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学中的“以丑衬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06:50:12
谈谈美学中的“以丑衬美”
xT nZݐl ^[@0 6I9S~UR `Ks]\.QUU}Bx̙3s~y!lĮAS=nt¢>ͺ?9]^L DqoxQ,q φ 'K5y{p  ʯU* j x WsK3]B>^įjN&_2.3D!9/ɫϢD: Dچ+-b fN]⭩41L!RO+D^n 5S`/T`C Tbdqh\.VϔkO-S Y$~bmf&ySkHgR<,mhfYTEʪS릑FM ^!710 ՘N|.YR~(Wӯ‰lK+C1~^*,x#՘3t`d'[>hܡP>w_~f݆(Pi-WMLo+g-0[6O5)9.*G.0\yXҚwiPȆțy5u䞷2LTqN]Z%U cَ`X@&XbX[+(`.È]]۶2$]'5'&٠‰b;PZPbQmB[|J?3#f?)Fit,>*5}EAΊsM .u}, =5 i4˦7"V zyXwbJ܇Tmb[kC^tA8cMg.ysw^?

谈谈美学中的“以丑衬美”
谈谈美学中的“以丑衬美”

谈谈美学中的“以丑衬美”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丑是人们在审美认识中引起的负价值,它是与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相悖的.虽然生活中的丑不能引起人的美感反映,却可以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丑”的事物一旦进入艺术领域,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也就是说,“丑”经过艺术化的手法否定性的表现出来,就会由生活丑变为艺术美.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特性.例如,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小说《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生活中,他们都是品德极其败坏的人.还有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所塑造的人物,其外貌形象也十分丑陋.可是作为艺术形象来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又都是十分成功的,也是美的、感人的.
以丑衬美的表现手法在许多艺术优秀作品中都得到了展示.如《最后的晚餐》,以犹大的阴险、丑恶反衬出耶稣的光明与磊落,这种以丑衬美的表现手法符合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辨证规律.所以,优秀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丑,给人的感受绝不是丑,而是美.它在对丑揭露、批判和否定的同时,肯定了美、讴歌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