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子驾豕 主题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1:23:12
商於子驾豕 主题思想
x}r+ɕޫPq  $@@pH^ظ(l~ 2 s Eۭel++Uy,T/kR;M;6oӿc;F׿cy3mwQ}OK೭4>ǶAݤ[wx :~0f߫Avɯtf;SǢyU[GrWVvQ3;Ҹm9ٮ1ڜ2nZ+6ݛ,ɕ׹5'34ǭ璊ǘ-njk/'ƾ4I= S+v7i{4ÌcGE~S)'3FO9|aWd3w;rB0{~Ɲ0fб;3pXk1%׿_Kbl1U' W3.ηA ]ܚx_kۓiv6q n!܁i;?6HQ3γqw~~-2,wuUǟ~4E 5\zb:~.p![&l56-4 vP0?ܝ;/GUu32zwlgE(ٗrY/ecŽn$ `m&Sl啷]3qe+h Kf!S:OZum{d3[P8YySv<)9*h.y{5g>6OB۱ůc ZJ QoSpAoy`Qfxu=)N}ӏL ĉ] ƪ vyٙrƴfαzאcn.IFs~/p o2BYK=aR1 ކ/Xa"x0⪭m?Ĥ>>ovW> !csjq ]cɁ:|rR|#6#-,ֹA1\<8N%Glw0yEnL%td¿K` iJq}[ѳ,qpL*-jb2 -S_/Vsx@gi7|&z5k C3P)5qޙ⫾c!zޡoڦ/?-D `4 iAhe .ՠN dcJyԱIB!?"Sm)o$X0=3ߨ/ 3$=H>lg-J]˂|v] {]PC'`9mrϛ[i89[Hz٥8c/-FB(kϙf9p!i 3Qo^1%s@xtlipeahн6KĦaOm]nfv3:Ÿ49vy?z oN VpEk}5‰g~[`ӯ/1mӽ/]3]>g2F4'l5͔ XԜ[.G+ .jd]q8;kJGr1 / n̫vi{4_hlu۹oU'(!h]fߡ`eQwLBqF|y7:A0Zs q/aq @mN˃?>#I:P'MRLä׽ %֦J"cBt+^g!o %.iC2ВZ'LA5) ݎ@h}Z3x3Ƣ|JG۶se2(ғh|tgLx0}H!&OA10^!DE 'i8v[LJOfR%ƙ7 N_Iiw<4M>B)m;R;+DA9g@")qqW#$ #r]V1N#ٍa^e@ ^X /QGkTxRȭb ^/KLڏM>s^ 5d5K?94D!LV-,)A`Jm?JBn]rz(4XcM@>`f6e" 핎̼#Tk?t~`L؂R;IGe寵&Fט^Ru?fxvQIB7js.}l"< QX+;[ޮ !DZS1lW5QLF}1߀d3It 9#MmZji4GLM+7LQ1=!qY䟒&>bEO-*ndD\GUogmf x>Y&Fb~Gjʨj[XR#=!99yLÿSS.+:N!0_Ge<ÏPBE av1gbݘYh(FI-uu.B?FWoWn;.a0Mn}C bVekه_|y!GGs4±}I o#B]hJueJ= q ύ'pY, z毥@"ԅ;8 +nCLj A:HzpH؇aL5rucxs8xp fs!m8>{Wklׂ`] /ߚ[|`5\HQ5.- |&5 X(k2!NRˊuU8vbu{02ޢY͈Zd+n# ƭAea"6p%a07G8m)!<|~7uGބ9:""+3ժ V@'5sa_XI ()Q}C`E zcVq;N.sPX#_q$xӿ?/TEGB!6@0 @"r12ڣЃaaRq2([o@|trwx-(jeH45 :͝CyliJ'!_;ŤhlLAbm`mf 8.2kiŇXTAV,X~Ὺz_>j%#{ތd.ͯ2SX~Wٰ֫B\ |p>1=!nM l7 pD چ`ko^=p X<\m2dxT~sS¬Ϣ]]gru&Z=܂׭ Z¿V%yV;-e)ҾgH:~A+3J{Z;-E~TwL][zg{y'DK{?@.@cQS.a#/eq7)5 ̲UnR3`T)GZ1CwMI|  Fν׿the$TN#*gf=n&%>P!0+SK!`]g|p4d8`PhҙZ쨬5"{T-kni:R."dzΨS4Lf͠ʬfŘC9˯\-^_ ucio!/&(P`?|փCZ>{.m^?b*Z=%mMұD7q{A}4詶vp;t>YlHo%ìW=eOXLMW;~lEfX֥4OuJ(VP, ]a#::buz&mҏ !KD^vCċͲLK8V?2ǹXA3]){D{d^T ݺΞhjPS;}F {j.R[DIZ6EIqi8Y3`o> !Γ`py-QuL9Sx$pnMkVx4vIv zw}D;ǔ.{z-x# K XQMH ?9ԥ]sW&;g˥tȶQE\P0β,l?ɎՇH(rH5aT^V g3 6k} 2טEP l|;)w ] CU3zk xHᱟ ̓p@ 8:a8] %.$ $ ҝk*.&fϦ|T_^HPI̞6biNC6`^b(Z2J_HzX wfe aŕtqK] ' Mqlx|ƿgM~l^3L0 bP %@(N_!r˲vƫc[2.R;7K1G0ĂdZn#&0[q.ta=ȆvhݪYNu%/,4+OUvSeEڐhBGƣ\DQ4OI d*1·suLIsWE佤ƴ,6D/ $&ZXtXwKGrU~ykTLӺhUͫrfbcۇ`|#- a9Hc0]I@u2?By\&hkP!6LfGE1W)~u΁0.gY90Rlbo6)6#Dkw`9]YM2T')2IuL8JӃy1/cq8 1ܓoJ4o3װ[­=(S2Sd*0*Tꯓ@&CEV-,Ǚs!O5i¨[a)更}~T)QJ Q5;.fNhy &z^I^˕Ȗ 9(Uyb $VB;ѬDF6E+#g%}w=$iUPN>"\h'F:̸8pc:e5JG&Mį447I%qRk4;"bG7&p_$ܖu\תۿݪ=!4&B(WK͜CR߭ۢR;(!/{/$ձDvn9bk]/mnq,L #{҉"`/D%D$wzSDKYY=ges6ln p](JxOA {?4 $^+ͲEmG[ybV[KQɔM~<矴tm qaeu4&Nʚz7j,ׇ5)ÙPMw[!/*1MѢ qPYhWh)H4ssi 9H(0Q )33Q&rd7_whҭQkX؊,@]zhdϠ2?G2a;*!>bkJ6n1x ƚ3^s8^?TTYiSI2EI:Һ֍O^o7#v7ZYx2.$0>Tl<-:jiTyLGeUbS.;А ;.#ie3Rm 4#GۈKc) . To5 [f<-)&oJ)^M ?KO_R v_)ܕqqPU.;鯺}:UqyT[liEG;!'b4̳KDU{gL`1$&"L_ ?zLI&_9lmg41c4?S˄z~/kv^_|aJ&m_nv!vQ--t/HGG^UT~X47 d08AODOu~TTZwQa#lߋ6&عb" $ۀ7y g6;vթ/n]r!O _FZ+}GA0,m;ǜ$¬IQP Xux m=[R}OM#&R2A :;Ħ*)2ft*oa^~2cmؗwV .wM_[3)ÜׁlwN{26= czeE-˚$Ta\6noDjQxSFO#A$ 8'#n9+tK8h8ݖ'\f=' >|1bvu Е}&ޙ h MQ?$9¾ 2#ZeMH:}npegmn/SkģΤ։)^;:,y'3؛]=[Et}xd'~ZK hL=്M~>@͓׾+sh>@I$] VJ҉nuXp(t@Tlּć/#@мmcĻ?2* 1gS9nY@0W8A _ܖĄ3,L9IOXNU}R.& Let쑕crfJ1j)|w?% -twQ& !H3H/iQщr 6|Ν&'QZya.%j/(S;7h3ҮHl Ym5T?',bAJnͶ#0bMvJ ЛyTsy-vf'C$%*0VX5-mg>AϬ&F~iw tCӀ8 =,6 P0@A?;ӧ?LI=;,]m?b~Rܟ7FA;35c D XaaѤ&US8\G ېr>Qn λ\Unaq_ߔ$Б}&b2e9(y#*J#vrftd& vQ^azuܓEh.:@R $Uv7zJ5]̴C<fuEOiۭ{b̺<=L{ o_Y ei0;ݝI9Ԧ.f>.r|0ɹ|9srb?xbsmڥ׃4[fy$But1^M#Ke)QQ|l-^pӶW n/Ϭ8eܩ`:rWMV=,E-9.Ǽ;|}>hDOjly;&?ncH%uQ=4rP--\(x@ij6E+ylN$TgsPI)O !@Z\1"j0^ Q>]D/?m o6YMG<(G >Œ{쯾FGwܐv^Vx,]0 4NjBc8 󡧰izqQu%̲!;=gϙ2y2C-կ7-պNKVzUx ^=;&Z<w㿗?n0 aٹ>eCFd\-1_{>&JMe~ˉ=[ vx|"P CSx6sdu2J:v尥zyB< Ϝ3hl[bz/ں6|O0МB.1J5E'`N^ 7QJū٪RۃazGަHxTţ=aoރ=CJz<0@O?-z9܃-UJG 2e.Vs4Shc< j`mX'jǻZ+hr;\;hƧqn &_ygRJ }>:zY@^96tӎr'4ϯ{i{]2`H6/YX?Nѓ;ZM3ϴ&]C";7h0⻌!y]8?6GY9{_`LaY%Of ߼p;[|{3Bo%Q3.Ru ؠ35 A`$CG;FBܙ\570+7,^ۊ9s{i6tT  u% _Ɋ10e.2{0!o7qVSpsm 0sgo8VH!ž30CK_z`ˎ9g&xWnJ>d^8X0KQ;kLwV?6<[G7ڤ{x-Yzcm' ݾ sנPlm9 ضq84*|xnY=9ZAz4ʋ5~JI3n"bs /Ɉ/= 6[` &l4sHMf:J1.*tu-.wcXS4k@i6LJFѕxt^}ãӯ6n #{e'K469;d$|1TDL s9}ۣG2{2S>ս,zZ@ݲo:yiIݠs{V ?!JHcvu덜mW0.ǾE fkW !q[FeB&#%-*5YnS@Fo7fG={K;X=&pˎ'}wlTmDwbx&V7ÄR r F,4g,rxX>LA@=j9Qmڏ@L8Ҽ k iYS,lt`O,KZ%t]=%%-هkZ,$;aMk헑Vn 87rfI[>$|q%Hn$Mo,RUTD#I90oj2eR;wYaƃGLOk3۵AJ!grDW3(jR~V rt8!b! *?cr̈́L7Vx" ZDA3MX6Λ4CJx& rv=^(ŸXRy{xǶ]ÊeqѯuH4TDy)p M8VJv&zA_%oB"_

商於子驾豕 主题思想
商於子驾豕 主题思想

商於子驾豕 主题思想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杂诗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劝农(六首)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停云并序(四首) 时运并序(四首) 荣木并序(四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归园田居五首 归鸟(四首)
51-100首:责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移居二首 与殷晋安别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杂诗八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赠羊长史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还旧居 悲从弟仲德 赠长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
101-154首: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岁暮和张常侍 九日闲居 咏贫士七首 游斜川 拟古九首 桃花源诗并记 述酒 於王抚军座送客 读《山海经》十三首 腊日 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并序(六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有会而作并序 乞食 挽歌诗三首
--------------------------------------------------------------------------------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其三∶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其四∶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其五∶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其九∶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十∶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 人的继承发展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轲》.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悲叹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试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赠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传为苏李赠答的诗歌以叙离情见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以抒幽愤著名,刘桢的《赠从弟》表现了高洁的品格,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展示了洒脱的情趣.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如:“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帷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诗里有欢聚的回顾,有离别的伤感,也有殷勤的叮咛,语重而情深.
在以上五类题材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并非“柱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可见陶渊明也还是重视家族的荣誉和门第的.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 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艺术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溪诗话》卷五)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