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作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3:26:46
《望洞庭》的作者
x}YocI_tWt36 UR2\~"EqE..%n" ObĽ)/%RuUǀ1f#Q-^ƍYDwoU򺾫Vne->]/w?JەLEIhU:4zV3*D_NWB:1h̩J؇|]}/`x[GfaޒdÅGVuׅylÚO^;CwVA.W+'P"tn-l[Y4Nۖ=s"!)=||qX*D*O 3B׮}v=c7Z!%ػA y6~-}I 봵yl|nљ_Ɉٮuq=jݪet!5]Fzb}N.mÖ́n|xI{9б Bh+t) >U1RYد0\EP[BK Jh/04NgD:>ۈϰtU)IpǰRz7Gw);0aAMwȓGI t +E|WRjuuʺU4$ l6m"ati5|$pNvSuAWJjoڕY0+i -ƍIHBֻC UsHLaZ{n0x9l^){";2Wu\;ь[`C]FHTTLHisչnp0hLl8e3wW3a=YUuvB*uAʭEܧOE+|RmwN ؕkf@jЊc0O -NTf +T]BHSհ+S}A5X[j\d rV3vZ>9ԅNN؎ԡ0|j4Sg>;{|g5_/N޵3$D~PC|/= aC]0uyСZMu÷j#8DRoWm|FME;&3)rR꺾^3{TQuN#@Ujʇ5Ptn@jSz%̈%}%0 3>zff_L7KyofY\3S _OM}=Ņ65ҫ_z;8ԧLMϿ7gK> ; ŞgfƷxgOߣ3hn5Z|>7W~5+6zqSW}coK,?L#&fYenzOgMEEC{??=?="M?{Yo޿{oE˅7d1K2%~)$_f˾&Y91һŅWnqz3^ra~lwyBL̜>řf^f~3/Ko"^¬kw_|=t",3AE>\\\X|Ͽ}Yx;8K.c]q?8ড়;ڧ3 6/c빙E0WS[*y7S_~538j!|؞?쿜y7 ؝%loD* d~qӈ]+9J eZB҆ 2S>EUΤMcJ6zD\ʹN"g,p5ҵ:@Vk\rLn%Qz0AP}N2=L7O3i>Nz AΜ;[h[(0/ T£yUe}h5^y+wiPE-ܶ`WFQ66 zzrvL.wu!(5kT9pP!@P L"Q(B1a]:6Ú(;_cTNqߕ*&_O~moR~ńt'ޮ(V}w"2IYFH4eSΜN!Y Q&p{\eu+{=^0ذN>nF6(M];%p3̙:VҫTj]9֑b (5W^K7"ԁw Už_}5RM|PA rD\x ]bO%5y4e[ZyOaK@oսбSHb׌}n<V6IDO<a#xsCia[q 従)[=;nlX*@W׭Įb!ج1\أȧ2z^xi:t293- ݠ[;bauj. 4SYU hܜK1aQ+WƄ]I=#4f~eW-JŽGq%2A o^]J>yieBz+y{_Nh/'U*R[r=i[B&7[IF<N6Yo.KTlmHYӸՉ⵨ЄVDMSS+Pxhڣ/R4 yeE+g*|f|h:OhBDBaKQő:~ j3 wqZi5`}!QWmsGaا1QOĘxD |Z̬^sꜘMSg8T/b0ޭӴ{4@z9t$6a c건  V.b"fFtL-  P{aT4dl,A8LK֌ר q"M{< La"(jav厮y@'8G7$3J#6&qBgN>L㕪0-"pdt}DA}ÉZIX;>J`39ٶeAv>L~/޳ǔ o$wWz[J0q4Pa:[2 mu )];޶=uT?t 2bfi 9UUnd([&X/QmK*1al_Z:ڲuܣ20 Zؓ"yŔ<*TABG`pGѠИA:~w&7ʬ,&Y p+lEߞe)d׺GD"vHWePVȘ[TJNZu*iXJ.)X6wv%፨.tkg4Lahi e&E(Vhbvkj[|aQqH>s%y2/WnFk'(hߥyR*ow(UVf{`9N KuWk]TcXtVX[̑j>p;mO ݈{:s'G[VTs:))A[=$ܹ)Q0|JQL5'<+)ԕA|3Uٰ, (QvɈtJM'vd\IxURjgL۹fc KzӀ9ZmvKP:V0eþ:Ca7[o$>ycUOݺ$g]s{.* $ԺsM-~a 5{]x:pϵJ\YЮ WjONX{?TQгf>D5?h :{*8ϊi5f աo\wҍ e;w8۲z%+pf0GW&$8` WblDwmTiIǪV͐sҀpΒPvH7jvnJP8MVg q09ރGE#j4W qO W•԰jleL(Ԁd D?qim ekǡ{BZl j .*ABr4RlZ-j"Kޮôi|{_*+U#t"̽OBspI&Ka|I/7> =eԧiΕsk .B/Et3 V幾Kx,xm4cj/x!1Ek%@0!*I%ڑZnIpՃ@?T+u!a`GS0՚xnɖZ\HҔEC)&l [W;CCviG\2HtD26`8.UZtwUBgb+-AϾ]nK>;7eRY s6:F?a (x EƝL}B6$!9\DLou%Ğ[V ml 2n9I Q:v1pU):}>:0$7H =21nj&GE"<ܨL{ȠA4͘Zrvç6p0o9c+NX` ։Asw&H̅ *| NMfJdBzRЫ]sZfT*:CE!YT}7l7V:,((yPfy6x+!$`fܘ s<@9,&@vC^ލ[ڵh nc@- atvjdh{`:`iYwv}87J4T ?@5l{gY'{qgqicJ` 1^)Oخ{vGE!֭'v9UҘJl N' 0(Zm$@gbЂ:R 7\P4癈8 ٞ}wI6soL+)cWu&ot]]/ɱNf;UB9\SЄbsYn.|knm(0V%^ƺ遅ݧc.~ x@2䢥^VMb&XWVPm͵վyl* ]Ѹ GadW%.$%X;VN#R 4g/=".erIrZ  ϖ0-]JΕ٫˪`8Vi)rHԜDXC{bfT e"0Pb#Sn3[\IR[CȵHC&ZЧDB}jU\4OA&cR#/ f]_Sߋa[z}g0-}C[ym8(lH:"t`Ѧ&F/GE8 3 ZQAR8G|6@6OnDViw1Q?=({5Cok֎*Gy9 ê}ْy?~X(Fb~?oú^ @F 6Kf I*M,c n9~ QyɿCyP:+n!HBcwYL Yed[$ޘ,D&aKRV$aj|_uBpt@7&MFeKi=H6u8@%D1:]ŬЩbWKo4+$,|=fmbDӌ/cKGƌMTgneWЅqC*>=],dz; ]|^"'%(3<09"}bLzWdDRQЃ  TnF4+zT\4aw8Y}9pa|K/tsf̋_zؒP̎nA,b0Dv 0rp+~6KYJۆ9ST˜9U[Ys9= SoTHX{ڊ;GFt{9 @.@2,tyk_÷Q̎&^%(b4Vq]%Rs 0c f&VSp(L9(Y"BŸb <[斅LZ+:r+k{vj(2<K+2 'dDj:H!jXh֑X\<}o1A88h`O4LpPoKuxb[<aqV\Mx8 ؒnΩh0"A=>ȓuu쓀(}|qY< =<1CoyxJ0oێTլ:^r\{nec2.1YYm 1# ,m}PsZЙ}%/I'UHdPagzaNCXf!_q2‘)<>k*ùc1qЁdܥQˊZH+lKhgJUrզ>uS}5ܒ2% Vm7zVjUBG\ZZ`*IB[7u ޖs=gOe۸rbb-3ôa`:]$C|K4wnzSOY"0,-NK|LmVA+aS*:h2ys׊ޭt;Gu]o}Br۱%UƟ0ZS4nzz@51`m3:6!j_KM&ϸy,(5mj[8cb6GdRA,S+s\FjB >KkO͚qCXnIF˅O؟'@ 0mx K]*ɡ WH8$qeN?7sՄƩY - ȇv%O731G)dژI^r.7# NEChэ)e:R&O-7qn-/.s)TQh_i du`xü1q0d4p)?u a;d+f&H} Ns,\ѦSi+9_◿}i}}W>0WD$S]sf6o{i nM%BBVxc, _tvºԉ2HBO<o(\ 0.Ex-?`h#C{) cux.=["u4f^P9UB e =Zm' T1 |`ܣǷj-Ø@'>͞[#}sRUqU&.t2AР;*yc"}?-k'*\wVp-+u{X.pp\Ө(,JozJ^]!I$.Weƻ4& ʃZGS,yp$0 {JcIDcRX{xBvaq `@n[*e:Z> l >}əhZeW&Zo:%8d筸Nڇj]~(4;X 嗬Į.J|۳&g4%iP z&@RAZTUo?gkm_O# xMgt!?u%?[wdޝ_?5%;-װr?O550gb۟ Vy OX~ad~ ? ~ʯ8xS{tۣ_u?~s~aDc#x0=|?@ycQHSϑs̅? pQ۟+t?K& #qx O5w!AH/Bh~گB ISv֏2[Z=?u>A_0߈*J;&"9r?~~kr?~'O?r?~'O?r?~'O?r?~'O?r?~'O?r?~'O?r?~'O?r?~O.\?r9r_~'Onr?~'O?r?~?}k G 

《望洞庭》的作者
《望洞庭》的作者

《望洞庭》的作者
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刘禹锡

刘禹锡,小学生吧???

中文注释 English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

全部展开

中文注释 English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Liu Yuxi(772-842)was a famous poet of the mid-Tang Dynasty.Many of his verses are original with profound ideas. Inspired by ancient ballads,he wrote many elegant and original verses imbued with lift and local flavour.
In this poem,Liu described vividly the beauly of the Dong Ting Lake which is a large lak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It was during a quiet Autumn night when the bright moon hung in the sky and the Lake was calm with no wind,the poet went there for a stroll.Atranquil and harmonious picture of the charming moonlight being reflected by the Lake surface prompted the poet to compare the scenic night view of the Lake to the unpolished surface of a bronze mirror.In ancient China,people used bronze mirrors,the surface of whic had to be polished before images could be clearly reflected. Since an unpolished mirror surface could only give rather vague images,it was a suitabl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of bright moon. Slight relected on the calm lake surface during a quiet Autumn night .Then he looked further to the famous Junshan Hill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What he could see was a cute green tip above the calm water surface just like a green conch on a white silver plate.
The success of the poem lies in the skillful use of the vivid metaphors which not shows the charming night view of the Lakeunder the moonlight but also reveals the rich artstic imagination of the poet.Only an artist of a wider vision and versatility could compare successfully a vast lake to merely a mirror surface and a white silver plate,and the charming and mysterious Junshan Hill to nothing more than a green conch.
刘禹锡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
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 (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 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
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

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收起

刘禹锡

刘禹锡

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

全部展开

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中文注释 English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Liu Yuxi(772-842)was a famous poet of the mid-Tang Dynasty.Many of his verses are original with profound ideas. Inspired by ancient ballads,he wrote many elegant and original verses imbued with lift and local flavour.
In this poem,Liu described vividly the beauly of the Dong Ting Lake which is a large lak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It was during a quiet Autumn night when the bright moon hung in the sky and the Lake was calm with no wind,the poet went there for a stroll.Atranquil and harmonious picture of the charming moonlight being reflected by the Lake surface prompted the poet to compare the scenic night view of the Lake to the unpolished surface of a bronze mirror.In ancient China,people used bronze mirrors,the surface of whic had to be polished before images could be clearly reflected. Since an unpolished mirror surface could only give rather vague images,it was a suitabl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of bright moon. Slight relected on the calm lake surface during a quiet Autumn night .Then he looked further to the famous Junshan Hill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What he could see was a cute green tip above the calm water surface just like a green conch on a white silver plate.
The success of the poem lies in the skillful use of the vivid metaphors which not shows the charming night view of the Lakeunder the moonlight but also reveals the rich artstic imagination of the poet.Only an artist of a wider vision and versatility could compare successfully a vast lake to merely a mirror surface and a white silver plate,and the charming and mysterious Junshan Hill to nothing more than a green conch.
刘禹锡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
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 (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 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
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

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收起

刘禹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呀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