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9:25:1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如题
x}rIrTԕVOmVom >V6 $nZ"Eb#/~a.3Y&~..o^}|~h:`*j#*l'JNb+iәyZ]o:~37]q}^57L|Ɣ+IcI?p2*[p,Gۗqq}u_c6zң)oU}d"-3X0k6(P^?6iYߗeJ&eV95Vi\Exoӹ4j jlƢ-5S~¶ <.Zٔ_}fxmQ=Ӯ{騚ʼnhە~]cR0VTuJ9 -Ut\v\D3wLm,T<:&|v,O4Oc@F.OUD\$˖eۃ܁t& ,GK $u'=X%#xzr?10;Q_MF?Žp|nM}7\+:B~{ي*#ɘ<-jJ]i?G,O f^FŴ,(,;˖Ea+*ׅ~rۼ[!_qʧ,\ OFŜpl\M$ύ_r{C9J0Zv4`b2ޛRR_+Wnwn?g?ojgOM;'b`ͼ{BhVI'aZ0"ꅽ}6ؾA;}$ \{_KB(ۛlքMq=[XIz;V$wY$LAbmH^}Xi{m :Ȑn&'Dz<{!rd$aJ@&ۡ7\83(@Baɺ(!Ȋ9'ru?  X޽4[fss~~tƍ Cx/׺=؉;]RJU\FȅV(HF_$-%RiqNf?5 N[ѹ.Xdhf;o+͇Gì\Jn\h×W,zfn3ې&h~ޔf Ŝ7N <<1DZ'3}bF6}SV 3PLpW5YH!bG^ 0ܖwJ`J\mCbdޢG{' ả+(:A1^#wLF`F('3>U:i6EIX)G"5eb@| c m(wk - m`yd[q^f#/\a-narI&lmcUCm=x-1xe>Duڇ0ocތEM$:dДYC䔔fgf Ƒ2ҦOM~t>52ڳR5R(v8z*VwZB0*ŵJSa \)QDz mT8ȭ9w]o3te0Iƿ>PU -7,Bc@ 8Ę<J%NNmKnf^{1r2~X If>٪8'aACMhܿQWk+I(ׄI^W/ 1LT7(@A0u0 OA秤sT<žz)^Z,[E~ Poqx/LvgYZ/ 8w=e"倫0I.(qlTe⹧A?lq| OA0c(!KRV߉Yfýk}%}3_+-Y_3-o\#ē'?Lژ#:Z+R,L/Ry@<.,OsT!tm`2yc _˟V`9ӽM0Ig_Yň @7lCT4w'w)^ޜ16%SQɚa'Eѧ-3"u9pʎ.`"x7McqKp 4ܒ u(!L.pdb=}ϱ@OîHvӢŖp8J~(4:pARd-$U "%'=}qVa4t7~s=HZPV:$wD:B{km)i`7}j_d}8eN|{m-^8l<~]f&fj1y r]?br{'/~y `i\cϤǚ(ͳr b #w:m|=^!GRC LbE^^-Tqt elMA:"[E>*tn#y-GF!. %ǨʤU;$g̨z?>[h5[XL$+P)G~1W3fI3 UZQӓfXɟ3Na ΟiCV>2mCNH]O[ײ&J9OSF Ó%m忥Ne 9~(45EbEW-tUXJ 5 UѰ%mas,#4$1\[ FBf&=s PVerd󎈝Ѭ^1N|i̒N58:s-D~pa@sS:7b.23YZ'=z3ҷK)~$ c[Xw&\δ7uΧ2(n82 X!p,1Ys;c IY!dfc+sKa,c̺8 h<|/_EV[bEÀ'gA0hV/W j ^V9(4KhcNoO^MrSEQ5Oڡ/gs"P=bdhLpr<<(YdIQ1Gvp%wÁ(m ZRk]lQ噡wU jIrC1PVKI!^k_G#09kr^W9+JScܴ0$,β+ K]&"{9`4՝Ăn#JXN!&pDN ,[x24f x g ubr g@ !+zWjTdU?vձW>7eAE**[?[ E7׿t Y_#-:%s0%l<}yZ$-‰!pD+ρA2hh4vXfS&5$CFdhB$v;:aW{)VW;k{7 ϦDED2. mwtP0b+(ҰWu1QwTsDjo P4 VP7PqWhI!%b=2aVVItdNýZ .AደD6R2! ~l ~L{(S]r* 2hN~D )} /ub]JUSW򯌒/$ݝ}VZfipEm1lJRX WT҉شbe֕$g3d$SēK鳙i?I\v``r&o hICIB|~ .TwY&fERRW\R7s,hv$٥ b|\LCx=gX7-Ql]tȾwNZO*k7Q8>TsZ˕M dê1U)Zk_Di4A!v ey>L[0,ϘFEiOI2-tWn7iII`AiC`Z.>Z$=3ڦCCCy\v+|#0@l$KPFMᕋzSiQW|Af[) X B*v|)G=X])MVRH'Y7w|c8H[w0A1M(\MO?}짗ϮŤUYcEgEҾCFpPĞ=Cۆbʑ2iL~zaXJ9X(Y<5-WqY!'DJX`hR[o(7gIBn[޵{%S[sPܺAm @2uj+,|ًl VDtИ"^~/ 1"Bjhy+X?E\hɊ}+6рy-NxJ=WI7ꖯ%Mfc;9ځ TG0*L @N;k\,Vv?*5+^& كvޤ~Smxx@(82 ;ej*%.!C.g2ZguzAw{hcԢ)GLA8}ڟ`k+ooir e7Ţ Y$'<`7apd?4f;1Ҝ o#J^Z&`(`1FVGGEɿ|D6Nǔ};tU` ;dyZɴM6`T{c^DZP Z X]{uY4sEZcӤo(A' 7t%_[1`0zq;x+Kq'5,2<+8dx| _§w~pObZЧ6 6niqA7$mYh l=]d1:˩~'"2 JC!m4X V8Z.ZNj @k3a`nhk|nOQnZVu A/u9G=-z=n*^m88<S| VyWcuQ)m36 Jӫ /ut0@~|xԱLVS".a،vZ#tA;:s xe. W Q;', V=_o-*p@SÙ5l..l|XnxR>@6<LAl3ǖj[gp>ϲ* zy-\ZeNw ai3`?7`J?{G6cAeKn/('Q:)!AQl91ϡ (>@5.| : LspX2=2Zh֌&B}XKqW0VhX&=D\ bݔ 9tcS=8cUw;4F8z@b_2PP)(pqצte-xVk[8Sy;HrQޥ0ZXjH,Mʡtbp^g<]j!@ɃZM^G FTg7ZKN#{< -I=LJ w4XSڽFqk:)!=[r^|y σ]<:DTfrv#qXRh.[(,LZKEӍ:yoƼQ[CUè,4l@Yh-c`ZO-v$Sd% -Rx\/4P8oҞZt|RBD58wCan^[%.-I0j>6{Yk>=;~d 48ݔTWQMFS`6zI :;&On)9W5ͧ8Y Mź"stEV<@e|)Ϣzθs)llZ8Tp^7;Xt_4ƸPI;*9~ 6- q Wyp°aVK,SX3^OΚ$Z3Srub {=E4>g'}thG7 (녃n 73Zʈo58e,, KB;81*ƈhQؐm>'eE |7 =2"MF~[2nb?OnZ&#x OSR3fh7؇v0׹ς5A5TpU &!1 + YH`$ Ԇa Ӳ[3zvWb1xuS>Cx>idI\!Ob(Ӭ#/ \E lVE=ԓGM^ w>MyѮpJq7y\ӡ gy8xwͣpZBq rtm5raÚYX>^^ZD`y 5\i]!Ŝ ԎSZ&zYxي. Y, ATgj$`Z-Vs$n+- +ã5\e?vCO4>Cc<1vdg :KGn Áէ4?"eן!&̴q}'V(xL5>@ܬL?LSz>֚BBցO04hpt^}Y!pxZu=ʲn#[fmFG]i@U[W([ۧ.$XۊPoqgC*fˢ}|ikRU<.hKEѾbCY1҈b##ÚNЋjØS֏}j]5ƐEaggHrK88ۉMHW_[rgW}:G] Px;D$aF٫Ln] |o%LעξNry! |Ԛ1Jg<$xʕ ?u`^jO2,L5mxjBlo7pOƿ8:ll*M0 h){V";PjŲ!_hBi"Up)oV>3n6?IйynblZNtVBUnILU^Ó0],Vd&mˁ\/^ JJIXdg[5қ2YDaۣ3``A鎚+JF݁ns,3 l~=~gq:Z C^.'lUwP>DU6UMK~zREƪ1m20Hte^3=bQaqt#0T Ou⪣bwrlD9G7 9@D KDāQ ş[ DṦ\ʍ0'l.Dviɇ ŕXΘ؏:|=<졺8`UpB;.d\k5g x%@ܩ |anmQtږkhٿcn?Hع~tCRYy$M} vt' XL1y@KpFÒgeD*NY^-ozTߝ5Y@z\FCsjS69hL08fI#j@n_*iqA >=1L)=P1oo{ s~D)NG|Vֲ $?Zk=sLnCHn᏷h+)՘X@=L:H'ϟ?8o?mg!q˥Z41:0#Ll@ZJVhO.SgtifAbChrჃwj/x':X{hѸA%xR5#OPN=SYڋ,+}\?G3)zltyt.񔁄u.[zk>U6P4[!"xeyy/f׆jݹآ+MVjvB=jQOo/~' c V9~=x| ވ퐏dgS갗(P->m=y={{6dC pQr1$MbkҴGhvk j۲QJaX. BJ]TڵyIɼ-{ x_?v X pZ\sIq_v(Ԋؗ-~o Ȣ;`a%Y+G~qh|d[?Ο]Zin;r!/yRԏ}c( 0j>llVmˉ. ON#LvbУoE8#_$9u|ou)NM RnT J kf6lF=-Q3A7FU=G׊1/g?it՘/PudC߃b* Dg P=ց_Cýig͊aKvGJ9e[R5n~m5kj=L} i"[l_aOɾ PW:qLOb sciŴ=+R( ed Oǣm}w#>\fNBP6t&.6~?8v xқf<&v:ialq(Hdb`w'ҋ BE 0t4xъLqӎޤ!d#oOB5A՗q^2cn_ve_)~ c hi~d?ȭڃЁAïz8/KjVϱAQ-rY?ԃq7ݙ4pW $ϟ/|mPۭ_ǞgTZ->=:]SWqہBpc'"))C)mѢցw z K"E+|6tP!+{@ZQs}=!cœ) xx$L)<+1*~<dhԍ᭴@BPZa/oF < T>7z#zSǮ#:Fɪ:iwGFp) o>fqN$$?`G8;|9=GH%wiAɞdm7[rB,KHm ;tORi=k| yCvǜn8k.I,a-R|̗wL$m?46#O_\??1 M.};=?yOgxZQr#Xͯvdt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如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如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如题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府的宗旨.
第三,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过去,我国曾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所以,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从实际出发的,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全部展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府的宗旨。
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去制定中长期国家经济计划时只重视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偏差,而是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战略的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第三,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过去,我国曾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所以,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从实际出发的,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来说,肯定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宏伟目标。我们用一百年时间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几百年走完的历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现在还不能吹牛,只有到了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收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部展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
3.“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三步走”战略构想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9-1982年党的12大,提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即从1980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第一步1990年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从90年代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阶段:1982到1987年党的13大,确立了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3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第三阶段:1987到1997年党的15大,又对三步走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作了具体规划。
“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具体内容
“三步走”⑴1981-1990 温饱、GNP一番;⑵91-2000 小康、GNP再翻一番;⑶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涵义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更高水平: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开放的经济体制。
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三,解决不平衡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世纪头20年的意义: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⑴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⑵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⑶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⑷社会协调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⑴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⑵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⑶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
⑷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100百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在两百年走完的路。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概念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比例和联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主要任务
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关键。
3.产业结构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和联系。
4.产业结构的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⑴农业(农、林、牧、渔);⑵工业和建筑业;⑶除了1、2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分类的依据: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界;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其余的都归属于第三产业,各国分类略有不同。
5.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逐步地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过程。生产力越发达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越少。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升级。
7.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或者说应遵循的指导方针是: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的目标:开放的市场体系;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相互配套第三产业格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新世纪的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的意义:
区域经济说到底是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我国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各地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处理好可以使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2.改革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⑴政策目标: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冷战和备战的需要,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
⑵主要政策手段:沿海发达地区上缴高比例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布局向中西部倾斜。
⑶存在的问题:老工业基地的不到资金注入、地区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资金回报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低下。
3.改革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过程
沿海先发展政策:⑴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倾斜;⑵率先开放;⑶放权让利等。
中西部发展政策:⑴优先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⑵财政支持;⑶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⑷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⑸扶贫力度,开发型扶贫。
4.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
两个大局的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3卷277-278页)
5.处理区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6.关于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面向新世纪1999年3月江泽民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摆到突出位置。9月党的15届6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原则
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⑵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⑶在充分调动西部自身的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等,有目标、分阶段推进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⑷全面加快西部开发,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统筹规划。
西部大开发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要注意牢牢把握好两条:一是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必须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
⑴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倾斜。⑵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加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⑶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支持。⑷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⑸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⑹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
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面积71%,人口28.6%,GDP17.1%。需求拉动。
⑵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⑶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50多个少数民族,陆地边境85%。贫困人口比例高,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⑷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将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将有力地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动全国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和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把这个战略决策实施好,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逐步达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决策,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
16大报告确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⑴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⑵以西部为契机,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把中部潜在市场优势转化为显示市场优势。“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在全国经济中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10多亿人提供粮食;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提供出口商品、劳动力。
农业是否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整个农村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加强将很难支撑其他各部门的发展。
2.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把农业放在首位。三农关系国民经济全局,不能因为农产品供给充足就放松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差。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调整结构、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全面发展,实行城乡统筹解决的方针。
3.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⑴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⑵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⑷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
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适合国情的多样化道路。
既要重视大中城市,也要重视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增加实现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初期—计划经济—数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效益和效率实现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质量—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⑴持续经济发展需要充分远材料和能源的支持,我国资源的有限性不容大量浪费。
⑵粗放型经济增长已经带来如加工工业大量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等。
⑶当前国际间竞争实质上是质量效益效率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主要目的—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主要手段—以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主要途径—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更新改造挖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一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微观基础;二是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主要支柱;三是形成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利杠杆;四是形成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重要手段。
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概念
经济效益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
2.提高经济效益意义
可以缓解人口多资源资金短缺的矛盾;能有效地增加供给,满足需要;加速工业化现代化,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以满足人民生活为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符合节约劳动时间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实现了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考察。
4.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比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部门、地区、再生产各环节的数量对比关系;速度是经济规模扩张的快慢;效益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第三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1988年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在当代生产力系统或广义生产力系统中,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物形态的要素,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形态的要素。在生产力大系统及诸因素中占据战略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科技。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
⑴提高全民科教意识。⑵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总的方针是: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实现突破。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⑷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人们对传统的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两者可以统一和相互促进。适当的人口增长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环境的保护,可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有利于开发与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矛盾的。过多的人口增长、滥用资源破坏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或错误方向,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不利于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b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因素。
c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有全球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⑴人口—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过少,经济发展因为劳动力的缺少受到影响,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负担加大,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⑵资源—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城市规划;国土整治;防止沙漠化;
⑶环境—环境对经济的增长、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类的生存发展。加大环保的力度,环保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趋势的控制。
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几十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情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要力争在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4亿,2020年15亿,本世纪中叶16亿以内。
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32%,各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又由于科技水平低,资源有效利用律低,浪费严重。例如,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打发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
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多年来过度开发,科技落后和环保投入的不足,使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⑵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
⑶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⑷强化城乡污染治理;
⑸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
⑹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节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有: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人与杜会相互协调发展;实行公正与效率、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6•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发展过程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度结合起来,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 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