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幼时记趣作文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9:17:40 字数作文
幼时记趣作文500字字数作文

篇一: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八年级(何逸飞)

童年的那些事,犹如天上那密密麻麻的星星,有的闪闪发亮,有的黯然无色,然而,在我的心里,一直闪亮着一颗最璀璨的星。

在我童年的时候,我对什么总是充满了好奇,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喜欢问问题,为什么云彩的形状会不一样呢?为什么水星上面没有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

么??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大人不都说冰火不相容吗?那被点燃的蜡烛放在冰柜里面冻得熄吗?恰好我们家也有冰柜,于是我就琢磨着什么时候做做这个实验。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好奇心的我准备在这一天做这个实验。首先拿出道具:蜡烛一支,火机一个,冰柜一个。材料齐全,准备实验!我立刻点燃蜡烛,准备往冰柜里放时,妈妈却走了过来,我赶紧把蜡烛吹灭了,唉呀妈呀!吓死我了,看把我吓得我脸色苍白的,妈妈看见我站在这,就问:“怎么了?有事吗?”“没??没什么事??”我都被吓得说话都结巴了。等妈妈走过去后,我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我又把蜡烛点燃,这时,窗户发出了响声,可能是有风吧,哎呀,不管他,先做实验再说,这时,不知什么时候蜡烛又灭了,哎,真麻烦,我连忙吧窗户关上,这下总可以做实验了吧?我又拿起刚被风刮灭的蜡烛,重新点燃了,我连忙把蜡烛放进冰柜里,把冰柜门盖上,大约过了十几秒。我想蜡烛应该灭了吧?打开冰柜一看,还没灭,我想肯定是冻得时间不够长,再冻个几分钟一定能灭,过了一分钟后,蜡烛还是没熄,好了,最后一次,冻三分钟如果还不熄的话,那就证明蜡烛可以在冰柜燃烧。三分钟之后,我往冰柜里一看,果然,蜡烛还没熄灭。大人都是骗人的!什么冰火不相容?这不是相容了吗?这事就算过去了。

过了几天,妈妈走到我身旁,揪着我的耳朵,大声吼道:“看你干的好事!”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妈妈打开冰柜,指着冰柜们对我说:“这是不是你烧的?”只间冰柜门上有一圈黑的,仔细一看,都烧焦了,我竟然没发现!我站在那儿不知所措,足足被骂了半个小时,看着妈妈那么生气,我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她听完后,气顿时消了一半,对我说了句:“火怎么会被冻灭呢?如果冻得灭,那么南极北极考察不是生不起火?科技人员岂不会被饿死?火的燃烧需要的是氧气,而不是温度。傻孩子,以后不懂的问题要问我们大人,不要轻易自己去做,很危险的!“妈妈的话让我似懂非懂,总之,我这件傻事又成为了我们家的一个笑柄。

吃一堑,长一智。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的,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不能盲目去做!

篇二: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2015年10月22日,xx名师工作室梅树组学员齐聚关上实验中学进行组内教研活动,听李xx老师的一节作文教学课——再读《幼时记趣》,“观”“察”事物,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事”“ 物”的“趣” 味性。李老师上的这节作文课,深受语文老师们的好评,下面我着重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导入,用“趣”字的金文造字法导入,让学生自己发挥联想,这个字由几部分组成,分别像什么,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其次在第二个环节展示两位同学的片段作文,通过与课文作对比,让学生指出问题所在。紧接着第三个环节找方法,她通过一个巧妙的问题设置来推进——趣从 来,比

如 ,(举课文例子)因为 。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好,学生纷纷回答问题,设置的问题相当明确,出现好几个精彩的回答。然后总结方法,运用方法,最后启迪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对前面两篇学生的小短文进行修改,同学们相当积极,有一位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整节课的设计线条相当清楚,逐层推进,课堂秩序井然,落实到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正像师父刘卉老师所说的那样:“要是文言文这样讲,估计我们的学生就不怕学文言文了。”

篇三:幼时记趣归纳大全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幼时记趣归纳 2015-9-20 15:15 阅读(0)

?

?

?

?

?

? 赞 评论 转载 分享 复制地址 编辑

上一篇 | 下一篇:146条经典民间偏...

开通黄钻

幼时记趣归纳

十 幼时记趣 学案

l预备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 )唳( )砾壑( )庞( )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l课堂达标训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 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的鸣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课堂提高训练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凹者为壑

2、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②本文围读“_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 ▲课外强化训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 ) 壑( ) 怡( ) 庞(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预备训练:1.miǎo lì lì hè pang 2.眼力 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 暗地里 精神游历 搬,移开 课堂达标训练: 1.眼力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形容极其细小的东西 暗地里 脖颈因此僵硬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青云白鹤 鹤唳云端 4.冲 唳5.观蚊如鹤 6.《浮生六记》清 沈复 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细心观察 奇特的想象 课堂提高训练: 1.螳螂 蛇 2.觇 审视 视 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4.螳螂捕蛇 课堂检测: 1.眼力可以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 脖颈都因此僵硬了 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 凹下去的地方为山沟2.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3.①《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②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课外强化训练:

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 程度深 原来 鞭打 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观察的仔细 5.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幼时记趣》知识导学

二、学习要点

1.基础知识

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稚(zhì) 藐(miǎo) 项为之强(jiàng)

怡(yí)然 唳(lì) 凹凸(āo tū)

壑(ha) 庞(páng) 哈蟆(há ma)

辨析形近字

┏稚 zhì 幼小。~气。┗睢 suī 任意胡为。恣~。┏藐 miǎo 小。~小、~视。

┗邈 miǎo 遥远。 ~远。┏庞 páng 大。~然大物。┗宠 chǒng 宠爱、偏爱。~物、~幸。 积累成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见于《晋书·谢玄传

文学常识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2.课文理解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幼时记趣

沈复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其:代词,相当于“它的”。纹理: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必:副词,一定。“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连词,或者。果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为 (wai):介词,表原因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观:即“当??看”。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称快:喊痛快。称,

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幼时记趣作文500字

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思。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游历。其: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二虫:两只虫子。古汉语常省略物量词。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代二虫斗。浓:程度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哈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而:连词,表示“吐”和“吞”两个动作的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为所:表示被动,可译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 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开头一段,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部分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 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第2段,写观蚊如鹤之趣。

这一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作者为此心神专注,兴味盎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

作者从几个角度来描写夏天蚊群的?

声音-如雷;飞舞-如鹤;数量-千百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我”对观察蚊群的兴趣之浓。 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 作者为什么将蚊子视为“鹤”呢? 因为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

这一“幼趣”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哪些特点?

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交代了观察的地点、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目”“视”前分别以“定”“细”二字来修饰,强调了注与目并用的。

本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第4段,写哈蟆吞虫、自己驱赶哈蟆的情景。

第一句描写哈蟆扑来的情状。“拔山倒树”与“丛草为林”“土砾凸者为邱”相照应。

描写蛤蟆扑来时的情状用了哪些词语?

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状。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年幼时怎样的性格?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综上所述,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深入探究

1.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总的看来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事。

本文的详略安排的也比较完美。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学习的。

2.平时作文时老师经常强调“要细心观察、善于联想、想像”,可是同学们总感觉无处下手。试分析本文律。

明确:本文充分显示了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的特点。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明的爱憎观念表现的十分到位。

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 4.用口头作文的形式,给你的同学或家长说说你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本文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到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二.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浮生六记》 , “记趣”

篇四:童年趣事

幼时记趣

斗南学校 晋雯仙

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见多了粗糙笨重的农具,对于细腻精巧的物品,我就心生羡慕,然而小时候的农村,精细场所不多,所见就十分有限。七十年代的农村,最高档的场所就数医院了,里面的物件对于孩童的我,既神奇又稀罕,可惜只有远远瞅几下的份,竟无缘亲手摸一摸,对医生职业的憧憬一直萦绕着我。

有一天,我们一大帮小孩竟突发奇想:“鸡会不会飞呢?”为了验证,我们把鸡从楼上的窗子往下扔,鸡是怎么落地的倒没看清楚,只听见凄厉的鸡叫声和看见一地的鸡毛,我们心生怜悯,决定要给鸡医治一下。

一番围追堵截后,终于,那只失魂落魄的黄母鸡又被我们抓住了。为了让母鸡乖乖地配合治疗,我们首先找来一根细绳,把母鸡的双脚绑了个结结实实。小伙伴们这个时候空前的团结,分工协作迅速到位:建林找来一根细竹子削尖了当作针头,小芬找来几段南瓜藤当作吊针管,妹妹负责按住母鸡,我当然是医生了。围上爸爸当厨师的白围裙,再戴上爷爷的瓜皮帽,感觉就是梦寐的医生了。一切准备就绪,我学着医生的样子把针筒倒过来向上轻推两下排排空气,然后一手按母鸡,一手持针筒正准备实现梦想,哪知母鸡“咯呀”一声,猛扇翅膀,双脚又抓又扯,一下子场面大乱,我的手被鸡脚抓破了,火辣辣地疼,妹妹一手的鸡屎,小芬被鸡翅膀扇得睁不开眼睛??我们恼羞成怒,

无数只手对母鸡一顿狠揍,边揍边骂骂咧咧:“死鸡,看你还敢不敢”“臭母鸡,把你剁碎了喂黄鼠狼”“挨千刀的,再敢抓我剁了你的脚??”

为了让这只不知好歹的母鸡乖乖就范,大家决定采取非常手段:把它吊在晾衣服的铁线上打吊针。

我们找来更多的细线,先绑牢了母鸡的双脚,把双翅也拴紧了,然后再用一根稍粗点的绳子,用小凳子垫着把鸡脚固定在晾衣线上。母鸡“呀——呀”叫得更凄厉了,眼里充满了哀伤,羽毛扎煞,全身乱颤。为了更稳妥地近距离操作,我们从家中抬出饭桌,这样就够得着给母鸡扎针了。一群小伙伴兴奋得小脸通红,欢笑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拿酒精棉球来先消毒”“要拔一拔鸡毛才好消毒”“针水还没有兑好呢”“药房准备配药”。我从饭桌上跳上跳下,忙得不亦乐乎。母鸡的挣扎渐渐平息,叫声越来越嘶哑,双眼半睁半闭,我们暗自窃喜,看来母鸡知道我们是为它好,积极配合治疗了。

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紧要关头,只听得妹妹大叫一声:“妈妈回来了”,我们吓得手忙脚乱地往家抬饭桌,建林急中生智找来一把剪刀,还没来得及把母鸡从铁线上放下来,妈妈就进院子了,一大群小孩顷刻间作鸟兽散。

我当然免不了被妈妈一顿痛打,看着躺在地上被我们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母鸡,之前的所有快乐烟消云散,此后就再也不敢做荒唐的鸡医生了。

篇五:幼时记趣教学案例分析

《幼时记趣》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幼时记趣》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教学设计思想

《幼时记趣》三件趣事描写生动,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时应该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了解句子含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

3、认识作者的乐趣与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

2、理解文中所写的三件趣事。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讨论;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乐趣。

第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第二、三、四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趣事;

(4)体会作者的乐趣。

(相关分析:第一段总写“物外之趣”,这一段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第一段与下文三段之间是总分关系。第二段写“观蚊如鹤”之趣。第三段写“神游山林”之趣。第四段写“鞭打蛤蟆”之趣。)

第二,找出表现作者奇特想象的句子,并认真品读。

(1)反复诵读,体会想象的意境;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意境;

(3)体会作者的乐趣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第二段中,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想象情景的逼真。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象与联想。这里作者不

是单凭主观想象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主观想象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象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第三段“神游山林”,作者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象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象,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4、再读课文,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再读课文;第二,思考:作者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和童趣?

(1)教师介绍《浮生六记》,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归纳总结:品味语言特色,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蚊子、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鹤”“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癞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此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 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地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第二问,①“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③“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

(三)、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注重表达训练。

通过阅读理解,同学们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到作者童年时纯真的童心和童趣。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课后同学们完成作文,老师批阅、评点。

八、教学设计评价: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读通文意,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乐趣。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而且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并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自然能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既饱含真情地回忆往事,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真正体现了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