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5:42:10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前七次课程改革简述
第一次
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
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
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
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
1992-2000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