的“自春色”“空好音”,并非指诸葛亮不能看见,不能听见,而是指没有游客(后人)来欣赏。丞相祠堂的日渐荒芜,意味着后人对于先辈英雄的日渐淡忘。

5.“自”字,生动地表现出碧草的些许孤独,无人欣赏,台阶上只有它尽力装点着春天。然而,碧草是顽强的,它的努力竟换来了春色。即便“城外柏森森”,它仍然有自己的春色,衬托出祠堂的春意浓郁。诸葛亮就像这碧草,孤独,却又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暗指诸葛亮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空”字表现的是空旷,因为黄鹂在叶子后面而不可见,身边空有其好听的歌声,以此衬托出环境的静寂,表现祠堂偏僻,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身居深林。

——“以草喻人”:鞠躬尽瘁、淡泊名利?

做此类理解的学生,其所言似乎很在理。尤其是一个“自”字,似乎就是在写诸葛亮不为外物所累,自顾悠闲。很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当然,这显然是不符合本诗意旨的。还有,说“自春色”与“城外柏森森”形成对比,也并不正确。实际上,无论是“城外柏森森”,还是城内“自春色”“空好音”,都同样是在写丞相祠堂的冷清与荒芜。

6.“空”字写出了黄鹂的歌声虽然好听但却无人欣赏。“空”是白费的意思,在此通过黄鹂来比喻诸葛亮作为丞相虽忠君爱国,鞠躬尽瘁,但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使命,“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作者对他的遭遇的感慨和惋惜。

——“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未酬”?

这似乎是一种最贴近诗歌本意的理解,但实际上也偏颇极大。诗人在本诗中确乎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感慨,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嘛。很多怀古诗歌都写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悲情。比如: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杜庠《赤壁》)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然而,说诸葛亮“英雄无用武之地”,却毫无道理。明明是被“三顾茅庐”,明明是“两朝开济”,怎么会是无用武之地呢?

再者,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是否就是全诗的终极情感呢?不是。

以上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下边,我们再来讨论分析答题结构中出现的问题:

1.我认为“空”字写的极好。“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白白的”。用黄鹂的“空好音”衬托出周围景物的安静,表现出祠堂的寂静冷清。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一个“空”字表现出诗人的惋惜、无奈。 ——抒情空洞

该答案没有说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具体内容。比如,这种“惋惜”和“无奈”究竟是缘何而起,以及何种样子。

2.“自”字展现了丞相祠堂的清冷景观,碧草展现春色却无人问津,表达了作者自身的一种落寞的心境。 ——缺少诠释

该答案对于诗歌情感的来由,未做具体诠释。比如:“自”字如何展现了冷清的景观?也就是说,从“景”到“情”之间,缺少过渡。关键是缺少了对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的再现。

3.“自”“空”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使碧草黄鹂更加人性化,更加生动,增强读者代入感,使诗句如现眼前,烘托了全诗气氛。

表达作者慨叹、怅惘的怀古追思之情,同时与尾联呼应,二字读来富含感情,渲染感慨的气氛,为下文议事抒情做铺垫。

——不知所云

学生在答卷中,极容易(或极喜欢)堆砌一些“万金油”一般的套话,或是硬是要生造出一些自以为很有学术水平的莫名其妙的词儿。比如此答案中的“拟人”“个性化”“生动”“读者代入感”“烘托气氛”“呼应”“富含感情”“渲染气氛”“做铺垫”等等。

这是一种未读懂文章后的极不自信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初中教学的遗产。

本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1.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景)

2.“空”“自”都衬托出环境的寂寥和冷清。(情)

3.表现出武侯祠虽是一代名相之墓,却也难逃在历史变迁中日渐荒芜的命运,表达了英雄身后的寂寞。(古人)

4.抒发了自己徒有一腔济世之志,却因不被理解赏识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的伤感。(自己)

除了正确理解诗意之外,在诗歌鉴赏中对于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也应该是有规有矩的。这种“规矩”,就是诗歌写作及诗歌阅读的基本思路:

景物——意境——怀古——抒情

景物:对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的再现;

意境:由相应的景物描写所呈现出的情境特征;

怀古:对古人、古事、古迹、历史等的怀思的具体内容:

抒情:理解诗人自身在此情境之中的个人情怀。

补充一下“空”字在古诗中用作“徒劳”意象的拓展阅读: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长恨歌(白居易)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女冠子(韦庄)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考题(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怀古追昔,不免心生感慨与共鸣,比如赤壁之下苏轼念及公瑾而慨叹“人生如梦”;比如橘子洲头毛泽东念及秦皇汉武而高唱“还看今朝”。你也曾被某个英雄人物深深触动吧。请书写一段文字,谈谈在你的哪一次寻访或是阅读的经历中,曾有一位怎样的英雄人物(中国古代),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慨。

此题答案病例及分析:

1.项羽,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勇武过人,为人仗义,傲视群雄。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在项羽兵败后,他自绝退路,战死沙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胸襟啊,宁死不屈,拒绝了苟且偷生,这便是古人心中的义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