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11:15:1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x[Yrcr ?C!m[Py;2yp;RNP7M#EhM!||5̋bqXc) F+dFQ~"U0X6n~`j7p nɿhOU%  ˨NHzGr>dZ,t?z؄z87]*`%ռҴ0 rӻ$wj:wTOD 0^M[7S7zюXC %HokL1-k A47KCOҟDǢI̤ߟi5zr ٫MSPx<S<2#jwJ[ vaCΣ$hc sW6AXݡJ:5'# ¤逧/#雵{H91|Sma4.GNXEAO`Y8[0-j[΂9̻'j~#K&x=i| )y΂ruz8! a䴃 uI jr꼣=),34[\^!ݳ9̻E8B7? P(`q7=vj>z 0o+}L;ja֭e8Y8h%N{#n `R-8Ľve3Q'O!oU V?ΚfDsWgHHg ֋9JEB[_MNT N;aL0bǢWcⴚ*%L~&dhNOh﹡4@?v,RJTnSGUQ.!BIBLeVHL$N=}80/^p$ADTK{~~ đIVp%V--AOYav"krӂhE`cІ8|^ c @dWB|bvĺn \)rO^ qi&GqQ! yG%ӈ%D82@?6[ F_ӿ?Epe^ä!`[3 9pAbbb4eTG +R''ygsY .@8f8twT%@op}6 4KiڇQd^* 1x N6ϲPpN]ljEU_dJN)kgGYV̎پ"Z7AK!>LBjp@&1ɸKW#T{wQ(k^> Ц|F/CēO>Т sm.1냴9׿(XŽ6r4*: #5NuWX7M3ɪێ3\]TΩs^'GD&ˍ'A{$DO"$Q)8zhw;'%N;DnDfZ0+,%;eS? ^C@@.(NgHM'cwٝ/1X}d}˂5G?۝nmabb l% /Xl$ynNW&ϴ[0}fݾJ%SXV^./$/\Q3~q :8Ǣ9:c!SLpab%+B/f (BVȜ7FNXx#Ӥ,0Z_хySX$@Gؿ;g(f7PpF.yy&  fR_]ȼFb]׹zK)njvq{'V_jG ZI4̼A'(҄:ӈyŢ4E޴!M,ܨ 0!BYMLECu|ml{h ONNx]?'/TU@ю9AāCGv[/n k C4Ҽ=ᦂZT.>bpoX"o|R^7o7$(AhIDh.78dz<n#,:Kz%I&n[X<İ6n6KWA U8/'3*D(vk+IHi]fsn18Jd)m5N{Z?UIVs:~O,DxO@\ p79eh'O䂴lkŅd${@NIaz$lRR@o˹l(zK5G` xeѽPܨK4︞~4w?L< ŵNCˁ+P D1t;ƨ\y#&rlGa}V};9$}fY @m58ui[7vz;;@S,6Bm^A!)zE/%'fdBD `` D.»u1(t3Uʰj1qE"uR`L,uK03{U?b)U:7 TGQ⏘qd;a@˹]xgZ3z@dТ`u]xoAX6fPo<IPt n-Cu}zs@_"4dr~u@8 Y&mȺ ,Kb&vGoC(o[J$$?[ \dpbwei\LO:M w5 (ɧ(H'wURbAwlhĿ& G; ٓ%pGVT/hA4+DRPK7:wݷ/@$9~ RDx gwb᫽J؝85#Q[-AB͎{p[@I%87.'Sei"?pk3Dj.=|;L#k+ .ʪ سZfǒCF73Ndʗ(%\⽹8$ѭTAp [{3>PSԝR#)7K)  N a[@/bq0!pL69xpO;I ^L ta܍,BWA>SVpcsfydSwTbsԢ2P& ]MJUV\d^^[}̫ u!x~č<:IN"pxar2p/WMw׎bW1. 64o9 {͕L.JCS,۪JZ,sR:[?H>>YB;,3]T2uJj^Ƅ"ehU4?1;J|5IHk*N|iI-1z)πc 30p=I-?[ 9Il\ں(RaV/%$iɲ)Kr&H&Ԃ{Ɲ slE>*?L.n I'\Դ!n:i瑊5'P`i&AR:5F&=w*R4kP4cxou[ uqєDWGZF@S77'QLr?ԍu C-B/?\<ˆۇH钓963^ Y/n)^IXFkX rz[/&y=,]&=^TG Y|LNaRR5襑f|EUnr2J9NXl R HZnZ…'y ' (w O4-ȉ={.:M4ak $ldWQXOZCh֏0jj]Y`wޣsPK91M]8C`FtT!+f%BӽN R: ѫ&hifu3\k[e<q@*:ޑ,G0(uMGnr+'6AV՚]|_KICI>|~tJ'WEX7XL?vdRwfkBÊ"ZMoMdYeH-99Uanm8= 䤱BHLt:V¸tHoX\(Wa)[fVZ7DF~T8G=*5cR&Ս4fBc -G>& ̅͢1-4cI,ͯ,i%y?떛= ;Uy2BTP3:1guN.έ(%{Q޼eioHiܑ4쭯chz7;G ZZ U_PƎ'w^é+bIHpɊٹb?, tvz}|Ǖ yj3nSV/at~+w޼\.e&}/ˆ, fI2gogmf Z0\{Ak\в㗯h4%-}}S+XZ'[ [lm:*-o\ \.l^_ H6>;q}=m\*MtzFT&7w~+hW)\"¥.9yRlZ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宗教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洁、明尧译,P14,虚云印经功德藏;)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菩提是菩提树的种子,佛书说如来就是在菩提树下被菩提子击中顿悟成佛的.
其实这几句话本来是六祖惠能写得一个对佛的理解,这里面有个故事:相传五祖手下有几个得意弟子,其中以大弟子神秀为最出色.平时什么讲经论道都是神秀侃侃而谈.在五祖讲经问答时,回答最好的也是神秀.而惠能那时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打杂活的小沙弥.也没有一点文化,所以在庙里谁也看不起他.有一天五祖告诉自己的弟子,每个人都写一个碣,谈...

全部展开

菩提是菩提树的种子,佛书说如来就是在菩提树下被菩提子击中顿悟成佛的.
其实这几句话本来是六祖惠能写得一个对佛的理解,这里面有个故事:相传五祖手下有几个得意弟子,其中以大弟子神秀为最出色.平时什么讲经论道都是神秀侃侃而谈.在五祖讲经问答时,回答最好的也是神秀.而惠能那时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打杂活的小沙弥.也没有一点文化,所以在庙里谁也看不起他.有一天五祖告诉自己的弟子,每个人都写一个碣,谈一谈对佛的理解.其中当然以神秀写的碣最好,所有的和尚都叫好.他在墙上写到”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常常勤拂拭,末使落尘埃.”
惠能挑水回来,看到很多人在赞美这个碣,于是请人在墙上也写一个碣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人都大骂惠能写的不好,是什么东西,别在这里招人现眼了.五祖听说赶紧来看,看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狠狠得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便回房打坐不动,谁叫也不应.所有的和尚都怪惠能激怒了五祖,让他去赔罪.可惠能非但不去,却唱着歌去干打水扫地的活了。结果,六祖在三更天时得到了五祖的真传衣钵。(后面的故事很长,在这里不讲了)
其时惠能这个碣的真实意思,也很明白,讲的就是“无”。无私,无为,无欲。什么都没有,就是什么都有,万物皆有佛,真佛却无处寻。空灵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色。人要达到纯自然,你也许就真成佛了。

收起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

全部展开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收起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全部展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