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实验后该做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2:42:31
分组实验后该做什么?
xX[rKPpqYcf$H ltX9YY4䙸_]Uyzp;(qO$/|כ=ͧwo , g/ۙh-0婪]J&xyf2>q\7OQ)7Iј(UCUG3syN,[t/0agbn0N g]D ǢP?w1ZUZ'VX> 2'c7lEYt3rcOlaGi0n's=eWDY[* k-DcSAZóQ9Ci2vj% akHB1yŸwWYX^! šv!]|$q\yneY>MB")y2s)oi*7+M׿1݄\Ō-%&۹*ң2ygqhú:X! þl ~Eoe\.夢Ng_Ta^dy -UmV:'wy R6^D o,_~, ݔwm>RIĥqq~ø y6=$N'hڟ}+˕w*-xfڭS:~w Ȍ``[T 68]*]^obY`?X.sGI` oW5?r޽c8n? -"(8/ R+|id8؈e>I,6&޳ c/#楘ϱ'J4Y ؒyT":c^ zlFl=;wuR`t:9R4IfX@ ϖ_LClJ,E >QrT@ 'rQa-gc5R1ixQJiSON$&%DML*dD3e q?Cr]c.!fدH'@e|aVkջњqh\u䅑hۑqԿض,h4߆* 8@ݙF :ѹw/0U E}Q^f,&oH;d#"qC5CfmI<a&!\N8sWb/- ID7ycp88  \6bl.冇+J܀.K􆋃[B@NX0פTQfL:< nD+ҹr;tveIw/4`!Ʌ Y ֎ViR͟gT-k8.Nŏe}46h'y~ !IF$a- af$M;W%MyѭȤp!GN:|\GĻ m ,mHǢshn(O9-[*F(4 =®a ú!\hDc1@T}q@:FT!Cd׋ 8%вm EH?&kT1L({f"Ovh֌x5[:q- [0%Pnݪ;=&"F@qGݛI*beD}[q+dO2b֍zlv4\ն){AY˥(dBĩY d ][|/x~bXIJdߠ! %Dz6Vn@ǀ !N?B7N^j[\O5^.X ;k, Beta4"wj ypG2Mf.^If\:Ouw#NTJX 7q>ݽLOs6ōnȹj Ub=yMÚ<%&g ߢkn=O,c ֋.ZK+1Bs:buVåGnBel$sBmRԤB޷e4B&u:"pkmtgH@Yku$׉$NdFgXtn6 //ߪV{/[

分组实验后该做什么?
分组实验后该做什么?

分组实验后该做什么?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吴益平
实施新课程以来,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认识到,实验已不再是单一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而提供的直观手段,实验教学还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实验的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思维等多种教学功能.
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课题《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分组:课堂上,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实验.
2、实验:实验操作并不复杂,将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点燃后在烧杯中安放好,然后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
3、观察现象:我们看到有四种情况:(1)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2)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4)蜡烛没有熄灭.
4、表达与交流: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实验成功的小组代表发言,描述本组实验的现象.
5、获得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分组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十分重要,这个有趣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有价值.事实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教师仅仅让实验成功的小组代表发言,并且很快就获得了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我们能够理解执教教师的苦衷,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1)缺乏对实验现象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较快地获得结论);(2)忽视了其它小组的实验情况;(3)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会想,为什么是依据他们的实验来获得结论,而不是依据我的实验来获得结论呢?事实上,我们看到,实验现象为第(2)种情况的小组不在少数,这些小组的同学,是否会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结论呢?
方法一、如上所述分组实验.需要对学生实验加强指导,保证多数小组成功,获得科学结论.这种方案的优势是,学生分组实验,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高,有利于提高实验技能,对实验现象观察明显,对实验过程有切身体验.劣势是,教学时间长,实验成本高.
方法二、教师演示实验,保证实验成功.教师演示后,也可以让某位学生上讲台,在教师的引导下重复实验,以强化实验结果.
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观察本身往往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科学的结论.在这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遗憾的是,这恰恰是许多老师忽视的环节)
片断二、课题《分子和原子》探究活动: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1、向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意图:让学生获得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知识)
生:浓氨水滴入溶液中,溶液颜色变红.
师:很好,浓氨水是可以使酚酞变红的.
2、取三个小烧杯编号为A、B、C,A和B两个烧杯中均盛装酚酞试液,C烧杯盛装浓氨水,将三个烧杯并排放在实验桌上,用大烧杯将A、C两个小烧杯罩住,B烧杯在大烧杯之外.观察现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地完成了实验.
(实验意图:通过对比烧杯A、烧杯B的不同环境,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师:现在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生:实验发现,罩在大烧杯中的盛装酚酞的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而大烧杯外的小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变化.
(讨论片刻后)
生: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的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
师:好.现在我们来观看氨分子运动的动画模拟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化学实验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分析上述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获得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知识,建立微观世界的概念.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高、实验技能也得到锻炼.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方面,尚有欠缺.另外,我们也看到,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手掩口鼻的情景.
我想,这个有一定污染的实验非得分组进行吗?如果将此实验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实验结束后的分析环节再展开一些,会有什么效果?查阅《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述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正好有分子运动的探究案例.相比之下,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对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推理,获得知识、巩固概念、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更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