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1:40:59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
xncM.*59@wJ(t džq>ԧ vHH~#%N)"KJ CT1Ŏݝ;v\VX's}TT[ڢX Q,Z7hς9*OM.)o`b/>}ŋ.͏Q;5j7#309۱p!~I7|UN,F?XP 淏_;9sk3  M~z6^OGֺ͜,L9]`}&.tEvgfx"cw?gta&3Ս%dM-x@rj2kBK7CГ?~l+"`+'fsy/Y|]9 oasa' s)ԺAL2+abzOS.]b+j+s&Q<Ó: OEf&[|Sg?1U  Of?~Z_r5BpTBm{z8ޔub/g3f~# ^;Ki]S8#j2Wrjg?g㗃ѱ+w`.2ӣo^( ײ4{?x#A[Xj8pͻ$T$@B4?f=~ԶKu?}xv/? .o2:qއ}:߂| r8ռf' Ke?xM9[IUI EAHȑoWMy=+:+&_)zgX;ЃDHǠ)WeuVaeԮ1d,Eh+\V6OvJ惃]厧aWŽm~??ߎPb9̫ -A ⸭clͥ0[mڬ= Qׂ3,MϢbS8k8:/`s^2Bn`ue4KuZ2xŴˆ_;M̳4joɷlƲ!^ \'[ar7[٥D PY)qi2Qa \A1 FYݑz̬Ee9Z۳ָyx?6n\˜/ ˦0>ףn٩&\^7Ju7h!tğ츷o|֬x-ZSİ|<G3ܕ) *cv/0|+}ͭd~w_32ʃ>ޘئ  <̂Hm rNa?iȃ6=JR+;' >Hf='P/';-` `UU+m`i:+BCD2UHާ S;Xlɬ0 ݭ('݊PSLpQD{;Y{\ǜ8,5";a p(I2Vv]*-%0ljM MH[h*0]Sl"kϼ:X}C'SS5m@U ψS91ǫryׯ;,7+@^x0aɬ( .ʞh%L`Ngm 8l?윋T]zª̺v<`}͈~M@ sѠWE +(+ExȰrnD@bAZe1kŮn/@nżLq Uo^2gRa/k l)"[z2!J P q߿) 8I6(4>(jVc̓_ZJ{yh繹xhlKW9pGo5Y,CQwnpiL9:WAj|Zڃ<5'-~?ڭKwniHu l'f3L O6GŠQV]SY*_IݝnJHمEA,-vIdɵ.{#(\ [P=톀isΦ<=?j4;['Y '%pYv`vp_/ùr,$%ZkfY%jvOzCt!>kJq ٹzDC :JC># ƋP4C%(=QM9-P.'ĎǢcCЏH BF䯩eD_f[ѠKƵiDtdOhh=wʏhP>輘)Uq{8\˞Sr~RM i k--R{~noc|v$.z϶rnR}v"GUxw v֔z80jB*~84~;>F{*}ԌZ;T[.ʴOsoGA:a+B6;3H06QL ʾG#Ǖ)?SN7iq&v\en67L d?ӄ%ota}ˣ ēŠ6V P$j..ˠAO"j~4j/ (Xi<<߇[-j^,g}4kkivb"Ђ.JC bYhAiW2EKytcSmgp=u%Ygr[U\ S%X#4mqCV|% m"mT0 2A/E<TR/ gpѴ3Ł3#8Z/wEERVF 4+S`!NjJTWa_W<0bFBAkح雰q+1eÅXmP#/7Cث9`S&7Z=s]](x &|ɡ<9-S5>ft"W7 |(,9ԁ*djJmeJƣ9y8*łex>qߢ C@*PP;CsL5CءULϭB؏OwARP#jL3!|'4pb:.P[i fo3o%VpA 4'm0Z~7' 2WTcUŗz"$ ѡR}$HAb_+~&*69{R U'?D%X%C7>7M4%ZN \N|Z@mBo/G(wghK%B0ioɆXحFDĆ9g|H8Ԅt=)+`],W/ԅ7 T`:\9EXt^i,hlȠ<Đ;gK?fn7&ʂ_Qu/BE|rT!Ǖ41/rP:(pҌ ɀHqȝ/Bw.B㇏֨~,rz!,m(5S\"3 Vfg?YS'"A;BׁraedbU$zjFK=y=גm6:(+B贤N4I9{>Si*Sށ ,`ޑ=px77K1: v jr$vovK$ps>3HF([5Q3%y KG!d{fX #2+{:Ddɔ ųJH`& ,$#/xw pNʒ@Z Q񠺓.vS ج3ejMCTl2j[w| h2hPv6 aT5E =zaB3!|hosˆ4BwXȗ"#s@hUI AXEsnJ@ϕCsU*n$9#P_fg$Gioހ[h΋!0FueyO<F8ToMJdF힠lQA/+R*dIΆW)Q?m n݇vIUG݊eDu\a`ATNc/CPohٵbX|113z'lٖP(3xA Z{iu1$tVWnV@VCT[ T?./;žQCsNLu{Mhspbj|ELAAߊTu^pI iG+}Q*8HgAijĢQ񻻱 H$vT#DrrctxK8A?v5R`9jaZ+@sLzx=mF@[Y>oC[5or*J4ҁ 'r"mKf|d0] VJp|2/tx, W8ٲsS8 N)(•JGi G Q4M/ݒB\V  e3Iǥ 7j:2ChxZЭzp ā`dDt܏ qEٯsQķsx;j_'9r&Ef4`ǚaO* r e ,oh'2ܵR=y^O 88u p!U y_HEn[Qa4e^:c* $Ѡ*iz;DJqꡯ"ܥ 0>NO"sZW&LBH%zTWfȊ3 Mvx"3dhL2sP~6$ƍt =1R>7STG|1DLn[^>OW-ʯƗYjA!E*s.U;q=@d֕\MԅQ[S ݓyrZ9\.Xh^7j4l:ӭOOփQNG=-:fk0+lx+e hvXX6}AX R8NpI3{0%ɜX7*eSv|*ԾQ@vl~ j4N12V RHm Hp O[ƑyJӞi$;HӈWdpFk(@X0dg`ug &\.]1lIwZT:Qu 986YCJ+H߆G:,IEKvqB!P|FGXcyh?ed^VJO klȊMե! -#@B/mwI8T)>.!:*:.a Lkn4piLe4Now Xby9rP^*):}D򡩀w3jIcj98?dPݬŚ3v鹢s%2)Q$z%H=gFP(0z/Lح|d`+ *K ,N;Ew Q3t8g&d\!@D,p:k>۰.O9 ͘b E8}41{^knD8\eKA)Z#GٖP[Eg,LBTEGM,}Ĭ+~?q1I] soF-/L_d)+hb?Q",>ȟPś píɜ)ɢAs)Q&96tIe oh }/,Fţ#381}r,:5ff,!"l2Rj1z*y%aQZ8762%,#EP 4%5zwzM\ rX\%Dj/pQ%~ךncSZy^N8Lk#ϝGn|'_馡[><娨TIzJ;{X_2%j_L&)Q?i&|VioT`v/T&sFb95:/U},J$57ȽmDʎnO7"M)ܭa2P "(2d)Z-&Ε:bF$V]%l-\)層p~|D/ V!=`z VGZ\m(ɰڻ[!Ӯ0n9Z\ BE{JJmIԮzg<Y/=X@q?([͜u79rV71t&%j+QH٥y dAE6[IХ\em]Tt{ҫ׀fΰv ~|+qmn!u`Nd9H v$85=3>N)Q B^wäF[ 1YcXJ=?N37Am/21Uռ{+ic=}L\I^ ;~E3iŁY[BQ5|ߩgy.jt-ۍ|/VIe:@fl r(QB}~K~k ֬5Hф,Kl.fڸSnѵ#12Vmv+2 * L[\i64E'80.Xٍ{FC6jޠF'@rWDvt≸ZgYkKߧϓrB34%A&5D9zv9ML n`~H,AUt#l7Tsۊ)LL^N Vxx_!aDJ|eoC2:Jx(GәD3_L>Θ,۳VyGDwnJVbgZ\ba\̅O$d "5&bk%k]lo $r^ϥK %BU ղ:*_GI@g5ݗR$҆ ԘQǙR7y\d#Tr&:5cYr ˇa\{ra.Ȝq~eRk_ۃèW@`7i$'˴oZ @, 5 ZVHUC4(.DrѐhᢹBԖ\"J4HaF-0¸M:xFFڥp?OXjοOB]lӄ'@aܨշjIќ9W/"V6ܸ= O26w[aJ]!T j4ME3?L{r}7xD6 `@ ^)-^~%b"bFQ+USZ0Os'W(r*(Q#bp5] "P}[g[GIݹ-X* }wڟ3Q9i=Nka(wtܳz\X։zAWBp@u"x #=jh?#D5l_)D()`U"'Y)@/ %`A+y Ur?zԪ[W\瀔(9s]ʈ Zu 0¤]XNq;M5&Yf19ZCk6i4Ԡù!Vؖ> ,Tv,d3Gl졸پ(9d!8V7"Uau{g\vKzd՛n/GT=pG~"G T>.j&tM6> F4Њysԋ2xIpwYè:a?(C d#Yp~60\<f!##5^xiE s` ~fmܸ?5/kSxc jɿOfɷ!Y!:#QG"tNKe\?wU 6b ,Oc 5TL pϨ9X~_kAWwQiVB)vruv?P@r}+6N `JcpTW4wYM$'LC}ayׅ#. 2eޢJa~!Pf|ZE5i,%D_g6A~|k|7vHլnmn.f;x!E@t<6j# -ڄM0[ %XE`K^G#.0%QY28MfԆSDhO$*WZz^vYLDO9߁qgY2KD&%dĢ̋SYn Zlc̶ . 'R4E-n=9Z0T[: D\z|l{ه_H1G@h`ga ֑]^·EPo⏵{֠6LnvRYֆ8}˯"X?\E,4/Kw0gh<8\8)H& -Gn^s{?A͘ EXhV?zzk[^ڲ&W~FH 6Q+'~W)CAgX~!$(>EݖJ/ ~a`@ |k-;z}Ԃ 25sZ%`Z8Xo3CT$GZ^M=}N8L}iJ/ E?;I62&  ䷈見A'?gx `_fG@d}54fl֯OLk+>LL \[ (Dwi/ -}1yaC@Tg$8HnCMßϿPfbHwhSnPDž$#UN ~\3$(1渂J3BfgasXxUUH2b\7h u-$w5;Jmq UF j$p˥5}Sno5{!/.;f^s@+ "x9/ȅP`@rp(+7h$[a,=9ny,3Y0\Xuϵrw!{만;/(DD bFC1Qǝ#*)TG{0BV77n(="T7A*͚cp?Pl-gK4!eH,B欧XbX5ُxMna"nXHV>%r; ϻZkoP+Nۈh(l Tk)3;%֝ۤ>^ ,cҧ Pm-gs Q(v7#.f9[Q,̩+]B FL"Ғ$q4` A[vp5SG}1>Q-VU940D,b4㰗4qU& #* "(ޞ&ZQ5U+bu%#z+a79:J~ͅX#umߥ[וVJjmSRCD苨sO+Ѧ6WЁ5X]: o'  8<,^',t Xi[@0ʛjO,Ҡ*B:9Xeil}ޔ=\w k͖Z+ڀҾ}ߦ$iUdw" QoC3% &#y#?$2XF"9qK0><&[WkPY[8uԼ"Wɵthg㺽pm0]xE5rT Vq=n']jRq"S2 jULUp>LMjݹ uX^(FZ:c]CDVbE*!@#͏ *ؠɐ;Lk*`7y^OX&&,ON 6F! tecu5z!mּa:y*G 6Вukh|׸bFш]Roa}b$JUա-AoӚ(Y3HO&%SZ\Vk-p+|h/W+SYSğ4׸¨=kbeջ7ɱUըlhԦ]׫#1g{+5??&>Dީ3cށ\g-&yfhvjQd$qjTa Ѱ݈ϣV|p4N&fn#8TZH"C'B|r8Nrw2VM0.]lVc'՘Xv3_PE‹a C:Z;uש#ί+{t|!WgC?˿ǟ\ l| qeVqt˷ciW=5N@rnQ-8S6WXEnZ6l@d/oU-пz]J[}dҶ Rj91s ݣT~hQ7[w'sQ'`K}p0_ûިߟ8Ńc\G!'AA#h<&NYsI$ o>K$I^L#f?^H5ѡV4K/U55m*ȿAL&ɸj'DB6k/abJSOJdT-bN oN75dYu}A>wZnG9: tBI wu at }5'|rxd˪YXn 6[5N7ihnLwv3%j<&d5,(ϗPjִ/2ޝ89DgQa߉hj;mvb]&_%k_d+BB*=OἋS& ֱ!qaLaAٴ|{K70j1_UNKd?_a:o;QF\3B695I8 7M߄F }s`u뇟'y­*|n Ɉp-`94 Qkf21s[+afӴ;C+J}QǼ8^^D#a~B V_kwͱ$hΖ)̖4c}JYNk1!HGPH*F:aoϿ1ɒh}z%a&JTZ\ˤ}.6]$M,3D[Mʅq.UUR~Z$H@sIВ>'Z.kտAOj#9XgQy6 Zcd1- 4d4=|ZTu3D gˢ(Rug+.bdm E[ȁc=ւJUį}v~>%@&㎤3̹rF5`$F&cmly W8IN/uz f} ^^Δ=ކ p` {ڋZ"Azdi20I:#֝u#ƥƘJ]޺L8v!v{U s@+Euz mƁ6Ը* #XDG"-qm`@3,i(AT$.Du$ ;cvW?pNϦ $.&iM6bƉP?k5QXWoK"[K޿L_NsNηX="B1}g[̽?Њ:}qR?er0]PkIANă֝s--SiTxBK0i/uzİ tS%v)`-YU`Ul"I 1jԾ'\+OF-pb홱BSќ@e5;nyu YF/6pGzb#gɋ@g\"Ir~44\.$JHB㷙VM,4jnׂeY& a֍QR[FG\@%L)+'1y<.cŀ3+ԕ(SXѩ$r8hP`=j8.)-*ńuWve[~?egWf0/C'!! 5 9i"LxYl=D;f+'3^wovR`f'yˁPUS8"tLbqHKn.C}F+'zZF8%ژӷ-3E `_.#ք[i0wuzp4<_?7yѨ05TO4`E'I`=1='GF8gaٚ5uҡ3 mg`j]%6 2 fI0.[ yuA{(=4 )lΊ?]?l+@ |nܹE.=}=l"HPn2!*WR 93W .Y5kEnAX ^r{?(l 8[Ⱥ~8ׇStx5g{(2+~18]Kg#- sñ^#u8UlA; X=8i|-ZLq!S k98AL8S124viI$ [dGcKq ?)|@7X\)甘q*Of-+{=$>܍iC[2=?c /ftzu"hƃSP Yu LfVRO7E$ڕ<nJ8p|lBQ/Ƞ2Lr4Ye|pF4or't^PZ%S.DѫA> 5EPZ!Dxtscku$,]] :o>(Nii8OcFO: #}IG2\!`_{'$PX .T%f8e!KB31E䓨LHgw:hpUP(6{uᶄYzNخxOxo*syexՋy]yqc*t@ZOdNxft\3T O,! %e掔WP|yH.]{[8C}Y(XVhiĕƒ@Mwt^W^7Ɨ崨j 1;*^ASC;,pwܔ adiJL}$ 25-R:5nO; Y]^2G!;70ywR󔺥rźc\Tl a 4rk8U٭8I%'=س/v_״ɽm=mV|  yrոFHFȠZF]/R=67:'>lQF_  ϲY4"D渐0EG XX8M\[Z2DèbBSkZN ѪÞWz|=8r8d=S~C%!uHR~3pk6c`JXe(1MŔs2IyzYm$w=R? .Lډ<ѫ0E}xNzjwÄυ5ZwJ 6XTQx/ &~}~[LJy+ \5Sάۏ=s3F6Jg+C/68./PWW}UVۈwjKSI'A`V,md~MrNqqc 1b4'O«6Lh0 9,,5 "RH}*bMW^PWtdu&mi8@rK8hFoFO' AVהmTK-IlJ^~x5a36$_{/iEY:@?rצ6[$j 4\fo&*-T?<%V[PT/?K͗l\]"N[' 2MJ{ g-J0+<$+ eF4a ]gQh]Ȼ:Ӻaq7"MN- RWHD(W"j;N EHi2(@yI*!g™Ĝ V uS|n_q i.rEIG}[Dk/X'ra22Cp}j5W|x >ľO>G!AZ]*-]ԫ^J)׬no4lf;'gsz!ai`z-5 ᛻_$ޓ W|;"hY(X.Jg" VrZZd}iVI&RuCapCҶNU"d1 0+)>IUtxL|SeD%ޟ?s <~K;e/w)o3]@ܝ@([K5 Yv7w@҅)dOK! 5%0x,g5uj~*/(փN)qE8:.H-ַ ^Azm3wXUQ\?o&ԫj@,Vh6pV˪8슍8Z6_9V$ל037WP"rY&'lM8"f#yq_qH7u]HZǘ $%5GA/jT9? &AP8J'~"wO(oF&$O]қdf.as)8:;U C -V_OhyBwB`&9鉑YKOFe*ݶsv#8W0z@^*\{mX[oIhh[(|Ħ7r~TC(!|>5)ho-URy"4brf_ui/Rpdf %pź=`ҠBʮcr5K1ə;`, ۽Fޥ71sciu&;m>㞈y* }*ypȑbߢoQ5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
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
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
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
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问:地球自转饶太阳公转,多少年后可以和这个起点重合?
月亮绕地球,多长时间后可以重合起点?
可能是我表述不清,地球在太阳的周长上滚动,就像两个不同大小的齿轮咬合,当地球转动一个回归年时,他并没有绕太阳跑完一周,多少圈后才能重新回到这个起点,也就是与起点重合。
月亮和地球的也是这样的关系问题。
第一楼的朋友和:卡哇伊彬彬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看清题,教科书和基本天文和数学我知道点,我只是印证一下,请朋友认真思索、计算一下再回答,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
86164年地球能回到远来的位置.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地球的话如果不算上太阳系围银河系公转的话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5.5秒了,
月亮的话不计银河公转,粗劣计算(一年完全当12月算,)也是365日5小时48分45.5秒因为这样月亮刚好转了十二周,地月系刚好围太阳转一周,位置就和原来一样了

太阳周期一白天,月亮周期一晚上,地球周期一整天,感谢CCTV......................

大约4年与这个起点重合一次

29.5天,月球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一致,所以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因此有人怀疑月球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
而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所以是29.5天.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

全部展开

29.5天,月球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一致,所以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因此有人怀疑月球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
而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所以是29.5天.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 * *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初探月球的奥秘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飞过,也未击中月球。
月球号探测器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这个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徘徊者,勘测者探测器
美国继前苏联之后,先后发射了9个徘徊者号和7个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徘徊者探测器样子像个大蜻蜓,长3米,两翼太阳能电池板展开4.75米。探测仪器装在前部,电视摄像机放在尾部。勘测者探测器有3只脚,总重达1吨,装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设备。最初5个徘徊者探测器均无建树,直到1964年1月30日发射的徘徊者6号才在月面静海地区着陆。但由于电视摄像机出现故障,没有能够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号发射成功,在月面云海着陆,拍摄到4308张月面特写照片。随后1965年2月17日发射的徘徊者8号和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9号,都在月球上着陆成功,并分别拍回7137张和5814张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发射勘测者1号新型探测器,经过64小时的飞行,在月面风暴洋软着陆,向地面发回11150张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发射的7个勘测者探测器中,有2个失败,5个成功。后来,美国又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探测数据。经过这一系列的无人探测之后,月球的庐山真面目显露出来了。
自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以来。根据对月球的多次实地勘探和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土壤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人类对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较多的了解。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还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几乎是由同样的化学元素构成的,只是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岩所含的钙和铝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没有磁场,其外壳比较稳定,近30亿年以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尽管天文学家早就认为,月球体态娇小,引力柔弱(为地球的1/6),根本不具备缚住大气的能力,在向阳面的高温下,任何气体分子都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脱离速度而逃之夭夭。但对月球的实测表明,月球表面并不是没有任何大气的不速之国,只是大气层太稀薄,表面大气压仅为2X10“巴,而且大气成份比较复杂,随时空多变,通常在黑夜时的大气成份主要由40%的氩、40%的氖和20%的氦组成,到日出时还会加入极少量的甲烷和氨等,有些地区的大气中还会发现极微量的氢、氡、钠、钋和钾原子等。美国科学家日前宣称,月球上有冰存在,这就可能为探索月球奥秘的人们提供饮用水,也可将冰分解为氢和氧,从而为火箭提供燃料。
从实地勘探中发现,月球上总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棋布,彼此环抱,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拨高达6000米以上,十分壮观。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显然,要想使如此荒漠的月球世界成为适合于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终变成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存、鸟语花香的天上人间,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月球上的供水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已提出过多种设想。有一个解决办法是:采掘月球上储存量极为丰富的氧化铁,用太阳能熔化炉进行熔炼,使其放出大量的氧,与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制取的液态氢相结合,来生成供月球开发需要的水。这种在月球和太空就地取材,合成制水的方案,从原理上是可行的,但要实施这一巨大的工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涉及到能源、采掘、运输、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配套解决。
对人类最富吸引力的,是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气体状的“氦-3”,这是一种比目前地球上核电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的核材料。“氦-3”原本大量存在于太阳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中,在几乎没有大气的月球上,“太阳风”直接降落下来,久而久之,在月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约集聚有上100万吨这种材料,若能进行大量开采,不但可供月球开发所需能源,还可为21世纪地球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间持续时间都长达半月之久,白天气温最高达127℃,夜间温度又低达零下183度,如此酷热严寒而又温差剧变的气候,是月球上没有人烟和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科学家已对如何利用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建筑一座可以调节室温,使其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生活基地作过长期研究。有一个方案是,他们通过对月球的一些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月球很可能是一个空心球体。基于这一认识,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条通道,进入月球地壳深处的“地下月宫”,在那里建造一座适于人类居住的“地下城”。这样,乘坐飞船奔月的旅游者,可在这座“地下城”找到过夜的旅馆。科技工作者就可以这座地下城为基地从事月球资源勘探、太空产品生产、天文观测等活动。在“地下月宫”这个永久基地未建成之前,科学家建议可以先在地球上制成一些预制塑模构件,形成一个自动竖升的巨形圆筒。事先装配好后,用宇宙运输船送到月球表面,圆筒在月球表面一登陆即自动分成两半打开,并自动形成一座多层结构的建筑物,作为初登月球“志愿者”的临时居所。
(新浪科技)
二、月球的诞生
月球诞生之谜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月球起源新说
月球来自哪里?这是一个人们在不断探求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行星演化理论的飞跃发展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一种月球起源的新学说,叫做新俘获说。
从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以现代行星演化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机计算了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作用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力以后,得出了一种新的月球起源学说。科学家们认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被地球所俘获的;而这种现象在当时又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新学说,即所谓新俘获说。
新俘获说与过去的旧俘获说不同。旧说仅从地球引力来考虑月球起源;而新说是从整个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来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说认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及若干卫星,包括月球在内,都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原始太阳系星云是46亿年前在原始太阳周围形成的一片薄圆盘状星云。星云中含有固体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渐集聚在星云赤道平面上,形成一片很薄的固体粒子层,随着微粒子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来越强,到一定程度其稳定性便遭到破坏,粉碎成半径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体,即小行星。整个太阳系起初是由约一兆个小行星构成的。无数小行星在星云气体中围绕太阳旋转,互相碰撞,逐渐凝聚成长,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大约经过一千万年才长成现在这么大的。
行星是在星云气体中成长的。地球的幼年时期周围覆盖着浓厚的星云气体,这种气体叫做原始大气。由于当时太阳活动特别激烈,强大的太阳风逐渐吹散原始大气,后来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也逐渐稀薄,飘散掉。
月球也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与地球演化过程大体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刚到成年,原始大气开始逸散之际飞近地球引力圈的,这样便成了地球的俘虏。
俘获月球的四种力
月球进入地球引力圈后,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卫星轨道上绕行。俘获月球主要有四种力,即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气的阻力。
一般来说,飞进地球引力圈的小天体,包括月球在内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仅有地球引力,俘获后的小天体轨道未呈椭圆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阳引力之后,使小天体轨道有了改变。在地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进入地球引力圈内的小天体的轨道也不完全是椭圆形的,而且飞行若干周之后必然脱离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卫星轨道上。
但是,月球并未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这是由于原始大气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飞来的月球起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轨道半径变小,便跑不掉了。
如此说来,月球因受大气阻力作用轨道半径越来越小,岂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来,与地球相撞吗?不必担心,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原始大气已开始逐渐飘散,月球所受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所受阻力也随之消失,因而轨道半径没有变小,也没有与地球相撞。
大气阻力消失后,还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强化,轨道反而向外推移。通过观测得知,目前月球轨道半径事实上每年大约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种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后既未掉到地球上来,也没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终在卫星轨道上运行,与地球长期相伴。
俘获是普遍现象
行星俘获小天体是行星演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地球这样,太阳系其他行星也有这种现象。不少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卫星,就是最好的说明。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曾有许多小天体飞到引力圈内来,其中一部分小天体直接与地球相撞,其余大部分在绕地球飞行期间,因原始大气强大阻力使轨道半径变小,最后终于落到原始地球上来。地球是在不断“吞掉”这些飞来的小天体当中成长起来的。
月球被俘获时间比其他小天体都晚,月球是在地球凝聚末期、原始大气逸散初期被俘的。月球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间,和其他小天体一样,轨道半径也在缩小,但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轨道半径有了改变,月球后来的离心倾向使它幸存下来,免被地球“吞掉”。法国科学家F·米古纳曾对月球被俘后轨道变化的趋势作了计算,计算结果如附图所示。从附图上可以看出,刚被俘的月球距离地球较近,1千万年后月球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0倍,1亿年后为35倍,46亿年后达到60倍,即现在的位置。
自从俘获月球后,地球几乎再也没有俘获其他小天体。因为已有月球绕地球飞行,如果再有其他小天体飞来,依据天体力学原理,不会处于稳定状态,它不是掉到地球上来,就是飞出去,再不就是落到月球上去。所以,地球只有月球一个卫星陪伴。
俘获现象是普遍的,整个太阳系行星都是如此,只有金星是个例外。金星的自转速度很慢,约250天自转一周,不可能俘获行星,因此至今还孑然一身漫游在天空。
新俘获说从行星演化的整体上阐明了月球的起源以及被俘经过,是目前解释月球起源问题最有权威的学说。但这一新学说还有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例如,没有原始大气阻力能否俘获卫星?顺行性卫星和逆行性卫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研究,人类对地球起源问题必将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
8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月球形成过程的成果。据他们的模型,月球是在46亿年前太阳诞生后不到1亿年时,由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
这个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一个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倍半的原始行星在运行中和地球相遇,从侧面给了地球一击,使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起来,撞击的冲击力从地球的外层和这个无名撞击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质,其中大约一半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撕下来的物质被加热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蒸发后膨胀
一、月球的几大谜团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 ”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据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成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气之谜等。
二、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
●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七、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
●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自然科学宝库》(太阳·月球·星球卷)
《亿万个为什么》(天文地理卷)
《牛津现代科技大百科》(宇宙科学卷)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当代博物馆丛书》(天文博物馆卷)
《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
《月球人》(彼埃尔·布勒)
《飞向月球》(J.普特卡梅)

收起

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10-36秒,伴随着真空相转移的过冷却现象,“一点”了瞬间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成为一厘米规模的宇宙。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从几十亿摄氏度开始下降,大约在5500万摄氏度时,由降温过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质子,它们又合成原子核,这些过程仅有3分钟。约30万年后当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摄氏度时,自由电子被...

全部展开

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10-36秒,伴随着真空相转移的过冷却现象,“一点”了瞬间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成为一厘米规模的宇宙。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从几十亿摄氏度开始下降,大约在5500万摄氏度时,由降温过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质子,它们又合成原子核,这些过程仅有3分钟。约30万年后当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摄氏度时,自由电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随后的大约3000万年中那些原子继续向外膨胀。宇宙也继续冷却,到宇宙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之上167度时,原子开始化合形成稀薄气体。此后因密度波动、引力作用等开始向新的天体进化。再经过100多亿年,显示出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 成了今天的宇宙。自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星体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飞散。理论上讲,相互维系的重力应该减慢这个膨胀的速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膨胀还在加速进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斯坦哈特说,宇宙无始、无终,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将会永不止息,不断发生。
全文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宇宙是怎样通过大爆炸以后来诞生的,上一次我们只讲了宇宙从大爆炸,然后呢,仅仅的持续了多长时间呢?仅仅持续了三分多钟,也就说我们的宇宙基本框架就形成了。下面我们看,三分钟以后宇宙怎样演化,怎样一步一步的演化到我们现在的星球,现在的宇宙状态。那么我就要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通俗的来问,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我要回答什么问题呢?我要回答的是星系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
的的确确现在有两种理论,那么哪两种理论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就是一个典型的宇宙从一开始大爆炸以后,逐步演化的一个示意图。那么一开始呢,那一点就是大爆炸,大爆炸以后呢,宇宙不断的膨胀,同时温度也在不断地降低。那么中间的那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的背景辐射,或者叫做微波背景辐射,那么再往外边看到,宇宙在一点一点降低以后,物质慢慢就温度就越来越降低,越降低以后呢,物质的分子结构就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呢,这个物质就开始大家往一块靠,就开始形成一些小的团块,这些团块在再慢慢聚合,一步一步地就形成后边大家看到的,这个星系。也就说由一点一点聚合,就聚合成星系了。
如果按照这个顺序的话,不管怎么说,后边这一段是由小的团块一点一点形成大的团块,那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先有的蛋后有的鸡,就变大了。但是还有一种可能,突然之间就先形成一些大的团块,然后一点一点大的团块再把它分裂,那就是说的先有的鸡后有的蛋。那么从什么时间开始形成星系呢?就是这个宇宙的温度我们说最初非常非常高,有一千亿度,如果说再往回追溯的话呢,甚至比一千亿度还要大。那么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我们说它不可能形成物质团块。那么温度降低到四千度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些物质的温度就凉下来了,冷下来了。然后呢,大家有可能坐在一起来谈了,就可以靠拢了,所以到了四千度的时候,宇宙中就开始形成物质团块,换句话说,引力就开始起作用,这就是我们星系开始形成的时间,这个时间呢,大约是在宇宙爆炸之后的十亿年,宇宙从爆炸以后,到了十亿年,就开始形成物质团块了。就按照这个图,叫做top-down,就先形成非常大的团块,宇宙一冷下来以后,突然之间这冷下来之后,大家就是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欢呼,原来都在激发状态,谁也不得安宁,突然一冷下来以后所有物质成团了,只有成团了才能沉淀下来,先成团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团块,多大呢,就像一个大饼一样,这个大饼成了以后,再慢慢慢慢分裂,就形成了下边的一个一个的星系。这是一种可能,这就是说,先有的什么?先有的鸡后有的蛋,先形成大的团块,然后再形成现在的星系。
还有一种可能,叫bottom-up,就是先形成小的一些物质,就是团块。然后这些小的物质一点一点来凝聚,最后凝聚成什么?一个一个的星系,总之不管是由大块变成小块的,还由小块的变成大块的,总之要形成什么?形成我们现在的星系,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之后,大约十亿年,就开始出现形成了星系。
这个图是一个模拟图,就模拟一下这个星系是怎么形成的,现在就是做一个它的模拟过程。你看这些个团块在相互之间互相吸引,并合在一起,最后呢,形成了几个星系,好,就形成这个星系,那么我们这个动画呢,最初看到几个团块是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下来了,我们然后模拟,那些团块根据我们这个模拟过程最后就形成这个星系。
那么现在宇宙中有多少星系呢?数也数不清,我们再看几个,那么这就是真实拍下来的宇宙空间的一部分。你会看到什么,弥漫着很多的物质,这些个物质呢就在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球,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球,那么宇宙中和我们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多不多,太多了,就宇宙中有很多很多和我们银河系一样的类似的星系,你要说我们银河系漂亮不漂亮,跟这个星系比的话,可能还没有这个星系漂亮,这个星系叫做漩涡星系,中间有一个核,是非常漂亮的,所以这个星系在那儿不停的旋转,这就是一个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一个河外信息。我们再看一个,这也是一个星系,这个星系呢不那么旋转,我们把它叫做椭圆星系。它是一个椭圆形的,但是这个星系个非常大,这个椭圆星系往往比漩涡星系个头还要大。那么椭圆星系在宇宙中也非常多,我们再看一个,你看这个星系有什么特点呢?一边有旋转,另外它中间那个核不是一个圆的,有点像一个棒槌一样,所以我们管这个星系叫做棒旋星系。
这是另外一个星系,这个星系还有一个小兄弟。你看星系左边它还带着一个小的星系跟它连在一起,好像是一个大星系牵着一个小弟弟,两个星系连在一起,样子非常好看。就像一个大的手臂一样,把那个小的星系牵在一起,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这个就比星系的规模要大的多。你看上边那些个点,每一个点就是一个星系,星系和星系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呢?叫做星系团,就是星系和星系也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家庭,我们叫做星系团。这个就是一个星系团,这个星系团是目前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一个星系团,叫做仙女座星系团,离我们最近。
我们说了半天,我们银河系是不是一个星系,当然我们银河系是一个星系,有人就问了,那你告诉我银河系星系是什么样子的。这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在这个星系里边,是无法看到我们星系全部的面目,我们只能看一部分,看看太阳这边的是什么状态,再看看太阳那边是什么状态,然后我们大体上就把我们的银河系描绘出来了。那么描绘的结果,有一个星系和我们的银河系应该是非常相像的,就是这个星系,这个星系叫做仙女座大星云,这个大星云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云之一,这个星云不但是我们的姊妹星云,而且这个星云在历史上立了很大的功劳。
我在上一讲提到了,哈勃证明了我们的银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和我们银河系一样的,怎么证明的呢?就是通过这个星系来证明的,具体说它在这个星系里边找到了单个的星,不但找到了这个星,而且通过这个星测出了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发现这个仙女座大星云,绝对不会是处在我们银河系里边,那么在哈勃之前大家有一种看法,这个就是我们银河系里边的一些星云,所以当初把它叫混了,我们管它叫仙女座大星云。而这个仙女座就不然了,它是我们银河系一样的一个星系。首先有星系,然后星系里边再诞生了各种的恒星,那么恒星周围再有星星的家族。那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宇宙就慢慢诞生了,包括人类也就通过宇宙的演化,各种的高等生命,也就诞生了。
我们谈到这个地方以后大家会想到,你谈了这么多,谈到了现在了,你能不能谈谈未来,我们的宇宙将来怎么办?所以问题就变成我们的宇宙会终结吗?虽然我们说宇宙的终结离我们是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考虑。特别是作为科学家来讲,作为天文学家来讲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宇宙会不会有终结?我们再回过来看一下宇宙的演化,你看宇宙从最初一点,一步一步往下演化。我刚才说了,那么到了图的右边你就看到,通过星云以后,最后形成了很多星系,星系里边有恒星,那么恒星周围可能有行星,有可能诞生高等生命。那么宇宙还要往下膨胀,这个宇宙会不会无休止的膨胀下去呢?这是摆在天文学家面前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你必须回答,不然的话,你这个天文学研究可以说研究得不够彻底,对宇宙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天文学家正在努力去回答这个问题,那么通过反复地研究,我们发现我们的宇宙的走向大概是这个样子:我们先说一下这个图,这个图的横坐标就是时间,这个纵坐标就是宇宙的大小,那么靠近坐标轴的这个地方的绿线就是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我们目前宇宙的位置。我们宇宙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最上边那个红线,这个可能就是我们的宇宙一直膨胀下去,一直膨胀下去,而且膨胀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往外膨胀,这是的宇宙一种可能。那么中间呢,第二种可能宇宙也是在膨胀,但是它膨胀的速度比较慢一点,比较平坦,也在膨胀,也会是不断地膨胀下去。那么第三种状态,就是最下边那条蓝线,它说呀我们目前的宇宙的确是在膨胀,但是我们宇宙膨胀以后呢,还会收缩,就是说从最初出发以后,膨胀一段时间以后,经过若干若干年以后,还会要收缩回来。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有这么三种可能性,天文学家就回答了,哪一种是正确的?怎么来回答呢?那么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从实测上来讲很困难,为什么说从理论上很简单呢?这个宇宙究竟是继续膨胀下去,或者是膨胀的速度很快,或者是膨胀的速度很慢,还是膨胀膨胀以后就收缩回来,主要取决于我们宇宙中的平均物质密度,也就是说我们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物质。如果我们宇宙中平均的物质密度比较高,那么它的引力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那就有可能膨胀一段以后呢,就收缩回来。那么宇宙中如果物质密度比较低,没法拉住,咱们宇宙就一直膨胀下去,就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天文学家注意,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质。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他的演讲就提到,他说21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宇宙中的暗物质。
因此这些暗物质非常重要,那么事情是不是到此为止呢?没有。事情到此还没有截止,怎么没有截止呢?最后我们观测发现还有更严重的矛盾,就是把宇宙中的这些暗物质加进来,我们算出来宇宙的年龄也不对,还不正确,还必须有其他的物质,才能造成我们目前的宇宙的状态,年龄才能符合。那还有什么物质?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那么看不见的总之它还在那儿存在。我们现在不但看不见,而且现在我们认为还没有存在的物质就是真的不存在,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有没有呢?现在的回答说可能有,而且有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这个物质说来很有意思,这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里边随便加了一下,再加上一项我这个方程才能平衡,加的是个什么东西呢?爱因斯坦也说不清,大家就在他加的那一项里边在那儿做游戏。做了半天,爱因斯坦表示很歉意,说我这个宇宙中加的这一项,宇宙常数加错了,他说我这一生中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我的方程里边加了个宇宙常数。可是没想到我们爱因斯坦过世半个世纪了,我们现在没办法了,又把他这个救命的稻草又拿来了。应该加进去,说爱因斯坦老先生没错,还是应该加进去,不但应该加进去而且十分重要,有可能在真空里边就有物质,真空里面可以取出物质来,那你们想一想如果天文学家把这个事情真正证实了,那我们这个物质的来源呢,那就比过去想象的要丰富的多。我们的真空里边就可以取出物质来,而且这个物质的含量甚至比我们看到的物质的含量还要多,还要丰富,那可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就随便取吧,探囊取物,想取多少就取多少。当然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需要天文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共同来解决,天文学家从观测上找到他存在的证据。所以说,李政道教授预言的这个是非常正确的,宇宙中21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可能就是研究宇宙中的暗物质。
那么如果说真的宇宙中有足够的暗物质,物质非常多,那就会出现什么状态呢?就像这个图上所描述的,就是最下边的一个状态。什么状态呢?我们的宇宙目前是在膨胀,膨胀膨胀以后怎么样,就慢慢就收缩了,就又收缩到一点。
那么现在天文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来研究宇宙中总的质量究竟有多少,大家知道我们放了空间望远镜,还放宇宙飞船,不仅观测它的光学波段,还观测它的X射线波段,还不够,还观测它的γ射线波段。所有这些目的之一,就想真正了解一下我们宇宙中究竟有多少物质,最重要的是回答我们的宇宙究竟要到那里去,什么时间终结,会不会终结,会不会收缩到一起再重新开始。
我讲了这些以后我不用问你们,你们自然有很多问题。这个实在是太玄妙了,不可思议,肯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问题。比方说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呀?你说了半天,这个宇宙有没有边呀,宇宙是大爆炸,大爆炸开始是怎么回事?大爆炸之前是个什么东西呀?大爆炸的空间有多大呀?那么大爆炸的时候,这么大一个宇宙装在那么一个小的空间里边装得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了,我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的宇宙有没有边,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那么天文学家会告诉你,这个宇宙是无限大的,你走不到尽头,走多远都走不到。你就不相信,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我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么走的时间长一点我总能走到,最远是绕着地球转一圈。我也可以转过去,怎么走不到头呢?我先给大家最简单的演示一下,你看这是一张纸,我把这个纸稍微弯一下,弯成这么一个环。大家知道这个环,你看这个面上如果有一个小蚂蚁在这个面上走,你会发现它怎么样?它走得到头走不到?走不到。它转着圈就回来了。你说这个面有几个面?你仔细看一下,这只有一个面。这就说明什么呢?这我就告诉你一件事情,只要我这个空间把它弯曲了,你就会出现这个现象,就不会再走到头了。就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放上一个蚂蚁它在上面走,永远也走不到头。所以说空间只要一弯曲你就走不到头了。这就是我刚才弯的曲面的一个卡通片,你看这个蚂蚁在这个面上走来走去,它会怎么感觉,它认为能不能走到尽头?永远走不到尽头,这个宇宙永远走不到尽头。
那么回过来说为什么永远走不到尽头?就因为在我们目前这个宇宙中,我们量宇宙的距离是通过什么来量呢?是通过光线,根据广义相对论这个光线在宇宙中是弯曲的,而这个弯曲已经被实验证实了。就说通过日全食的观测已经证明了光线的确是弯曲的,因此我们看这个宇宙是永远看不到尽头,所以我们的宇宙是无限的。
另外一点我们要说,你总是想找谁是宇宙的中心?谁是宇宙的边缘?这个不存在。我们说在这个宇宙中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宇宙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平权的。我们说哥白尼把地球为中心搬到太阳为中心,我们就引用他这个名字,把这个原理叫做哥白尼原理。哥白尼原理用在宇宙上怎么说?就在宇宙中各点都是平权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宇宙的话,你站在任何一点来观测宇宙,得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平权的。这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是一个不会有一个边界宇宙,不会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那么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你说宇宙从大爆炸起始的,那么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我刚才图里演示了,但是一种可能大爆炸之前也是一个宇宙,它收缩了以后开始大爆炸。那么也可能是有其他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我们目前实事求是的说不是太了解。而且宇宙最初这个物理状态这么极端,我们研究透了没研究透,也实事求是的说也没有研究透,这个状态还是非常特殊。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大爆炸理论到目前为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观测上已经被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所以有种说法,我们管目前的大爆炸理论叫做标准的宇宙。由于这个大爆炸它是一个热的大爆炸,而不是一个冷的,所以我们管这个模型叫做热大爆炸宇宙模型。这个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目前呢,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了。
虽然是说广泛地接受了,但是毕竟有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想想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我在介绍宇宙最初三分钟的时候你们都很难想像,说是0.01秒我们整个宇宙都装进去,你会想到不要说整个宇宙把地球装进去都很困难。所以不见得令人那么满意,那么就问了?有没有更理想、更令人满意的学说呢?这个回答应该说是有。尽管有的学说还没有被完全的普遍的接受,但是也不无道理。这样的学说很多,我来介绍其中的一个就是霍伊尔的学说。霍伊尔是英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前年去世的,这个人的在天文学上面有很多重要的贡献。那么其中他就创立了一个学说,叫什么学说呢?叫稳恒态学说。他说我简直就不可思议,你这个宇宙起始的时候就那么一个大爆炸,这个不可思议是两方面:一方面你这个物理状态就不可思议。你说是夸克汤,哪来这么多夸克汤?谁来煮这个夸克汤能煮出这么一锅来?所以这个物理状态不可思议。另外一个他说你这个物理规律也不可思议,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目前我们理解的物理规律在那个地方大概早就破坏了。所以他说你那个学说不对,我现在建立另外一个学说,叫什么学说呢?叫稳恒态学说。

收起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月亮绕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 地球自转的周期?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2.365日5小时48分45.5秒等于一个回归年3.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4.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等,不等于一个朔望月,27天7小时43分1 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一面朝着地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月亮的自转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B.月亮绕地球的周期等于月亮的自转周期C.月亮绕地球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D.月亮 地球的同步卫星,同步是指和地球的自转周期一样吗?那公转周期呢?同步卫星也和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吗?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多长时间? 月亮老是一面朝着地球的原因是:月亮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同 求天文知识太阳、地球、月亮的自转和公转周期,要详细数据.顺便说下太阳会不会绕着地球转,我知道不会,但有人非要和我打赌说会,还说一个周期是11年.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和另一周期 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 月亮和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周期分别是多少? 地球公转,自转周期和月球公转,自转的周期,地球密度是多少? 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月亮绕地球运动在地球引力影响下自转和公转周期是否一致 非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比较?这个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