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要旨之一(有人甚至认为是第一要旨).但是金刚经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何无所住了,反而生其心了,此心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23:22:37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要旨之一(有人甚至认为是第一要旨).但是金刚经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何无所住了,反而生其心了,此心难
xXYR#G`.01s -F-Ѿ¦"R4 /?D++z?}%B`eu-{L~\?TuSnAw^\U,#֣fZXR`9NKo],8ѫ˔̻0"9YE%c<&KbܺDRϿ{=c Q,}f3c(0)d/N{rɉwؼ>t.: WZZ50EAegݘB,YqlIS쩸tV9sG¤/z^X0sL* "򬦶LY엲73 dݧŕ@ . kkh褥;/+y3}>uDˎƱ𘨝>n&n>J-Ā uAy:$}Uߓ]>yۗ{ۧ~Lki­2`9&>k:7+d݇G/պf+Q51B#մm"$OG59xY. 2]\1CA`P.tV]Yr#|(.6WvYd0oYT?Wv2y2KBDC U9BGj {.s/}= {Q3Z+ "LJu ix1k*ϢR+L%mȞ=rXq j 3 <<`I6xiE<:\ J],#G"5@t3eo`%cQOXS݇wc #4[yA? X}(Qߒ22l^z]rNN M$t#g^дY/ˤZ,ِFo 5M93w `Z*tN֔N ˨RI[TISgho8Fy7~fiѪ ?/ǪxtB'P5hSf>: KxoVG]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要旨之一(有人甚至认为是第一要旨).但是金刚经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何无所住了,反而生其心了,此心难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要旨之一(有人甚至认为是第一要旨).但是金刚经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何无所住了,反而生其心了,此心难道非彼心乎?金刚经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有为法吗?
实相无相生佛心、真心,著相则生烦恼心,是无论如何都会生其心了?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清净心、慈悲心可得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要旨之一(有人甚至认为是第一要旨).但是金刚经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何无所住了,反而生其心了,此心难
南无阿弥陀佛!
无有法可说也!
无所住于一切相也,...无所住于空也.
生其心者,因缘得生大慈大悲之心,...,非自生心也,...,能生所生皆妄心也.
无有法可说也!
南无阿弥陀佛!

凡住六尘而生的心,就不是清净心;不住六尘而生的心,就是清净心。
阿弥陀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

全部展开

凡住六尘而生的心,就不是清净心;不住六尘而生的心,就是清净心。
阿弥陀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此劝取真实之严。令舍形相之障也。
‘住’是说一个人的心思和欲望停留在任何一个事物。
‘清静心’是说一个静如止水、不生任何情绪、情欲的境界。
若一个人的心思和欲望不停留在任何一个事物,那他就会有一个静如止水、不生任何情绪、情欲的境界。

收起

佛观自我,外物皆空

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