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三大难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4:27:00
数学界三大难题
x\YoW+|F-Z8`f^a~Nw̤I1wE,āb +]l"YNQP%=7* Χ*RtU&a |G ^ oGF,dUjݍdDoanYEoUZS(W%L[,EL6)*V6>]m} AhH|~8WrJnAel4uRldxn_o~U&e1GѥAmX' d]= w+Ed10v4 u^ƽGS-K-6l^J[䐲P];C(v0Yyc+iW"Nh6GYcN51f^\xy-c%CHkh1haSk > poꅭy# 73k tT/ /2B5o]㟞P<:Y5*_MVmϪbbv~o2)TL-fR.BV@ܘkVa<1czb'gfLeJ;%1{#PΖKN3~yșV\(:Fj!N0VnD`Bj%—<ΎDBUWHFFX}n١]TkyR%=̡d#e 򠯢c Q3S7.k-'8 U`T UߥBm9ؠqMZ9th<3x-xʿ_56oMfv6hͨVK7jBG4a0vX){aT~U^#JSDQqR#JőBs fWT5xZr+,ZH-҆y6O@kKaiXa`f虐RjA%.̡6b&l4E4(S3BB#G7 /<塹_Db֊n 0;9Gn 8sB]Uf~߽ᯯ}7y=_9&.EM9s U/OhXgԠR|)g?б?0>u?`,007=̓\*j*1u nI䠮'G{ vAyLVKkg:H0?hFcdE2 gִC HK}ðϪ57<&fy:17&MAH@߳L!eX/Z!.[汘e~O@ouShՋJ4Jw> #0e:S~z{C^ rd 8^q+si *F5#D=T&p=ka_ucbAKn>:to^GI(䬠BWL0=gq`,\ 3A+-oNEaH ;<-//|["5cPz]y adx׺wviT;1Va:87; ޽05Ce9z+=D`7xTM3#6hFz+Y>wM˻-NtOE0f,%8܁ T2 I^ `NA!3ORIqGE` l^"N[C9FH7;.rłNVV6Q9B)t2"1Вalwr`aFr\DPfz1y!fKxbQ ׳O_:!Q-G;s3:({V9ZZc˘A'[PTިeo!Q8`,Z26.bp~w{L>Cԭ"qp ]p9ZYCzͺ9܈f概 ^ LRBt<.?O_?eﳚMJĸ81'ozwJ dж5Oz-gpj]A~fZ䴆*(bNP9|{ѥ(b]jNC tڈ-9q%{F\fp)1H8\N򊱇h $vD-.!`g2 y)bL\YX!z4f 0^X%ځBrW<ׯ_?<()S8(*pr%a=&@uedq5;VY5$SU3 by,( EBn=B>tahÖ&s݈r|_:/mSYt6R$6rɇ(~le!cH(1zN!P侇wDz~LB$?|:X\V'54pp\"㩰ɪif"k&llbS@S-oMFNa9훭k*. cI Λon>km@K{رGUUOS6:*?)ܗjA 52LzX^W dRclDN5z1c(6)B ÝPV^ 4ZD U+x'x-*K}3zυ\rHSK] ~ܫ4LT<tVSyYPwXXțyaQuA}$ǧ_𴪗:ppLʸ*\28E͓E(j,ooŷV[q%EaRׁٹqYߜ:)֚o{~IKxٜUт>;ms1e4$^^@i+1+eqd]q5}%ad,k*7I|*wњRV%״TyҍS -lʦǨՋ:B0s!~y -3K{k&j^k*1̿ꕡGRptcUI.NDZFy13|⊏VuT@PtbЩp.T#sD/>h卍 ɺ_PiMMb '&XfɏI7>>M_K+gѰ UVW'f, m:cӼAڼtw7D~:}ի?=Wwk t@DVh:FqkQdDj aڻh*@0`IЬbldVmLy}G:‘k\%iTu`QNplPKt~n93CBl"h=R:aho!v.^15utd/x=a25}dWaڮ|?M<+薫G]<0J_p![crJU@ ?#L'©0e%KKqd>D; yӼ&@"] |`qH.pXi=xm} q?=Ŀ??ٴ~2)(0!ςQ;>~ӟv'n7Zx%=A=m;RcJ'yݜ:կꘗe*PɵVt-eDzju>'ċ0{Z7.qR}j˶Ø1]tH}|ws^n/᪔';0= ^1gW~r ؂n2vdŪv^8.Cla/vN$&}4 cX`\LG-ùQ62L`C+9J7DLwBbX6s}ܪՐ3F(B_F🚙0OV' LNOL?^đ D :s7nS2%S9,^vT4G[,[DFě|(B3.:\c ?];=j>B]*NO8QT%MW=ԇpz9p+Yp5B4b06acE3X\2NS( s|cr >iHty親.tO0x"HN;Bj~bPbHcӔnꪮ)trzR.+QyO|1=wC%TRa6<.؊byV!>#xSZSY8Yx%Θ݈ۅ]sq.C&;EUJg4_>! Iϻ@]pߏ6i>@_ϗ S+h|_y) }S?SQ.~"{rKҫE! sIf5ig o4BϪ]6T烓NЅܓI;)NMRҮTȥJw'w | {1A4 nso@6CҰWbi-d`qEV^mc] +b_Oa} ;f͸uYY&^G<*fH8 ϤSAJ9{W;C/\-,1];ٸghP¼=im 8{,`^*k}Hˍ!g-#*,N1FMCd#S:8 ^ajYټd{5bŷB/H;KF_kDaԪwXՋzf!fj Jc9]QE6ي 3x 00ǹQ]bBr/w7uϛZ

数学界三大难题
数学界三大难题

数学界三大难题
近年来,我国数学科研事业一直持续迅猛发展,数学爱好者规模日益发展壮大,数学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久前举行的“世界最迷人的数学难题评选调查”活动,给出了这样一份答案:(注---此次活动共回收调查问卷363538份,经处理后得到有效答卷202432份)
此次评选的三等奖获得者三名,她们分别是:
“几何尺规作图问题” 得票数:38005
获奖理由:这里所说的“几何尺规作图问题”是指做图限制只能用直尺、圆规,而这里的直尺是指没有刻度只能画直线的尺.“几何尺规作图问题”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於一已知圆;
2.三等分任意角;
3.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一已知立方体的二倍.
4.做正十七边形.
以上四个问题一直困扰数学家二千多年都不得其解,而实际上这前三大问题都已证明不可能用直尺圆规经有限步骤可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高斯用代数的方法解决的,他也视此为生平得意之作,还交待要把正十七边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後来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上十七边形,而是十七角星,因为负责刻碑的雕刻家认为,正十七边形和圆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来.
“蜂窝猜想” 得票数:45005
获奖理由: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校他已将19页的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孪生素数猜想” 得票数:57751
获奖理由: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生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孪生素数即相差2的一对素数.例如3和5 ,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得到最好的结果: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p+2是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孪生素数猜想至今仍未解决,但一般人都认为是正确的.
此次评选的二等奖获得者二名,她们分别是:
“费马最后定理” 得票数:60352
获奖理由: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费马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这个定理的内容是有关一个方程式 xn +yn = zn
的正整数解的问题,当n=2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毕氏定理(中国古代又称勾股弦定理).
费马声称当n>2时,就找不到满足
xn +yn = zn
的整数解,例如:方程式
x3 +y3 = z3
就无法找到整数解.
“始作俑者”的费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难题,三百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尝试要去解决这个难题却都徒劳无功.这个号称世纪难题的费马最後定理也就成了数学界的心头大患,极欲解之而後快.
不过这个三百多年的数学悬案终于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决.其实威利斯是利用二十世纪过去三十年来抽象数学发展的结果加以证明.
“四色猜想” 得票数:63987
得奖理由: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 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
此次评选的一等奖获得者一名,她是:
“哥德巴赫猜想” 得票数:79532
获奖理由: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我们说“哥德巴赫猜想”无愧于“世界最迷人的数学难题”第一的称号.她用貌似平凡的外表,吸引无数数学家为她神魂颠倒、寝食难安.不知道有多少数学家为她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却不能娶她回家.
一般地,目前学术界也普遍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最后定理”和“四色猜想”作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

1、费尔马大定理
2、四色问题
3、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全部展开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哈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 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11年后,即1890年,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 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先辈数学大师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数学家揭示四色猜想之谜铺平了道路。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伯克霍夫在肯普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新技巧,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不过也有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还在寻找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费马最后定理
被公认执世界报纸牛耳地位地位的纽约时报於1993年6月24日在其一版头题刊登了一则有
关数学难题得以解决的消息,那则消息的标题是「在陈年数学困局中,终於有人呼叫『
我找到了』」。时报一版的开始文章中还附了一张留着长发、穿着中古世纪欧洲学袍的
男人照片。这个古意盎然的男人,就是法国的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费马
小传请参考附录)。费马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许多领域中都有极
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本行是专业的律师,为了表彰他的数学造诣,世人冠以「业余王子
」之美称,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费马正在阅读一本古希腊数学家戴奥芬多斯的
数学书时,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这个定理的内
容是有关一个方程式 x2 + y2 =z2的正整数解的问题,当n=2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毕氏定
理(中国古代又称勾股弦定理):x2 + y2 =z2,此处z表一直角形之斜边而x、y为其之
两股,也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之斜边的平方等於它的两股的平方和,这个方程式当然有
整数解(其实有很多),例如:x=3、y=4、z=5;x=6、y=8、z=10;x=5、y=12、z=13…
等等。
费马声称当n>2时,就找不到满足xn +yn = zn的整数解,例如:方程式x3 +y3=z3就无法
找到整数解。
当时费马并没有说明原因,他只是留下这个叙述并且也说他已经发现这个定理的证明妙
法,只是书页的空白处不够无法写下。始作俑者的费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难题,三百
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尝试要去解决这个难题却都徒劳无功。这个号称世纪难题的费马最
后定理也就成了数学界的心头大患,极欲解之而后快。
十九世纪时法国的法兰西斯数学院曾经在一八一五年和一八六0年两度悬赏金质奖章和
三百法郎给任何解决此一难题的人,可惜都没有人能够领到奖赏。德国的数学家佛尔夫
斯克尔(P?Wolfskehl)在1908年提供十万马克,给能够证明费马最后定理是正确的人,
有效期间为100年。其间由於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此笔奖额已贬值至七千五百马克,虽然
如此仍然吸引不少的「数学痴」。
二十世纪电脑发展以后,许多数学家用电脑计算可以证明这个定理当n为很大时是成立的
,1983年电脑专家斯洛文斯基借助电脑运行5782秒证明当n为286243-1时费马定理是正确
的(注286243-1为一天文数字,大约为25960位数)。
虽然如此,数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性的证明。不过这个三百多年的数学悬案终於解
决了,这个数学难题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决。其实威利斯是
利用二十世纪过去三十年来抽象数学发展的结果加以证明。
五0年代日本数学家谷山丰首先提出一个有关椭圆曲现的猜想,后来由另一位数学家志
村五郎加以发扬光大,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猜想与费马定理有任何关联。在八0年代德
国数学家佛列将谷山丰的猜想与费马定理扯在一起,而威利斯所做的正是根据这个关联
论证出一种形式的谷山丰猜想是正确的,进而推出费马最后定理也是正确的。这个结论
由威利斯在1993年的6月21日於美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的研讨会正式发表,这个报
告马上震惊整个数学界,就是数学门墙外的社会大众也寄以无限的关注。不过威利斯的
证明马上被检验出有少许的瑕疵,於是威利斯与他的学生又花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以
修正。1994年9月19日他们终於交出完整无瑕的解答,数学界的梦魇终於结束。1997年6
月,威利斯在德国哥庭根大学领取了佛尔夫斯克尔奖。当年的十万法克约为两百万美金
,不过威利斯领到时,只值五万美金左右,但威利斯已经名列青史,永垂不朽了。
要证明费马最后定理是正确的
(即xn + yn = zn 对n33 均无正整数解)
只需证 x4+ y4 = z4 和xp+ yp = zp (P为奇质数),都没有整数解。
----------------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他们对一个个偶数开始进行验算,一直算到3.3亿,都表明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更大的数目,猜想也应是对的,然而不能作出证明。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对此作出证明。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十3)。随后,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证明了(l十2)。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下最后一步(1+1)了。陈景润的论文于1973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上,这一成果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的数论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有关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1996年3月下旬,当陈景润即将摘下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辉顶峰只有飓尺之遥时,他却体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攀登这座高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