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冬之遐思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27:24 小学作文
冬之遐思阅读答案小学作文

篇一:枯竹附阅读答案

《枯竹》阅读答案

转眼间期末考试又要到了,同学们都在紧锣密鼓的复习着,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枯竹》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1)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 ”它是苏轼,“ 。 ”它是郑板桥,“ 。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

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参考答案:

1.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2.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3.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4.(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5.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篇二:《枯竹》阅读答案

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参考答案:

1.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2.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3.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4.(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

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5.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篇三:【精练精析】13-14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单元综合检测:第三单元(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三)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清冽(lia) 酝酿(niànɡ) 竦峙(zhì) ...

B.锥形(zhuī) 薄雪(bó) 烘托(hōnɡ) ...

C.枯涸(h?) 嘹亮(liáo) 蜷曲(juǎn) ...

D.抚摸(fū) 栖息(qī) 肥硕(shuò)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订正。(2分)

星汗灿烂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闲情逸至

轻歌漫舞 水何澹澹 春花秋实 芊芊细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A.嘹亮 婉转 清脆 B.清脆 婉转 嘹亮

C.清脆 嘹亮 婉转 D.婉转 清脆 嘹亮

4.(2012·兰州中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修改:删除“正在”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

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修改:删除“通过”

5.古诗文填空。(5分)

(1) ,谁家新燕啄春泥。

(2)树木丛生, 。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 , 。

6.综合性学习。(7分)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班级举行“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拟写标语】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标语。(1分)

答:

(2)【设计环节】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2分)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唱四季歌曲 第四环节:

(3)【读图释义】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完成下面的两道小题。(4分)

①简要介绍漫画内容,使没有看过漫画的读者能了解漫画内容。(2分) 答: ②结合漫画的标题,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2分)

答: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2011·衡阳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答: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9~13题。(12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

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9.选文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2分)

答:

10.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2分)

答:

11.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

12.“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3分)

13.从选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地形对济南的气候

有什么影响?(2分)

答:

(三)(2012·贵阳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2分)

夜色清凉

尹卫巍

①夜悄悄地临了。白昼的喧嚣知趣地退让到幽暗昏黄的角落。晚饭须早些吃才好,以便茫茫夜色把心带进另一个天地里。

②无论这夜有没有月亮,我都愿意在夜色里走走,渐渐让清凉的夜色渗透身心。

③雅雅夜韵,滋养了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诗情。

④茫茫夜色,萌发了多少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气魄。

⑤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眼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幅何等雅致的夜间美景。正是因为昏暗朦胧了视线,天地才变得如此美丽,竹林里归来的浣纱村姑的笑闹声,渔船满载而归撞开绿茵如盖、碧叶接天的湖面的声响,飒飒地进入他的耳鼓。

⑥这样的诗好是好,只是多了一些柔弱,少了些刚烈。不知他人感受如何,当夜空中飘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仰天长啸,或威风凛凛、豪气逼人的“十面埋伏”的咚咚琵琶,我似乎寻找到另一种夜。这样的夜勾起了我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人生在世,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坎坷与风雨。好在夜深人静,我可以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

义的烦恼与苦涩。

⑦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让悠悠然、茫茫然的心境融进秦汉、走进唐宋。如果是雨夜和冬夜,烟笼寒水,冰封千里,我会坐在火炉前,

篇四:《枯竹》阅读联系及答案

《枯竹》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____ 。”它是苏轼,“____ 。”它是郑板桥,“____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17.这篇散文以____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 的情感。(2分)

18.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_____ 顺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

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____ 。”它是苏轼,“____ 。”它是郑板桥,“____ 。”

20.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______ (填番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18.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历年中考散文阅读训练100则答案?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21.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篇五: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

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3.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冬之遐思阅读答案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 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①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

7.第①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分)

8.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9. 下列对第?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10.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3分)

11.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4分)

12.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⑵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⑶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⑷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⑸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⑹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⑺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⑻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及元海僭号,人谓元达曰:“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元达笑曰:“是何言邪?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人曰:“君殆圣乎!”既至,引见,元海曰:“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元达曰:“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元达叩头谢曰:“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①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②亮:通“谅”。③捐:除去。④免: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③④②①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吾固知之久矣( ) ⑵卿但识之( ) ..

⑶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 ) ⑷既至,引见( ) ..

18.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 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B. 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C. 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D. 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