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清明上河图鉴赏与感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8:19 字数作文
清明上河图鉴赏与感悟字数作文

篇一:《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1.画作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反映了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显示出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成就。

2.《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画作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为市区街景,呈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纵观作品会感到其气势恢弘,画作全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作者运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它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3.游开封清明上河园亲身感受《清明上河图》

记得是去年夏天有幸跟同学一起到开封清明上河园游玩参观,这才亲身感受了一番当时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繁荣昌盛。早上九点开园仪式是包公迎宾,演员们身穿宋朝服饰,官兵马队齐集,颇有当时官府出街的架势。进入院内正面便是张择端的雕像,在他背后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浮雕墙。大幅画卷在眼前展开,首先是画面的右端,即汴河的右岸。京城远郊的旷野、树林、道路、小桥、小船、流水、农舍、园圃、驮物的驴队、上河的轿子、随从的人马、离京的外族商队等等缓缓进入我们的视线。浮雕刻得栩栩如生,相信画卷上定时比浮雕更惟妙惟肖。画卷末尾的城门内侧,则有商人赶着驼队将货物运走,驴车、驴队正在装货,还有几位商人已将货物包装完毕,账房先生在给客户结账等等场景,这与画卷开端的运货进城遥相呼应。进入院内,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是一身宋服打扮,会让游客身临其境,这时我便会想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情景,真是人在画中游。再回到张择端的画作中就更深刻的感受到他所具有的惊人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4.总结

《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包罗万象,画家鸟瞰全局,把汴京和汴河沿岸清明时

节的各处风俗景观,以散点透视、移步移景贯穿一体,在通盘的画面整体中,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绘,使画面各段情节之间有内在联系,又起相互衬托作用。为观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北宋京城的全貌,正因为如此,《清明上河图》才被人们代代相传,历数千年而艺术魅力不减,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历史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欣赏价值,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篇二: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北宋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清明上河图》图中画宋汴梁的都市生活万象:首段,描写郊原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描写虹桥之景。大船两艘穿过虹桥,行人云集。末段,画城内街景。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全幅场面巨大、结构严整、笔法细致,是历代流传有绪的名画。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清明上河图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清明上河图》最打动我的,正是普通的市井小民悠闲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长久以来,我们对城市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片面追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或认为城市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叠加。其实城市不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也不是霓虹闪烁、豪车如流,城市的根本在于人,人才是城市系统的主体,才是城市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我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最根本的价值观。

二、文化保护传承。就是要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不仅是对时空的最好见证,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情感认同与心理慰藉的作用。同样,文化也是最好的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宣扬载体,它的真切与深刻是任何标语口号不能企及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基和灵魂,认真研究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不断使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这也是《清明上河图》解读的城市价值观给我们的重大启示。

三、注重和谐。《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热闹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屋宇,还有卖茶水、算命的摊贩,坐轿、骑马、挑担、赶毛驴运货的过往行人;不仅有市内的繁华,还有青色的城郊,以及穿城而过、给城市以滋养、以生命的汴河,整个画面呈现的市井风韵、人景相宜,是对和谐理念最生动的阐释。和谐是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和谐不仅是物与物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城市与依托的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内在和谐、内在血脉联系,还要充分考虑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使城市成为和谐的产物,和谐的集合体。这也是《清明上河图》传递出的又一价值理念。 我认为清明上何图留给我们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它的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宋文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风俗、历史遗迹,更是其承载和体现的精神价值。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宋词中体现的对生命、爱情、祖国的热爱,就是《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市井文化,更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篇三:赏析《清明上河图》与《姑苏繁华图》

千年一图,图延千年

——《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风俗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审美方式、现实主义的手法而著称于世,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此两幅图均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即是不朽的艺术佳作,又是可资借鉴的形象史料。除了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以外,还有着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 结构 艺术特色 技法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从《清明上河图》与《姑苏繁华图》中,我们可以体会“以图为镜,可以读社稷”这一精神层面的感悟。这两幅图均以清晰而全面地反映某个历史朝代百姓生活细节而见长,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两幅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还是能够见微知著。

1.1《清明上河图》——最写实的北宋都市写照

说道这幅画作,相信但凡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这幅全长超过5米的长卷画生动而全面地描述了北宋(公元12世纪)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生活面貌。这幅巨作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传世之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它是一副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的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华景象。

图中绘出了北宋汴梁的生活万象:首段,描绘郊原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描写虹桥之景。大船两艘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末段,描绘城内街景。歌楼酒市,作坊

医家,人物众多。全副场面巨大,

画作一共绘制五百五十多个人

物,各类牲畜六十多匹,二十多

辆车、轿以及二十多艘船只,还有大量的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整个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复杂而繁琐的静物完美地统一在图画当中,场面浩大、内容丰富、气势恢宏,但是整个构图又极其细致严谨,实乃古代中国书画中难得一见的瑰宝。

1.2《姑苏繁华图》——最全面的古代苏州风貌

相对《清明上河图》来说,《姑苏繁华图》的名气略小,但是并不代表其艺术和历史价值有所逊色,要知道,同为长卷图,后者的长度达到12米多,比《清明上河图》整整多出一倍有余,为国家一级文物。《姑苏繁华图》是乾隆二十四年,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耗时24年而完成的历史巨作。此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应苏州当时“商贾盛行、百货杂立”的市井风情。单纯从画作中的各种元素的数量来看,《姑苏繁华图》在很多方面可称为世界之最,全画各色人物一万二千多人,房屋建筑两千多栋,淡淡是商号的照片就有两百多

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体现苏州市井风貌最为完整的书画作品。 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跟《清明上河图》一样,画作在具备磅礴气势的同时对于细节的描绘也是精益求精。以苏州当时繁华景象为背景。从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等等,再入姑苏城。再自葑盘、胥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内容,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妙笔丹青,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繁盛图景。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道,气势宏大。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清明上河图鉴赏与感悟)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2.1掀开笼罩两图的神秘面纱

2.1.1《清明上河图》之清明三说、上河两解

元代以来,《清明上河图》的画名以得到确立,并延传至今。这个名字本身似乎告诉我们,这是一件与“清明”有关的绘画作品。那

么“清明”到底指什么呢?

最简单而又明显的答案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大约在4月4、5日前后。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清明节的一些习俗。皇家祭祀场面是盛大而庄严,但平民却把扫墓当做一次春游野餐的机会,大量城市人口到郊外踏青,以至于“四野如市”,郊外宛如节日集市一般。人们在树荫下、园林间,排列杯盘,饮酒作乐,直到傍晚方才兴尽而返。 尽管“清明”常常令人想到“清明节”这个特定的时间,但“清明”还

可以别有所指》在北宋汴

京,“清明”还可以是空

间概念,也就是“清明坊”。北宋汴京被分为一百三十六坊,其中外城东郊划分为三坊,第一坊就叫做“清明坊”,恰好是汴河流出东京的起点。而正是这个原因清明坊附近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商业区,正好与画面中的景象相吻合(如右上图)。如此,则《清明上河图》就是在描绘东京城外,清明坊与虹桥之间的风景。

反观古籍,用“清明”一次来形容太平盛世的传统由来已久。《后汉书》里“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就说的更加直白。北宋汴京,物华天宝,政治清明,一片太平盛世之景。“清明”一词恰好表明清明盛世下,都城沿河繁华生活的景象。

与“清明”的莫衷一是比较起来,“上河”的两种解释就不那么水火难容。大体上有两种倾向,差别在“上河”的“上”是动词还是形容词。第一种解释是“上”是动词。认为“上河”就是“上塚”,也就是扫墓上坟的意思,正好与前面“清明”即“清明节”相符合。另一种解释就是“上”为形容词,指方位“上”,指在河之上;也可以指等级里的“上”,表明“河”的等级高,专指于皇帝用的“御河”。那么,“上河”所指就明了了,指流经都城的河流。

2.12 记忆中的时间: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清明上河图》最惹人争议的地方,是它描绘的季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是对自然景物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影响。 一部分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既然以清明节为主题,描绘的自然就是汴河两岸的春日风光,这也是比较常见的观点。其实不然,画面中的诸多景象,又表明了与春日风光不相吻合的境况。首先在《清明上河图》上存在一种不该出现的水果:西瓜,在虹桥两岸和桥上,有不少摆摊设点买卖食品的小摊贩,其中几处就摆放着疑似切好的“西瓜”,但是这些西瓜切得极为细小,难以分辨。而另一个不应该出现在清明节的物品是扇子。扇子的基本作用是消暑用的,也可以用来驱赶蚊虫。虽然在古代用

扇子极为普遍,不分时节,一些文人墨客喜好风雅,喜欢用折扇。但

篇四:清明上河图鉴赏论文

开卷睹盛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之艺术鉴赏

【摘要】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描绘对象转向下层生活的普通人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的产生的艺术杰作,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关键词】风俗画;虹桥;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端,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张择端请旨到郊外作画,这样可以安心创作。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当张择端呕心沥血完成此作品,并将画好的长卷呈给宋徽宗御览时,徽宗大喜过望,连连夸赞,爱不释手。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历史上确切记载张择端传世作品也只有一件,那就是《清明上河图》,但仅此一件,足可光照 千秋。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表现了北宋宣和年间,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色。这幅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技巧高超。画中人物超过550人,船只20余艘,车、轿20余乘,房屋店铺,嶙次栉比,人马喧闹,充分反映了宋代京城水陆两运繁忙和商业兴盛的景象,是北宋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众多的人群,丰富的场景,自然逼真,它不是一般的表面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

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是一幅有着高度的历史性、真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宏伟史诗。

《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也数次历经劫难,最后一次是1945年8月19日,末代皇帝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卷,从此该画下落不明。直到1950年,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在负责整理鉴定解放战争收缴来得大量书画珍品时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后经鉴定就是张择端的真迹,使得这一遗失多年的国宝重见天日,再次入藏北京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传统题材

传统的人物风俗画题材,多表现帝王将相,神仙佛道,达官贵妇的日常起居,而张择端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这源于画家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关照,对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状态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平凡小事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仅表现了士、农、工、商、僧、道、医、卜、官吏、妇孺、车夫、船夫等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面貌,人数多达550人左右,仅从人数上就足可以与四大名著作个比较。而且安排上疏密有致,聚散有理,同时还表现了他们的各种活动,真可谓洋洋大观,生活百态。

2.人物刻画神形兼备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始终是整个画面的核心,画家巧妙地将各种人物安排在生活背景中,唇齿相依,自然和谐。随着画面的不断展开,人物位置的安排也恰如其分。整幅画卷真实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体态形貌,数百个人物,不同行业,年龄,性格,活动,人物虽高不过寸,但须眉毕现,栩栩如生,并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或紧张,或闲适,或冷漠,或焦虑等,作者生动逼真的刻画与描绘可以说入木三分,达到了极至。如虹桥上看热闹的人群在表情刻画上传神生动,姿态不一:有的静心观望,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大声吆喝,有的担心焦虑,还有的高喊助威;桥下面来往船只更是热闹非凡,一条大船正从在激流中通过桥洞,船夫20多人,动态各异,有人在放倒桅杆,有人在船舷用力撑篙,有人在舱顶用竿抵住桥洞,还有人从桥上扔下绳索,以避免船过桥洞时碰橦对方,发生意外,酿成大错,桥上观看的人也表情紧张,画面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热心关注和参与这场搏斗的人们,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表现出他们的互帮互助,我们通过画面似乎听到了船工的呼喊声和喧闹声。

3.高度的艺术真实性

这幅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社会的、历史的真实画卷,是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画家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分析和揣摩宋都汴梁的社会生活,了解汴梁城内外的各行各业、各色人物的身份、年龄和穿着打扮,客观真实、精细准确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画面开首处在嫩柳初绿的乡间小道上,一行人扫墓归来,街口遇到了同去扫墓的夫妻俩,丈夫头缠柳枝,赶着一头母驴,妻子则身披斗篷骑在公驴背上。由于那头母驴发情拼命挣脱主人手牵的缰绳而狂奔向公驴,主人一时没有防备而乱了手脚,惊恐万分。等他冷静下来以后,一手用力扯着缰绳,一手则慌忙地保护小驴躲避,而那只公驴竟发狂把背上的女主人掀翻倒地,丈夫见妻子危险便惊慌的向四周求救。刻画的极为生动朴实,没有丝毫造作。还有如画面所出现的宋代宣和年间汴京街道上的店铺,无论是酒楼饭店,还是当铺旅馆等等,都与宋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

华录》完全相符合。而画面出现的虹桥,则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因其外形结构新颖独特,宛如飞虹而称之为“虹桥”。该桥是古代木拱桥的典型代表,完全以木梁相接而成,虽然通体没有一根支柱,却坚固、实用、美观,而“巨木虚架”又解决了急流冲倒桥柱和大船过桥难的问题,从工程学来讲非常符合科学原理。虹桥外型独特,朴实美观,是古代建造师们的智慧结晶。据桥梁专家研究,艺术家真实地表现了桥梁的结构和比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学资料。

4.全景式的构图

当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应当清楚的感觉到,中国画与西方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打一个比方,画家像一个导游,而看画的人,像一个游客。西方的导游,可以原地不动,看到什么,就给游客介绍什么。这是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焦点透视”。中国的画家与西方的画家不同,采取全景式构图,象是在飞机上俯瞰大地,边走边看,走到哪里,就讲到那里,空间跨度可以无限延展。中国画的这种表现方式叫做“散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传统的透视原理,表现了繁多而连续的场景内容,或是远望,或是近观,画家的视角似乎总在流动变化,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论视角如何变换,整个画面却有一种气韵贯穿其中,浑然一体,丝毫不显得呆板和突兀。张择端在这幅画巨作中将“散点透视法”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展示了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包罗万象,观为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北宋京城的全貌,无论从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现为中国古代美术史抹上了最辉煌的。

篇五: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作者:赵井玲 展端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9期

摘 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a)-0226-01

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在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的时期,首都清明时节郊区、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主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如载运江南粮米财物的漕船,与北方经济交流的骆驼队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其中有力夫、纤夫、小贩、市民,还有少数官宦人家的上流社会人物。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船过虹桥的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位置,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紧张的场面。桥下河面水深流急,为使漕船过桥,船工情绪激动紧张,有的撑船,有的掌舵,放桅杆的,掷缆绳的、呼喊指挥的,加上桥上的人为之奔走呼号,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效,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

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后,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志,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借助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第二,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它的最终指向是美,美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和追求,他是超越了任何国家、民族、政党、宗教之上的对全人类利益的关怀和维护。美术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灵性和创造性,在于培养人的审美素养。

第三,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人物、生活等,甚至认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

最后,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使人深深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2] 百度美术鉴赏的意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