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课文--《伤仲永》(非诚勿扰,绝对原创,谢谢配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5:28:33
初一(下)课文--《伤仲永》(非诚勿扰,绝对原创,谢谢配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x}YS#Y_ҌGfYYI駙' Z@ "@bKhhYϘuw=_;Z"""s6~=ח?Nkm>vߺOavʎYY5Ix~֩gMlwhc j5/ꪵЇ` o􁽾oFm*\SY7NM~:fm]Dގߙ5}+qzzB&u*N%gy95;'vѯ7MdS։ЊUIݱB| G;+A!k13o`MC,l%R kbć~6˦zfvvY fӜP}>Oǔ|y֊obW7 w;7ڤ+N}vv~gJ!Yݙ~g{k7!k+=~+mqTrz[|7FxgR~s_O؉Ώ=8 j)+-XGh4{26;ȕ5!+_%\n*P;!_»)eNwY)~|BܽYV,ݬ̪VM='_ojG&jY*b7\=ޢ9JEw~~+iha~@:sYm[[sAlԍ⎽CX,~i|u*&郎i+ ޯ.Y6{;lO狓ɞeV|q&0_sTBaCnnY][@s1q"=0US]rS! s?ZTAp}^OuTR u_@W9Z/Qk*!MjCl'U_jv5!{ zzZ 8JNnYkeiTIC -#Һ/N'.#%$=Ka܎m<tqr)V()hF-*t*5O .C{þ AW~N#E`s0p}0~VƗخi1!$R:B.KNAB+.%&"cxi6c? YCYTFE|Ψ|"hc %j9 mvMm®!$c\!Pm',13I)7VN̷_/ɨʼnlcgu0߸=626a%){R&{hFm[DŽ(2b1c;X~j1n0j?i42մW7Tu [l* 'U)JBb$p zj NL/sEP6X@ a",qR~Ž9]HrKbp7EFqa7M U*pȈ'5?_ RAb-BSj.,AQF5 ~G*(t/<-(EF8+-x:U'0<|n20ƔLS6 ;4 ʿI@aJF۠vFgwQFR RǕ^~α.)~恺vi}YLrYPs=ʽp9*xE)m1E~k|dAROԬp5hzEJ&B.L*`{tm9,⍌[)t-IYrP{4}Zn h[oe&wLB_!ʟn݃cLLd7[i;Weq޶}L`_Ï%'^,M!xt@>_(|"E&'V9 7b]'}|)ͨ}  h|)%IHƗ 33Jq OA#E<=RiTIˊ|٦73 } ۑQz?PR=Ī%}>]XHH0LsUfs-&t w;yW$!r0P]$xfZ( tv5S:tMO9;s X֝58 kn^3aI`<ok=|#^̘9dn, PhU rk/ ,Z*QQP=8ZہX)Y >}y}m<ɎLOC=f up.hX^`JoC ze%~ +$|^RሆD*TGųKx+yHU5+ d=vٔ@!skYH eZ^bHf&R /v qhdI pS=|ԔcИx*$hqhV ǴSB [99U J`"}ې/cHcƒ˦Dv~TvS$v- ڻeSy;=%୨diBbRj& = qQGXBEI쾈V#֫@第& K6)jhQ$Z2M4e뀬K [X@;PםRmD3)@ڻ9!0yo`3h;P-Vig>>W8»`C"J] q'WSʺ_ )OTBSVKQ* >1|ug[7OA2~ KC?ɞD0[-Aֲ00!{MSVR.RTg'pC'+ӕL*Mr~v"0ym\$#'TSXaʱݣMt)^GT3ʜrseeŒ{zIqgKc^V\qZ>ucIBb#7dCN x%}'N?/v*/F؈?oKNw5 xzT0把A$嵭ɞ #y5qYLqrg(;͏ެIO#d TcIȕx8BHW;M48t7EK'su}SqZ 5vg]R-Z堗DK@Բ~;0 hQ1Ry 5n&ً]fOU--G*Wy u穤W͠b5⤖L{v۟?iggyY@ZoXKuCSҺ:u`%úJ}vGܜu!]q?oƸy1ϬgQD?x5GifZ8v+ߺ-Zi?Xg~.ktOGžB%k@->TJ=KWjJ?ƺɣ&J\ $ ID_w߾λ+Btk_ NXN%89zp1-[&yfI;J9+Gd Yʛx,ښINYLd;Z{(̖fIG'bjzK.[HUd2#'mfzdXpW/햵{n*[iGPQʓ[6rXeRŋ4mcTeEj:.N^Y"|fǒ@]xnӊsԔӹ2kxe1z[hd7w&8 j T"LشA@嗠ۇ]ꭨ0c4'}~yZ_Ť֜z=%D0xytԷ?i hۓLyFI/)`ZLec 7-у54"\ND H7Yn2CɤIZj]XIL1-tDiywM8-(] ߰S]clXd䡚wS%b0 }Nyf`cnm-u3җT{rjTh**Z~Bb26awH=bk ڵP$S]VX.sTxt6xȒs~ҦYA)AhvRǤg6 Ȩuf;>,9k [4%P$`[Y)">k;ƞ̥Ҽ `*B1@[ MZ^g=!\ʈsH7':kM۠SnmneIY:9kejUl&= [p(;x/rB⛺|PoweW7#det-v%FbtA0awo桕r߮8;]iE의:aP_Ľ&T̶BK"pT$SdUإ3)hU92I8N3Yj$7+ctC4{"M̠&UrDN|_7oz҉>#5]:5+GcJ6v4X%~g[4ZDz&V=ku$.:kDԕUh%~ƶ*[˝ KW=jZAr@@%΃N\V^cfasH&ʹȰ^aIF0gC!.j)}osU-Q"5# ZDtPՎs[{D 2nDk=P?1|QHԚ< ,v /JFv֨`FjXXn,fwZHveg@0zh.nCZA: 8U)`"hQ3Ӓ%b(ځH$GLdQ-O|43tȍ*| pitYNi=tDt0X0u:o-_B?- 1e,U‚0"7Ё 1szYs 4߽}V">.L+OY-,mQ3\a|:OpiTwMs0 &ȂbuO!!A,뤎k JMMVqkq(Jw[rX[]*""S9KBpsz "UY:Xy06lL6c.u7v!: zo}-OoBky?v<^;lZ!XɎsu[SG%@ܵ@`Ud}U>v*%Qo R/4ظCu0H PUZQjxX/Z[Zwoo '5!4ȨK *% IW&N}F- ʃN imDyR$&wŔݭ=w`E;qfwfJSk׺ESU% nAO3p Tp>vT6@{H)I;k׬>k(R[o]Y^t8ZW̅n< ԋI|$!z7D}&N%83FgwJHVFA5&F/M=UR جl*cn#N`)AxbWM8nV)UYKŢҶ]j>ՙXX#,5][KA8BEt jNvSXUzǷ:W&=9xRXفN&>;uº^X4;=8JB껴yϠ8bEfJ`ST7I'ް Vzi4%k::ɫLa56[5U+qDŅySٷ[z&'ċ/dh4:N`գ_{ x$*aIbd ^"`°1Gn8 >ZLQm ,9u.-h`!;QZ|A+WMή8+ TrB::TQqن{BlsrM]~]["fFsT Cؕsu,(`ޜ` %rғ }Cc t jr*>ƵWQdW1r `|Ǖ 2*P<ʉ #.ߔ)V)V1< P x]'))SSSSSSSSSSSSS7~/͖p 5E0C 50\{B{\-{ 宙 ̟~ O :^S屄D"#Q 7J>/?MK'8~M߅KyqȚ$ 믟s;F|K9<D3 Duç _)ygv9\y~3sc;7}f!{$7\Yhs߇Ο,d"7n 7IGC_:l4l4:Mh#]O[LC笇?NY"`ӣrvic:c1yTz-ĉ\ Ľ/huMus{9@躋xbQk΢iG̳ߔfb%4q 1HϯH\쌋7zmYj'~؆hocRhMi)=`?QO5\HԪ  4QNa< D 7a_k8 Dt@0ݓrslC:!c $it!6g>4 O[V0 uݸF51E vVB8t[yhxS2_dwgxQN׽u)g|i؉K-'~7.[`#峗950/~LRK,89'aG9+)kZ`Kn_Q&~+JAQ#E(^(TG~V^Ts5sߊPj]5d@Zܬxd7*(U3O_9ҜsĶ"vNRXs,- ( cMjhjJQZ{c0`+-+%J1m 1MmgNdS[?O6N:d ]3ثu^Y/J9MFu.D[:Ty_kx+q]:K.pR` IA6 nU3foԱh %ܤUw rNǦv.:PLOYu̵{r3Q4IDW Z\U@Hr&?X|iAis;;5Zb)&XA,H(2PY?DmZu=T'TlX@2?PM#GiXF"ݰp`Ç? 3+DnY@n`[{X@їc%^c_fe(V,a 5 ^/~`g_ 暌bo@s|313?;?p_Լ`+RёZ%TGKw^:"RFz -sK(6  UލiCRU_Cw"ᵹ7" y7]X*U;8-nl7nJdoGٰi~g|| yh{?y Ժw5ڕ6g<$uJ%nށzb?F8T7T}Ǹm?C3S3On LWx< e~w*~6M7xՊ&w?)өX9L8H{g耹ۋecM%," ~NrNuq

初一(下)课文--《伤仲永》(非诚勿扰,绝对原创,谢谢配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初一(下)课文--《伤仲永》(非诚勿扰,绝对原创,谢谢配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段文言文里有很多的“之”和“于”,请各位按顺序把之和于的意思把它写出来!还是把序号写好吧!(我不会让那些只会抄袭和模仿的人得逞的!放心吧,悬赏分有点少将就啦!)

初一(下)课文--《伤仲永》(非诚勿扰,绝对原创,谢谢配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他,仲永的父亲.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8、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

全部展开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收起

[编辑本段]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shāng zhòng yǒng)

伤仲永之泯然作者: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shāng zhòng yǒng)

伤仲永之泯然作者: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注解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比。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有礼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之前的传闻相比。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二、倒装句:
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二、词解
1.伤:哀伤,叹惜。
2.民:老百姓(平民)。
3.世:世世代代。
4.隶:属于。
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6.未尝:不曾;尝,曾经。
7.求:索要。
8.异:(意动用词)对……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书:写。
12.为:题写。
13.以……为意:把……作为诗内容。
14.观:欣赏。
15.自是:从此。
16.是:这。
17.立就:立刻完成。
18.者:......的人。
19.稍稍:渐渐(地)。
20.或:有的人。
21.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22.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23.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
24.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25.扳:通“攀”,牵,引。
26.环谒:四处拜访。
27.使:让,此解允许。
28.从:跟随。
29.称:相称;相当。
30.闻:传闻。
31.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2.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4.通悟:通达聪慧。
35.夫:那些,句首发语词,
36.固:本来。
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认为......有利可图。
39.可:值得。
40.秀才:这里指读书的人。
41.谒:拜访。
42.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43.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
44.彼其:他。
45.贤:胜过、超过。
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从。
48.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9.尝:曾经。
50.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自,自己,为,题上。其,自己的
5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3.异:感到诧异。
54.于:比(出自“贤于材人远矣”)。
55.于:被(出自“受于人者不至也”)。
56.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57.养父母:赡养父母。
5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59.父利其然也:利-以为……是有利的。
其-与“然”连用,无其他意思
然-这样 。
60.(复到舅家问)焉:指代仲永的情况。
61.(父异)焉:代词,之(与之)兼词。
62.年:岁。
63.利:(意动用词)对以...为有利。
64.奇:(意动用词) ...感到惊奇。
通假字。
65.得:能够。
66 以 用。
67指 指 。
【扳】: 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68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四、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五、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的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
王安石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韩愈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收起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全部展开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有礼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之前的传闻相比。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二、倒装句:
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二、词解
1.伤:哀伤,叹惜。
2.民:老百姓(平民)。
3.世:世世代代。
4.隶:属于。
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6.未尝:不曾;尝,曾经。
7.求:索要。
8.异:(意动用词)对……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书:写。
12.为:题写。
13.以……为意:把……作为诗内容。
14.观:欣赏。
15.自是:从此。
16.是:这。
17.立就:立刻完成。
18.者:......的人。
19.稍稍:渐渐(地)。
20.或:有的人。
21.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22.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23.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
24.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25.扳:通“攀”,牵,引。
26.环谒:四处拜访。
27.使:让,此解允许。
28.从:跟随。
29.称:相称;相当。
30.闻:传闻。
31.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2.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4.通悟:通达聪慧。
35.夫:那些,句首发语词,
36.固:本来。
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认为......有利可图。
39.可:值得。
40.秀才:这里指读书的人。
41.谒:拜访。
42.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43.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
44.彼其:他。
45.贤:胜过、超过。
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从。
48.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9.尝:曾经。
50.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自,自己,为,题上。其,自己的
5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3.异:感到诧异。
54.于:比(出自“贤于材人远矣”)。
55.于:被(出自“受于人者不至也”)。
56.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57.养父母:赡养父母。
5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59.父利其然也:利-以为……是有利的。
其-与“然”连用,无其他意思
然-这样 。
60.(复到舅家问)焉:指代仲永的情况。
61.(父异)焉:代词,之(与之)兼词。
62.年:岁。
63.利:(意动用词)对以...为有利。
64.奇:(意动用词) ...感到惊奇。
通假字。
65.得:能够。
66 以 用。
67指 指 。
【扳】: 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收起

太麻烦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全部展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收起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全部展开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二、读法参考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三、题目意义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编辑本段四、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编辑本段五、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编辑本段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鄱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编辑本段七、重点词句解释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向邻居借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以诗把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收起

1. 世隶耕。 [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 父异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把……当作奇异。
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7.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

全部展开

1. 世隶耕。 [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 父异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把……当作奇异。
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7.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对待。
8. 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9. 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攀",牵,引。[环]四处。[谒]拜访。
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2.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这是译文
伤仲永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我的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也难了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