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5:30:37 小学作文
篇一: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
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鬼怪现象进行了批判,赋予历史
题材以新的意义,使之为现实斗争服务。因为鲁迅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抨击反动派的杂文很难与读者见面。他就选择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题材,也穿插进现代社会的内容,捎带给敌人一刀,为我们提供了借古讽今、古代今用的典范之作。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辪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法。例如《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
局里来了。?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三、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构思与现实的纷扰交叉起来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肥皂》围绕着?把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面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同时又以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通过二十年前天真活泼的看西瓜的小闰土与二十年后凄苦的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穷困的生活现实;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迅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叫?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
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阿Q正传》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写?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横向片断型结构。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5、按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情节结构。《狂人日记》通篇都是写狂人的病态心理,但可以从中理出一条线索。狂人从历史上研究,发现字缝里是?吃人?;而且看现实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看出吃人者的虚伪手法;最后,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大家都来推翻这人吃人的社会。这篇小说层次分明,逻辑性很强。
6、采取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安排小说的结构。《理水》第一节写现实文化山上的学者议论到底有没有禹这个人;第二节写绅士和学者恭迎大禹;第三节写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写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水利考察大员的腐败,从反面烘托了大禹的一心为公,同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组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篇二: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本文就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 语言特色 善于运用
一、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的创作,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即鲁迅所说的“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②《故乡》中的闰土墙报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风波》中对江南水乡环境的描写;《示众》中对围观群众神态的刻画;《肥皂》中对四铭与太太争吵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以及各种细节描写,都是用极经济的笔墨获得丰富的表现力的例证。
其二是“画眼睛”。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祥林嫂刚到鲁家帮工时的眼神是“顺”看的;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变成“直着眼睛”看人了;到沦为乞丐,濒临死亡时,是“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神,表现出祥林
嫂善良纯洁心灵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通过眼神的变化,还可以推衍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的发展过程。“画眼睛”的方法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抓准人物的特征进行放大式的特写,以此来凸现典型性格,如对阿Q头上的“癞疮疤”以及由“癞”引起的一连串忌讳的描写,就极富性格特色。
其三是精选典型细节。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孔乙己》中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伤逝》中对叭儿狗“阿随”的描写;《阿Q正传》中赵秀才买“银桃子”,假洋鬼子去静修庵“革命”,顺手偷走“宣德炉”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生活真实。
其四是“画魂灵”。即深刻、具体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出人物性格中最隐蔽的所在,这是鲁迅采取以上诸多方法揭示人物心灵本质的中心目标。阿Q就是一个灵魂被揭示得极为深透的典型。鲁迅一方面抓住阿Q灵魂最主要的外在表现——“精神胜利法”,加以漫画式的夸张描写 ,另一方面,又紧紧把握住阿Q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开掘,无情地鞭挞了愚弱的国民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彻底改造国民性的态度和主张。让我们来看看阿Q在大堂上画押的那段描写: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
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又如,《孔乙己》只写主人公孔乙己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鲁迅的小说)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对她的封建婚姻之害而死,却无动于衷这两件事,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入木三分。
二、善于运用具有个性化语言
人物语言是作家最喜欢使用的手段,而人物语言恰好是对人物性格的最好的刻画材料,所以作家会用最多的时间在人物语言推敲,使用最精简的语言,刻画最生动的人物形象。鲁迅是最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的。
(一)主要人物的语言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已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语言。请看孔乙已每次出场时的语言:
(文中第一次出场)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 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 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些可笑的人物语言,是孔乙已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已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就是一件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算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言语,把孔乙已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科举制度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在孤苦无靠中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孔乙已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二)次要人物的语言
“鲁迅是人们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驾驭我们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为我们提供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中外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则是他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的语言也极富个性化。在《故乡》中,主要是通过杨二嫂富于个性化语言来描写来完成的她的形象: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这杨二嫂的几句话,很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杨二嫂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她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因职业的关系,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小市民性格特征。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以及贪婪泼辣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很符合她的阶级、职业、经历和性格特征的。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个个都是非常鲜明的,有时只需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例如《社戏》中的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而这些更多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的。鲁迅打过很有意思的比方,说“斧是木匠的工具,但也要它锋利,如果不锋利,则斧虽存,即非工具,但有人仍称之为斧,看作工具,那是因为他自己并非木
篇三: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摘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
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
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
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生命是和
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
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文创作中,
“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杂文 创作特色
体。” 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
国民精神。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
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
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
生命是和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
文创作中,“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
合于他的文体。” 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其影响最深刻的便是他的生活经历。他的小说,打破旧
套、大胆创新,写真人实事、抒发真情实感,着力于对人物的刻划,更强调神似,
以形突出神,以小表现大,博采众长,自成大家。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
精品,有着独特的创作特征。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的塑造。鲁迅小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性。
通过对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性格农民的描写,展现他们物质上的匮乏贫困,更深
一层的是精神上的痛苦麻木。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鲁迅的一部优秀作品《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的农民形象。
小说极其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
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十分清晰、透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的“国民的灵魂”,解剖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就是民众精神上的痛苦麻
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
阿Q究其本人是社会最下层的受苦农民,他思想落后、不觉悟,精神几近
麻木状态,认识不到导致他穷困被欺的根源。他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革
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所理解的“造反”就是大喊
几声,把尼姑庵的龙牌砸了,把辫子盘到头顶上而已。阿Q所表现出的“精神胜
利法”,是一种病态,但却有力地说明了当时农民在精神上的麻木状态。阿Q对
革命由神往到最后的幻灭,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表面看来是阿Q长期受封建思
想的毒害,实质上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没有彻底教育和发动广
大农民。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闰土是鲁迅在小说《故乡》中着力刻画的农民典型。少年时代的闰土是戴
着明晃晃项圈、手捏钢叉、透着灵气的少年。但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他时,已是中
年的闰土全没了童年时的神采,变成了脸色灰黄、衣冠破旧、麻木不仁的农民。
而更重要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的变化:“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通过描写及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苦难,不仅仅是饥荒、苛
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更深一层的是他们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摧残。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祥林嫂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受迫害的下层农民,也代表了在封建社会中劳动妇
女的悲惨遭遇。祥林嫂勤劳、质朴,却接连遭到不幸,改嫁的命运使她更受到封
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冷眼、压迫和摧残,以至她被逼到“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
境地。她也并非是逆来顺受的,也有过反抗,但她最终没有摆脱“从一而终”的
封建礼教的困惑,自已没有找到束缚思想的根源,柳妈的恐吓和四婶的不让她沾
手,都让她以为自已真的是“伤风败俗”,麻木到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到头
来还是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害死。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
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
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
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
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
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
《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
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
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
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
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
鲁迅的小说常是截取生活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片断连缀而成,这是小说结构
形式的重大革新。鲁迅小说的结构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以《药》、《肥皂》、《离婚》、《风波》等为代表,它们在主人公一
生中截取一个独立的镜头,在单一的时间、场景和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描
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从而展示了一个深刻而独立的主题;另一类是以《故
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伤逝》等为代表,选取人物悲剧经历
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组成几个在纵向上缓慢发展的横断面。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
“鲁迅借鉴西洋技巧,吸收本国传统的技法,目的都在于塑造性格。人物不
同,表现手法也在发展”。在着力刻画人物的小说中,鲁迅注重从人物性格的要
求出发,采用以横断面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离婚》写的是爱姑与以七大人为首
的封建势力的面对面斗争的场面。作者并没有较多地叙述爱姑跟“老畜生”“小
畜生”的斗争,而仅仅选择了她去庞庄请七大人评理的前后很短的时间,把过去
的行动穿插在对话中,描写她如何从泼辣、勇敢走向胆怯、妥协的心理历程,突
出了爱姑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局限和弱点。在未到庞庄
之前,她发誓:“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到船一
靠岸,爱姑跨进黑油油的大门时,都不敢看坐在桌边的船夫和少年,而“只是溜
了一眼”。当有人搬出年糕汤来时,她显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接着,她看到
七大人的派头咄咄逼人。尽管如此,她仍勇敢地向他诉起苦来。这时七大人对她
看了一眼,慰老爷仰着脸,尖下巴少爷“必恭必敬”地附和着。于是,爱姑才觉
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可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
的奋斗”。她继续诉说下去,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翻,圆脸一仰,细长胡
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便噤若寒蝉,“仿佛失足掉在水
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错”。至此,她完全没了主意,认为“大势已去,
局面都变了”。最后,她不但同意了七大人不公平的解决措施,而且还谢了慰老
爷,先前的倔强劲在这时已荡然无存了。作者将爱姑的性格放在了特定的场面,
在很短的时间内,围绕“离婚”这一件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她由泼辣、大胆走
向胆怯、妥协的心理历程。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
“有了新颖的题材,决定了主题思想,如果没有适当的形式可以运用,就难
以写成深刻生动的作品。”(3)鲁迅小说创作从主题出发选择结构形态,这是其
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如《药》的深刻主题是通过描写它的结构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明暗
两条线的运用上。明暗两线以“人血馒头”为引子,交叉结合在一起。作者主要
篇幅是明线似的描写,先写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里带着多年积蓄的洋钱去买
药;然后写他得到了“人血馒头”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似的,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后来,刽子手康大叔
说出这馒头所蘸的都是革命者的鲜血,由此从反面展示出革命先烈夏瑜同志英勇
不屈的气慨,并通过茶客们的闲聊,进一步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冷漠情绪;到第
四部分时才较为正面地写出夏瑜这条线:革命者虽然牺牲了,可在他的坟上出现
了花圈。《药》的这种双线结构方式,若使用传统的叙述方式,很容易造成线索
的不清晰,两件事写到一起也显得不伦不类。但鲁迅通过双线交叉的方式,非常
成功地表现了作品深刻的底蕴,即“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未能唤醒民众”的主题
思想。这种横断面的结构与传统的结构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鲁迅的杂文
从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开设了“随感录”专栏以后,“随感录”
文体便一发而不可收。鲁迅和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人一道都以这种形式,不
遗余力地向封建主义宣战,为中国人争取着价值与尊严。而鲁迅的杂文,则是现
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鲁迅的杂文形象性很强,文章中的说理、论辩、
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所以他的杂文是具有浓郁
的艺术色彩的。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
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
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
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他的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常用短评的形式;他
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
鲁迅杂文集的命名,也是很有意思的,或比喻,或反语,或引用,或拆字,诙谐风趣,精辟深沉。
1926年编定的《坟》。先生说:“过去已经过去,婶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先生将自己的杂文说成是“糟粕”,当然是谦虚之语,但是对那些反动派及御用文人,“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道出了“坟”这一比喻的内涵。先生又说,“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热风》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三闲集》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所写的杂文集。此集是战友误解的记录,当时创造社的人说鲁迅“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拈过来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鲁迅1930年到1931年写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攻击鲁迅的“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者的“忠臣”,确有“二心”,对自己出身的阶级也“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因而取名为《二心集》。
《华盖集》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杂文集。“华盖”是星名,星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俗人交华盖运就会被罩住,碰钉子。该集的一些短文是冲破重重阻挠才发表出来的,集名表现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懑之情。
《而已集》收录鲁迅1927年在广州有上海所写的杂感。“而已”属文言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鲁迅说:“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每一个杂文集的命名,都是鲁迅信手拈来,却都深有含义。我们读鲁迅的杂文,首先就要弄明白其杂文集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
篇四:鲁迅小说全集
《鲁迅小说全集》内容简介:迄今发现,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8篇。本次以《鲁迅小说全集》名义出版,旨在展现鲁迅小说的全貌。《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初版。它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写作于新文化运动落潮期,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的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楚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彷徨。《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小说,1963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作品衍绎神话、传说和史实,一方面着眼历史精神的澄清,另一方面旨在刻画“中国脊梁”。本次结集,以最初版本为蓝本,同时参考了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文字、标点、格式俱择善而从。由于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30?
篇五: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如《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5、采取侧而烘托与正而描写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安排小说的结构。《理水》第一节写现实文化山上的学者议论到底有没有禹这个人;第二节写绅士和学者恭迎大禹:第三节写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写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水利考察人员的腐败,从而烘托了大禹的一心为公,同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组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四、小说的思辨性更具诗化的特征
思辨,就是思中有辨,辨中求实、求真。思辨性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 思辨性不仅体现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描写中,而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如《祝福》中的“我”与祥林嫂关于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对话之后,有一段描写“我”的心理思辨。《狂人口记》中狂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作者对“狂”与“非狂”的思辨。《阿Q正传》第一章关于“传”的辨析,关于阿Q的姓名、籍贯的“考据”,是思辨性的文字,第七章关于阿Q的“革命畅想曲”的描写,体现了鲁迅对私欲、成见、旧有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超越的矛盾性的思辨。
鲁迅小说中人物而对读者吐露心曲,让主观情感啧射出来,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更具有诗化的特征。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路,具有散文诗的特征。
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
“戚而能谐”,指在讽刺的笑声中包含着深沉的忧郁,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憎感情。“婉而多讽”,是指对讽刺对象不作公开的表态,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委婉曲折的真实描写之中。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在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喜剧同悲剧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潜藏着深沉的忧伤。《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他向吴妈下跪求爱,结果被赶出未庄;他要革命,想象中的革命完全是满足自己的报复意愿和生活需求的大喜剧,结果是被枪杀的悲剧。《孔乙已》中的孔乙己的一生,同样是在引人哄笑和举人之类的折磨中结束的。在喜剧性描写和悲剧结局的交织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同情。
六、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点特色。
第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而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检
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检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瘩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第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儿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此顾客,多是短衣帮,人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2.对比:如《故乡》中,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3.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二、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
4.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二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第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也很简洁,含义深刻。它具体体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
鲁迅小说吸收了中外古今小说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在题材、人物、结构、思辨、讽刺和语言等方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