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写成小论文,字数不要太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00:14:56
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写成小论文,字数不要太多
x}iV*˶nWӁ3n} :*J!˺D .K Md&v:(g̺2ݦD~1*qN0'ai<58< L()i$SøwGHLMϼ~î9BCA z!vGKiiA0P =Oql/ {Ao|<1qSGƴNǓu(ѤaCwԞON=݈:4*8ӛ oF/;Ͱ<݉RxF )NfhDZ^4?imŰJτ^g&~oUkx+[+*ODaaB ׉ ny1݋O2b-ޙ%`TZ Y( x]V~R4A(_2:ϢeXx_.,tÃo/.W˥g&_ijڪ>Ǧ݃m?0f ?<CB72pgax}'PF૘3_>-{TJ6khǾJ:cSQoygGDۦuB}Bat`ja&gwGmggr^c)bֽd΀́h= h+Ot˵xozGIXY}7 9Ӹ'i7mzhhG\0'k"ncǃq0,Ru`2=}4BPb؉3%L }L@yE!* dt{]y&,&5?ti;2vQw?.CLgq6HK46q !4| 6wH疟Yqл%[xWxsch@=*#&} 06X0'hF߉FKm%xE~spo_yT[$-4Sͭ|>9c˗f^$#I-:u*0$'+i@B, hL.C˩OaZ4dі,`[>>͋^IG0g0(t)FIsQz?0z0/bt|8K5&:VA"@@Nrn\ESOF l%ծ0UU[˟/ `t.`V9\$E2E4CV#jQJjRtA/9ՅnkF?&P5r%fi>0$7T|'7U' SrV(I[yO7` X0O)B398Ӛ̪aUS qʸbc\fuӞ:>DS EAW<\M%b`01L+׷.$ 錨wR9!id0{+QB0zwOv4ɩ(0 ϟ/:"Z8u9 7Ɍ-}܇BE([B3ڿcˏb+j" 5$-7M4`3a Tf02E}VA *Jz^]A6Ňvy~=:ɨj~+~P4emH6ÎnoFrAU]Q#\:qrp*HmXN^`i$#j7;H'ZnrKjKo!bD2RNOI舄 b: q?椹U&,uw(0filfti;эZm f d81P!Dw wi^m͌-fN=NQDI_cרgw(jo6\O~G_˃y<+ք(Ãk)4_BSW[Cj<я,2L0m%.v`9Ȝ]d-U0)~[BQ8#PV{Waw02OpofǠÅ} g%)wQPljhy9c>"O$s GRű&fAG?:CTxD9I&OlXOKaPL'mH{# &]$'s\+k(F|ԆX~0?BuyM˛b~E-3"l倯Hs.L5sIFcbmki7#H\B"jg3cA'8V,_D_fp&p6O r<8מٜS@r"dF6x9A 1!N+QbrLg1ʁzK5}N PYF)V-7`?^ISsh]7Ö;o{ ^T(pzZ~# :{@&(O',3<{x 8y! "cus}d\=rҰYw<UWvF*cs)%d`ʱT QH"LE8VgX-"iHC/&ל9tubfkQgLU=Y{J:Z^LF>vIR{jf^ԗy,un[od%غ1ĦS`o\t#S;pGT)y?ԕXcB? HZ-7P@a"걮qu1Vܛy0H(9˦) p ub.lcқ^k⾌1GצH6m4%wsDpz_Etp/zGC"Nf p 5BbŸ ')|93W<T>2y@C}^k!;Be6F`tu DaB9[]c+4Vn\cy 1-b^`J xSkĽ_2P虵OvIVlYD+T2GPᓢGdIIO,8CXXl(j=@&K 9 ;JcJxJ ݈hX"2b:OviׂI7 3Ҁ}4ܜoqm0 \ y?OC)A/{zM2[ح_Ӵ$,Ƭvم+eq7UM@ "M#AKnWzV iA|g]ܠQexTQ)ͦxLE.e4RO^>u.ڋ.jԈp]ک̣ U>?9 8&dw~qI^D02cC~fn56<.3^aV,6*ѽa$;IGs.@BQ7x&<C<B&㬾dfuYWx#qBZzI+,GF$r q" FHŃY*%Kds_1$hO»{v'2gCK2{ E^z372˝SX5 l7%_ÃcG BBd]oGIJ+az͔lhE3KA+/IQiz/Ȩ%X4l #MTJIs <?aq1L'g#/IJHPRe#R[N 9[\j3ob\2I=0Gǰ1M&zЬ$b2r_g%)AO ߢ(W<:Sl1Ӻ'H|NBԾWۦ >V%X2]$S]W鰀܉_vzO;pR^]D- :tyCh#' Y}Z7πl/-,gO'ʿ ȿgz@|-[[BP y##xF3%CZqF w'ٽWodK95[9)IQr42g8cp 凴@)A=L4D(cCE |0IηͰjzYaD 0ؚcW>Iʨ$x?#w '!N+ ?FI-H6υ-iod5G/ը<$v퓌iQPK 2.KLd|4E I>;] fUG*;s:}aKH;|bRqsj+urI3K%E}e"K80!;ʘ~ڰzWoF2#l6Wjų;^N<$(eކN?WÆyvz^}IspiC/4::OfaprWU/ul .N4(+_l鑱B WzmS`0:BĈw.EzRŎI\ dK]lk p:e:-1zpa11%.SLҳfޠX ^ΦV3\lZYz _؉ߢx˜Mu2~3M?8޽?gM:Ŭ=,&@ӆ-.[C -; /ӹGNY.py6xlȧJ( F5`RIJE$iCGqQfwW0oN5϶ 2"x9&ZOYY!$u^OLb5%i\iȧ͛HPo'g`0 X@DP/pjr@h;gpd&s[m8`-kOWশx~l mqU|u>xjEIӑɔvc>5u'#N!“ػh8b|UFa' C2QO&;ӊDt"F]dTviS+$+NFAJY/~3 ^9剚(nh?X@zO-'ݕTiEMNzc Ofdfs-3Q31H tE㳰AS0UAB`!ƷxOʝj~ı5Njc1W8n,&.L%O E} uFz˘wST,q}C ' 9{ƒ]iH]']Cu< fj^{uD/;18-NL&E‘WWW >oJSCHYʪN٥GU'&yMxdt︬λ12«024Dx`k]Et`ILO儎<##R! v\d^HÑJ5+ȋbݺ2$je4Exz*a`YoACVJku!i^-ݜ REgbwVQFxFƙ<'@byƫ?QrV~I??A\,ImKS0]T-v~!eIבVJPޝ5$75L}IT>*)XR1Sy˔L9{E^E<ڳe3fȒ5"NÑ|Ӭ B»p]p~' Mpk$y54 /Qxp mapw+'_d88 R>k Zjj/hPg9;_4slBNXNs5%~͗aTt7ԾgNUcp+Jt6ّ3}wI/ZϔG,CJh(*LKӀrQ)P%宕Q+w*= Sd:CLn4 ѻ0M5Gvfr& fgF5W@M߁ۣOzGS;_Tej]Û# iTEֽQqH$8˯"JUkbimFkc%FskљS..ME-x-S?-uH-YQEw}8NP0B~իɅ ,~mq(faou/n? 71KeA\f .oIRppV"ex0^i8I']:*ůB(ƅ$* MGjxrVr[rrڻ:BBUtT+-4W ?wTKQN"[(UjA5l 6A{( k#g'{fD&Dl'4CTƶ'dvo68YFʌE>P@g f~%S}i枼^_  m%x

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写成小论文,字数不要太多
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
写成小论文,字数不要太多

孟子的本心指什么,该怎么做?写成小论文,字数不要太多
孟子之本心观念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样强调仁的核心价值.孟子通过对心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了仁的价值,并且围绕本心来建立了他的学说.孟子说:“仁,人心也.”(《告子上》)指出了仁就是人心所具有的本质,仁即是心的所固有的.而这个固有的仁的人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孟子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人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所以他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孔子很少谈心和性,而孟子则是深入的对心和性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心性之学.我们就首先从的心学开始来讲.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个善良本心.这个善良的本心也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良心.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一个善良的本心平时是隐藏而不显的,而会时常因为在某种情境之下显露出来.这种善良的本心是天赋的,孟子认为这种善良的本心就是从“恻隐之心”等体现出来的.而本心就是落实在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之中.这是人人所固有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在这里,孟子清楚的表明了因为人人都具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所以人人也就具有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不是由别人强加的,也不是受到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才有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这四种心和由这四种心而来的四种道德,那肯定是没有深入的去思考的原因.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了,孟子认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四个方面,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的体现.我们下面来讨论这四心.
首先讲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的体现,也就是仁爱之心.到哪里去找这种恻隐之心呢?我们是否具有这种恻隐之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一些事情和人物有深刻的感觉和感动,心中悄然的触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呈现.这是存在于心灵的最深处的.具体的讲,落实到平常生活之中,就是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同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同情,甚至对于天地中万物的同情和热爱,都可以是恻隐之心的表现.也就是博爱的情怀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必然是具有的.有值得同情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恻隐之心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比如从去年的大地震,全国的人以及全世界的人,无一例外的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这也就是人类所具有的本心的表现.又对于弱者的同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比如对与别人的帮助,对于乞丐的施舍,也同样是这种同情心的流露.有一次我在鲁迅小学的旁边,就看到很多的小学生把自己的一些零钱给了旁边的乞丐,当时我觉得很感动.说明了这些小学生是具有很深刻的同情心.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埋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当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却正是他们的这种同情心的自然和真实的流露.
其次讲羞恶之心.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也.”羞恶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义的体现.我们平时所讲的“义”,也就是来源于这种羞恶之心.孟子认为,这也是我们本心的一种表现,同样是人人都具有的.即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义,而义就是天赋的道德品性,这个道德品性是“人皆有之”的.我们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悦和热爱,而对于丑恶的事物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和羞耻.我们对于很难看的东西,比如垃圾就会有天然的厌恶之心.又对于丑恶的事情,也会生一种讨厌的情绪.同样,对于坏人我们也会有天然的痛恨之情.这就是“羞恶之心”的自然的流露,就是义埋藏在我们的心里面,而时常的表现出来.孟子也用了一个也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这个就是“嗟来之食”这个成语的来源.即使是在需要乞讨的人的也仍然保持着本来的羞恶之心.现在学校里也提倡八荣八耻,其目的也就是要唤起我们心中的这个羞恶之心,也就是“义”.知道道德,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事情.知道荣和耻,也就是知道了义之所在.荣耻是我们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和感情,也是来源孟子所说的的这个羞恶之心.这种感情每个人都是具有的.对于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光荣,而不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也会感到羞耻.这就是义的表现.孟子也讲:“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揭示了荣和辱的的结果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实行仁义这个天赋的道德标准.
其次讲恭敬之心.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恭敬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礼的体现.礼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所固有的.我们天生的就会敬天敬地敬父母敬长辈,这是不需要教的.孟子同样认为,这是“人皆有之.”人人都具有的.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具有这个恭敬之心?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有这个恭敬之心,也应该会有这个恭敬之心.比如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尊敬的态度.这种现象可以在生活中去体会和观察.不仅对于长辈,对于一般的人,我们同样会怀有一种恭敬之心.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会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即是说明心中有恭敬的态度.当然有人也会说没有,那就是不符合于正常的心理的.又比如,清明节.我们中国人有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文化传统风俗.当举行这种活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是会产生一种恭敬而庄严的情绪?当然会.这也就是恭敬之心的表现.所以孟子的这种思想,是有深刻的来源的.我们可以理解来源于天地自然的秩序.礼是这种秩序的体现.恭敬之心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同样,我们的行为也需要有礼貌,如果没有礼貌的话,那肯定是心中的恭敬丧失了.这种礼的思想意思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埋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也通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其次讲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也.”是非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知的体现.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孟子认为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智,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天赋的道德观念之上的.我们可以观察儿童,虽然并没有多少的知识和教育,而往往能够有清晰的是非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否同样具有这种思想的能力.如果是如此,那就是对孟子这种观点的最好的证明.是非之心,就是对事物的善恶对错有直觉的判断.比如两个人在吵架,只要能够知道其争吵的原委,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数,判断出一个是非曲直出来的.这种智慧也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的,所以从是非之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天赋的智慧.孟子的智的观念和现在的智的观念不一样.现在认为聪明就是智慧和知识的体现,而孟子则认为对于道德的是非观念就是智慧和知识所在.孟子和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德性即是知识”的思想一致.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具有了认识道德的能力和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具有知识.孟子则认为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之心和道德的修养,就具有了智慧.而这种智慧,同上面所说的仁义礼一样,孟子认为是天所赋予的.
这些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蕴藏在心中的本性,通过孟子的清理和分析,就清晰的表达出来.恻隐之心等,是我们都会具有的心理经验,孟子就是从这些心理经验,找出了心的本质,并且转化成为一种道德.同时把人们心里的这种经验提升为一种知识.(我们同学们平时不会认为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知识吧?)孟子把这些天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天赋的道德清楚的揭示出来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等四心,是我们自觉的意识,并不需要别人的指点和教育.所以从心对于外界事物的不同的反应,而得出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孟子认为这些天赋道德都是“我固有之也”,就是每个人本来所具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所造成的.
孟子也更加清楚的指出,人人所具有的这些恻隐之心,就是道德的起点.孟子从“不忍人”的角度来解释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确实,我们都有不忍的心存在.比如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这种不忍人之心就会悄然产生起来.这个“不忍”就是我们具有天赋道德的最直接的证明.孟子做了一个事例的假设.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看到有小孩子将要掉到井中去了,都会有产生惊骇担心的同情之心.在这时候,并不是为了和小孩的父母去攀交情,也不是为了要取得乡里的人和朋友的赞扬,也不是讨厌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而是每个人的自然的反映.我们看到,孟子在这里,排除了一切的外在利益得失,让人的真实纯粹的感情呈现出来,从而把天赋的道德之心引发出来.这样的心理经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就从“不忍人之心”开始了.
孟子从恻隐之心而发现道德的开端.四种心的活动,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孟子称为“四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从人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的事实和经验,而的出天赋道德的结论.孟子就是抓住人的那一瞬间的人心的活动,得出具有固有道德的本心.不忍人之心的发动,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是个别的行经验.孟子把个别的行为经验转化和升华成为普遍的道理.这些人心的一瞬间的活动,孟子把他们称做道德的“四端”,就是道德从这里萌芽生长,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的活动等,就是人的道德的来源和基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由我们的这些具体的心理而发端.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人人都具有这些道德的端点,从这些道德的端点而发展出本心来.如果没有这些恻隐之心的话,孟子就认为不是人了,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因为孟子认为只要是人就是具有这些道德基础和种子.是天赋而来的 ,就像人的具有手足头身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些道德的“端”.有了这些四端,而说自己不能实行道德的人,那是自己在作贱欺骗自己.因为这些道德,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
孟子把这些人人本心所本来具有的道德和智慧叫做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本心的本来作用.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人人都有不需要学习而具有的知识,有不需要考虑而本来就有的道德.这就是良知和良能.儿童没有不知道爱他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以后,没有不知道敬他的兄长的.孟子在这里是对我们所熟知的普遍事实和经验的陈述,我们也不需要去证明的事实,其中即包含了不证自明的道理.亲爱自己父母,就是天然的感情的表达,没有人可以否定的.孟子认为这种自然的情感就是仁的具体的体现.知道敬爱自己兄长,同样也是自然的情感的表达,孟子认为就是义的具体表现.正如上面孟子所认为的一样,仁义是人人具有天赋的道德.良知表现在亲亲和敬长等方面,良能是指具有这些仁义礼智的天赋的能力.通过本心而体现出来的道德,在孟子看来,是天下的普遍的道理,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的人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自己认真的思考,就会得出和孟子一样的结论.
良知良能所体现出来的本心是大家所共同具有的,这是因为大家的心理都有相同的地方.孟子说:“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孟子认为象人的眼耳口这些自然地需求都有相同的地方即是“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心也同样有同然,一样相同的爱好和需求.这个同然就是理和义.理和义就是指道理和道德.孟子认为古代的圣人是先发现和得到了这个人人所同然的道理和道德.所以说,道理和道德让我们的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就像牛肉羊肉等美味让我们的口感到舒服和快乐.我们的口味肯定是喜欢美味的食物,这是天然的本性;人们的 心里喜欢美好的道德,在孟子看来也是同样人的天然的本性.这个天然的本性就是天性.口与心两者的天赋来源是一致的.天性在孟子看来,是善良的,所以他说:“性善”.性善即是肯定了人的天赋道德.而本心就是这个性善的直接的表现和正确的作用.天赋的美好的道德是天性所在,为人人的本心所具有.
孟子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以及孔子的对于诗的评价来说明这个人人所具有的天赋的美好的道德.他说:“《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诗经上面说,天生养了这些人民,有了这些人民就有了伴随而来的恒常的规则.人民秉持这些恒常的原则,因此喜爱美德.孔子认为作这首诗的人是明白道之所在的.这个美好的道德就是道所表现出来的.因为天地中必然有秩序和规则,所以人们喜欢爱这美好的道德.这种道德就是存在于孟子所说的本心,中国文化中也早已存在.而孟子把道德的来源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即是平时的人们的心中的直接的感觉.这样就更加的具体,让人能够清楚地把握住道德心.同时亲切的感受体验这美好的道德品性,因为如果仅仅用天性来说明这种美好的道德,离我们还会有一些距离,人们不一定能过容易的理解.通过孟子的分析,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所认知.孟子的贡献就在于,把外在的天赋道德,转化为人人所感觉的内在道德心,让人们对这个天赋的道德有直接和实在的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孟子认为这个天赋的道德心就是人的本心.
虽然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不是人人都具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只有从本心所出发,才能具有这些道德.孟子认为人们有“失其本心”的本心的时候,失其本心就不具备天赋的道德本性了.孟子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告子上》)所欲即是指取义,所恶即是指不义,这种舍生取义的选择是人的自然地感情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与生俱来的.不仅贤能的人所具有的这种心里,而是人人都会具有这种心里.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贤者不丧失的就是这个本心.如果不能保持本心,害义而偷生,就是不符合人的正常的本性.人们可以因为宁愿身死而不害义(孟子认为这是人的价值选择),而现在却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好处和快乐而去做害义的事情,这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是失去了本有的这个本心.孟子很明白的指出,即是“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
失去本心,在孟子认为主要是自己主观的原因造成的.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要是为不善,并不是人的材质的罪过,因为天性是善的,本心也是善的.心变得不善,是自己所造成的.在孟子看来,主要有以下的原因:其一、蔽于物.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眼睛和耳朵等这些人的器官,不会思考,而容易被外物所蒙蔽.物和物相交,只是相互的牵引罢了.(没有经过自主的选择)而只有心可以思考.只要思考就能得到它(指道德本心),不去思考就不会得到它.因为没有经过思考,而为外物所蒙蔽,以至于被外物所诱导,就会失去本心.其二、陷溺其心.把本心隐藏和淹没起来了.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告子上》)孟子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丰收的年份,子弟大多会变得善良,灾荒的年份,子弟大多会变得强暴.这并不是因为天生的材质不同呀(因为子弟还是同样的子弟.),他们这样是因为陷溺其心的缘故,而导致有道德上的不同的区别.其三、茅塞子心.孟子跟他的学生高子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本心跟山间的道路一样,不去经常用,也会象道路被茅草塞住一样,堵住不通了.塞住了心本来的心路,就是失去了本心.
失去了本心,孟子认为就会害事,如果是执政的人不依从本心行政,就会害政.他说:“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滕文公下》)认为邪说之道,如果在人们的心中生起的话,就会对事情有所害处.如果执政的人在邪说的基础上去去做事情,又会搞坏政治.这对于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又说:“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公孙丑上》)意思也是一样的.不良的心生起,作为执政者来说,就会害政,这种不良的政治实行下去的话,就会把国家的事情搞坏.这是孟子最为关注的.同样如果人们失去了本心,也会胡作非为.他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如果人们没有保持住这个恒常的本心,就会为非作歹,无所不为了.
要使本心不至于失去,在孟子,认为是需要存养和操持的.维护本心,在孟子就是“养心”.他说:“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养心的方法,孟子在这里也指出来了,就是要寡欲.寡欲的话,虽然本心存留的不多,但失去的也会很少.如果为人而多欲,想把本心存留下来,也是不多的了.孟子又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仁和礼,就是本心的具体所在.君子保持住了仁义之心,就是保持住了本心.同样孟子认为,这个仁义之心是要自己去维护的.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上》)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纵然是存于人的有不良的心,难道是没有仁义之心吗?(当然不是的)这样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于山上的树木啊,天天去砍它(指树木,比喻良心)可以使山上的树木变得美好茂盛起来吗?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残他,也会象山变得光光的一样,没有了.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确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生长发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养护,就没有什么物是不会消亡湮灭的.孟子认为心也是这样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说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孔子的意思只要操持着就会存在,舍弃了就会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没有一定得时间规定,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孟子认为孔子说的这样的东西,就只有人的本心了!所以,孟子认为“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尽心下》)持养这个道德的本心,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大人;只是顾及吃喝,仅仅养其口耳之欲,就是小人.因为本心和身体同样是天生而来的,都需要持养.大人和小人的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孟子的本心也是指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婴儿的本然纯净的本心.一个人的本心在没有和后天不良的环境接触,都能过保持其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认为大人就是没有失去他天然的赤子之心的人.当然,在孟子看来,只有大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赤子保持了其天赋的道德本心,没有受到外在的干扰和后天的污染.孟子认为赤子之心是本心的最好的体现.大人即是指有道德的君子,上面也提到孟子认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人就是具有道德而能够保持其本心,不失去的其曾经的赤子之心人.孟子认为只有大人才能保持.
孟子也对本心做了一些描述性的说明.一个是“良心”,一个是“不动心”.“良心”即是指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当然,有恻隐之心,就也会有不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只是道德的端点,具有道德心是自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有善良的心,也会有不良之心.孟子讲性善,而没有也不会讲心善.而本心就是这个善的天性所具有的.不讲心善,是因为心虽然有善良的端点,而心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这个本心是可以失去的.前面所提到的人们所具有的良知,就是对于这个道德的本心有真切的认知.良心即是由良心而来的观念.人也是容易失去良知的.孟子十分清楚这一点.良心就是本心,不良之心就不是本心了.所以孟子要抓住人的善良之心的端点,来引导实现道德本心.良心,是对于本心的形象性的描述,而不是对所存在的一切心描述.本心是善良的,因此良心在这个意义之上即是等同于于本心.
“不动心”也是孟子对于本心的描述.即是能保本心自然状态,没有偏离和变化.在本心能够排除或者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保持本然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不动心.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上》)孟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做到的不动心.孟子却认为告子比他还要先做到不动心.然而告子的不动心和孟子自己的不动心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动心并不会完全等同于本心.我们简单的的讲.孟子的不动心就是指他自己所说的本心,而告子所具有的不动心是没有道德的基础的,在孟子看来所以不是本心.孟子提到“动心忍性”.这种情况即是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之中,其本心和天性受到了干扰和压迫.动心也就是使原有本心有所动摇.有所操持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以至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本心的存在和意义.同时,孟子也提倡要专心,专心可说是专注于本心.由本心的发用,保持一种单一纯粹的状态,可以会让人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心在孟子,需要落实到社会生活之中去实践的.本心的实践在孟子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扩充,一种是推己及人.首先是抓住从恻隐之心等而呈现出来的本心所具有的道德的端点,把本心去扩充起来.他说:“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知道把这道德的四端都去扩展和充实它的话,就会想火刚刚燃烧起来,就像山间的泉水刚刚流出来.意思是可以把这个道德的本心发扬光大起来.如果能充实道德的本心,对于我们来说,大到可以治理好整个天下;如果不能充实道德的本心,就会连父母都侍奉不好的.这种道理,只要我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不管是平时的为人,还是为政,都是离不开道德的.孟子又更加清楚的指出:“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尽心下》)一个人没有害人之心,就是仁的开始;没有去偷盗之心,这就是义的开始.两者是一般的人都容易做到的.发展这种仁义的本心,仁和义就能够完全的实现了.那么,社会的道德也就实现了.
同时,孟子也提倡把这个道德的本心从自己开始,在社会中推广出去,并实践于政治之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尊敬和赡养自己家的老人的这种孝心推广及别人的老人的身上,把关心自己家的小孩的这种爱心推广到其他的小孩的身上.也就是把仁义的本心推到整个社会.这也是中国的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孟子又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梁惠王上》)认为古代的那些贤人圣人以及政治领袖,之所以有很大的过人之处,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善于推广他的善行而已.这个所为就是由本心所出发的行为.孟子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为人们所称赞和建立了功业,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推广本心而已.孟子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离娄下》)大禹想到天下的有人被水淹没了的话,就像自己被水淹没了一样.稷也一样,想到天下有人挨饿,就像自己挨饿一样.这些也就是仁义情怀的表现,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具有这种仁者的本心,所以他们都为社会人民做出了伟大的功业,大禹和稷的所作所为,完全在于他们善于推广天赋的道德本心.
认识了本心,还需要的是完成这个本心.所以孟子还有尽心的思想.认为尽心可以知性,从而可以知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在一般看来,孟子的这一段话很难理解,好象具有一些神秘的感情和体悟在里面.其实我们从孟子的本心观念来理解,也还是好理解的.尽其心,即是达到和完成本心,以及实践了本心,就可以知道人性.我们前面也说,本心是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孟子肯定性善,本心在这个层次上和人性是同一的.由性善而有本心,由道德的本心而可以得出性善,善良的人性和善良的道德心是一致的,因此说本心即是性.尽心,也就是达到了本心,所以也即是知道人性本质之所在.知道了人性本质,也可以知道天了.孟子认为天地深刻意义就蕴含在人性之中,人性就是天道所在.性善的人性就是天道.所以人心、人性、天道在善和道德的这一个点上结合在一起的,不分彼此.本心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蕴含在本心之中.孟子从尽心到知性到知天,这一直上去相融而无间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存其心、养其性,以至于达到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