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放大参数是怎么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5:24:13
显微镜的放大参数是怎么样的?
xVKoI+V,ʂ8A\e>=E;~/6vbg 8F$ǎ}}D9/Wc{$i%"U_}Uu/<+6hƋ Q^jJy;Ginxrs~%c=c,]=3r}]e8[Ʈ݃U_N"w:Q768ߠdX2.>3;(KtXs2c?)}8cM6GO'BF{G*ie 2d&Y /$1D: 0 r hTfCq2oe4B&Ho%l{oX2Aq$݃_ m Ú}j?܈`9<.8 K3dcQijϗW`ke@^hOo!`v«zT45z8#6Kv:y~"yuz6!j=;a:t|+(RO xzMҹ=$:)贾"X'a#C|CL?5G9h.4˵!̀ߊ7R' Пȇ$`nE<*L,:>ĝHY^]a70V(IAjpuNrZp,TdN&Օ7>za̯ܠUe(P"e#7j*5Ǔozoj7u+hvӲ$Ԋ"YLqEѽ68>gV#)Px/˯sJ EW(e%vYo=

显微镜的放大参数是怎么样的?
显微镜的放大参数是怎么样的?

显微镜的放大参数是怎么样的?
显微镜的方大倍数的选择问题
显微镜包括两组透镜——物镜和目镜.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主要通过物镜来保证,物镜的最高放大倍数可达100倍,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5倍.
物镜的放大倍数可由下式得出:
M物=L/F1
式中:L——显微镜的光学筒长度(即物镜后焦点与目镜前焦点的距离);
F1——物镜焦距.
而A′B′再经目镜放大后的放大倍数则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M目=D/F2
式中:D——人眼明视距离(250mm);
F2——目镜焦距.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应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
M总=M物×M目=250L/F1*F2
在使用中如选用另一台显微镜的物镜时,其机械镜筒长度必须相同,这时倍数才有效.否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予以修正,应为:
M=M物×M目×C
式中:C——为修正系数.修正系数可用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度量出来.
放大倍数用符号“×”表示,例如物镜的放大倍数为25×,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5×10=250×.放大倍数均分别标注在物镜与目镜的镜筒上.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根据其组织的粗细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以细节部分观察得清晰为准,盲目追求过高的放大倍数,会带来许多缺陷.因为放大倍数与透镜的焦距有关,放大倍数越大,焦距必须越小,同时所看到物体的区域也越小.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放大倍数问题.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了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有效放大倍数,就是人眼能够分辨的“人眼鉴别率”d′与物镜的鉴别率d间的比值,即不使人眼看到假像的最小放大倍数:
M=d′/d=2d′NA/λ
人眼鉴别率d′一般在0.15~0.30mm之间,若分别用d′=0.15mm和d′=0.30mm代入上式:
Mmin=2´0.15(NA)/5500´10-7=500(NA)
Mmax=2´0.30(NA)/5500´10-7=1000(NA)
Mmin~Mmax之间的放大倍数范围就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
对于显微镜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的估算,则应将人眼的分辨能力d′用底片的分辨能力d″代替.一般底片的分辨能力d″约为0.030mm左右,所以照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M′为:
M′= d″/d=2d″(NA)/λ=2×0.030(NA) /5500×10-7=120(NA)
如果考虑到由底片印出相片,人眼观察相片时的分辨能力为0.15mm,则M′应改为M″:
M″=2*0.15(N*A)/5500´10-7=500(NA)
所以照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在M′~M″之间,它比观察时的有效放大倍数小.这就是说,如果用45×/0.63的物镜照相,那么它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为500×0.63=300倍左右,所选用的照相目镜应为300/45=6~7倍,放大倍数应在300倍以下.这比观察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630倍)要小.

一般简单定义为:目镜X物镜X摄像机或者数码相机的倍数

简单地说,用显微镜目镜的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就得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有10×10、10×40、10×100、16×100(目镜16倍,物镜100倍)等,一般医学教学用的最大放大率为16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