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8篇要好点的.最好不少于500个字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 要有文章的出处100分就给你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8:15:45
读书笔记 8篇要好点的.最好不少于500个字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 要有文章的出处100分就给你了
xnsY&*0_YD6 ڰ 8ϒ((JF|,3\}ksHȲh3 !g5?˟b;qO?w5{8sGߜfly3.ovzoU|k7ַ[|4Y}&97ݣ~Ѥfj?ǟ()vI/]yMc3GmQ9INc?b+otT &i2,noM{g&b]buv,M'~oZcYKv;\[gg^m܅/l=^92 nIs6r܇ɡ7ś?x3z޸xqNG4@'>)uo&Rs&5N#&tsShclƋ9hd0aN؟|{n)5uW1w 98v;^l@t !-!bin`5L)<\v:-{v^\%i 2Qk)3{62啫| c-Hc[8m@s)1TmrKpGP4 xKSz 3~5gYu$i-yEnCV~4ԗ:+l:W6x&o,O/ɎrvZkjy_={[~S&9!05wzىp=,7T*pYVͩs 뜍A{],v'ICn!k%7UjzÍz1ô=!YTy#qm3Œ6wQk].ss+9lg&Er&N9b+9DUH7|,ݐyV,Dm$_Չ{:Stӯd T EK q(GLK 'W%rn)X9yC>ȶ v($2 'HU0B*^#t.ꭵ7fm]4|\?j]TM{d:.4pn28*4\iQ@&+DxGgQ#K%/89'yBBs'͙{ɌTP)NN\*?Z"'oS $= sO+[ P[@DPp;i:rIx z~fS' /aP:DXE&WvA3Z+mԺVҐY6- 0E60٩Fpe'VWu^_{>ޘR ŨԽ ؊x2.$4;?A)9~ t WZE{KgpeX?<OTKܦӎL{*Uqd%l'` $ғY;]`05B"/OZPojob ɲ&fl!0J r1p}/Sim"NlƕdLگ`z cdK6h;zMmG%ZJ U9S/3 p}1_|y?ML%\S0 z\PyE\m]:4 #8~ox=De4Xi=VȮ" 2?‘H ۼ*ʲakeeSMUөɴ'OǻB a/ջf*=RHp>yI۰y LGpcM6B`Xf^] `@C)6cF Hw+z]9ͼ{FW KqI|y.hq::Qf2U? En-hsƈ"&2G1D.@Q@VI-vN?xcH !/Y@"yBPo-]=xtda[<b' V_ʝ8ŏS/ {G7~1dKՙW'SX_d *8]}Q(zBvN}K9~hag+oS˹K9GNleKӣ&P_9x?zd:A`ԧ~PћaxfM顼) mjb?NdT~GX3O 2qbDU+IlS3)^|%482Qd=;TJߙťRr/S EӸr<6k-s&!ʺ h 'i3LPʹhm :ZP%f芙qKR,JiŻcqEkjQ(5(cDqoM:2P%qU@b dM6O-FuOޜ8P !F*H(+HVCŐ 7o i} X;|-H[a( hx&PX_.ĕ޼(x/+D޶ֺh^­/DiSzdu{/l L&f^ /Ӂ VUO ,ڷן U1.?$@¹ _t2y0&`rR9Gp. Ǩ;E-Ƚ,H:*jUĘ&GH!hNb )_q? y9O5ȢR9?&Zя T@BH.^9(jXTqlo{{Nh\>{;;JfYCg .j`F҉I4-G7dn)L~b( _Sh( LrpV4w*MX[}cȣ"O ^a ƹba,Ls&ܹ0G xV4հY{l]V[2TW4!ZuQŧcMʑILc.&Ƞf-2%rqalɝ,ofr{AoRVŧarԗaH8* ':tNj{ΎBcmrQp(ցIJccƼA ]{a/%O:=qM_Hta_4UB 1Sz42fGXƆ@)n(. SDpXZ %B.KQPQm.@ceSDmY>Q/̀'k6i^n pHJMW\*`2-u^$y$fq'E`۝kNӂ&ۂk%h;inf(R1H s_2%*f"_}䢢GTs/ӰOnP^]U 0F](F)8Ǜ2 @?7b fq3 Q7l&fex8Uy~-8`k5CJiB Ca*I‡ ſ:S?K<ZnO`k 﫟N~q]5;-MJszxNY|%(TQğ,ؼ2|EXñ͑osjXuRd0kY} K/V2FfYMTyV?%?e-$\z)QoN{/Or[~j5!ǶkR%P=`=3}tXa]DܳrvHn}C$X< k`Aa$}LS#!J'!j-03WolyJߛcsZbB~#\.Wv: !& x#fn4b-ZuN{ޘz}E8D@p;MZwZjo[CF!nhޡfx*EnAԦSΜ9b5lyCpjj]sӎ1<[v3[#4Ӳdñ66SV=km/uc2!(ȇ8NV/Mb_zĦH /ĦƘF%x^p 3~Oj%䮆Fx a21X !1Vy"n)Ld5K wYAj^q eNGV L_r% *{^H5`IT*# YդMc?㦔bBPl6E(u2cbˌ\IÙjuDӂ]X3`ۊhL֋ {o ދ/sPcA6ӐyÁ!#%lHp&1!vf zH(ƋަiYId4'ͧiO+cMDɡ`_t[I3 n)[uIf~.kS^K-Mx*֕|SEl jvr1ef˭B F HzТdbI&.V/a~L$#Pxm-=֛ [VSY-9*ruZ8s/>;Ϸ 5.DR'2E )u4C&Ӗzps70f(p{-T=:(\H.@> 2]z7q!ai:X)È<9O 4bϊ҅9k:WUy¢?z7'lB-pRd#aJ IR$GtMJ3~rE$ՉeE!, ixU &A";]w+:i綝rF$rUFVܞۅ4YuF$[XuP?se()\vf(^1 u#+Oo%zA ghx77BjϙL jj08H7-'l8Z՘z) CuV2^*3<9 = goNZ]D2! 20<d~]%Q+3ޮ6;!z]BT@NOe89kH1HX;k˺:kD ">Ȉ0!q%IN.w61޳N,n:i5l9@mt<`1P&K3rnS˙kZ0}Q*@-G-W/JO`RedEd~TJv zqϖUÒ4ܨmOj…u#ڣ&v#lNihxFz9bCVb1NRuBbI#|)㳴Bdwʐ~!. 餪h[ʛp^6ߺ4W59o xk"tOn˵L 2bAZ#D:X 8a+Hŗ%FBt'S5#oCiշ ٮjVBdŮ}q=ڄ; f8 >l~fW 5TU!DܻS<y4KmTZi(_`c?Zuk8/S&ضt~/<q"xߘ>DE=sbqo[l?x_C0aotv;L V#;ZhDvS :'#~ & roii+bnHR94f1CiOJ㏛/ 23TFOE.@G魫g?r9&ȄbܪPԾ.wQ 1 46*o4qVV2 ±^ S`%Mȿ Raig$l;+@S3vhf1 –ɋB%la+l&oSHMtLAߜ4 yf;hPA+h3K:LO"TtI^ojȸt>hrb"a>8ӬwZƴRqs>C4p#'5,~mOO.oC{M[(\Qyb&IX^Yvċc5Soҏ&$иί:8o_{L%FeSGcwPri ,J v@|xpL ^(S%ku:X]CG}8| bCƩ7 ĭOLaK=}ğ)~ؘ{/3Sō*NN*n&#H<1QQ8Mr]„},rѢH}FJܥ\Y QJq]E-km<܀ Y!R[TaY:I|C=;֞,l B2tREKAC+:Ϸemc<+X;06)/4 #!9R ~_I!,% +6a]?JIL{X@y)$7Gz ?uRu ;Y aDnHFza"3/MBЮx4_H.aGטD,Og&h#>8/TLJWEtbnziH>)<>y?7'=BFy}EfN\v+~?t^YwJOH@ƢX1O*amBu,xelBKtoX?Rbc`^0@m.2z?Uۯ $+Me5kxJ25Z'.C捰*5gKQ9ڞ|.GQt@v{SHY9-"~Kp\v) oBEaˡu]!{g) # Ojtx$˗Z\+LWݲ2Y{^.#% ?R7_r?}S)ĥ[̝vyS]~> i>!SiZXA?Zڛ9Җ b+@>3^nZN. It>Lq`i2L=evYzMѪ=;n:*J•K\32LP e?MT?ehtAiX…it~Vsc .zR[lūF¤2k_^INz.Q&A/*A;di\fa>ɺ!9}^i_]+9|zR)Ŷ^pdu?AQ'rc18ؕ8;|5>Y9oh=n0,a jODɍ-ߞu\mlzws ?qZQ$:y a,+DD^෎Y}]琇E]ѯ_i9$?u^o;tp}^El41$ߜ9Q&eg=cF}DN,>! %i{5]pAPw;єlfk#31s=J:$so5\eg&Er'^_Q[NKl@$(8/λܞ=4 ު׉Ksii:Q6Qv;oO?UU?W-kEB{$1W/R\qȺ{G6,S/z9s;8-_X^k3g~Iݩӛtiҙ;dѢ tdL.kЩ|>;/l"kƱM-ǰ{J0ۛIEB\83wiMZl~:²:: dғ)??SNLD݋nI2Kӌ9OL%ԛy 8չ+Ai7|v' g0lPjAeMvY\ad-q̦M BN_ \?P6 Vש/le-vQ~biA"(b]R`Zd;XXws^Kأz%9+13XCӼv^$Gf`qkk]ה^L/\%2C&AGu/^ .'닦tAJ.6U["[g-^"+'Wph]&c{&Ƥ˅s)]SH̏np~Jp7Lά0_:0O hޚ| ,|21{U%[1F7nPmo=Y/BnYz\|KC0wRz# , CO L?_wcѰЩb`G-V,N{,xː8GE~.qi-}hSO:릿%fJC#҆wF wl#0V|uJ NSf7BSFnj}`2m#E(KpE^+_"P`mU^7;`$EYE\$ YtyX gpcj7Ѷڸ?F}`ld4{Պei?O[CpvTdZIo$baTG d~ra~fK{ť(^Fl.$%}B߸XOm1lmJBvnx뻷?/ƻ; dKm1?StH[xc3j, .y2jO EO8v]<ә=V7uP>Strl8Ns=UE"㛆ͼrS3*8̫l]3|aWI.1iRM:SbO>,!Mgj`[5glw@1;{ hMv^ rf e朤`UQKjuXFܿxAܙw4K"jٷ`0')Ow7=S{]q^nriAAˉaDvPڤs~bq/Rί?p3%nxMn?sp̟h-`@苎=BcxFk%ߍ&Nppv jGR[o?8ìӊ0 c:FVpGO[dzSHpK\:၉iUva&!$$!w3|F9#i3Rdܗ>~L:BcRmHog`nlz1~WgDg"~@ D^<4,y;M(?]pe|4Bl"Vڼ(~>w# /?qpճ}yOxN+Lhޓ@ s{N.$k][0`DÜ`|Ӂz^R$ 6x`G߼3&@Ü$د qwX)|=݌uXRnJᵷf3j.RD7 \a>ː.qt{d]B~R/ u0'z2xA}bJA LʰXMlO* Hʁ)>0`Y3-Qmj<9O^wבh ] sJkss3G_VĀ3bކpr['3[ɂyb)0FCF x7&ϒ8v6LڌNcg9¿!9EXx")/ `o4xLz/%/כCjq(U :F콾87KчAv;&IMjJVH<.d>|Sa֩;a7YH7_F)@C.tĊґ-ʓwP̴zxghQ\.6a }Czyd,sh=09s{@[<.4d!=,OX|9Pv, d4 }A*`'ٱ4NpYVvpO??GI;ͻ0FqM2>QT¹(1"*5;ʌ@,=д> .y|f@!Ĉے+asMK>9i Sz\+L>ũ d͡bЀӁ.V\&M2q`35^geT\CU5m^Q2das_)3RNzL/Aq*0*vsmXIë[LM`G+͕{TUguzͷ}z"/= PM{~%)e0,J%|WeiȝY/d#l9cǵJ,3=([`sf)1_+&>z#.5)?0)^aPQ0vP2x2^^*Cxn~)tnn:[ Vz=z5ЊO{ooC%DFB2\WMfcy47E``hn Ԥ੔ kw0(i.IӼf6U$ R4aϼlCLJT{q.O/?o& {4E7}3f_q@i6}z].=D>2g(_@Pp' L򑲏]\ĿwklVdtbHըs.4I]uR"-nL)2u+ &@Ӭ 9ؽ]6t4s2vO~2d{{?~diWW)Ny.fD8iq. |'7Pۊ)S5(~g^pكg$榷))]xؗ8>|cK :n\]M3% PO.*wwǙaRe7.:<ʽK|I ^+ܮ~8Sxgv+pB{/Lr@l { Z ;(U#;nPb$Ͷ7m c!!d]E6sO2vp'n!װcb^oDY0 :wa\Ш` EkA\I<~Mx,'d%˜-l84m9:5>tFeH<SqfkmE VG(N-n(سjqh?pqZ|d+c׎;2ćѥSLk0PhoaGeb`2Xb**x]Y VO3ViDI#rTWY+|ҰBy5N5f nm͞?r& HvfFFnk_"Qwۦp=6I;cNhYSC:pf0+?ԢnyM%;?ᵿ_w|]E#⟿髓J4:{=lt),1ƅ.S?[K6t~~Aa$[4/{'EYV7򚰵w*9k ƌ( =#S\ݘQB{"ʥKncǼԴ E"q Ay5~wW hsCϤψ4]?AIMKUL3m?|eP'ЉHgju?M5k-7Ժ'ia+7N~$;*yd 7Ċhٓ܈$pω=w^Sh zkŒSdN;79e+"cH -T¤Y$Q% E08Ҳ= [QfYU縕r^t9F؇Y?"6M'm8E=J5(b>SHBxs9c@Uqjh6una<ıg|z/gXA8By czVB8sjlmOBX:F=bviq_.:˖Ҧ&Ԍ&GҚ`ޟJY/ȎKD%iv'iVJD} ֮Sa]қ(q *Fy myF:sWk":O_hЦPkH[SIPBs-o̦$̝Iv Akv.t6FcHT˽r4# ^OB+LF&,l"upv㎸QV.NM.r+uZ^QxМb rǔՀ=#))cP]?PP#]b=\|u!23W!O졘~ C  e{/۬N,a@EN }%TvoHD;C _˻/_DKew6!r<<]^ɂdl1' Ŵ̠MzW ϔmtcMZا%9QVNNS`klB[?QӔ9l $`eI%=m[%iaOB$E,O[9L{0=0/,4֡Da~EجoWds%E-OQ9ʹPrXۅ>Xv|SwoKki'>5*w}Ve~Ĭ'V[^>/kz&Җ5onR!WJ*S*JL ͣrG3T2sZir*5eI{:R1qWWDžy s:V aklX ]e4X~%%c /z ܃)xҚ rn\x^fom]=Ap7 smx=)բjmdFE$\ο6K6 ]fs9la jJ"rZh чvʊZdK WG珠,{ 9qXϟEZA5Q3[E~d˿P47V/ZA$iZa< Iզ<9H4jhv=(Ȅ29'/WVe[j:HklX,huƵt٨]T*u;7)-o@OXwsaQ% ڃ }$'e)?3Φ@8vxw!(l%uVCoi,xRKnߝo{v-s,g{/cas>_Vh&k`4"nC6z (B+wKkʹ^aLNB6{G7V:#OK Z6s?8HR~Tt֏,Gj)j̓S%;@¶k ݛ_ڳLH!B0-^;k-[":/0=9ԬpR-GmʰJΊl9"GlO[M 'A.bru. qJv ;m9r{4{33K}@aj&[&?_Bܨ#Q*PT?ɪ2nhZ|d?U" #o3-\$ײ)mo)ǺWܠr=Svjݹפ^9PnX IWd٣f<A \?JH&XKdG,[jZE?TZY\,RGMBIqNpLB}~Q 5z$g甊Ey:qkȑe_WڬEC^Kۥit:|3cjzUH5$Awg5 F%\Pf1{v9kuv+"Xvj-gSu.<&E[J#UgI@bs08`?M” /0 vH2IrReU:ҿL@8 S:CN7F5#4\ )im_?z욷MT.LfAhe^n!9LZ%IڙCaA=fN;=г'za.

读书笔记 8篇要好点的.最好不少于500个字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 要有文章的出处100分就给你了
读书笔记 8篇
要好点的.最好不少于500个字
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 要有文章的出处
100分就给你了

读书笔记 8篇要好点的.最好不少于500个字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 要有文章的出处100分就给你了
在百度网页上找 很多 字也很多

醉古堂剑扫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

全部展开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现在提供一篇名人读书笔记: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陈平原(著名作家、学者)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那意思是说,你还在学校里经受那没完没了的听课、复习、考试等煎熬。可如果终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大年纪,还“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上的某一职业。什么叫以读书为职业,就是说,不擅长使枪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过去称读书郎、书生,现在则是教授、作家、研究员,还有许多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的。
“读书”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都什么时候了,还手不释卷?”春节放假,你还沉湎书海,不出外游览,也不到歌厅舞厅玩乐。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
这四个定义都有道理,得看语境,也看趣味。以前说“学而优则仕”,现在变了,是“仕而优则学”——这后一个“学”,当然是装模作样的了,“‘官大学问大”嘛。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看大门的,也都有了博士学位,那绝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眼看着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我心里凉了半截,我当然晓得,都是找工作给逼的。这你就很容易明白,很多皓首穷经的博士生,一踏出校门,就再也不亲近书本了,还美其名曰“实践出真知”。
想到这些,我才格外欣赏那些不为文凭,凭自家兴趣读书的人。在北大教书,自然是看好自己的学生;可对那些来路不明的“旁听生”,我也不敢轻视,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位子,你尽管坐下来听。这种不太符合校规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夫子“有教无类”的设想。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二年开学,蔡先生再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日后回想北大十年,蔡先生很得意,以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大学的想像(参见《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以及《自写年谱》)。现在看来,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大致感觉是,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二、读书的成本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电影,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现在好了,大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免费上网;网上又有那么多文学、史学、哲学名著,可以自由阅读乃至下载。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总不能老逛街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贵了,只能偶尔为之。于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网上阅读等,成了日常功课。可问题又来了,阅读需要时间。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三、读书的姿态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淸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
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胶柱鼓瑟,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确实如此,鲁迅还有另一种读书姿态。
就拿治小说史来说,鲁迅称:“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不是信》)。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书,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对照,不难发现鲁迅著述态度的严谨。比起同时代诸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才子来,鲁迅的学术著述实在太少;许多研究计划之所以没能完成,与其认真得有点拘谨的治学态度有关。可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不少当初轰动一时的“名著”烟消云散,而《中国小说史略》却依然屹立,可见认真也有认真的好处。
回到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四、读书的乐趣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学里,只讲修心养性固然不行,可都变成纯粹的职业训练,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状态是,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性: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读书;好读书且求甚解——那是学者读书;不读书,好求甚解——这叫豪杰读书。后面这句,是对于晚清“豪杰译作”的戏拟。自由发挥,随意曲解,虽说别具一格,却不是“读书”的正路。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解说?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父母期待读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称,郑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西谛书话>序》)——那才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也就有了意义,不必“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学者,读书有得,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学者,则是为著述而读书。今日中国,学术评价制度日渐刻板,学美国,“不出版,就死亡”。于是,大家见面,不问读了什么好书,只问出了什么新书,还有申请到什么课题。真不知道如果不报课题,还读不读书。我的感觉是,这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失去乐趣。
作为学者,你整天手不释卷,如果只是为了找资料写论文,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忘记了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教训。十几年前,为了撰写《千古文人侠客梦》,我猛读了很多好的、坏的武侠小说。读伤了,以致很长时间里,一见到武侠小说就头疼。真希望有一天,能完全卸下学者的盔甲,自由自在地读书。我写过两本闲书《阅读日本》和《大英博物馆日记》,那不是逞能,而是希望自己能恢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阅读乐趣。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还可能忘了生死。刚才提到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书籍以及阅读的历史图像,很好看;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的,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书情景。
五、读书的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因此,建国学院,修清史,编《儒藏》,我都没意见。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说到现代文学,因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说两句。不是招生广告,而是有感而发。尽管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举措,但反对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头脑发热,大谈“民族自信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音。回过头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与抗争,嘲笑鲁迅的偏激与孤独。我理解这一思潮的变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演讲的结语。章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条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段:“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陈平原:陈平原,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收起

靠,读书笔记当然是自己写了,别人的读书笔记怎么能当成自己的,这不是剽窃吗,郁闷

对啊 肯定自己写啊

繁星春水
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

全部展开

繁星春水
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二十二岁的冰心发表了《繁星》和《春水》。二十二岁时的青春是怎样美丽的呵。她没有了花季的躁动与不安,磨去了尖刻的棱角,依旧是热情如火的岁月,却平添了几丝温柔和沉静。
这本书当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作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匿在细心处的信念或是箴言。看似温柔天真其实揭露了社会动荡时的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现象。
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细微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精致温婉馨香。我往往是伴随着芬芳来品味她的文章和诗篇。
也许,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顽强与调皮,倔强与坚韧,她被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所以她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她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对家庭幸福美好的渴望,对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坚持。她的文章有那么一股青春的热血在沸腾,还有少女年华时天真单纯的向往和感情。
也许,冰心常常浅淌溪流,惬意地泼洒着清澈的溪水,让圣洁的水沾湿她的百褶裙角,祈求水对她的祝福,让水没过她的脚腕。所以冰心的文笔如此得清亮,如此 得透彻,仿佛把大自然的清新与纯洁注入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她把一切都在洞悉,所有的伪装和逃避都逃不过冰心如同清流一样湛蓝的眼眸。
也许,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台上凝视灿烂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绪在远古和现代游离,任自己的思绪飘荡在玄奥神秘的太空。所以,她的文字就像那闪烁不定的晨星,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令所有人臣服,让所有人目不暇接。
也许,也许……众多的也许是因为冰心女士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
我喜欢她的诗篇,可爱小巧;我喜欢她的人,温柔沉静;我喜欢她的文笔,细腻清新;我喜欢《繁星春水》,因为其中蕴涵的爱让我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让我同冰心一样热爱家庭!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在1987年冬至1988年春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长达一年的时间全文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本社先后在“北京长篇小说创作丛书”和“北京长篇小说创作精品系列”出版《穆斯林的葬礼》,至今已十余次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书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优秀图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女作家及其作品;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有关方面对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在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穆斯林的莽林》于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199o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电影剧本,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骆驼祥子》
第一篇: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似乎能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后者因素比例更大,所以制造了那么多的遗憾,甚至于悲剧。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决定着理想的实现与否。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认识了这个聪明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著名的电磁学家。日本著名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世界名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理想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祥子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格改变的问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祥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环境不是这样恶劣,那么祥子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可是事实是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也在不断发生,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一开始的品格,成为和祥子一样的行尸走肉。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祥子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那么情况一定就不一样了吧?可是事实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象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而这种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品格。当人们惊醒时会发现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说,祥子变成后来的样子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可是,事情是没有如果的,当生活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永不后悔。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
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收起

不要那种很多人都用的,那你自己写了,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