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4:19 作文素材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作文素材

篇一: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阅读 9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

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 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 )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

凝 、 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 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 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

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炼 B.练 C.拣 D.冻

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Lín zhǎo B.lín zhuǎ

C.líng zhǎo D. líng zhuǎ

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 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 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 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 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 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 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 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 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 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

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 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 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

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 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 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 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 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 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 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

指 。(2分)

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 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

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 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

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 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 分)

(四) 默写。(5分)

12.

(1) ,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2)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5)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9~21题。(7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4题。(10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 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臣等不肖

(3 )不若也 (4)肉袒负荆

17..对“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而”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并列关系 B.表转折关系 C.表承接关系 D.表递进关系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8分)

永州铁炉步志

柳宗元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①。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

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 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②而存。”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 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 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③,斯可以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蚤锜、钱馎、刀鈇④者,则 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

余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

[注]①步:船埠头。②冒:假冒,冒充。③僇:侮辱。④釜锜、钱傅、刀鈇:金属器具。

19.对“他不我敌也”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20.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种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借事寓理 C.类比手法 D.对比手法

篇二:《廉蔺列传》练习附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字词知识。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背景简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 顺序写了 、 、 三个典型事件。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1、人物简介:廉颇、蔺相如(一详一略,一贵一贱)

2、事件一(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 )----奉璧出使;章台斥秦--( )---从者归璧;毕礼而归---拜( )

3、事件二( ):欲会渑池---( );赵王鼓瑟----( )-----请寿咸阳;秦不敢动----拜( )

4、事件三( ):廉颇恃功---相如不争----礼说舍人----负荆请罪----( )

刻画了蔺相如 的贤士形象和廉颇 的名将形象。

【知识训练】

一、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 ”。全书体例包括 本纪 , 世家, 列传,八书 , 表 五部分,共 篇。作者 是 朝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字音:

1.臣等不肖( ) 2.刎颈之交( )3.左右皆靡( ) 4.礼节甚倨( )5.佯为( ) .....

6.相如虽驽( ) 7.臣语曰( )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10.秦王不怿( ) .....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古义: 今义: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 古义: 今义 :

4、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5、相如前进缶 前进: 古义: 今义:

五、实词虚词: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

8、宁许以负秦曲( ) 8、秦贪,负( )其强 9、固( )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 )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 )图 13、间( )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

15、引( )赵使者蔺相如 16、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17、拔( )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 )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

24、公之视廉将军孰.( )与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词类活用: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

3、而君幸于赵王 ( ) 4、徒见欺 ( )

5、君何以知燕王 (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

八、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列观 2、不如因( )而厚遇之 3、( )卒廷见相如

九、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2、引: A引赵使者蔺相如( )

B顾野有麦场 (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相如引车避匿( )

D顾吾念之( ) D引而不发 ( )

3、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

B则幸得脱矣 (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大王亦幸赦臣( ) C以绝秦望 (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十、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十一、请在本文中找出五个至今仍常用的成语或熟语

布衣之交 两虎相斗,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 口舌之劳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 通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时共约 3000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体例包括 12本纪 ,30世家,70列传,八书 , 十表 ,五部分,共 130 篇。作者司马迁 ,是 汉 朝伟大的 史学家文学家。

二、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否 ) 2、臣愿奉璧往使。( 捧 )

3、拜送书于庭(廷 ) 4、召有司案图( 按)

5、秦自缪公以来( 穆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 )

三、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放出话来 今义:宣告声明/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左右:古义侍从/ 今义:方位词

5、走上前去进献 向前行进

四、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门客 ) 2、使人遗(送 )赵王书( 书信 )

3、徒见欺(被 ) 4、窃计(谦词 ) 5、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 )

6、不可不许(答应 ) 7、秦以城求璧而( 却 )赵不许,曲( 理亏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8、秦贪,负其强( 倚仗 ) 9、固请( 坚决 )

10、以一璧之固逆( 违背)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尊重)

12、召有司案图( 审察 )/13、间至赵矣(从小路) 14、特( 只,不过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 )/17、拔石城(攻取 )

18、左右欲引( 牵,拉 )相如去( 离开)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对待 )

20、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书( 记录 )曰 21、为赵王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

22、且( 况且 )相如素( 向来,本来 )贱人,吾羞( 感到羞耻),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的原因 )去( 离开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 )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谁 )秦王 25、臣等不肖( 不才 )

26、相如虽驽(愚劣 ),独( 岂 )畏廉将军哉?顾( 只不过 )吾念之

五、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使动 ) 2、怒发上冲冠(向上 /名作状)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 4、大王必欲急臣( 使?急/使动)

5、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名作动 ) 6、乃使从者衣褐(穿/名作动 )

7、间至赵矣(从小路/名作状 ) 8、卒廷见相如(在朝廷/名作状 )

9、相如前进缶( 上前/名作状) 10、左右欲刃相如( 杀/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意动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名作动)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意动 )( 以?为后/意动 )

14、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使动 ) 15、欲与王为好( 好友/形作名 )

六、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

3、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 4、徒见欺( 被动句 )

5、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状语后置 ) 8、乃设九宾礼于廷( 状语后置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省略句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省略句 )

七、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于)列观 2、不如因( 之 )而厚遇之 3、( 秦王 )卒廷见相如

八、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 2、引: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

B顾野有麦场 (看见 ) B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 C相如引车避匿( 驱 )

D顾吾念之( 但是 ) D引而不发 ( 拉开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

B则幸得脱矣 ( 侥幸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 )

C大王亦幸赦臣( 不译 ) C以绝秦望 ( 用来 )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特地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 )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但是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但是 ) B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由,通过 )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顺接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可是 )

九、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但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但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亲戚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 品德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困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恩怨放在后面。

篇三:广西桂林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

广西桂林市2012-201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并伤害着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希望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不被别的动物和人伤害或侵犯。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是一桩容易的事。

非洲红脸猴在夜晚睡觉的时候,总愿意躲藏在长满尖刺的灌木丛里。红脸猴的天敌是很怕刺扎的,而这种特殊的灌木丛,枝条上长满了又尖又硬的树刺,睡在里面就会相对安全一些。为此,许多人为红脸猴的聪明叫绝,认为它是动物中最会利用自然条件的防御高手。 而实际情况是,红脸猴伤到自己的概率竟然要大于保护自己的概率。更危险的是,一旦在饥饿中的狮子或野狼形成围剿,堵住灌木丛的出口,红脸猴立刻就会成为自己设下陷阱的牺牲品,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非洲红脸猴只认识了事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事物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这样,只能保护着并伤害着自己。如果说红脸猴的伤害是外界造成的,实在有些无奈,那么紫斑鱼的伤害则是由自己身体造成的。

紫斑鱼是海洋动物里最为漂亮的一种鱼,全身却长满了针状的尖刺,大小类似酸枣刺,又尖又硬,刺上带有一种毒素,这是紫斑鱼用来攻击其他鱼类的武器,不管什么样的海底动物,一旦被它的尖刺刺中,则无一生还。紫斑鱼在每次攻击其他鱼类时,都要先愤怒起来,以分泌出有效的毒素,也只有愤怒,才能使它身上的毒刺坚硬起来。因此,紫斑鱼的情绪越激烈,身体上的尖刺也就越坚硬,而刺越坚硬,它就会越愤怒。而愤怒的情绪总是先要伤害到自己。所以越愤怒,紫斑鱼也就越被自己所伤害。

因此,紫斑鱼的寿命是七八年,而实际上大多只活两三年。它是死于自己的愤怒,死于自己的“内伤”。而人类是高等动物,其智商比红脸猴和紫斑鱼要高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人类也经常干着一些保护着并伤害着自己的事,而且影响之大远非一般动物所及,如抗生素的发明与使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抗生素成了临床各科医生最常用的一类药物。然而,抗生素也会害人,特别是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时还相当严重。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在少数情况下,抗生素也会杀人,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在美国是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有这样一句话:手枪易买,抗生素难买。 汽车的发明与大量生产使用何尝不是这样?汽车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和舒适的同时,它排出的废气对大气是极其严重的污染,同时,车祸还导致无数生命伤亡。一些城市倡导无车日,正是看到了它不利的一面。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类似汽车这样既可享受着又在伤害着自己的东西何其多也。

那么,究竟有没有只是保护或有利,而不会伤害或有弊的发明与创造呢?这也许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一种事物的出现往往是对另一种事物的威胁,有的只是暂时还没有觉察到它的另一面而已。这正像世界上的一些普遍道理:你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必然先要伤害到你自己。 现在我们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到利益的最大化和弊端的最小化?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

1.下列对动物和人类保护并伤害自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脸猴晚上为了躲避天敌,躲在长满刺的灌木丛中。被全人类赞颂为最会利用自然条件的防御高手。

B.紫斑鱼用来攻击所有生物的武器是它身上的毒刺,一旦被它刺中必死无疑。但它必须

先愤怒才能分泌毒素。这种愤怒也造成自己过早地死掉。

C.人类虽然是高等动物,但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会受到伤害,且这种伤害的影响要比其他生物大得多。

D.人类使用青霉素治疗疾病,享受汽车带来的快捷便利。这些在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伤害。

2.下列关于青霉素的解说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青霉素自问世以来,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青霉素在使用前只要做过皮肤过敏试验且呈现阴性反应,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

C.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会因为使用不当对人类造成伤害。

D.在美国“手枪易买,抗生素难买”说明青霉素这类抗生素的珍贵。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 )

A.动物和人类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被伤害着。保护和伤害永远无法调和。

B.在目前的社会中,那些看似发挥重要作用的发明创造。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弊端。

C.如今人类已着手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却不被伤害这一命题,当然这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且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D.一种事物的出现往往是对另一种事物的威胁,所以现在人类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到利益的最大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4.下列对“之”和“而”用法与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夫以秦王之威 ..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而君畏匿之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

D.今君乃亡赵走燕。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成为刎颈之交。廉颇不甘于位于蔺相如之下,散布恶言,而蔺相如则采取躲避的态度。

B.蔺相如不畏威势赫赫的秦王,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良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D.选文写的是赵国内部的事情,但是矛盾冲突十分激烈。蔺相如采取退让的办法,最终

妥善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冲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4分)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横吹曲辞·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8.“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之间有何联系?三者谁是此诗的真正主角?(6分)

9.“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在诗中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

(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劝学》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

(5)倩何人唤取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人鱼

严歌苓

外婆跟外公并不恩爱,他们只有通过宠爱穗子才能恩爱。

外公天天在下午三点出现在托儿所门口。天下雨的话,老人手里是一把雨伞,天睛便是一把阳伞。暑天老人端一个茶缸,里面装着冰绿豆沙,寒天他在见到放了学的穗子时,从棉袄下拿出一个袖珍热水袋。老人没什么话,有话就是咆哮出来的。他只是在穗子受了气才咆哮。外公隔三差五的咆哮终于镇压了所有孩子。

开始穗子不懂外公的话,后来懂了便非常难为情。她觉得外公跟她的生活有些文不对题,外公的架势、口吻、装束放在托儿所的和平环境中,非常怪诞。过后她不跟外公讲话,一讲就朝他翻白眼:“我不要你做我外公!我不要你讲话!我不要你管我!不要你做我家长!” 其他话外公都当做没听见,就那句“不要你做我家长”让老人蔫了,背着穗子的脊梁也塌下去。这是外公最心虚之处。后来外公去世了,成年的穗子最不堪回首的,就是她对老人经常讲的这句话。

大概是在九岁那年,穗子终于明白外公是一个外人。早在50年代,政府出面撮合了一些老兵的婚配,把守寡多年的外婆配给了外公。被穗子称为外公的老人,血缘上同她毫无关系。不过那是后话,现在穗子还小,还天真,外公对于她,是靠山,是胆子,是一个坐骑,是一个暖水袋。冬天穗子的被窝里,总有个滚热的暖水袋,但有次水漏出来,烫了穗子的腿,外公便自己给穗子焐被窝。外公在被窝里坐着,戴着耳机听半导体收音机,一个小时后被窝

热了,穗子才睡进去。

外婆去世不久,穗子妈从乡下回来,母亲说:“外婆不在了,老人就跟我们什么关系也没了,明白吗?”长谈进行到天黑,穗子瞪着母亲。她感觉眼泪痒而热,在眼中爬动。 母亲拿出香喷喷的手帕,手很重、动作很嫌弃地为穗子擦泪。外公的确不及母亲、父亲高雅,这认识让穗子心碎。外公用体温为她焐被窝,外公背着她去上学,不时往路面上吐唾沫,这些理亏的实情都让穗子痛心。就在这个时候,母亲明确告诉穗子,外公是一个外人。 她答应了父母的要求。这要求很简单,就是亲口对外公说:“外公,我想去和爸妈一块生活。”但穗子妈和穗子爸没料到,穗子临场叛变。下面的一个星期里,无论父母给她怎样的眼神,怎么以耳语催促她,她都装傻,顽固地沉默。

外公这天傍晚摘下后院的丝瓜,又掏出咸蛋,剪下几截咸鱼,放在米饭上蒸。穗子妈在餐桌下一再踢穗子的脚,穗子的脚一躲再躲。外公却开口了。

外公把咸蛋黄放到穗子碗里,自己吃咸蛋白,穗子妈说:“光吃蛋黄,还得了?” 外公说:“那是她的福分。你要想吃,我还没得给你吃呢。穗子,你吃,跟外公有一日福享,就享。明个你走了,一个蛋就是没蛋白,净蛋黄,外公吃了,有什么滋味?” 穗子听到此处,明白外公从头到尾全清楚。

以后的几天。穗子妈开始忙着给穗子办转学手续,翻晒冬衣,打理行李。穗子坚持不 带棉袄,她悄悄指着那些棉袄对外公说:“外公,你看我棉衣都没带走,我还要回来的。” 老人想点头,但他颈部的残疾让他摇头摇得很有力。他站上木凳,伸手取下那些高高悬起的竹篮。存货不多了,有半条云片糕,里面的果仁全霉了;还有一些板栗,多半也是霉了和虫蛀的。穗子把它们装进报纸糊成的口袋。祖孙俩无言无语地配合,穗子父母看见,赶紧避开眼光,有些不忍,又有些妒忌。

在穗子跟她的父母离去前一天,外公杀掉了最后两只母鸡。外公把鸡盛在一个大瓦盆里,端到餐桌上,就动手夹鸡腿。

外公把鸡腿放在穗子的米饭中。穗子夹出鸡腿,放进外公碗里。一老一少打架了,鸡腿在空中来来往往。

在穗子爸妈看来,老人和女孩这场打闹,只证明他们的原始、土气、愚昧,以及那蠢里蠢气的亲密之情。再有,就是穷气;拿吃来寄托和表现情意,就证明吃的重要,亦就同时证明吃的匮乏。

外公的确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对于穗子的不舍,所有不舍,就是个吃。他在春天买到的那批鱼,现在全以线绳吊在屋檐下,尽管生了蛆虫,但外公说,刷洗掉,鱼肉还是上好的。他把所有鱼洗净后,塞进穗子妈的大旅行包。穗子妈直跺脚说:“不要了,不要了!”

外公说:“我给你了吗?我给穗子的。”他把最后一条咸干鱼塞进包内。那是一种奇怪的鱼,穗子长到此时第一次见到,它们没有鳞,大大的眼睛占据半张脸,有个鼻尖和下撇的嘴唇。这使它们看去像长了人面、长了坏脾气、好心眼的老人之面。

在和外公分开的那些日子里,穗子非常意外地发现,自己很少想念老人。偶尔想到,她就想到外公披挂一堆不相干的金属徽章,一拍胸脯拍得叮当作响的形象,一想到此,她就紧张、懊悔。那些大大小小的伪勋章让少年的穗子无地自容。她把外公填在自己入团表格的亲属栏中。想了想,又将他涂掉。

后来,穗子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填此类表格,她从来不再把外公填进去。

一次穗子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别人以外公口气写的,上面称“小穗子我的伢”。信的主要内容是请求穗子寄些钱给他。他说自己病了,病不碍大事,就是疼得不轻,一夜疼到明。有种进口止疼药,说是一吃就灵,若穗子手头宽裕,寄些钱,好去托人买这种药。

当时穗子没什么钱。她一月薪水用不到月底,零嘴也戒掉了。她只在信封里夹了两张十元票。不多久,听母亲说,外公故去了。老人没有一个亲人,他的亲属栏只填了一个人名字,当然是穗子。

选自《有个女孩叫穗子》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心酸的文章,穗子的心是酸的,因为她觉得自己伤了外公的心;读者的心也是酸的,因为外公与穗子由亲密至疏离的感情关系。外公的结局更让人心酸。

B.这是一个与亲情有关的故事。穗子和外公之间的情感经历为全文的线索。故事的主人公是穗子。

C.与外公分别后,穗子很少想起外公,连填表格时也踌躇再三,还是把外公的名字划掉。这些细节说明穗子还只是一个孩子,还不知道珍惜外公对自己的感情。

D.外公对穗子那么好,是因为只有通过照顾外孙女穗子,外公才能得到外婆的爱,才能在家庭里得到爱。

E.外公的心中只有穗子,到死都是如此,而穗子的心中并非时时刻刻有外公,所以外公始终没有原谅穗子。

(2)外公为什么最怕穗子说:“不要你做我家长”这句话?穗子为什么最后又后悔说过这句话?(6分)

(3)文章以“老人鱼”为题,有何意味?试结合全文说说这样拟题的好处?(6分)

(4)这个看似随意的结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一个人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从舵上曳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作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梢,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己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象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屋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真要变成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想。我决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容易。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篇四:必修四文言知识复习题(答案)

必修四文言知识复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

⑷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把)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古:授予官职今:常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忧虑,担心今:祸害,灾难)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生日,寿命)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亲戚,古:近亲及姻亲.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⑸请指示王(指示,古:指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扬言,到处说今:宣告、声明,今多做名词) ⑻布衣之交(布衣,古:平民今:布衣服.)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约定、契约今:限制)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所以,古:?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

《苏武传》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汝),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一词多义】

(1)以

少以父任(因为)

汉亦留之以相当(来)

以货物与常(把)

何以复加(用)

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

(2)乃

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就)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才)

(3)语

恐前语发(?.的话)

以状语武(告知)

(4)会

会论虞常(一起)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正遇上)

(5)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

恐前语发(泄露,败露)

(6)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应当)

(7)使

匈奴使来(使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在汉者(出使)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派)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让)

(8)为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

与君为兄弟(成为)

兄弟并为郎(做,担任)

(9)引

虞常果引张胜(牵引,指供出来)

引佩刀自刺(抽出,拔出)

(10)及

吾与副中郎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人俱(和)

此必及我(连累)

及还,须发尽白(等到)

(11)因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因厚赂单于(顺便)

欲因此时降武(趁)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形容词作名词

始以强壮出--壮:强壮,指壮年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 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张衡传》

【通假字】

⑴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古代盛酒器

⑵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3)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傍通“旁”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古今异义】

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①衡少善属文--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③妙尽璇机之正--尽,研究透了;正,正确的道理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4)名词作动词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

【一词多义】

(1)观

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玄都观里桃千树(道观)

启窗而观(看)

(2)施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施行,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加强)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 探古发穴,靡计不施(使用)

(3)制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伏,控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4)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5)雅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副词,经常,平素,向来)

察纳雅言(形容词,正确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形容词,数旧时敬辟,可译为美好的) 附庸风雅(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咸怪其无征(应验,证明)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7)公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齐师伐我,公将战(古代爵位,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篇五: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语文会考)---试题与答案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 9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

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 、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

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炼 B.练 C.拣 D.冻

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Lín zhǎo B.lín zhuǎ

C.líng zhǎo D. líng zhuǎ

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

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 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指2分)

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 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

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 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

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 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

(四)默写。(5分)

12.

(1) ,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2)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5)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9~21题。(7分) 5 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4题。(10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