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拿破仑 ,歌德,莎士比亚的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6:55:12
求拿破仑 ,歌德,莎士比亚的简介.
x}[ocYv_=@hj@;A[=]FU A@H"ԝI;?>Bo}T/A7jp}^{]?u.m ; 2ow^.gΝʰn͸谓Q?O/xw>2wn'oYoӜcqج 7ǣI͢)(;HWqS_1f6;3[%!2W~U䗯_~~/_Oz꣟|Ox&qu1'O=~ۯ?G?y/KO}?~L):WR$2Q~$ʎ~뮜_~''1;Un[vLl } f۫mPK3Yz%t]m\@aSݟp6j7)?4)Fu߇odҋPq*o\gf9zE/v4`V|39ѰΣ KnaԺ8o!.iT.9Nwa ˗/3۩o =!} ҂̒Z6GO=B;Qr~ ?D=<~+&4CrUp 󪇠fe.1e_XJհ98:(T'5^VW>&Aa3;͚Tkў3}ٰM_6.=FxY+3!)ؼԶ96~@K::`]"L:Csx 3}hdcP1 N!Ձ΄7 fdgQvmׄQ} {16/swi.Zer55 $h.Bs8{|ʣ s]wh>{FeRu08hafYt&%4\/sa@ag});˰o}OI1M20[fMFH*aTG*{TϰSqC4㸝zb?nj*vr' hסiJ&nLA Z>ꬍ6u+i48 }=>05^f]7Z*I-%GޛU!jbUJ}kE}dzy%9s:)S_Dp-(27~ĺGӣ*T'ѫ{r$NȷWHRAHF. uqW\ LY`/T 4ObI27׸ 8}̉˽Q̟;s>XISڂt*@\/MLA&a@Bϰy(83Nei0| \t,5r&Qh:T:|%jfy)Bq/\Aa*HeIev4:x_L-p2! y!sLk,m=~ro1&_"^",'z/a4•9l{7uL}+q =,(&Y>vv')cU%E?ְCW e$$rn;qwNM*,aSN, ɻ&>s}Ubw87(-ws7>E0%&@H\wJeKDFR)E\|W%!jJլMTVF]0Eۘ9xK_  <'fwcڿ-_xqg'uḺssP\{9`e. /D.͟s7uAe|essp1u.6t`^\&Mh6͂U̬{:]Rq jY*|Zyf`&cފI\BSSr2=7Sqyׇ(("ٟ!ƅR)azHU(  &7.9ƽtI Pnyq/=Y봱V/A33}$t9تҘʂJ)zw?KSL VhK1aURb[h$Qٝ6+,T9H~W]@QN.ۡ-G9$mvmS=9xE [Jl !(>c5eR.Z؋ki#ܽ!G]:YoPyNlY/@ LŸ1ݗ='k lSRԖ䢹2nw(,%+3#pF?`ZR$ n;LI,ƍd.j>]&%HQ 8λ+6 op]Z@Im>ts28(!&̩7C$egtմG,:BT"%)1yA0a2m폦M"C|($5u+@J#+s0S*x2 OWtP @W$])0/[K7fI2>)pԟu]4樴dzuԺWdc.Wk:5(PF+\;XH(HDB^XD9BvU-T锑G ,akLc=3w^i^U>-H9 4jNWN I:Tb:Y\;,yTu`jr4}fVٕ*N89$3yQgK:^H*#> yļilJG>W<%xK6p 3FFB K[0X(R 0l)tQgbOfvM:d$3J&%:J T 8Mwb*Yhp҅E+$}unI-@#1O&USj<^bCT ~dJud˪9%tn~ }q߳f9 ~wz^}PZMQt7{)wtttabv^E` jbAp*\5|k¡p̭W=8?7y3%hjhin%oV!N1ctj`5d9fzƮI6>y_U }2;ktf0ЖwKRJ s gdŨ?, 6 {#91|*NNȓZe"b#M+UB p(2 ۵Sg"ejVwtؤd.QL; \d %a8_J #oB#1eH&t>샫Ԭ6^qJQՆ aA?{Z0(z&;Mn[Ț3X0#&f`J2IN~l`p spZ FH؁A?z3-Dyؿ~5M uG6G^Fm{0>7FJ %z:lvwA/7҂ɒSoCq"~,Dl͚@7չU}33l6n17(o(̕)~yܾ']AZ/])w VT!h~~[nt)Y>CBݝcW֔-kt44QmL}-O'4=˧~Y秊QJAݩ@R6{ 3`̮({tDw"nfzt2 P^̣O?#>{"mg}Nee.d{ŋm00lEh*- KJ:W{NjË8 hg6uG=eᓢKz$YoI#5:J8.b7O|){RIi使KH`n#+5+Gt#[XtKd,,%SA"TZ 7بn?'t3hd2K!XV-E ((S&76ՀT1 _DT LFјل<) K `ۻӄ Ua#DX${SYf>C8p N6@9's-5Ȯr, !'bRbvv9co~^6_idVc4ar+<9Jw=0 *~;~j g~C )&-i:5 nZmy>ɵ(G &k)d}F=~b3 cqQ>!r tB׸CSpvT%м v!LՑP8 S*ڻ^/;U8&ٱO6gq6k $u>"lAr2?vxōž7ȩ5RБl6Ҭhz ɠee`vԼGOFTw%4-ing ]9>ˎ Yj" x. .XFӫw 낏(cyh: Unڠ"9(o`BH@9H,x̎3Ej:.VwID\F][.IPFDp{lp((QePW3!ҞRٵ@#Ikg C1u~E&rW骂kIͥiU =,\1")s<;*ܩmj=X-hʈnBA؋|B'nϏ(,jw@N7zf,[TՑ IL[?1= ~j$Wtf[KF"0xCIJrIī rf  4#=^~ c dY6Ws/^:W@`Q9~p킳#2+p%';1Y=ȿM2W2}p"y~lZ3[F*0] 0-PY.%wI2{t?t4ͨny1'L{m7EP9Ftw .d_dL4c&>bĤ}NO\ֿ%a6CَLOx F)9jԧysP'Ӕ0\z0 w.ܝ3w&pM;J-2ga0 ,{ayiԅ8ﯧwIzLNH>268Ӏgŕ!Gp&@pUź"O(N6"ҭ|mv[,޾6@o\ØuۛƄ- -\C$tKyXpYk\f]T vb^O6 mXe8IN[ ɬmh%ڽNtJD̫6}*)qlb,S>ۏLvf~鳮IZrҪr6RIҵ WV܃c}zzHhgԬL>׷03[j;(08$Tݕ_Oz_Ow/~"a˗]ԋ]d |WS&޿xybW"o /|b*ݫ_M}կMEw_7}ԯ"l7"/&%So^ėn՛ț}o~߾[moje#-&#J])a/&WC! X_ݣN(b+5~rDiz;4&9eM;uɊ\;u i#b萇I{h,qcf?@>Ug% ܽd%8aSNmxMO|NgXfPN<^/ozC+Z5;_yfM#"m wV9>֘G}!g$ Tx0 ?TSm4F?Tڗ-X~,<ϲ]5Lf1XJ[iQh fܹHnUgX3NFdo\Cr97Bkrsa{B=Rix)etk ᢩo93oZ oҮ3_U3Yn\ H [VoaM㽌̵g]tW̸Nb' 94F%/`aEul̟]>'}m&ZumlPQ0:z 38Q)~8ڑD(ΏF eim6o  2i)4[C{IgeDi&L2*/ ߼x;@W߽ԛ| tTǫwxǩ7_ z+_ i/料~3TSvFp)C ՔA IH* ,/^QF/|K_c 3j$ݟc, 5Y 5Sm`J(kܐ9SkP:E.`ܒ%ZyL$uRHJX+Ǔ~j>@!</jI%l/0%t.Mvhkd{?>BP^H0>oMf<8ޥЯ30K Qr=zݾkgnӻV g۳ͧ_R> :.(OݱeSWͩ]iiHH5:iqonoY;xW_E=as $;VQ-9%qPgr%!Ύ\5Q%tq/+GF!E,JP[s&M0<CU]Ӧ ;og&NLnަ60cL-Å[ GzGm=c}@4$I^qCsؑƐ9ܾW +߲M H04 Jn>I44j@RiLo.hU!u'>H&xJq%0nfTEn~Oơag@E7j3}:T5x=sP,䯫1nàޙk((;}1ahR,nHېq>f0=Z(5do,f8ndXI(kL穉}(`:F@fDssgglhIYߞҡ' j\>S6_͋ׯX>Թ SzܺWCQ>NJVL3rs6v~*B4)bWܢ87$ &Lmq Pr6~`OYwkqePk,nUuv$f0ڜ1#SH~C[[D]R,YV؂t'IYqb'6=>~&(2c@<7 ^(%͘fykel3R$V;i7&nݖF[ flx>JN`~=nڥu:-`v)Y9SsmpIy+*+wWޝΒ}$]:ũUKBbjUDWJ^T 'ACׯƄ͹pa|=cc(HuFg'劝hCfBPD9'z]kb2O =œw; TEy` j>i -[*; S*+zmBEK0!5L*rBy7Nw}hTNh+5+CJ:JPs8w5uRV{DrͼNZJKFYxhiaZ0BSTK3"&l άPʾO8 XmlKP1Oj>"\Thx0zZ֟qd0+u\(4EaM$4vzH4Kʼ*Q5b),k3A,iϘ&k¼݁zaa/Pp7 j=`Ke[KiJLUW VheuɈSh"`J-bS C>_UnL޺+=4{NP<'+82p u qx!TpR )6xw+ֈ'ASc cX8fèljTTq?fR $tĴnEYJRV{gHԣf%dq:&KfrjYrew|VQ2eƔ '2] TFG۵0N`]cڬUR&|杧]"iI-4 99I+S5%vl2ck4ժp ;1\zd*]$NgoS5 C]a]xp3 M RB,Yϳm [ET>T$=`)u`Mvϵ04k0n VOyh[1/u)'sfmFJBUgrȫə,>z5 =i {A?x_oSc9x>Pb8e? ܋0P=XmQ>z!Ϫlܒ`2sROUBsEU;N/xz$⭮T6E]bzy\inUVt/Q4g r]_N,D̖5EqFجMAn %~rY;'5oh1W4}N%Hq%Xv]}}!e#[ji|U-[(D.םeӅ$,dNdz q!i-3PЭC>7 ;Qr6i{a-]rZ:<]=]J]Dќs$Z}AoL-S :C-`7K2qZ]I"_jb2l-|է?'hEgޯg=n[YcANP%pzRFp/W;a1ݎ9!Imy h؝8NuJ1lBsjn "UOhP,+$^*L OUtZs=v{e^t\2sI*ܱeZ^B "얷ab[xĥ>S%>Y@.k81f?<\: W4 hF9Fp蔦~!y]?mF) M(~)gȥ0W -}tý#}I&pEԥjMRG05FW)-l\XT=_* 3Pm,A%=&>i71z7w?Kk_)Vv++{^?7;l-!,%7kk G|=̤3y"-Ts:Jy:UioW81ͯ bEh_6W eX@$&0I1eobUzgwO+Lj_[: u5Il ġOpKJ8ÔY7IUlA_i-}fB@"SV'=Ԉj1P«ճk.Ӧu2+&Ys&Y |<)Rڅe櫻@8'r5WW}l@U׀^ui82ohقOj:-rx3pX_[1i+6E0D|(qG;ZRL$).2{ۍu˄ZHbXtl)`zLg쥶>3Z" ,D^/I)9Ҕz2ZG0ۇ /:h-sk'xţU?(

求拿破仑 ,歌德,莎士比亚的简介.
求拿破仑 ,歌德,莎士比亚的简介.

求拿破仑 ,歌德,莎士比亚的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 -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说明|关於) [ˈgøːtə] 1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生时用名:J·W·歌德-1832年3月22日,魏玛;也做:Göthe)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客,是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 - 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格里历1616年5月3日 ,1564年4月26日受洗礼)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他不但创作了许多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这段时间内,但是确切的日期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布,家境富裕,从小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轰动了...

全部展开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布,家境富裕,从小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轰动了文坛,他也因此名闻欧洲的文学界。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还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描写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浮士德〉分成上、下两部,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六十年。诗剧反映的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甚么,你就读甚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两人又背又读,专心极了。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理发。歌德背得起劲,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吓得理发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魏玛公园里,歌德正在一条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所有作品都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一边。
2.关于歌德
刘自立
笔者前几年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歌德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幸亲聆中外学者畅叙有关歌德研究的最近成果,虽为门外汉,但仍不失思想上的波动。歌德现象,乘承德国人理性思维的传统,以追求庞大的思想体系为能事,以期解决人类(起码是欧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当然,这种生存的内涵,多指文化上的生存与发展。就歌德与发展的体系而言,有学者指出其基点概括为三维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据神的旨意,通过奋斗,即可达于天堂;反之,若合流于魔,堕落于感官淫乐,即会沦于地狱。因此,人间的事,不可贪恋于感性之阶段,必有一番柏拉图式的超越,也就是说,必然有精神层次的归属。
可是,这种类似黑格尔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弃对于人之主体性的追求,而达于“绝对精神”,就其阶段论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实在是一种桎梏——方可达于异化(虽然,黑格尔是称其为异化之扬弃的)。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实恰恰在于他的“善、恶”并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道出了人类存在之繁复矛盾的性质。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到了现代、后现代哲学里,已可去掉合题,从黑格尔的哲学在以后的“实践”中被检验的情况来看,“合题”之出现,往往不是“扬弃”,而是“斗争”!这样一种斗争造成了违背黑氏所谓客观唯心论的本质,而达于“主观”的意志。因此,以后的哲学家,往往对黑氏的“斗争”哲学,报以疑惑与反对的态度。人本主义即人文主义之回归,以德语哲学的脉络而言,已属主流。加之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已说明,先验规定之“绝对”精神的虚妄。人的生活道路,也就是他自己的选择——被选择,构成了生活与生命中的本质。类似这种主体体验,尚包括在其它现代哲学家的主张中,如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等。
如此一来,歌德的思想是否被挤出了现、当代哲学论证的价值以外呢?笔者以为恰恰相反。因为歌德的文本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坚固的。他的“生活之树常青”的教导,每每可以突破他自己设定的“绝对精神”,从而上升到非绝对论的生活之树中去。生活本身的善恶,人性本身的善恶,一直以来,都是生活中人的存在的本性、本质。浮士德的当代涵意,当是他的对生命复杂性的澈底洞悉——从而反对了黑格尔的“异化”论——其实,用黑格尔的话说,浮士德的现代意义,当是一种对“异化”的异化——即从绝对的精神层面中返回到生活、生命,甚至感性世界中来。
于是,浮士德的精神,一方面,符合古典理性、信仰之价值;另一方面,又拖引出德国哲学与精神生活中的非理性诉求。这样一来,浮士德与歌德就逾越了一种古典主义精神,接壤于现代人的思考。其实,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直处在一种对于理性与信仰的戏谑与调侃状态、反讽状态之中。这就使得歌德的眼光,内含一种当代荒诞剧的刍型。这也是歌德老人的智慧,可以说超过了老黑格尔的地方。李健鸣、林兆华二先生合做上演的当代《浮士德》,是颇能理解歌德老人在当时之用心的——因为,按照古典精神或曰黑格尔精神导演一出《浮士德》,怕是不会有多少人问津的。这也就是歌德的“现代精神”之所在吧!?
重复而言,我们纪念歌德,绝不应当回到老人家的故纸堆中,以期发现那些只对古代文本有价值的任何发现;而应当了解浮士德的今天的生命价值。如若不然,浮士德也就死了,歌德也就只具“纪念”、哀悼之意义了。
任何人为地裁节人类之恶的“合题”——斗争——信念,往往流于幻觉——这个道理已逐步为人所识,所感。浮士德之所以不朽,是他对这个过程采取一种荒诞的态度。
正是所谓“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3.德国著名作家歌德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粒小珍珠,曾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爱。明白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会使人更加喜爱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
24岁的歌德因公去维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5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表现的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使他名噪一时。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歌德出生于1794年2月28日,逝世于1832年3月22日,他对世界文学宝库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国文艺界都举行纪念活动。
取自 人民网
4.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 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 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 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 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 ,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 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 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 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 》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 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 、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 、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 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 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 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 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 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 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 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 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 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 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 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 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 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 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 》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 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 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现己有了中文 译本。

5.歌德与友人书
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天收到友人寄来一封特重的欠资信,歌德补足了邮资打开信一看,只见一大包废纸,上面附了一张短笺,友人捉狭的写道:「我的身体很好,你的N」;很快的,这个身体很好的N也收到一包超重又欠资的邮包,里头是一块不小的石头,上面同样也附了短笺:「获悉贵体康健,这块石头从我心上落了地--歌德」。

二.歌德作品研究

1.在魔鬼与神之间徘回
--读歌德名著浮士德--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这本书中,有一个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
Mephisto,谁是魔鬼呢?它是贪欲的代表,愿力的代表。愿力在佛
教以地藏王菩萨为表示。贪欲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存在教会、
庙寺、社会之中。贪欲与愿力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心中的魔鬼听从
神与佛的话,便会使坏事变好事。这个魔鬼伴随着浮士德过一生。
也伴随着我们过一生。上帝为什么允许魔鬼在我们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说:
人在奋斗的时候总是容易松懈,
人总喜欢马上得到绝对的宁静;
于是我帮人类找个伴儿,
刺激他提醒他,让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
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来上帝不要我们安逸懒散,所以造出一个魔鬼来,提醒刺激我们
。他叫我们一生忙碌奋斗操劳,魔鬼表示了人类的贪欲。没有魔鬼
,没有贪欲,这个世界就转不起来。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设计,请听
魔鬼与上帝的对话: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许,我将引导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
上帝:只要浮士德他还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听你的安排。
于是魔鬼在我们的心中,贪欲也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们
心中,上帝在我们心中又表示着什么意义呢?上帝表示着人类的良
知。这就是说我们的心中,存在着上帝,也存在着魔鬼;存在着良
知,也存在着欲望。两者的关系如何呢?
浮士德说: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
又说:
一个沈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灵的境界飞驰。
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说:
他想摘下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乐。
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
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
美丽的星辰表示着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乐表示着魔鬼的贪欲。这
表示着人类活在世上有阴阳的两面性:即沈迷此岸,又响往彼岸。
也就是这个阴阳两面性,使人类活动起来,这便是易经说的:一阴
一阳之谓道。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说:
我们应该及时行乐,趁生命的欢乐尚未远扬。..
振作起来吧!抛弃一切思虑,抓着这现实世界!
爱空想,犹如愚蠢的畜生,舍弃牧场上美好的青草,
却向那干枯的荒原四处追寻。
魔鬼赞美现实此岸。每个时代都有魔鬼,每个时代的魔鬼一个一个
倒下去,每个时代的魔鬼又一个一个的生出来。魔鬼万岁!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类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说:
虽然他对我懵懵懂懂,我将引他入清净境界。
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
又说:只要人在奋斗,他便会有错误。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就是说,人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后来为了避免人类的专好安逸,
才允许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错。但最后神仍将引导人类进入清
净境界。
由尼采的观点的观点,应该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认为权
利欲望便是一切,只应该听魔鬼的话,不要理会良心的啰嗦,因为
上帝已死亡。这种想法,在现在的人间世,泛滥不可数拾。但丁、
薄伽邱、雨果都曾经反对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丧尽良心行为。
康德认为魔鬼是存在的,欲望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欲望应该服从良
心的指引。上帝对魔鬼有统治权。歌德的观点与康德的观点是一致
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后,决定权归上帝,魔鬼消失。
由佛教的观点,应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魔鬼表示着色界;上
帝表示着空界。人在空色两界不停的踯躅,然后了解空即色;生即
死;魔鬼即上帝。然后浮士德抛弃污染,找回了自己的本性,找回
上帝,上帝即本性。
我们应该选择那一种人生观呢?尼采的权利欲望?康德的欲望服从
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康德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又说因为
这个自由意志使人变得高贵。或许这个高贵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
斥魔鬼的过程中,选择了上帝!
(30.Sept.98)
2.《浮士德》研究小论文
一、篇名 : 《浮士德》研析—葛莱卿为茀丽德里克的投影
二、撰稿 : 康继之。江姿莹。蔡怡珏。(二年十三班 第一组)
三、基本数据 :
1. 作品名称 : 浮士德(Faust)
2. 著作人 :
A.作者 :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a,1749—1832)
B.译者 : 周学普
3.出版项 : 志文出版社/ 民国67年9月初版/ 民国76年2月再版
4.页数 : 684页
四、前言
漫游在歌德的作品中,细细品尝《歌德自传》—《诗与真实》的美
感,享受《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甜蜜,体会《浮士德》中的不朽,然
而,生性自由浪漫的歌德和不少少女有过酸甜苦辣的回忆,因着这些
滋味,我们不难找出在他作品中诸女主角的背后,多多少少带有这些
少女的影子。例如∶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中,热情、浪漫
奔放的维特彷佛就是歌德本人的化身,而女主角—美丽但已和艾伯特
订婚的洛蒂—便成了夏绿蒂.布芙(1)(Charlotte Buff 1753~1828)这位
已定过亲,使歌德被她那温柔的无形魅力所网的女性,因此细读着《
浮士德》,对温雅纯真的葛莱卿她那悲惨命运的慨叹之余,不禁使我
们联想起,莫非她也是一位在歌德一生中留下烙印的女性?以下是我
们的探讨。
五、原著摘要
研究许多知识的老博士—浮士德,对于自己所钻研的知识逐渐感到
困惑,为了要体验一切生活,浮士德与魔鬼梅非斯特订下契约:魔鬼
梅非斯特自愿作为浮士德的奴隶,而浮士德则以自己的灵魂作为赌注
。从此就开始了浮士德令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之旅。在一次的偶然中,
浮士德与无罪美女葛莱卿相遇,于是浮士德和葛莱卿就展开了一场热
恋,但却导致葛莱卿一家人走向灭亡之路。
六、正文
歌德在史特拉斯堡就读时,与附近农村的塞森海姆牧师之女茀丽德
里克‧布莉安(Friederike Brion)相恋,然而年轻的歌德认为此时的爱
情,就有如流星一般,闪耀那一刹那最耀眼的光芒,却无法持久,立
即消失在星空的另一端。因此歌德毅然决然的与茀丽德里克分手,但
他始终无法忘却这可爱的人儿所带给他的甜蜜往事,所以弃她而去的
愧疚成了他一生中无法磨灭的悔恨,也因此,他在《浮士德》这本书
中,道出了他心中的忏悔。由《德国文学入门》∶「歌德八十三岁时
所完成的最伟大作品《浮士德》,终结部份描述葛丽卿在天国涤罪后
待恋人浮士德的情景,追究其根源亦隐含有对茀莉德里克的忏悔。」
而由〈浮士德的解说〉∶「遗弃茀丽德莉克的良心苛责与被遗弃少女
的哀怨,已跟歌德当时所关心的戕杀私生子的问题结合,而以葛丽卿
的悲剧展开,逐渐形成第一部的主要情节。」歌德与茀丽德里克这决
定性的恋情不仅给予歌德刻骨铭心的感觉,也使得葛莱卿—这美丽哀
怨的无罪小市民—的生活、性格与命运逐渐在歌德笔下被塑造出来。
面对这两位女性,我们藉由歌德与浮士德的眼睛来观察、分析她们
的共同点,探讨歌剧中那赚人热泪的女孩是否真是这现实中被遗弃的
少女。
(1)外貌方面 ∶
由歌德自传中,他以优美的辞藻、青春的心情和相较的眼光,一
笔一划的把他心目中所挚爱的少女给描绘出来。他说∶「那举止
的优雅可与百花盛开的大地比美;那面容不变的朗丽,可与澄碧
如洗的天空相竞……」至于葛莱卿,浮士德以一见钟情的狂喜心
情绘出对这美丽少女的第一印象∶「她是端庄娴雅,但同时也有
些矜持,她低着眼睛的那种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她那简
捷峻拒的语气,使我消魂欢喜……」由文字中,我们可以窥探出
她们那高贵,有气质但带有一丝纯真少女那羞赧的特质,悄悄地
在心中描绘出这两位纯朴少女那如花如画般的美貌。优雅和端庄
娴雅,可见歌德已把茀丽德里克的美貌映在葛莱卿的身上。
(2) 性格方面∶
外表并不代表一切,描述一个人的外表虽能使我们猜测出此人大
略是什么样的人,但若想深入一步,就只有靠了解他的性格一途
了。因此在《歌德自传》中∶「……我细心的注意着,终于看出
茀丽德里克的人品了,光从农夫们对她的亲密寒喧,也可以看出
她对他们的仁慈亲切,使他们对她也充满了好感……」而在《浮
士德》中,浮士德由与葛莱卿的对话中看出葛莱卿的性格。他说
∶「像你这样单纯天真的人,不会把自己和自己的神圣价值认清
。卑下和谦逊才是慈祥的大自然最高贵的赠品。」茀丽德里克的
爱人与善待人,葛莱卿的纯真、谦诚,再再表现出一个乡村女孩
的风貌,当然也显现出她们性格之相像,因此印证葛莱卿果真是
茀丽德里克的化身。
由上述我们可以得知,茀丽德里克和葛莱卿,她们具有同样朴实纯真
的性格,优雅姣好的外观,当然他们也同样遭受到悲剧式的命运。因
此葛莱卿成为歌德笔下的第二个茀丽德里克,陪着她走向生命的终站
,引他步入上帝的怀抱(2)。到如今,因着《浮士德》的流传,她经历一
个个世纪,伴随着歌德指引我们飞入德国文学的领域。
七、结论∶
歌德因为深深伤害了茀丽德里克的心,对自己的负心自责不已,而在
其中产生了不少忏悔与反省之作。《浮士德》—这创世之作—在第一部
中,也因此流露出歌德那份至深至巨的悔恨之情。

我们阅读着歌德与茀丽德里克之间的唯美、温柔之恋,看着浮士德和
葛莱卿之间的缠绵悱恻与永久的誓言,轻轻地为他们的爱情悲剧祈祷与
祝福。
3.歌德之人生启示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何?这些人生最重大最中心的问题,不只是古来一切大宗教家哲学家所殚精竭虑以求解答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凝神冥想,深入灵魂的幽邃,或纵身大化中,于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滴露水参悟生命,然后用他们生花之笔,幻现层层世界,幕幕人生,归根也不外乎启示这生命的真相与意义。宗教家对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态度是预言的说教的,哲学家是解释的说明的,诗人文豪是表现的启示的。荷马的长歌启示了希腊艺术文明幻美的人生与理想,但丁的神曲启示了中古基督教文化心灵的生活与信仰,莎士比亚的剧本表现了文艺复兴时人们的生活矛盾与权力意志。至于近代的,建筑于这三种文明精神之上而同时开展一个新时代,所谓近代人生,则由伟大的歌德以他的人格,生活,作品表现出它的特殊意义与内在的问题。
歌德对人生的启示有几层意义,几种方面。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同时是诗人,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也是近代泛神论信仰的一个伟大的代表。他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德国哲学家息默尔(Simmel)说:"歌德的人生所以给我们以无穷兴奋与深沉的安慰的,就是他只是一个人,他只是极尽了人性,但却如此伟大,使我们对人类感到有希望,鼓动我们努力向前做一个人。"我们可以说歌德是世界一扇明窗,我们由他窥见了人生生命永恒幽邃奇丽广大的天空!
再狭小范围,就欧洲文化的观点说,歌德确是代表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的心灵生活及其内在的问题。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一超越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着《浮士德》是这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指出解救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但歌德与但丁莎士比亚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单是由作品里启示我们人生真相,尤其在他自己的人格与生活中表现了人生广大精微的义谛。



三.歌德语录
1.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2.幸运是靠着沉着的自信心,以及高尚的决心和当机立断而获得的。
3.人,只有摆进人之中才能真正的认清自己。
4.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行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
5.一个人首先要教育自己,然后才去接受别人的教育。
6.生活就是这两种事态的彰显—想做而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却不想做。
7.并不是我们受骗,而是我们欺骗自己。
8.并非有水的地方都会有青蛙,但是有青蛙的地方总会找到水。
9.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10.「人人都是希腊人,而他却是这一个希腊人」

宗白华先生在《歌德人生之启示》一文中说,歌德对人生的启示一几层意义,几种方面。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同时是诗人、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也是近代泛神论信仰的一个伟大的代表。他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他是世界的一扇明窗,我面由他可以窥见了生命永恒幽邃绮丽广大的天空。宗先生的评论完全没有溢美,只要我们进入歌德的世界,就会感到他的无穷深邃,他的一万两千行的长诗《浮士德》就是一部伟大人性的象征与百科全书,我们在惊叹他的文学天才的时候,很难想象,他又是一个人类颚间骨的发现者,杰出的生物学家,更没有想到,他到了八十岁还热烈地爱恋着,对人生依然充满渴望。他每涉及一个领域,就在那个领域放出光辉和留下美丽的故事,他全身心地倾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又在各个方面都证明人性可能达到的深度,从而成为真正的人。一八零八年,作为皇帝的拿破仑会晤了他,并对他说:『你是一个人。』歌德为此高兴到灵魂深处。因为歌德理解这一评价的意思,许多人都只是人的片断,人的初稿,但他是一个完成的人,一个人在人格、生活、作品等方面都赢得辉煌完成的人。

收起

楼上的回答比较学院化,让我来进行通俗化的回答.
拿破仑之所以受到称颂,是因为他的神出鬼没的军事才能.他本人是意利大人,他的父亲从意大利迁到科西嘉岛,生下几个孩子,包括拿破仑.之后拿破仑去法国军校学习.他在大革命中展现了他超人的军事才能,把许多奥地利普鲁士名将打落马下,所向无敌.他是西方四大军事伟人之一,另三位汉尼拔,凯撒,亚历山大.若说到军事能力,拿破仑真是几千年出一个的奇人!
说...

全部展开

楼上的回答比较学院化,让我来进行通俗化的回答.
拿破仑之所以受到称颂,是因为他的神出鬼没的军事才能.他本人是意利大人,他的父亲从意大利迁到科西嘉岛,生下几个孩子,包括拿破仑.之后拿破仑去法国军校学习.他在大革命中展现了他超人的军事才能,把许多奥地利普鲁士名将打落马下,所向无敌.他是西方四大军事伟人之一,另三位汉尼拔,凯撒,亚历山大.若说到军事能力,拿破仑真是几千年出一个的奇人!
说到他个人,他身材瘦小,你可以看他的画像.年轻时候活脱脱像个小姑娘.他的头脑超级发达,他酷爱数学,数学与军事有相当的关系.
欧洲在查理曼之后一直四分五裂,拿破仑挥舞着他的铁剑一路东征,把奥地利,普鲁士踩在脚下.以少胜多的军事战役在他不胜枚举,他最后失败,死在一个小岛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