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西化论"受到严重挑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1:09:58
20世纪30年代"西化论"受到严重挑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西化论"受到严重挑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西化论"受到严重挑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化论”遭到了严重挑战,“中化论”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影响日益增大
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中国本位论”、“中国国情论”、“中体西用论”、“中国特色论”、“中西互补论”等虽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并代表不同的政治势力,但都可归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范畴,我们把它们简称为“中化论”.它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对中国实行西方式现代化,认为可以而且必须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同时吸取西方的优秀文明.换言之,就是要按中国的传统或国情来实现现代化,使现代化带有中国特征.
中化论者首先重新界定了“现代化”的概念.他们不再把现代化界定为西方化,而把它界定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进步过程.这为将西方的工业文明与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分离开来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在不根本变动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换言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未必非要西方化.
中化论者在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的同时又指出两者有抵触的一面.强调中西文化相矛盾的一面的潜在意义在于,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生搬硬套西方的文明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给中国带来灾难.他们常常指出,许多西方先进的东西到中国后就变成畸形的东西,而失去了其原先的先进性.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当西化论者把中国现代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西化”不够时,中化论者则把它归结为“中化”不够.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大讨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极端的观点日益少见.虽然他们在根本立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是中化论者还是西化论者几乎都不再因为自己主张西式现代化或中式现代化而绝对排斥中国传统或西方文明.
从先前的两个极端逐渐走向折中,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进步.这表明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多,这是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同时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意识却日益增强,民族文化的特征日益被人强调,全球化不是消灭民族特征,而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完全的闭关自守和彻底地放弃民族特色都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已开始认识到这两种并存的看上去似乎矛盾的趋势,但他们对此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争论和反驳时也常常不得要领,甚至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