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形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5:14 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我眼中的孔子形象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形象
大兴一中2017届高一(10)班
我眼中的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屹立东方教育界的圣人。他愿将一生耗在没有君王支持的学说,他的形象,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洗涤却日渐弥新。他就是孔子,我眼中永恒的孔子。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桎梏,成为中国人最根源的信仰。他的智慧,不论我们是否熟知他,却从古至今,渊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世界东方的精神。
他严谨,他尚德。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维护西周礼法,在他看来礼制代表西周“尚德”的精神,因而当季氏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和《雍》歌时,他深痛恶绝。对政治主张,他坚定执着。在奔走列国,战火纷争的年代,他游说四方,受任何威胁时,他不惊恐,不低头,对自己的德行能力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实践了。
他深邃,他博怀。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途径。他创办私学,门下弟子三千,有教无类。他因材施教,力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因而,凝练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深刻的总结。他总结私学经验,形成了博大的教育思想和儒家教育体系,致于现在的我们身上还流淌着那汩汩的千年儒血!
他仁爱,他乐观。他的思想与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是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制作“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倡导“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与“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他沉稳,他灵动。他不仅是众人眼中保守,守旧的儒子。“信而好古”是他对道德的理解,结合时代禅师经典。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又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感叹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仅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他的“变”,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的发展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的树木,生长不息。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端坐蒲团,循循善诱教导一代又一代人,让儒成为中国的文化。他就是我心中的孔子,中国的孔子,永恒的孔子,血液中的孔子。
后记
曾经,我总是看到这样那样的文章,赞颂孔子是一代圣人,我不了解,总是觉得一定是众人将他神化了,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这等“神仙”。直到老师让我们抄写《论语》,直到老师在课堂上谈起孔子,直到老师说其实我们的行为处处被儒家思想渗透,我才意识到,“哦!原来,即使我不懂《论语》,不懂孔子,他的思想也源源不断地在我血液中流淌啊!”从那时起,我才通过抄写《论语》的一字一句,点点滴滴地接触到他那睿智的思想,和令人赞叹的才识。
他学识广博,教得弟子礼、乐、射、御、书、数;他严谨尚德,一直坚持礼法,认为“礼”即“尚德”;他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而有教无类,学思并重;他仁爱乐观,他的仁便是最闪耀的光辉。
我也查阅了许多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资料,进一步对孔子感到好奇,伴随着的更多还是钦佩,对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对他的“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学以致用”的先进教育理念赞叹不已。实在不是我原先所认为的神化的圣人。
不停翻看着《论语》,酝酿许久,我终于决定要好好写写这棵刚刚扎根我心的精神古树。
指导教师
篇一:我心中的孔子形象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所以他们是“世人”。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难道只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在不停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未来!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夫,而是智勇兼备者。
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社会抛弃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
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独到见解,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谋求更大的幸福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篇三:我心中的伟人形象
我心中的伟人形象要改变一个人的偏见,哪怕那偏见错误且不可理喻、也绝不是什么容易之事。而如果潜移默化之中,便能化反对者为朋友,就未免更是几近伟人的地步了。胡适正是我心中的这类伟人。早年只知道胡适是“卖国贼”。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见识的增长,我愈发感觉到胡适的伟大之处。
在百年前那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胡适的在世不外是以传奇、天才等身份出现的,他几乎是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偶像和伟人。他一生留下大量著作、论述、书信、日记。做学问,他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他说“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从文化到思想,从时局到政治,尽管胡适不乏论敌,但“我的朋友胡适之”简直成为半个世纪间社会名流互托身份的一个符号。
在做学问上,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在文化领域,他开创了一条“用白话文做新文学”的路子在史学领域,他以考据学为工具,“疑古”的思想指导史学研究,推动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产生。在哲学领域,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次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开辟了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先例。《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规范,现代学者公认其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得以成立的标志。与之相比,今天一些稍有些成绩便自吹自擂的所谓大师,可以无地自容了。
尽管胡适学术地位甚高,但他为人却仍然自谦,温和,宽容。林语堂曾有评价:在人格上,适之是淡泊名利的一个人,有孔子最可爱的“温温无所试”可以仕可以不仕的风度。胡适之先生在道德文章上,在人品学问上;都足为我辈师表。一时的毁誉,正如元佑党人碑,适之先生全不在乎。这“不在乎”三字正是适之先生高风亮节的注脚,是胡先生使我们最佩服最望风敬仰望尘莫及的地方。好一个“不在乎”逐利者自不为社会所崇,但求名者却不甚易认清,鲁迅不就汲汲热衷于做青年的崇拜对象吗?(关于这一点,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就被解读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样情况应用于胡适身上,就成了“过激言论”,未免颇有不公)但也正是因为“不在乎”,才能使胡适在晚年饱受争议之时,仍能致力于学术研究,潜心系统地考证研究《水经注》
作为大学者的胡适,在为人处事上也有着学者之风,严肃而又宽和。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坚持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他一生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实践了这样的要求。但在与人的交际上,却又待人宽和,求同存异。这从他与鲁迅对彼此间的态度可以看出。作为“民族斗士”的鲁迅,自然是对胡适多多批判。然而,对于鲁迅杀向胡适的言论和文章,胡适一贯都是采取不理,不驳。不仅如此,胡适在鲁迅逝世后,反而为他辩护,阻止别人骂鲁迅。胡适的魅力在于他的温情与亲切,在于他给人以陶醉的学养,让你感到温馨,与之在一起,套用一句中国成语:如坐春风。在处理学问和人事方面,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这是他坦荡、可爱的一面。
也许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胡适是天真的。
篇四: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