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人的聪明和智商是否包含于佛教中所讲的智慧?即众生所谓的智商和聪明才智实际上是般若智慧所生,由如来藏所生?智商和聪明才智能不能算是佛性的一部分显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2:26:39
通常所说人的聪明和智商是否包含于佛教中所讲的智慧?即众生所谓的智商和聪明才智实际上是般若智慧所生,由如来藏所生?智商和聪明才智能不能算是佛性的一部分显现?
xZn+Iv 6ܛB Q  r28()QML"%$ПR_9qIW =ed7=͟ +5|]g]+U IUyq%wUg.ڣNvTq./jS@ $#lo2NsϼG/Puuۿ(˫Oi{F.tvxT,{_ьt_o'[v3t.lw]`;Ϩ k~AoY [UM`WxЍ,&Z693YE"o0"T@ 9?Ȩ@ZӒ>0WH*fm'K?S5VAůc7Ck?eyg].y {};?]ݫe:1o6m{]?iiҝxӘ8wĊ{3o8@%Exw1N*[N]i>wY> U]Pv<`*&C _a|嘾~t7ZzG,r',Ž-U'mֹ]c?ɾd(%;iѻaOx={gѱCIcin y =[PU)G39k=fҫ¾rI+k4adbruaJXj2ELxF4F}@GB..c my,a~V'W&P%y b_0qnQoTiEe9 lz(ƒ\XX/>+sGy0Ԍ20I#_G7U(}ҹ5=B;(~sjp:v>k7  Е4Tr*8z[z'M&f]^'ꁶ[f2GD??%<<(AY\s*X*Z_ eo+ 7>!>UC:ђEi6J 'm0RgE0yB2#!T(dyRtF~/`UCই*Ǹyaa\Ŷ|oྶfnEI9 Y`HǼQ(^LZLUU~Asm7D=h< nx8ok /ՖIDD;Iol)k9]o i› )u{a%8zcLE=4#ׅFn0I0ٯ%h S4CWgVM}^yXE k}>Dp~z*vW[-`1:գ/;nM) Dfdc~1MfUyZ[4c!dgd%|g RCzNH!ž-?ѐЅp3Ec+K2VYÍ':m]DP'UM n S|Rwse=1ZmQ7K=y ሹ$_Fe2>sۉ'>sFX@pG5y==9.GoLpx6f.aRcy#i6.-WtbIă#R`7n8 oi$★ <볠fQw.ZKPC|7bu2tkR)XzH"VM?+rȢ$ӃՁ QgbykFb+2/:~^N N2b}5os0[\d^&)-TWΞ+, z!1ii.mh($\ B+A%nlhjTOZ& ?' W5HY&v(A[(gk8nyQ{Lo$tjt5--q͔އ-(%OY9}Mv7o9Wce[PKoݩ /SnL1Ds9=? jy3/t <#g3^rϓ\Gf `Z)zz3M~0e ՅZ|YU-#ᅟy fY2GA[M{L|}*BEm{uR΀ty=TfčZyW ar"= rC#Dw0il l8t}(y6_T\_TY.ȬWc` \QE9Tāk+=;G1z ߹=Fj[f4#&P#)08! v'GhX$E91ƃg?n1Z W6/BR<.n2qJ%|r[epۇMW&::CQ1f^z-K8 ݇ l8ؤE\Vy;hݾ]hpfDԼ vֳ)< wyOH~yQ4pjxu< *U^ALܝ%0`CLCT博<&xb 2w_p4#f^vFlQ6 4UǨϝ$;i.y`P{XG. &kh ݗH;f7YL_:z~Kj9| evN76Yc6Gi%#" k \W| ϹW+9eUnkXK3j.rjx |k&m`{G2,πlO$ȏMʠۘ42\ۖmgK>L6|.6/n_VnjQ7U>SRE/ԇ{\au+\UiD EG1P`R^l¯)&YF~1Bɐ03 \7#>>#Y_IL-=M(%֟y.S7C}տ凨 'q

通常所说人的聪明和智商是否包含于佛教中所讲的智慧?即众生所谓的智商和聪明才智实际上是般若智慧所生,由如来藏所生?智商和聪明才智能不能算是佛性的一部分显现?
通常所说人的聪明和智商是否包含于佛教中所讲的智慧?
即众生所谓的智商和聪明才智实际上是般若智慧所生,由如来藏所生?智商和聪明才智能不能算是佛性的一部分显现?

通常所说人的聪明和智商是否包含于佛教中所讲的智慧?即众生所谓的智商和聪明才智实际上是般若智慧所生,由如来藏所生?智商和聪明才智能不能算是佛性的一部分显现?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无可回避的.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讨论佛教的聪明观,而要讨论佛教的智慧观呢?这就不能不谈到智慧与聪明的区别了.
  有人曾试图为聪明和智慧做出区分.有的说:聪明是反应,智慧是思考.有的说:聪明是形式,智慧是思想.也有的说:聪明是知识的积累,智慧是认清事物的本相.他们说的都有他们的理由,都有他们的见地.让我来说,那么,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l、聪明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
  聪明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杨修当然聪明,那个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让曹操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走过三十里路,才想了出来,为后代留下了 “智愚相悬三十里”的成语.可是,曹操梦中杀人,又让百官去为死者送葬,杨修送葬时哭说: “不是丞相在梦中,君在梦中耳.”一言犯忌,杨修的聪明,使他后来终招杀身之祸.苏东坡对聪明亦有体会:“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中国民间有句人人皆知的谚语,“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能误己,也能误人.但误人最终还是自误.王熙凤可谓大观园中第一能人.小辈怕她,长辈让她,老祖宗(贾母)宠她,谁不夸她?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结局大家都知.智慧则不同.智慧是认知人生及宇宙真实的能力,有了智慧,必能舍弃假相,而了解真相.对于智慧而言,惟一的价值,是回归宇宙的本真、本体、本然.所以,智慧是一种洞察,是一种观照,它不会害己,也不会害人.害人又害己,就不是智慧了.
  2、聪明是一种个人意识,而智慧是超个人意识的.
  人们解释聪明,是耳聪目明.《尚书·太甲》: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苟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这些似乎都是从生理的功能到位,生理的功能杰出而说的.后来又有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外为聪,知内为明的说法.这就从生理功能进到“知”的层次上去了.你看那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得汉家天下的淮阴候韩信,对刘邦说:“主上能带兵十万,而信则多多益善.” 可谓知人又知己.但是,他并没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觉悟,难免未央宫遭祸.《三国演义》中那位“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的周公瑾,指挥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可谓知曹、知刘、知孙.但是他无容人之量,忌才妒才,柴桑口大呼“既生瑜而何生亮”,郁郁而亡.有些犯错者、犯罪者,不能说他不聪明,恐怕他想的点子,出的谋算,用的技巧,钻的空子,是很“聪明”的,恰恰是太聪明,铸成了大错,触犯了“天条”,而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两点思考:第一点,聪明可以用作武器,用作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智慧不能,智慧不可能被主人用作奴仆,不能用作谋利的资本,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智慧不可能资本化.第二点,聪明与智商有关.聪明只能属于聪明人,不可能属于愚人.也就是说,聪明人的智商都很高.智商低,不能被叫做“聪明”.可是,智慧则不然.智慧不是圣人的专利,智慧也不是精神贵族的特权.智商高的人当然聪明,但不等于就有智慧.智商低的人,被人看作愚蠢,但未必没有智慧.在我看来,智者有智慧,愚者也会有智慧.六祖慧能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指明了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还会记得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阿甘.他傻乎乎,被人们看成是傻瓜一个,智商似乎很低.但他从不以负面的心态看人,他以为一切人都是好人.只要是好事,可以帮助人的事,他就去做,而且一直做到底.所以他往往好事连连,奇迹总会出现在他身上.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可见,智慧不属于想运用智慧去达到自私的目的或实现其私欲的人.若能忘我无私,不论智者,愚者,智慧人人本有.聪明的反义词是愚蠢.而智慧的反义词,绝不是愚蠢.如果一定要我为智慧找一个反义词,我想就是“迷悟”,或者叫“迷惑”,“迷信”.如果不迷了,断惑、正信、出迷,那就是智慧.比如,犯了错的人,可以改正,犯了罪的人,可以悔过图新,只要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智慧,“放下屠刀”,就是改正,就是弃迷,断惑,正信.“立地成佛”就是觉悟(顿悟),就是证真.可见,智慧比聪明高了一个层次,高了许多.高在哪里?高在有智慧的人,能超脱我相,无我才能无私.无我无私,心地光明,这是超个人意识的.这也就是雷蒙·潘尼卡先生所说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所以说:聪明只是聪明才智,这是属于个人意识之内的.智慧则是觉悟——达于了知、了悟,已是超个人意识的了.
  3、聪明是世间法,智慧是出世间法.
  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史上,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都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可是,在人间,有一个字最现实、最活跃:这个字,比火还热,比铁还坚,比丝还韧,比海还深,比喜玛拉雅山还高,比雅鲁藏布江还长.这个字,可以动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惊风雨,可以贯古今.这个字,造就了人间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领域的创作,甚至美学、心理学也都离不开它,这是一个什么字?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了.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就曾干脆把美学叫做“感情学”(情感学).心理学认为认识(知)情感(情)意志(意)这三大心理要素中,“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顾认识,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几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说,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 “人生唯有情难死”.为了这个“情”字,汤显祖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李清照为了它,长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为了它 “十载披阅,五次增删”,书没写完,泪尽而逝.你瞧瞧,谁能把这个字解释清楚?可是生活中,人不能不讲理性,不能任性由情.一旦感情用事,肯定要出问题,要出大乱子,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在人世间,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情感和理智打架,理智总是打不过情感.为什么?道理人人会说,知书达理,许多人也都具备,而“理”只是理智中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智”,那个 “智”,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那些在情感面前,一个个败下阵来的英雄好汉、达官显贵、学者专家、才子佳人,不是他们不懂得“理”,恰恰是他们只知理而缺少了“智”.没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战胜顽强而又执著的情感呢?
  问天下情为何物?情是何因?情有何果?只有佛教揭示得最清楚.佛教决非无情,也从不否定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萨”(菩提萨土垂),这是梵语,释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有情觉悟.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情.佛教讲离若得乐,离苦得乐就是情.佛教讲度脱众生,度脱众生就是情.但是怎样去度脱众生?这就离不开“智”了.慈悲喜舍,喜舍体现慈悲,喜舍就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是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就是智慧.如何度脱众生?佛教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则是指引,是航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再说,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推一途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也可以简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可见,智慧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通过修学由悟而得.这样的智慧,当然是离世间,出世间的了.于此,有什么情结不能解?有什么情关不能过?它与世俗的聪明岂可同日而语哉?
  “智慧”这个词,应用它的人,太多了.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所谓 “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更不用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程等一切领域,也都会使用“智慧”一词,那自然有它的特定含义,也可能是指其卓越的建树,杰出的贡献,足资楷模的人格风范,我们无须再作语义学上的分辨.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似乎又都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他们手中似乎有一把宝钥,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直达智慧的宫殿.不错,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有耶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最为动人的智慧.然而,我在这里,不可能把智慧放在东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中来作普泛性的探讨,更不能庸俗化地把“智慧”看作是一把理发师的椅子,让任何人坐上去都合适.尽管哲学家雷蒙·潘尼卡有一句话说得很幽默:“当今智慧的概念与它传统的形式相比,多少被扭曲了.………它已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统治中被扭曲,并且为科学世界观的巨大成功所取代.……我们不再熟悉智慧的真面目,智慧的真面目被隐藏在智慧的浓妆艳抹之下.” 不过,我认为,读者诸君已能对“智慧”一词的各种使用,做出会心的理解,语法修辞中的“智慧”,同人们日常口语中说到用到的“智慧”,尤其同我在本书中所要介绍的佛陀的 “智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三者决非同一.这如同说阴性、阳性,完全不能同女人、男人划上等号一样.南怀瑾先生曾经指出:“世间法以富贵功名为极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为成就,所以佛学以般若(智慧)解脱为依归.”这是极好的对照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