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咏月诗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1:35:20 字数作文
咏月诗教案字数作文

篇一:咏月诗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NO. 8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郭益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树栖鸦( ) 宫阙( ) 不胜寒( ) ...

低绮户( ) 婵娟( ) 咽 下(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中庭地白 不知秋思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低绮户 共婵娟 ....3.将三首古诗熟读成诵。

4.仔细阅读链接资料,划出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活动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自读→小组自选方式朗读→全班展示)

活动2:知晓大意, 体会诗情。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步骤:组内交流→推荐一人将组内不能理解的词句板书在小黑板上→全班交流解疑)

活动3:探求画面,领悟诗情。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请借助诗歌中的具体的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说说三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活动步骤:自主描写画面→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展示。展示思路:“我所选择的是第 首,我借助诗中 诗句来描述。”

活动4:品读诗歌。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请找出诗中表达思念之情或蕴涵哲理的诗句作品析。(活动步骤:自主品析→组内交流→代表向全班展示。)

活动5:读背诗歌。(自主背诵→两两互背→组内齐背)

活动6:诗歌积累。

各小组集思广益,搜集咏月诗词佳句并写在本小组的小黑板上,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咏月佳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课后作业】

月 下 独 酌

[唐]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这是一首抒情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他有远大的抱负,然而感到自己无力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

现实。读后,你认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说说“举杯邀明月”的言外之意。

3.赋予事物以感情,把描写的对象人格化,体现了作者想象的高超。你能够从诗中举出这样的诗句吗?

【链接资料】:

(1)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作品有《王建诗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著有《东坡全集》。书法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五十余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该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武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3

咏月诗教案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被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1932年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教学参考】:一、《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是指诗歌的每句话都是七个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写景。“中庭”就是庭院的中间,诗人中秋之夜望月的地方;“地白”,写出月色皎洁;“树栖鸦”,树上有鸦鹊栖息。“冷露无声湿桂花”是说夜色已深人们观赏月色的时间很久,只有露水悄悄降临,打湿了桂花。

这两句写的是静景,写的是容易产生怀人之思的景象。所以,自然就过渡到后面两句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发出感慨:在这样美好的中秋之夜,人们都会遥望明月,但是,到底有谁像我一样,夜晚也在怀念远方的亲朋好友呢?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写得极为感人、新颖。明明是自己产生怀人的思绪,可是偏偏倒过来说成“秋思落谁家”,好像秋思是从月亮上落下来的。这样,诗人就把这种个人色彩极为浓厚的思绪变得有了共性,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二.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词前小序的作用。

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弟弟子由已经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表现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坎坷,以及和其弟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态度面对忧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终表现出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词的前面的几句话叫作“小序”,一般是交代作词的背景和意图。

三.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艾青。艾青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一切写景物的诗句其实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反映。

《我的思念是圆的》中描写的景物有:中秋圆圆的月亮、西瓜、苹果等圆形的事物。

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写作时的思路:望见圆月——看见圆形的物体——想到团圆——想到天涯海角的亲人——传达思念之情。诗人依靠联想和想象,把特定的事物与所抒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重点品读《水调歌头》: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咏月诗句】: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言板自己通过网络等途径得来的咏月诗句。)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好似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夜静深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萧娘脸薄难胜酒,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送春》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可惜一奚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春日杂诗》]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霜落万家钟。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篇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栖( ) 宫阙( ) 绮( )户 琼( )楼 ....

婵( )娟 天涯( ) 不胜( )寒 ...

2.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

婵娟:

宫阙:

琼楼玉宇:

天涯海角:

何事:

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

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有阴有晴有缺有圆,此事从古至今就难以如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4.课外搜集有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赏析指导】

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预设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

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赏读。

①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 ②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板书。

《十五夜望月》王建 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意境清美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冷花湿 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普天望月思深情长 不知秋思落谁家——思随辉来

三、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

1.文题理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苏轼在此词前有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应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他在密州任上。

“中秋”即“秋中”,《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的习俗。

2.背景理解。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至于有人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本篇除具有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

3.关于小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6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笤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4.诵读感受。

(请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划分节奏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ǐ) 胜(shēng)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教师对朗读情况点拨。

5.体会诗情。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课文精讲。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这首词开头即向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正处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人与月都一样,都难以十全十美,这些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不应

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只要亲人身体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好的祝福。全词是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积极乐观。

7.师生讨论。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7)《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8.品读鉴赏。

(1)请学生试着就《水调歌头》写赏析性文字。

(2)教师印发《水调歌头》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对照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情。

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在写法上,它上片纵写,下片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古老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下片则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它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

在布局上,它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

篇三:《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及答案

《咏月诗三首》(1课时)

九年级语文 主备:刘志科 时间:2015-2-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二、课前热身: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

(温馨提示:自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撷取相关信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背景: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月下独酌》:李白怀抱一腔热情到了长安,虽被贺知章等人欣赏,但唐玄宗只把李白这个翰林待诏当作词臣而已,又因李白本性正直纯真,

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背景:

《月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提示:对于文学常识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划线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

三 、和花落一起醉,和明月共徘徊(个性阅读)。

一读:读出风采,读出个性。 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3)注重朗读者的感情的流露。给加点字注音:

皎如飞镜临丹阙 1..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孤栖. 邈.云汉 徘徊.. 云鬟 玉臂 虚幌

...2.开展诵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每组出一个人展示朗读才艺,评出班级擂主。

3.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把.酒问月 但.见宵.从海上来 当.歌对.酒 独酌. 暂伴月将.

相期邈..云汉 虚.幌. 二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三读出深意,读出韵味。

5.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四、徜徉诗情画意,如沐明月清风

(温馨提示:“珠帘漫卷月窥人”,通过本堂课的反复朗读、品味,我们对这三首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使诗人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要想“吹散残云尽赏月”的话,将进一步分析、领会,合作交流共同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完成下列理解默写。) 《把酒问月》

1、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于人既神秘又亲切的诗句是: , 。 2、写月光皎洁美好的诗句是: , 。 3、流露诗人孤高寂寞的诗句: 。

4、有物是人非意蕴的诗句: , 。

5、蕴含月亮恒久人生短暂哲理的诗句: , 。 《月下独酌》

6、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悲情”的诗句: , 。 7、写诗人邀月、影共饮来表现内心孤独寂寞的诗句: , 。 8、写月与影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诗句: , 。 《月夜》

9、写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的诗句: , 。 10、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重逢的希冀的诗句: , 。

五、交流展示 谋取共赢(展示个性,擦出火花)

(提示:人与人、组与组、师与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达成共识) 六、小结 1、《把酒问月》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寄托一个 诗人自我,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月下独酌》诗人对月抒怀,揭示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抒发诗人 的高洁志向。 3、《月夜》作者用借人映己的写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中的“独看”闪烁

着对 怨恨,而“双照”又反射出向往 的理想。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

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⑵“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相伴,要独自一人喝。自然觉得落落寡欢。

⑶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⑾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⑵“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

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⑶采用的是 “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更能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

篇四:苏轼咏月诗文教学案

篇五: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