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习俗 英语和汉语都要有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22:38:54
关于春节的习俗 英语和汉语都要有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x|IocY_!`TѮvw.Ԧ @(xPV)$E+R)Τ&RI$5"%ę sD ػN{w8o>DuXsִw:N7nj z*M}:.hLGdd&7f/)vѿ/n~X]Ow\ZXO^?|Xn)ז7_\9{#O+kK W6W6Ζ¼|~x/ocOoYzi}xxoW?q}@7>-ml`܇U?,-W_\1vinoҟR`vm{x?>ZGfw%p}oη/bW]L6~X@A0濬-<"^-py!7D$V^% v#ʻ귁oWWyf n-` zt+;'%5+z9o,[a7{o+o-[f'Z\~1h|aiqe]][ c(lӯxcywKwkQ(·Ve۵+X Zç-}K`҇DOK3R/ϷW~%~ƿ_vc}ÃX|, yÁEvK/ *3c6 Iqm#A-\dAxƻ <ﱅ҂@WA1,$) B2yAy,`%< "*`ʧˋw߯wZn8P T-B9Aəs 0]*%U1kMwnt&_}kb-R[0iogݠngZmVh[{1;ʣGg` 7&w:g3 O7xdgMeONfߚtt'-<t xpn'2'R1_w&o0ә4aT8"tS :v& crai?/6zmt&us[3u/N+A<5ìN`_MI5s՞rJ/]F\ԊM=i7az?73@؟Nڊh%ŬFDjV]-N$cejV xuɟ9+=+]uucz$7fbmqe P;Y"InWDUZŦ<"Av {Vm;l~9O_i&X*'M6i{V31G&YX p[mKFAs`me{okϸ>F3Lp;H{` p,Рʬ\\Fصz᭽?)ЧOn:/QÉ$r 000?Wر!C;MxܦtU>9i<ۧ&[# |{@f`` M KIe:ڑZ=f*9dŞC rV{1zTplԢMZ>ooL҃[8 v D?g|__k'ԼupEv&Vh&=6ϵIV7<$xtpGFd9^w4#}:`|5Ȯxbu*lw:*:.(^}mXj=Eo%KfBXF2h4t3ڳTINձ[{ 9a>*3&.3N@kJ^/ fz'؁g ^jy^_с`_WrlJ*ɡKrXsU"c" ALAl-ϼϲϝTubP-݋tRdjCϴHJa34S*Xi+YckU!QE8[j~g`>Vky@^%g5 aujK͉#ACR  <ĩ>Y;riǷxʜ*%ZsfB8UȪThUۥΛ`_1?L+r@(1+0ZK3a%nH@$,Lʙ9NrgLH12-ʄY)G1+, "wĥ?&IS%$ʷ|ڟvk~\]1>T ^N0Es7lLj-s fx8 ?Zv ^Hgls  ԏK;L軗l_F}nxyv` mqt}UjIq۾ʠUaثf'] ?H熖%6FǩӰ}OGE~MJb]Zt_?ۅS{-ךpֺ {J B>+%cՋv'.?)<3eJ @vu4j[kk¥,3QBEm[͹j3I^Cɴ[<sg\s%oQd: X|axH2C4$4h@"tۦQg:%'rsp!"=$xrԧGJRN$S@<$b%-a3x[0ĊcHwwm.eS`Yh`ᏴE%f@N]4QP!^*Y*_j)_Vg ޫx T.1;8Gbz:6{cNcXi7=D(#ħF#/m%ڈ$e0J5RJCSͻ/eHpz :h1dzpmfHc"jǙ^}LvAu./)2Ըsپ ٶggM2QoTV;M&]]c@P6* l+a;V9e Zwg&VV^ÿ~jeoe-=?Y3|]'b.0#2I9l?" &[}),CVdh?ߴ{ȠT>ј:Z0O1;48PαΕ4%pѥ9Uq`BrV픰/aKy=_1'i[; it)R4^xW~x.%G-JͼCYZ| uS Fu:n df |"N=@-lW &yE[hj$E+)j1* r(~Gj {Z4+8!pL Tc7= fl:$z0V-Qdq砻V[*1krYsmg~<Ò1:D񈳆T?u}ITqE+zu7WPGݗ濍R(ڐ#VppDJy,V= TD孃/31ݯú3-hgbk1Ǎ)#F_vv~YSԐ{Y(y@wluj$QcIqLb )3i)<^8eœVҺL#<\粯dr-|w[GDtBMGQNa@q"Q~KT]Qj,N9͈6M}CSe/ OO7"/=Vȝ+ݙkv+$JJA6+_fաڄ@f~e}ovfqC)yŖ#" r]#ls:Ϝ[E+lXe,҆{ `_@j !ݚ m]W^׫c/Q􋦹v^bW2_70E{0eih:e2yyeׅ@UKa#VT>^ Y1fܾ^GqyrX[6VBnx* bC hΎD"b`ׄmA0:XY.&ӥ}ˋxʱl.DJύJ61+{tms&w~eu&8h3NI\&Nbn"#Z-s:iv̹0ϒՇLUæ[2xD}W>騨ލ+t/rt6xWꭰUL` 0aRܽ|=`,I"+_#ԙ.K]x[k0pE}Ѧ0qHe etaEKQЖOQ"El?g0r?rAʤ=]Xu6)Q.x=¬-IznkoSYV} 'x, uqK'V1x|>3G]8/۷:ԋ)얈ܭf>(Z$oHOW-ƇS(g~wP=@D s1Z#|VVQ>|6S/$>ݾZjwN|Eh`L݀6$mk#q&o4&O%ʓ/t0KJv.dݧNɑGʙ=#h^[T-3 :F9er&!ztB tb]z &B+'dV"v|2)7|39+ b qwh ^^虍9GϚnIϷ/tc:Csb)zBh 逗'/7-u,;]#7`=t/Ry+sc>+qneN)} 34]43` _;&2j~oSh!E&cb#+XR7 lb:8uiƷup \AK/\q໬~Eo>Q;Ӷ ]tP@hdӾoŢmOsڨ2Ж15ӎWJu$k|"Nyد3 /`{U|$*I6'|u6ʈt]^GpE>J2M)ws_oٵ ?^˖nCmЎW:"Zͭ=L}#J.KI}[^cdVāƠK7F%-$aǷ5s+wV'PhD&{0|B`|U$H䫫pӜ(FȲ85!Ix=)ʬ* [I\=ܳD_u.\Sr,>!H4k<^nKpn=Eȏ[OMC~UW3UڸTM 53N0܍J2=h Ի=չ8'a%lL^=RqĊ&{X64>שvN$J"P쮅A:!r@q3yYWQ]ϽY&85m+(MR350bs??**oK˕2L([ :f y/+>pg]Âҏbg+B{iYDu+h"Đ)C0 ƒ?9U^+kw gn( Xg1B ٛiQ}քzt,xOJk_uC<~;عXܞhn{@IxBWo k`%VF{uZg3[y?Ġ.B#Dup؈%oF!SUxĿf)5 >H܎\? qC{4ɂl.9 ->I_DOtoa2y>eo5`otpoHJiqeSyՎ;fG]_.>{b/ܽm8~2cld9ti+NGΝIe~JX,MG{UU}nhj/^޿bi?گg>׬5pn M=6ČNDKU>or t:*QbVaڃ9}`t}q]PK͐TueTaE6KW>#Kڹ/<\j% Ȩw3#ryV huu >N,Yɡ=%rϛ_v@XKi_!\U,Q*y'g^W)YbW(2N^+O sHߗuЁ K?H}* R+].;{SϲZ,_ϳD7se?/q1jFp Õ

关于春节的习俗 英语和汉语都要有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关于春节的习俗 英语和汉语都要有
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关于春节的习俗 英语和汉语都要有如果好,我会追加分的.
What would you do in Spring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like Christmas Day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Children like it very much because they can have delicious things to eat,pretty clothes to wear and many nice things to play with.When Spring Festival comes,people away from their hometowns usually come back and spend it with their families.People mainly do two things during the festival.One is eating,and the other is playing.They usually buy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and make different kinds of delicious dishes,and play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spirit of setting things straight,all account books should be balanced,debts paid off,and houses cleaned before New Year’s Day.Then houses,businesses,and streets are decked and draped with banners,flowers,and scrolls of vivid red,a traditionally lucky and demon-dispelling hue.People exchange red-wrapped gifts,most commonly the hong bao-cash enclosed in a compact red paper packet-and offer their friends propitious edibles such as red dates (whose Chinese name,hong zao,sounds like the words for “prosperity comes soon”) and tangerines ( whose Cantonese pronunciation,kat,sounds like that of the word for “lucky”).
春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中国盛大的节日.孩子们非常喜欢春节的到来,因为每逢春节,孩子们就会有美味的佳肴,漂亮的衣服,和心仪的玩具.春节期间,无论身在何方的人们都会回到“老家”同家人度过.在这种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往往做两件事,一是吃好,二是玩好.人们采购各种各样的食物,做着各式各样的美味,用不同方式尽情娱乐.
人们清理房子,结清上年的债务,为了让所有的事情步入正轨,来迎接新的一年.房屋、商店、街道挂上了横幅、种上了鲜花、飘摆着生气勃勃的红色彩带,(红色在中国代表一种喜运与除魔的颜色.人们互送红色包裹的礼物,最普通的是“红包”(将钱装在红色纸袋里),也有人送朋友特殊的食物,如红枣(中文名字“红枣”,意为“红到”)和橘子(它在粤语的发音“kat”音似“福运”).

祭灶
漫画《祭灶上天》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

全部展开

祭灶
漫画《祭灶上天》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2]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漫画《扫舍去尘》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漫画《推磨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4]

腊月二十六

漫画《杀猪割年肉》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5]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漫画《宰鸡赶大集》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6]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漫画《贴桃符》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7]

腊月二十九

祭祖
漫画《上供请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9]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10]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11]

正月初三

收起

吃饺子、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