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教与学(浙江版)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要这个分组实验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0:39:52
初一下教与学(浙江版)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要这个分组实验的答案
x\nI)%yjec0@0ӀzИLjHJ\dkZh")KJRfd& sϽIʥg0F5j*3Fݷ{2~3o.zfAfOŮ|fZhj˔l18Sq*Y*;s38]o?wg㿽|QϾO7Z5-D5`s% zD߫ɟ3N'T{%T뗓S }]DBooOϩo/5 ^2+ith㘖y,'em/\kʧvyN b+ $}y9"d%NG~w[U,&+:mt a3*oު*'yB4*sתTP|P{ݮ[݂PO:ߠgUqA 84]ٽz(䉞~~o0͕pAeG5U?'grP;7BJۭۨ@, Yov6 4@3` :[%ƣ N˭ţGF1fbUu3 pwNqNO]UVo~KD-\e юN$Lp\;|CNWKQf^‘_I+6"_RkUۢ @w: ȶyɰ{SZ?3BJKIJ[m܌JϫZ+U[Bhjv7 _֯ DF:Aȟ)= ZP A$yto"2?j1|r=N{ /_c\V#%:6H$zQb&ްj]BCCOWBhE 7}v[XP5o"r?3s$㌗SoGr:/8y%\-K69ѹUc >6 ~MfCخtiiCВZRKio{k-UZ$YL{i!R[e~(BaYn͑Bdm4z]۾R=Uy[,+}EY˟.Rwj>CN'bQ0 KV3uZ_g[Дyh$[0K?u.,=y&c~ ^@g/0<ŅD_<'UE@B1׋ 4h褽4^G~UbW~iH9hGDL'oGA^oDut)sJ@Db굾B#i Ҙ_%hf2Hqԓs[ Xk F[p=oE@4QZ,P iuhLfի@_UW_DT0ifwѮ Oo&`b=W^3e T|PG͊gZeCޕA7oaWY;yѽBTF4\MԳ2 ; zܑ Ȱ~.Z+nlcĨñ q@OҜGjn@vjzxb009KJ5;PO{2>D_y1+9;meJƶ`}jlW;WWz'3NYCE 'h 0PHe`"YsjiM=syldJl%(IJ`Z8axQWEltLq) 2R;X`( W؏YRiu!+aX5 ٓW9wWäZxd >%7(]"jD0cP09l.f͂]!PNΪֵr>I(@ѫU]ET&JBSh{՞, S\{l]-ifr:IXGd$pj`%v, `KދvKB Y?Hfgԋ/w$G~ŀh3F [HOȋ 0*[Ypoh'Hu8$nYҕg^sl::u&q*B6g][H qN+M# # R)J_T=%VD΄X 1 !3kKb&`Pj+(-E>jPk*V(aM /\e}hH\TnR$$-~gEY>a  >0)H nE aRkZ,){eA7Ђ7U28Yʮm2\hZS B]B7U1Ȏ ѩZKYG/;+v)1 PX0G;X3ȮVdTpPm!l"~T"TMKWȊd$(cl"8  U] yʄ4't ASj|n)ЁL :BrP| yD}y#~RٚNe\qb~1 ,7nŮ^ֳy+B ?_Ʀ$RT&)yv?%h8Zͬ҃bҫû¯⛉Hצc_ziHwRkp H;s65D֓N.w %dߗ%SbSsFeyeK΄xKYg+kҾ# ɑ}̭1QYz!MN~=QtSazƭt dna' .UX,rXWHvBUk.$;{-4ݮCn,Ot]&vPk%ٯmq,ŠݛLIRX2$HVeO#bGy5oPRgfMKE1ՁJU2<_>wdwM[M{e.NP߽3Ll zfJ̥H\UI"1<]Tnm1 'z*6_K8[\ȓh/_Q^VF|ED{K{)vK-9Y 11.~DT+uipWf:KV C,v>XB{ubw1| gSVOw8 nib1z.k5qd>HSzYU]"0IDU9$ꥋMz%tSv>ۃ`sBV{\O ,f4,#3̅-Y>MO"1ΓIpU5-Q2D|.vSNۧ֬oL,ڒ24AltGzOȏ_;\-$S+7w>lz='x6ֳzAēGGzwznaM0N<=\aN&~tl&&. w[P'ϖ+=zdV{o#ƊR8WiV x-$uSK2)ŝ ۇ SžfἝPfѭbl2̾ ,^"ʌǴZGFh/"-xf~J?mQ#_ `xK:fD0B#rL7 ]tJYYŸ4&WuDԼ2\r=,Q]Waws YK}&[ʤq5YAm)!ᬐ~fsTpܕ7Pz+9aPO$oJf pO UZ]R.h<-\ȥ'IrףS,L]r&GViQd,p-gF)&YVTw5tcwCw9蟦]b{>BvB_C U9HQnDn*_"Ц@r..DI,ͮZ|UHޢ#5s-:oJKҐp.a#xR RZ}C45Oa5R4][$ޏ|#t|HcmI'l[aiޑrnHVHc_[CHoCʍLҖ \$S*xuha{A_xsnr] /i]pJ24W]BPnn$*om\3"ecިǦ;Fz#Ib|`e^-+W_H7E @3j*"h4v$aBO'lb`2\sgpDzJ8vG%WzC}<A;Iܯ%U~d#!Q rq!Nm1}ېu9, ة¼_:5jfng Èӝ!KFl=[xL#.C"ёܯz{]="4n: 7m*&谛ol'_cp%0-9}3TWKLN~9F4s~!Nj2MhkC4?VOzS.hM^>/FF1 r;4% ni;2N8v\/UiP_d fԙ?pF|x\U*rY5tO0َ|~p}9x&ea{sd[^-'f\ǻ ;a7\jOPp#IJ'i=;M QOĭ͚3:w^\S$2bW(-ĕ^XFE1'GDGZuOI*& ΐu`dqș7'|)b|ֵ#.а"71bJj sN5Ӟʹcu^fMEm Zd21fnœɰ,qA/sQTp/p獢׺^ qNc.Eb%JfU0De_,F U|U"p[-zs`qŗ7kh+ָ í{o {Ok%TdC?`y]zBm+EuΫ).̧ eDփ7cM:q)qHF:b%>[fSWv~"oF:vlҗ}FT ¶

初一下教与学(浙江版)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要这个分组实验的答案
初一下教与学(浙江版)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要这个分组实验的答案

初一下教与学(浙江版)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要这个分组实验的答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科学探究:凸 透 镜 成 像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中学王伟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 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

全部展开

科学探究:凸 透 镜 成 像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中学王伟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 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鉴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我将本节内容设计成3课时,本堂为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3.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分组方面:针对现在班级人数较多的现状,每个探究小组的人数适当多一些,4~5人组成一个探究小组。活动在组长的组织下,互相协作,互相监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在探究分组上采取男女学生混合分组,这样可能比男生、女生单独分组效果更好一些。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教学方式〕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1.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
2. 自制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预测)一、 复习提问
1. 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名词:光心、焦点、主光轴、焦距
2. 请学生看图解说
介绍我们实验中将用到的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不会随凸透镜移动而改变〖〗1. 光心: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
2. 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
3. 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4.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二、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
(1) 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
(2) 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3) 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
(猜猜看,试试看)
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箭头。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
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学生答:放大镜
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引导他们提出来)
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
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2. 猜想
猜猜看:这些结果与因素有关3.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指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不受光具座限制,可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
选择同学们提出的方案,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 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学生自由实验
学生可能很难发现虚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
(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有发生
(先猜,后试试)
(续表)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预测)5. 组汇报数据、初步分析数据〖〗学生汇报数据
课堂实录
〔教学用具〕
1.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
2. 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初步知识,这节课我们首先把有关凸透镜的一些知识概念复习一下。
(展示光路图)
生: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光心:它是透镜的中心,即O点。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即F。焦距: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f。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有两个焦点。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
师:凸透镜在空中来回移动,焦点会不会也随着凸透镜的移动而移动?
生:会移动。
师: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会不会随着凸透镜移动而改变?
生:不会改变。
师:很好!凸透镜一般都有固定的焦距。上节课已经给大家介绍了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要使用的凸透镜,小口径的f=5cm,大口径的f=10cm。请同学记录下来。
2. 提出问题
师: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叫它什么?
生:放大镜。
师: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生:不是。
生:是。
师:有同学讲“是”,有同学讲“不是”。哪些同学用过“放大镜”?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吗?(猜猜看,试试看)把你看到的情况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开始用凸透镜观察《学案》上印的箭头)
师:透过它来看远处的同学是不是放大的?
生:不是。
师:你看远处的物体是什么样的像?
生:倒像、缩小的。
师:你在移动凸透镜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师:像有的情况是正立的,有的情况是倒立的,有的情况是放大的,有的情况是缩小的。很多同学想提出问题,那么大家把你想提的问题记在学案上。
生1:在“放大镜”中看到的像究竟是怎样的?
生2: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
3. 猜想
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生:猜猜看,猜想。
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置并同步移动,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很好!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实际上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4. 制定实验计划
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教师介绍光具座)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如果光屏上能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他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生1:先选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点燃蜡烛,让它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生2:把凸透镜固定,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做。
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5. 实验过程
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实验,把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下来。
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也请记下来,大家互相监督。
师: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有的组成的像在光屏的边缘,有的根本得不到像,怎么办?
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生:可能成虚像,所以用光屏接收不到。
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生: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生:光屏上我们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正立的像。我们认为将凸透镜当放大镜使用时,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所以我们将物体靠近凸透镜时,透过凸透镜看到的就应该是烛焰放大、正立的虚像。
师:很好!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只能是虚像,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再试试。
……
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师: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先猜,后试试)
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6. 探究实验记录表(附:第三实验小组部分记录数据)
凸透镜焦距
f/cm〖〗实验次数〖〗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性质
(虚、实)〖〗物距
u/cm〖〗像距
v/cm〖〗物距与物距
的关系5〖〗1〖〗缩小〖〗倒立〖〗实像〖〗20.5〖〗7.3〖〗u>v5〖〗2〖〗放大〖〗正立〖〗虚像〖〗4.5〖〗?〖〗?10〖〗3〖〗等大〖〗倒立〖〗实像〖〗20.7〖〗19.8〖〗u>v10〖〗4〖〗缩小〖〗倒立〖〗实像〖〗30.5〖〗15.8〖〗u>v10〖〗5〖〗缩小〖〗倒立〖〗实像〖〗40.3〖〗13.6〖〗u>v10〖〗6〖〗缩小〖〗倒立〖〗实像〖〗40.6〖〗13.2〖〗u>v10〖〗7〖〗放大〖〗倒立〖〗实像〖〗15.8〖〗30.8〖〗u<v(续表)
凸透镜焦距
f/cm〖〗实验次数〖〗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性质
(虚、实)〖〗物距
u/cm〖〗像距
v/cm〖〗物距与物距
的关系5〖〗8〖〗等大〖〗倒立〖〗实像〖〗9.8〖〗10.3〖〗u<v5〖〗9〖〗缩小〖〗倒立〖〗实像〖〗20.5〖〗7.6〖〗u>v5〖〗10〖〗缩小〖〗倒立〖〗实像〖〗30.8〖〗6.8〖〗u>v5〖〗11〖〗放大〖〗倒立〖〗实像〖〗8.3〖〗15.4〖〗u>v
7. 实验小结
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数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课后有问题、或者想再做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再到实验室来,我们共同探究。
下课!
专家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考虑了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较好地贯彻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分“复习提问”“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实验过程”等几个环节进行,先由学生在生活中对凸透镜的经验认识——“放大镜”开始,“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追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学生回答不一,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求知欲大增。然后再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经过猜想、制定计划、探究实验并分析所得数据得出成像规律,全过程学生成了自己学习的主人,整堂课上得生动而活泼。
本节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王老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了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但这些提示和指引又区别于“实验步骤”,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了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各小组中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再代表自己所在小组发言、提出探究方案,最终在多个方案中自行选取一个付诸实施……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既融洽了师生、生生关系,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探究教学中针对一些随时出现的、甚至是始料未及的问题和错误予以纠正,比如教学中学生认为光屏上模糊的像就是虚像,这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在课堂上“暴露”出来,而王老师对这个意料之外的问题的处理显然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为配合本节课而设计并使用的学生学案(见附件)方面的尝试,学案的使用无疑加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性,整节课也几乎没有发现有学生随意玩弄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
点评者:芜湖市教科所李文波
学案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
凸透镜焦距
f/cm〖〗实验次数〖〗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性质
(虚、实)〖〗物距
u/cm〖〗像距
v/cm〖〗物距与物距
的关系〖〗1〖〗2〖〗3〖〗4〖〗5〖〗6〖〗7〖〗8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收起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全部展开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物体而言。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当然,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那么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收起

2楼的回答简单明了。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缩小实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一倍焦距以内,正立放大虚像;
成实像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2)
一倍焦距分虚实
两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到透镜的距离v 应用实例

全部展开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缩小实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一倍焦距以内,正立放大虚像;
成实像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2)
一倍焦距分虚实
两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到透镜的距离v 应用实例
u是物距 v是像距 f是焦距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放映机,幻灯机,投影机
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探照灯
u 为了研究各种猜想,人们经常用光具座进行试验。
蜡烛的火焰,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应尽量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3)凸透镜成像还满足1/v+1/u=1/f
利用透镜的特殊光线作透镜成像光路:
(1)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
(2)物体处于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3)物体处于焦点以内
(4)凹透镜成像光路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该实验就是为了研究证实这个规律。实验中,有下面这个表:
物 距 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 与物同侧与异侧像距v
u>2f 倒立缩小 实像异侧 f u=2f 倒立等大 实像异侧 v=2f 此时物体与像的距离是最小的,既4倍焦距。
f2f
u=f不成像
u 这就是为了证实那个规律而设计的表格。其实,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
照相机运用的就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镜头就是一个凸透镜,要照的景物就是物体,胶片就是屏幕
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经过漫反射通过凸透镜将物体的像成在最后的胶片上
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
至于物距、像距的关系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全一样
物体靠近时,像越来越远,越来越大,最后再同侧成虚像。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大。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