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是不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44:49
安史是不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x}R+IyK{Ԯ6+86BWt$!.w SO g-T*aSgӱ3aP*2ï=<_7ϛʃݿ[JQ4pß¾>r_]5VLϳ:bߛjY1sq{1Jթ)ͬw/M7xMX63}йw`vC!D~?6m ۓ [ϓ ws1yvx{EdWpl7I~5ь/k=N0b1[Ln~2c)7Si72nse-SJFÌ~_-&g ݚI߾6=cޛV1$f5~'+>Lwl]vkl>l _-fBޛtLټ\ڗWn1ڽq:|kɺ"Md@Hv֛$ ]\l}ѯDdArFzE?,&]S)pNs-Ј^zy,7I5Y>ا06nxW.~1Y+бhOb1"^_e3Ho]c A L zMՌy'fM>zW}nxcgI1|/ԅws]nB_pI٫M~1:tlT΂nxv̼d^Sh3 ﯙVkܳw<4~4vLfZ)kuTl3mdLֻ^৫C7oJC JxM5yNۺO&Pȉށ'vbݠYrLjJ}#88&٠vnr5cfC WKpE՜Fk6~DOoтbzʼmQݫLk0XJ.ƭͽEԱuvJ&}ͦv֔m0Q~(1o"7)6sn * i1A.l`PLAf4?2T͏ v0 #^ ]ڬ\ڻHwwx*rs[?O93/\oFM1^F3D @ ]:Tu Kr(A Xp2?\ػpJ-rk1=Mn3i s|曯ޮEG )gƄ Dj{3U2={Ywn]"ڼz'3 jT5ʼJ(NywKĬ0tu#6:#Zܶ}Mwk1cɥ4klw:uҔ fI课~4Nʚ;;$_Egw"=w8!k`` d~rjhj a1?Y#ԼXFpt*GE?V37\-!5u1b RK욆Z{^ 7FwӶBDY"CNhXyFjz2 x;&w@65bٕ(B2&sI#͈4`Ō.L7ṃnTn1J MR:՛4R23=( ˏm A`a~aOCȉE# ``8 Y3fFNtG\a ([?elBV Dgx? ҭrT| C`!`wo($-\:6i[ ("_.#ACkrH8QtNtF! u\4WOr/G `X50b!f 0TfN@' l##j^?<1M6c:Y 8QAYV}u)= n!n&H8{ƍ&.@>xnWo~YLwaaF’$?9lNLmc5jRKM:p7\'DaB(sJM5 CIMc[9ݪ$p4<xp7o!>luv38riӶƏDL8Lc^ `ϛ\70u ₊$t[0CN8" (D"cL̎_\т*lml*H9w7i佀GM}{iK* /s İ7e#W7cLԷ2{:פ3H tOWpD/szqx=Gb$VJ;ơp$Lo/mMiN#O Q$Al/!?wW8SyYS]+TKzPQh`&\o"ܺQfUCǔS2@RLE~<O, n)d~¶N g%Z1PY 'I6hDlb6D q]6!{Qe=Vܯ7!-I0=` - ;g L*OU|N<3a:#3Enm"ɤ*[tY=U5_ b*(8H3&IFÒ((n.3E-Ӈ Kb_bP'` }mP\ &L{'T B٣pZh vpf512ݩ_[ԛƑvA0W4{Ck\[4^-?pQvX9H$Hb< vfs ap6yϧR>{_ /sjl7 sK|i78[X_9f&߿ ›T%5*zdhtlOj& pL{$IuDnM* Ob?ZLȯ!=Qˉ[-!({W Q=qBOQ Nn]ߕܞ_yI1syh)rqE}2,o7WhM2/»ʳn83е;HG|+2 7f:|yV _8EՌLy.`Iݧ u'8(IHG9l)R5!lFۅc0ݗQ{ٷm:࿙&m" ^v@ E䎤 Y`vIܴo7Ar &D,K# W rPdt_H+v*l'S,q%*3Kz[|6b \cƏΞll{R~!#Zt]P-B0k<_6Q-^ U2HKl!4]r!mGLu:OUD&691O= wT`/pj5G8id apNY:="lh=x\0j``lQQ3$M?ʖWkKDutjuOVI{\Z`zhE բTL' C6YB >T c|Sju$ G+sա# ?3zi(Gkx$G.Z(l|"gC!9YX Sxy +C/<2,>sw}_D[ fC݃`douaLL󢨆j.vju`&Srر/Q0e,CCAIl`雖"|uhF)_Go/kу$albm<̟]n]n]n]n]n]nܖ uuuuuuuuuu{~{=wJ45϶϶϶϶o{ϾϾϾϾ}ol|km Ͽj&>/ (V(C|\EG.*j4~+'H, lź .aRk戺mm]?PI^vKT^aYҔ.m2Ŵ*Z;j4spbKy-a@"[ӺbcSa4+* ;u Rh^WRzK KjyzeÒk P%X; x}7Ӫɋ>X(n* q PAv%Ŵ!JJK9,"jp *9A.sKMJ#b-FQ[HM7$bi 2Xe *63gBtWu^-,փ,~$-!Y<(&y䇄mZzV=p`V"r@0&.h3 4'R}+&Y' yQbᛱ <~t [pʇkfLPjI aooR@*_?E˟ǿ-Xȇڀn] h _Z1Gb}:6M29?Z$,I=yf I№69; eu^Va?/Fײ3ࠃݒW<[SZ|UV>/ 'sQ(! c$dceTꝬFR.;;?G>jo?H[-;n Aǿ1 H(G晴?e~+1ϗHaX""TOeiT[Jf6{~{žBD { :29SNQx=JI:o% }YS:ɩ:sIsZET[DTpb<3@ykl3%gGb`&&XB m'۟^ڥWÖ́ѳ(1iKE(D4Bdw-coRƜKk MQ5wFxM28x롛*1\$|ʭ7A[SJ#蕳K#kFy_TMp9~QIhJْ=Tˢe^OBFKGa4,Լ Ky# Gf_v+7mf!& @,4Ty@g1uKrzyjFEl+6ͼ]gG.J\x)f=Qحiw,mwY DhC]88^ԫg˩w% &sr^K[> t|;=xϠ3##$f )yؤ`ނ! /4%I6yH[M Ia[uxحi~;83HԙxY%ɈeyQ]۳FJC$ށCgb?)y_+?w]izSء H+;Qs9c$pU nTdrNz ƴ;T@FfYٰMwʰf1ufk npMkipF : #JsELC gr0,IK)*haL ]""~+ }+F`R},:ITL|TCA0:ÄBIYf1n[a K V%xmYTfNO? կr]%E#ͨ@Ӣ/ڦ۷(niuaK1Z/ziתaD3E^Yr #'x}^L I/YAɦ 0Gw,b‘}X ?(!Z^T7-,1Kn2 5AD];!ra9~ёg3@01F#"بD$ч߈*i|4R]Si>NBxc9WD1>THXz;M/D)gJCR,ֿYl!dUH;$/ K6툍B` o7!xMAl.kۧH[6~`|$t?['E Gs{TUnwq5Vsȓmz?TE,6SQ|?9t:?8Bv1q* 5'dLCׯ_%4Ycv8fLؔRQt;`!b: gNTxOT=B|i_L ']R[4x9wo6ф<=mfmC(njUW60#P𡷕[lʒBIeTD+-w]P窝=߫_;&;a{",ő#ƅ`Կ4J

安史是不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安史是不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安史是不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应该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不过安史之乱后,中国的国势也一落千丈了.请楼主仔细看一下安史之乱的史料就清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陈玄礼
* 郭子仪
* 李光弼
* 许远
* 张巡
* 颜杲卿
* 鲁灵
* 张介然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经过│
└———————┘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安史之乱
中国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叛乱经过...

全部展开

安史之乱
中国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叛乱经过 安禄山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 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响应。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10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成都。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叛军将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长安失陷后,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步骑5万自河北至灵武 ,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而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又策划消灭他。事泄,史思明遂反,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

收起

肯定不是

应该算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开始不复存在,这对以后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转点.中国上期以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只存在名义上的分合了.从公元纪年开始一直到唐朝,太宗算是最杰出的皇帝,实现了中国的一统.安史之乱后的800年间,中国版图再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统

也许

不是,不过安史之乱使中国南方的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此由盛而衰。

历史学的角度讲没有决定意义

是.! 唐朝就是因为安史之乱而渐渐衰亡的

不是
历史的转折,从整体看,应从性质考虑,从某一时期看,应从分裂到一统的角度分析,综合来讲,我们以史书明确记载的国家性质上区分。
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奴隶社会改变为封建社会,为一次转折;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质上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其政策、制度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社会,这也算一次转折;还有就是公元1...

全部展开

不是
历史的转折,从整体看,应从性质考虑,从某一时期看,应从分裂到一统的角度分析,综合来讲,我们以史书明确记载的国家性质上区分。
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奴隶社会改变为封建社会,为一次转折;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质上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其政策、制度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社会,这也算一次转折;还有就是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建立,也算是一次转折。
安史之乱,只可以算是唐朝一朝历史的转折,安史之乱对当时的唐王朝打击极大,使唐朝由盛转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