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6:04:02
英语翻译
x|Yo*Y_9͒RKwnrUVKo`l 6g3dGOv敺J^÷͟g?:b__w+B=N;"ߘNɭ?zﱚ\}7܏g9/'W~o~?2n-E=g9hdgX6~)U1'[{K@|JeC@$Sla0{!NwM?]?Dz~w-G!+hxC)kt6r1}vKrMX.|vGxbX//%]ĕ?`CXt»Uf9KfQ)IR ;341[tw.?`dәa45YrB=KPS  La+49q4ӫo&9f* 4K5t)qbu{\gJ?|>񢜮{:Ir d^XBӺf%}q:3g((V6MN^,ی; pxr~BU_8+?[1I-v8;/f[a0wk)ђ,NqPߺ|S)M8ɹ(3Nm 1D: -W{ݘ9xqw:Ԕ W51M/ZtZsXbp iqDicB$a#AWXOOVOrqMh9!Wo4a N:D/=Oyn9a8z6ں[5-tVE >r/b7 u4ɼ̌_zY*G*Qse+ '3J:*3ɶDuGV\{^, 0X]ZyYU(4XJC: S:kƁ(ueMf gY|'RSY9ucR_0}ۛ5MUPCX~ܶ^u@(0ށ#>i{&Sivޡ6ʋ߹rwI|հnbN[0@oN*mSMnZ,"oⲜc)1؈Ksrfѐ̨&M}\\ȋ׆#S&`w+齨–˩;. *VsFEO%1xW/~y!3َ+ t#?GF!XUօ)Uݵ>=}|a@eY-GN"ɓ؂N`-7h3Yo9o&-8^x061&vp,0xkZ8rJo*Mhi8fXFMeAWN\tMrpTo ~r{2}G0rvo7G=>YC\q;U~c$8C*'.imR>MNe%T9oƱ.QE`˱+sG 4rsCHGtǟXw߈(&M6jTϭ'aT{@|唉QlV߾U1r!2V{@2|@^PGb<&*oq%Db߁.Y$NSꗟ@!Yă/q"hLAS0*2%7/,Gǽ\>K_=H^Yw?Q|8@pE|44y7Lx,?c'#oq8^!?y@[NT8fpj)Ɩ~ fi{#̴dO'(ūAI93ScA +?Fg 맗iyB6Z_-~SށSvazR;Fˮ~KC &ԑ4_ɴ\BJowi^}-G5S*HR,<. n3h2Iȝr 7k# n^zevE/{btyor|lK_ITRY=- 2nà-)͟' ņD {iIϛT#$6,vMIWWc0La[h`uPGZ%o&8,vopO~jQ&CuorJҠ W B(3pwnyJG_ 8d+ -ұDnt՜DA;5%ϲD VƲ> q6/ۄ0RaV5e 0}(_׿4{4XJWw5 l&;VkU'{GōPbcopĢ5>a?nQJ/!Q$hW̤op58j7l5F=@ZGB{lʼ7= bk/:_gdy܊Jsu2dPFr-A#fw&F?nC8BV|l:j(,Wh4 2:5AĩREZbɳ&/j#$h61ȋ`O11:&#atv` ᗩZ^6¤L*NDPSH(aRVUbyYـ6?hȯ5UD>z}smN㈱ɇw^A"F_%#`Mt.ӗIn=6Ia#fXLvaҷ^ E n/DžP5 cX#d Fv{>'dњo~uԆٳ밎nŲubygي#\±# I1E!dq(9Z&0rsDk\O^jEʦLJp(ĐOG߻gɢuylph#P,4/@|Ao6MS]Xv}SB{X_I>Zdϱa h93_mY;^;&dl(N`Q~,e=X#qgN<* K3^fvDȗw-n}>ڰYL|^u$Af*LanӔI2RD nL@;$Cyj#tWS*nth-H_qBJ۩83LuuV2Zՙ6tQś20 xBvQ@&\Ea2븣$ĕylb+헮7GYY]doڤ^bs^]D%Sg&ESsrac<=*73rx:|M,&_;ODxTwvlمPp&X`R_W6;⦏sZl)'% ]~AQm " -1[iqʍe{T;4C8~a^wevE=2}+ D g "ro C-̦ [ASeSiqpǚOۣtoE 춎%[PAŚ5B/U%EKA6Ncs@b^=z< nz!Qh"1~t F+,Vb ڀ}iB #-._wߴ$H9 B) SbemMSY;Aj*\;I 7 k}g ]ZU~jV?1 ި;v&_1{5Qb8czu7oVzV^NO8 aVgxDIY=fF w 1kʭƋwkp❅]Zgl}IX*7BЯYr$bߎ21 <~`"aQqhʟ.RÂ3Lipb2tAEJD>s P_Au ff31fJ&B-уl(%|\@0QAN&'NWJXtl6WZ(ɥV[(QjOYHZ\~ylsЂig3Kܧ0NT25-՚Ԩ}}&%YPYp89 <L3tTo}]S%"qE$4 |0p!U4(71+]ʌA13|I糒[f/ L׉e"zZ.$SCm[*nau=[]r QMyP~L'a֎C``o,QFu r-~Ør6oJe t¾PN/x2#m]JZ" _ǤZZ2_G+ Lz-lЀAZ4*zIX[!94l%2_1 6C4"qT66*N+֟PTYs#^kq]qB 4o@ 1&{ڽ="ySʏ$_;ouNR֡"Ut p1S8q%HKvi|/JL`K`Znѓy]ſ8bdp]>e\aÃg|EPe czG6^xBpɤnS}1cgm34Ϛv{ +M|g7EUjW\ R*!HR4nFmh3ޢeJ4x߫)!SkJ䦅sYՓЪhnTi6zfT9L]iX",%IMpD>G0e'wn;2Ѻ8h"y)4w ,f$QPiW+xe99cJBu>̒^J0EE<1O]\.Fk_c&-77,B/ys3c{B-q^J2 ı!VS:cb~tcRL7GE FM\ෝKo7P[?|ݹa_n 00K6ˤ jw,NWeJ!#U Hb:Q# vIik#bqUSQx\-^lU%Gڎ_U݇'wVᣖĺT$ݝ51Tn@~@8R ;A9sEˬ%3ɑ9ω X֗z\2+hݝuA+Uey: 6GCΦxC5b {Ye1}{^y\/ͣU LU"d5N&󗑍| ]M Yc*=#@꾽Z,W岎'~o.#`v 63"<~ښVz^YLͽ1蕚p;8" h^(d[Gt ׁy f,X}@,PqF"M(_0ΟA~-)RHŸ%f{mz8c -5Is6̰m 0^m ?ր܀[%y3ǼygI 6z+)#Y+^y}H@ Gk\ܬԺ0M@J2a'eX^F7/wWex$ϲp[2Xz4b*)٭áIs2Nx?t!լjofvd{c8Flr4밒mt GӒHx0v/Di!R`cm@ēi7d Y ,&k )eZl4Lj y(r1-d)gsba ̝C$Ľ]db_ q;ٚzشg xj\;hֽHr>O)0P%mxD剄JM"ns"^=TNlLl|\7DE.܂߽y t9Oɹa{s&Gݷ R* co ED+WT6jb,2O浘$eDW7XU]OU}dCJ5c}`F-v jlMQ'TAlZΪY3s)qT~oO-mIެ+אL2L!eo[]PZ#5~L VgzYAU+԰r(pG yD3w.9 /Kfa.1@e嶱i5t\Uv{jgS'|gT{<~ɻ} ӫgSf%T8/1CcIcS¦A`+!H %7 r6dG>'%~M fǍݸFHv8#G_&!|@Ik}_UGǃa"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