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倾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1:49:26
怎样倾听
xu}n3˖޳sg `6kc`AsR$)RI$fVu+**Z[jÿ헉oL_lm|Llrd6`?}kimf.Ls(xf6>᷹k7cʬOO/+sq7/ws ^[ۋ/ٙ^ ONÓ'_ڛ<5J6[۸ne׳͸p'xL`p4ÓL:av4`Pf6Ó#MfVf(HF 6{>zy*ȼգmbX273oɰuc'I;Xbaw7NЖn Ao e /It˳rj+)`|JaQM0;͞Ѱ`s~r-iE]nYM,n6Ӡe*~wMmKp=}tz`[zf<ﶭ`fNSģ:cL+p}d_Up.t&(K<Fitձtu8ƀյt;|y [ɑ_T٧̚xif L !ՄVfߚ y'm.,l{`4a [8~6-JJ8$6^qPP>2og3hO1 CW:%Lt.LT/ .)陹sOc,"ݦ!465z7kau(3 4 AhP+ڊT!4ƽ708_k|s]W[\~CSgm j)P?l -d'2B3Xo8a{d`M 1V{FӿwEC&8'Ҭn14hsG\J>7dRLUc]~p ^7ߍ{49>x+A'Wb7>&|[^ P]B5Wx FtַS0U0$Rp8 Sk]g Ոk.ᥩ]r?VB|aEcBmkй-aeyy27 D0J-<ݩ0ǒ8=[|7MZP@ DN &yy~qhҏ6iA!䢬c?.= ,+od: |It%G=/$Qw?$!eW,V<xku/N!25"D̽pNԁ 3`n)*I^ʍ3Y|Bf\Vܖsn?.la`dӽյ2 &dƙiJ("@s;KӐiDloB(5B@-xܬԱNKt,L(I'\g"Ym^OG{Dc;XJ)M«'Ґg3#.+*|~=T-;zq\P$-3vL^0;$HktDE@'JٶxC Z]Z~xfyLхՈ)&jN yt 6[N}m,Mm$Δ +!ars0: O`{~,S[ūԔ* Z+A={-eoA/ [/=0SP(kYںzp. g;Pl I8߂T`1pc~3^68Ly^AWME^“|QAwk?}?c.vY;qP<&hєp)G1h3&gp1ޣ,Au4mg?TzR^)G&.U,]OK%h r_ytE ?=v._³Б@h|ߞ?@kR yϞ^S5` #"m"LѬ&8c Ȁ3+pJ`<15G& [OE:gcJ,00>Ӧ.g*U+#&_Pϧ 7*(fi9RbJ %f5I8Ī2 DXEcElC%nZwh = r7!Qn<e:.(f݄*tJ?n@Qyu9s$: hsJ$b=c*‰K_& 2`T"5C.b&!nc\H#=f $}Ƴ h= D0J}٥+-RBi/K V{p+QqeiAW=0DK3caֻ(`A*Nz]]4GWD d+y;EIAJe?Z"C?c}O6["`@: bƣþj"_1d'/a,SQLhK͝jޞԞk7:Jݞ|sGEj5?Z/]=8}tsD\B6h.a!yAcNqb*6ݏDBȀ+o;=/ѯðXS]F8NV5zxԽ*Fkh&{*nx ;W 1 T1۾s0tE$z&ۦ;v=[_),452A,Hzs/BևoǗ{-jLIhYMQ2mX(XD|яCͬ'H:+=ڷeq/T{+?c$qʹ~ XpOֽjv! 5):B4.ӥ2QNź0>JF HbE)~Ua=c*7ʪ-sE0~{WTJ^mwf.X/> d,wyx|RK(+'o=L0<hRHڝ=e4dg1;4 dȒ= Л͂ezO)\:8)LFc k1uoL3X>e] භ`6eDSޙaVYoYPb3RoDz$[ hj]T?<&%Y 35gk3bЙG5M= du)DB^&dٹn "/Ax疳p,^~ /DK`Kٺ ݮ̒xOKʝ dY cĔarj-ܚֶ3OXMp-Hp4jUUo><8-.ш5 3 c=Ƞ/.Y jg>'cJ. uk C 5g9A "ʃœO|)>GiJ<;9 (\BRv@GB`FȬZ߫[2TWy T4WJ0dZ9=3jK097ċ\(=pv̶b5 Fviob7UՊ(%+r~,1/7ߠL:,r˄%Q;MP2]Li'cLE%1%/X(d5"đ ~{UZŲ &1=9'5PHu (P PVSztozp`e,%2k!oz 5C J7W ^ѕUB^M`&q ,+Fx1y5# TVӁ)4B1A:rhf}oVݦ62 rVVu%~An H5DGy6'h6K3DAt={v-UŰu#!SUnc0oQթ| ; FakJFiZɕ\rvnM!;B/ib(I0)T%sL:,.m*i +F1oCAWg^P~aF'e4d<<%!*!J>X3CRzEHɻfH h%-Zl7jR6+`M')hMZѷ&R[rnM4saf\uD!җBWGc+jԚңY—K^rәxaA{ KH]/O)V5m6 _ʎGSM&]hu[Ёlg9o|~Xd~fK mIz;Iҕ9&k ] w[t-[f jd RywEd~K6#n7@cl.9v9 Kŭ͕@G`/O[*`Sנ;˼z6R\I)Fo dFA?NZ#"rL6ۤ<*7%+#02 NShvxfeq%=D|g/v 5s7׫XsNnɵ1 bN6Л7zlj75K7+ ⷇!/~ķZNˆdOynJ~$Y&˷`Ӗ۪cmDA7.ɳڣDb/gYhxf)үOiЖ2YT U)3> Ϸ#@c}ᶜgu ~'IߚUZdy_مnmp\iYv%i:iW3 8{S@k;xOCgϝKN}H{?P=.Go_WIRE&Mq3-*zՄgWU*jt%cV+OSEh $r6*h+rԩd5n ӱe|B_ "&2'`z.m& onM/:,sPU{0!*6)aE!h2qt0/b{UĻZԜis зG[𴮨uj(޲z[TK>-@./n.ŵ!7΂^R[P(Ku ;E(ljj"' ^є$&VsՆ0^CZi!(F\d:|+6f/SLeӐ;i۹TJa-C%bMWX3xOkߊ-O7 t_Nr@R$acWU؏p}$9Tqc_  6?cStOCKj kXC 9xĈO;F/@C&fb,vрtΰ 2ӰjtUZ^≋"a*8o,Ơуq<f3JD.h+3g48ow69q-h| ^ʌTyD[]FFimXG˕YiMhQwLyR ]kĢ`+ -8KM$T}^|*i?^QVDpmcŠɏh/o$ !J]sW[{j^$1VK=C  cԺ{,;t[!W"±PeBhGn'6c 9񡻒_:uuaG廊Nx=@9&Z^I_tce~rp5Ǿ_5[`l&, 7d$>Ynp/GYړ]|W>J}8cktmW)yN^-}NwŒXwxΪ~oOG&M º򒇶Pڲ17;M6n1;kԕa4 ;C 0RL«c|k2$$pq:,qzmf{fU&?sAԄ~4j ƥ4N8?x=:oKgEHN;]!-V+T '5sxq4R=&It?>2U S|1KR6y[k6:S1`IEWۂ%dOj-g]2{îԎXo_ 1֭.;Ib%C3_X.rIHE,-٪=sGL1YJ5G6NҞ(UǬ">Ϋj>:XyCDH \*W}3t!8Z;PK WaXda9lEf렡O9= !]]f{tGǜz ʖި<X9%DUoJofZ7-pĆN$]ݫֶwO Ar|;^ % nz4c+0ZMKa1cN]TAkUW7fe?/~,K`\gXbӦuȢ_s%Xף$a]< ]1Qɳ@}YeB<%>:wU}&h~G`\r[~:vg1A1ܪscxt&aUf+1M(S jm m)|i.e}ZHMr/9yUv%kĬftۦOLyֲ ! Dн#y)wO =ëSc> fp^|HZfʣ5+;_Rtp%VV,y[NOnZ^s'b"D ;{s=aK)i< JczDnʾW=5G_)TW7l[.: 6@e ?$b&rHaH6\֓R.[aᔛtZ K f%Fod86_8 ?c3kgQ)ǻT'uē4[Z9M LDMT"NJXj<$3d%<#BH&$D준KniLQ* Pw'a%Xl #j#g m&jǕ] .DA\1MI0Y+}eV݇ /hMw.Fj6<_LJ(4.I>s5FcR??^

怎样倾听
怎样倾听

怎样倾听
我们的前辈是很讲究“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这当然是经验之谈,欲削而无刀斧,欲渔而无钓钩,结果只能削不成也钓不来.所以,最少也要“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为将者,不经常磨试其刀剑弓弩,不驯育其跨下战马,乃至弦朽剑钝,马不堪驰,岂非求死之道?所以,听者,务使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此即所谓“利其器”也.很难设想,一个耳昏目迷,恹恹沉疴之人,能够很好地听,很好地思,很好地从听的中间获取知识与情报.故此,听的大前提,就是保证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正常的思维,特别是保护耳朵,失聪之人,显然是谈不上听,也就更谈不上怎样听了.有剑不会用,有马不会骑,等于无剑无马;有耳不会用,听了不能吸收消化,等于无耳.所以在“利其器”之后,至关重要的就是学习应用这些利器的方法.\x0d用什么态度听是听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世界上有很多人,听若不闻,闻而茫然,其原因大多是出在听的态度不对方面.由于听的态度不同,几个人同听一个人讲话,有的人可能受益非浅,有的人可能略知其意,有的人则可能“瞎子点灯”——白费蜡,白白浪费了时间,结果一无所得.更有些人,由于听的态度不同,在听了同一个人的讲话之后,有人举手加额,感激涕零,认为对方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我,我应如聆纶音,身体力行.而有人则认为对方是故意地污辱我,贬低我,我与之势难两立,必须伤之而后快,而那些污言秽语,我则必须拒之而后已.这两种态度,前者叫做“从谏如流”,后者则称为“拒谏饰非”.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具有这两种态度的典型人物,是数不胜数的.例如曾被毛泽东同志提到过的“宋襄之仁”的故事,就是具有病态的、非正确的听的态度的突出代表.春秋时著名的“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当时的宋襄公野心很大,想继齐恒公之后,称霸中国,乃强迫滕、曹、邾、?诸小国于公元前641年在曹国之南进行盟会.这个小国的国君仅仅因为迟到了,宋襄公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居然用?子作为牺牲,祭了水神.当时,宋国的大臣目夷就苦苦劝解说:“不行,不行,古人就主张小事情不应当用大的牺牲,何况是活人,更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所谓祭祀,无非是为求福罢了,用杀人的办法来求福,神仙即使有知,也不会来保佑你呀!再者说,国家的重大祀典,都是有规定的,并由宗伯这位官员来掌管,怎么能胡乱来呢?雎水的河神,不过是民间传说,您今天干这种事,谁肯服你?前者,齐桓公主盟了40年,从没有干过这种事,可您刚一举盟,就要擅杀诸侯,献媚于妖怪,依我看其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如何能成大事!”哪知愚蠢、狂妄透顶的宋襄公,此时只想在小国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以为杀鸡自然会吓住猴子,目夷这家伙显然是在扫我的兴致.于是根本不听目夷的良言相劝,硬是把?子抓来杀掉,然后再煮熟了,拿来祭奠雎水之神.这一来不要紧,各路诸侯一下看清了宋襄公的面貌,到会者全都离心离德,各怀异志.首先是作为地主的曹国国君曹共公,认为宋襄公残忍暴虐,与他共事是十分危险的,于是干脆不尽地主之礼,带人回首都去了.宋襄公眼睁睁地看曹共公走了,心急火燎,传令发兵伐曹,结果在城下相持了三个月,宋襄公没讨到半点便宜.同时,郑、鲁、陈、蔡等国又都和楚国结盟.宋襄公一看大事不好,只好灰溜溜地收兵回国.经过这一番失败,宋襄公丝毫没有吸取不听人好言相劝的教训,求霸之心不死,又想通过与楚国的会盟,来夺取霸主的权柄.这时大臣目夷又来进言,他说:“楚国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大国的支持,安肯把霸权拱手送我?上次我们失德于小国,身单势孤,失败是肯定的,请您三思.”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宋襄公,听了这番话,又以为目夷是在为自己的事业泼凉水,散布悲观情绪,哪里肯听,硬是在公元前639年,与楚、齐、陈、蔡、郑、许、曹等诸国会盟于鹿上(在今安徽省阜南县附近),然后又会盟于盂(今河南省雎县西北).正当宋襄公喜滋滋地做着要当盟主的美梦时,果如目夷所言,就在会盟的地方,在楚国预先设置的埋伏下,当了俘虏.楚成王当着各路诸侯的面,堂而皇之地数落了宋襄公的六条罪状,即:第一,乘人之危,伐齐之表(即乘齐国国君刚死的时候,出兵伐齐);第二,折辱诸侯滕子;第三,用?子作为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祭祀河神;第四,无故伐郑,以强凌弱;第五,一心图霸,不自量力;第六,妄自尊大,不懂礼貌;弄得宋襄公直如落汤鸡一般,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楚军押解宋襄公发兵伐宋,幸亏大臣目夷和公孙固,协力相助,并扬言“国人已立新君,誓死不降!”楚国见奇货既不可居,进攻又占不到便宜,于是托鲁国的君主鲁僖公出面做中人,同意放回宋襄公,条件是要尊奉楚国为中原盟主.最后终于在薄(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再次聚会,楚国释放了俘虏宋襄公,而宋襄公则在屈辱的文书上签了字.在会上鲁僖公慷慨激昂的致词,使宋襄公受到深深一刺.他说:“要当盟主的人,必须能广布仁义,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只凭兵力和诡计,是难以持久服人的.宋襄公回国以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不但当盟主的野心未死,就是这次被俘的“业绩”对他那日日都在膨胀的虚荣心,也难以忍受,于是总找岔和楚国较量.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郑文公到楚国去行朝礼,宋襄公就想借这个机会去讨伐郑国.大臣目夷又苦苦相劝说:“郑楚关系正亲热的不得了,咱们去攻打郑国,楚国一定会来援救,我国两面受敌,只怕难以取胜.”宋襄公一听立刻触动了痛处,他暴跳如雷地喊道:“我之所以伐郑,正是要报楚国上次辱我之仇,你怎敢阻拦,乱我军心!”于是留目夷在国内坐镇,自己率领大军径向郑国杀去.郑文公得到宋兵进攻的消息,立即向楚成王求救,楚成王召集部下商讨对策,大将成得臣献计说:“救郑不如直接伐宋,宋国以大量军队进攻郑国,国内必然空虚,乘虚而入,以逸待劳,必胜无疑.”楚成王很赞成他的办法,立刻命成得臣为大将,兴兵伐宋.宋襄公正与郑军相持,听说楚国派兵去攻打自己的老巢,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随即放弃对郑国的进攻,回军与楚军相持于泓水(此水已干,故道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谁知此时宋襄公忽然心血来潮,一反杀?子祭水神的蛇蝎心肠,突然大讲起“仁义”来,估计这极可能是听了上次鲁僖公在薄地发表的那通言论的影响,想以“仁义”为招牌,来捞取政治资本吧.于是,他让人特制了一面大旗,上面绣上“仁义”两个大字,扛着它走上战场.当时,楚军屯于泓水之北,宋军扎于泓水之南.天刚亮的时候,楚兵开始渡河.宋国大将公孙固看到楚军渡河,立即向宋襄公建议:“楚军在天明的时候才渡河,显然有轻敌之心,我们如果乘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发动攻势,这就等于用我们的全部兵力,来对付一半的敌人,一定能稳操胜券.”“半渡而击”,这原是兵家的常识,公孙固的建议不用说是绝对正确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宋襄公听了之后,却暴跳如雷,大声喝道:“你难道没有看见我军新立起来的忠义大旗吗?信守仁义的堂堂之师,岂有乘人半渡的机会去攻打他的道理!赶快与我退下!”这一下弄得公孙固和其他将领如同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得愣愣地走开.不久,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但还在旁若无人地从容布阵.这时公孙固又向宋襄公建议:“目前楚军正在布阵,还没有成列,如果乘乱出击,也还有战胜的把握,请您快发布命令.”这次宋襄公听了似乎更加生气,“卟”地向公孙固脸上吐了一口,怒斥道:“呸!我难道能贪图这一击之利,忘记那万古不变的仁义吗!寡人堂堂仁义之师,焉有乘对方未成阵之时进行偷袭之理!”公孙固气忿失望之余,只有暗暗叫苦.待到楚军布阵已成,但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盔明甲亮,兵强马壮,宋军皆有惧色,宋襄公看着也有些发毛.但是事已至此,只有硬起头皮,率军向前.无奈强弱悬殊,斗志不同,没有多久,宋军就支持不住了,宋襄公身上也受了多处创伤,右腿上还中了一箭.幸亏公孙固是位“万人敌”,拼死冲入楚阵,总算把他抢救回国.宋国军马损失惨重,军器辎重,委弃殆尽.宋襄公逃回国以后,躺在床上养伤,宋国战死军人的家属,怨恨宋襄公乱讲仁义,贻误战机,断送了自己亲人的性命,纷纷拥到朝门外抗议叫骂.宋襄公听了以后,还表示不理解,深深地叹口气说:“唉,君子不重伤、不杀年老和年幼的士兵,这是仁义的准则啊!寡人以仁义行师,为什么得不到国人的理解呢?”后来这话传了出去,惹得全国上下一片好笑.不久,在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也因伤重而死去了.由以上情况来看,宋襄公可以算是最缺乏正确倾听态度的人了.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残暴不仁,根本不讲任何仁义,居然杀死一位并无大罪的小国国君来做牺牲,去祭祀迷信的河神.当大臣目夷劝他不要这样干,要注意仁义和影响的时候,他一点也听不过去,只是一意孤行.后来当他吃了大亏,受了大辱之后,又毫无原则地施行起仁义来,盲目地执行他的“仁义之师”的蠢事.当手下将官劝他半渡而击,未阵而战之时,都被他拒之耳外,用“仁义”的大牌子挡了回去,结果是大败,受伤而死,其表现形式依然是什么也听不进去,仍是一意孤行.由此可见,宋襄公听人说话的一贯方针乃是一意孤行,来者皆拒,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当然是听不进任何有用的意见的.事实证明,凡是有这种毛病,持这种态度来听话的人,就如同无耳,形同无脑,听了也和听不见一样,可以说是典型的“听力盲”!\x0d有正确态度,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否则就只能沦为纸上谈兵.事实上态度与方法是很难划分得清清楚楚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更抽象、更概括、更原则而已.因此,防止偏听,注意兼听,正确处理兼听与专听、分清兼听与偏听之不同,理解“有听无类”与耳朵根子软的区别等等,其本身就有浓厚的方法论的意味.故此,我们既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听的态度,也要理解为是一种听的方法.谈到具体的听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抓住要点,去粗取精.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往往要有很多铺垫,例如客气话、自谦话、感情话,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支支唔唔,藏头露尾的话.这些我们不能不听,但在最后必须加以梳理,把“水货”滤掉,把“干货”留下.于是,这里就有个“听”和“吸收”的问题.谈到“听”,就要有个听的架式.而这架式的主要之点,就在于要使一般的说话者认为您这位听话的人是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在听、想听、要听的.这样,才能使对方消除顾虑,打消戒心,“竹筒倒豆子”,一下子把心里话都吐露出来.有些书上讲到听话时的表情要庄重,两目直视说话的人,不时颔首称是.无疑,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如果真照这样架势去生硬的模仿,就一定会表现得很不自然,说不定还会吓住对方,使人家不肯“倾囊相赠”.事实上,听的态度最主要的是要自然,但不能浸入沉思.所谓自然,就是要从心坎里树立起想听,愿听,真听而非得听的真感情.只有当你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真正地转向这一方面的时候,你才不会造作、生硬.而造作的、生硬的态度是装不出悉心敬听的样子的.所以,与其拼命想去装成虔心静听的样子,莫如进入发自内心的,就是想听的境界,而不去管自己当时的表情是一种什么样子.叫人讲话绝不是演戏!解决了听的前提和准备之后,面临的就是吸收问题.首先,吸收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没有选择、没有重点地吸收实际上是什么都吸收不进来.因此,吸收的首要之处,就在于要先养成很快抓住对方讲话重点的能力.泛泛而听,囫囵吞枣最是听的要害.如何养成自己的分析和分辨能力呢?这要在两方面下功夫.第一,是从书本上、学识上去培养这种能力.诗圣杜甫在谈论做诗时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这话挪到培养听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方面也适用,那就是:“读书破万卷,轻重自然明!”读书破万卷当然不是希望把人读成书呆子,因为,那样一来,轻重就更明不了.所以,读书首先要能活读,要多思、要通过文字去寻求其脉络,并通过这种寻求和分析,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次是读什么?笔者认为“开卷有益”,确实有理,但若从提高分析能力来讲,则应当扎扎实实地读一些有关逻辑学、心理学、数理逻辑等方面的书籍.此外,一些寓言、笑话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对一个人却能起到活跃思想,增强判断的能力,所以不管对于大人和小孩,都应当时时涉猎,多读多看,细细咀嚼.读书时的边读、边想、边咂摸滋味是极其必要的,只读不想,是造成书呆子的主要病因,不可不防.“读书最要,要的坚持!”一切成功都在于坚持、有恒之中.要想读上三本两本就见功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则不啻痴心妄想.只有踏踏实实,循序渐进,通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急于求成无异于自己给自己泄气,世上有数不清的人从读书的战场上败退下来,其原因就在于此,这是要坚决防止的.通过读书,提高我们的分析和分辨能力,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判定和判断的能力,通过读书,还可以提高我们听懂、听清的能力.总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打开听话能力的窗户.当然,知识绝不仅仅限于书本,丰富的、正确的社会实践,同样也是宝贵的知识.所以太史公司马迁才提倡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知关门闭户地去寻章摘句,而不懂得活学活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用生活实践来校正书本,这种书读来只能是负担,于听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我们常见读书破万卷的人,形为木讷,耳塞目蔽,直同木偶,听别人讲话如听外国语一样,这就是死读书的结果.京剧中有出《十三妹》,剧中人安骥是位青年书生,堪称饱学之士,但就是读得太死了.他父亲被赃官陷害,他携带三千两银子和老仆华忠到父亲的任所去疏通,临走家里人嘱咐他:“逢人要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原是他在路途中处处慎谨行事的意思,哪知这位书呆子却死记硬背,完全错领会它的意思.在途中他雇的两个驴夫见安骥是个“雏儿”,华忠又年老体弱,有意杀人越货,抢劫他的钱财,这事恰被侠女何玉凤(即十三妹)发现,对安深表同情,于是和他同住悦来店中,并借故询问安的姓名、去向,不想这位公哥儿呆性大发,直接套用“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公式,硬告诉人家自己姓“盖”(即“宀”,从字形上说,是“安”的三分之一);又因为由北京到淮阳有千里之遥,一三得三,结果只说“打从三百里而来.”似这样荒唐的话,当然骗不了精明干练、久走江湖的女侠客了,结果被她一一指出,弄得这位不会听也不会说的安公子,冷汗出了一身又一身.由此可见,书呆子是抓不住听中真谛的.如上所述,听首先要学会接收和选择.接收就是尽量把必要的信息都收进来.这就是训练听的能力.摆正听的姿势,树立听的决心,真正认识到听的重要.具体到听的时候一心不能二用,不干别的事,不想别的事,不走神,不打愣怔,务求把对方所说的话、特别是重要的话全部接收下来.如果我们没听之前就抱有看不起对方,或对自己过于自信的想法,那当然就会听不进去对方的话.所以,我们前面讲过“有听无类”的话,那就是,不以人废言.所谓“不以人废言”即指:不以人轻废其言、不以职卑废其言、不以人少废其言、不以学浅废其言、不以异族废其言、不以彼此关系的好恶废其言.这实际上也就是具体的“兼听”,实际的“广听”.在听的时候,首先要消除的是做作,我们应当集中精力去听,而不是去刻意地摆布“文明”,“真诚”的架势.“心诚则灵”,听诚则自然.如果在听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和思想主要在研究应有何种表情,哪些架势,则势必会影响听力,妨碍记忆.我想很多朋友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即在听的时候愈紧张就愈听不清、记不住.在听的过程中一旦走神,漏听一段,就会如串珠断线,满地收拾.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最自然、最真诚、最礼貌的听法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地去听,而不顾其他.当然,在听的过程中,最礼貌的做法,也是最有利的做法乃是洗耳恭听,在别人讲话当中,尽量不打断对方.打断别人既是不礼貌的行动,也是破坏说话人的思路和分散听话人注意力的最有效的行为.静静地听,及时地条理化和分析,努力地记忆是听的三大要素.有的人在听的时候有做记录的习惯,这在听领导、专家系统的讲话时颇有必要.但是,正确的记录方法应当是择要而录,适当注解.那种不分主次,一概全收的记法显然并不可取.原因十分简单,即使听的人采用速记,记的速度也远远赶不上说的速度,希望一字不遗地把说话人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斤斤计较于此,就必然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人只能对听的话挂一漏万,这种听的方法显然是不足取的.抓住重点,是听话的重要本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上面所谈诸点之外,关键在于多多实践,逐渐积累,熟能生巧,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中,您就会尝到甜头了.除此之外,有效的听的方法还包括:多长几只耳朵听.从而增加自己听的功能,肯定是有心于听的人的迫切希望.但是,谁都知道,从生理学上讲,这种希望是不现实的,但是从听的方法上讲,这种希望又是有可能的,其办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广听、兼听,随时听,随处听,要做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就等于多长了几只耳朵.据说,有一位先生A,坐在酒吧里散心,但是他的耳朵与脑子却没有闲着,不时地听着周围人们的议论.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听到阳庄有一位先生大发感慨,说是他的故乡C县,板栗丰收在望,但却找不到销路,因此大有“栗贱伤农”之势.A先生听后立刻想到B市板栗稀缺,价格上扬的事.于是,当即做出“C栗B运”的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结果一战而捷,不但A先生本人获利可观,同时C县与B市也因此受益匪浅.通观此事,岂不比生理上多长一双耳朵更为有用?有的人虽然生就一双耳朵,但是只当摆饰用,只做耳环架子用,一切信息全都穿耳而过,左耳进右耳出,任何有用信息完全不予留住,又与无耳何异?所以,善用耳者,无异多生数耳,不善用耳者,等于未生一耳.至于耳的功能,也同其他生理器官一样,用则强化其功能,废则退化其作用.深海之鱼,长期生长于黑暗环境之中,双目久而久之全部退化,其道理也在于此.想方设法听.其实听也并非易事,有用的信息也非俯拾即是,想听什么就有什么,要听什么就能听到什么,而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想方设法去开发“听路”,增加听的信息来源,甚至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情况下,设法把一般听不到的也听到,这才算具有听的本事.想方设法听古已有之,在政治、军事、经济、技术上有探听、刺听之谓,说明白一点儿,这就叫间谍.在一般人脑子里,间谍可不是个好词儿,似乎一当间谍,就与小偷儿差不多,是抬不起头,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从技术上看,对于这些方面间谍实际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间谍,整个的说就失去了一些信息交流的路,对正确决策,肯定有重大影响和损失.我国的军事间谍工作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说早在夏朗初年就有了职业间谍.《左传哀元年》记载:“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遂灭过戈.”这是说,中国古代曾经治水的禹,虽然有大功于国人,可是他也大大发展了私有制,变禅让为传子,把“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私”,当时已有不少部落不服.等到禹死了,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子.这时就有一个叫做益的部族首领,他为了维护擅让制度发兵与启交战.启打败益以后,又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族对启夺位不服,起兵反抗,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最后把有扈氏也灭掉了.即使如此,启的位子也并不稳固.等到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之后,情况就更不妙了,因为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结果没多久,就被人推翻,出现了“太康失邦”的事件.”太康的儿子夏后相更不成材,于是射日的英雄后羿就把他推倒了.可惜后羿也不是当统治者的材料,终日以田猎为乐,不修政事,最后被他的徒弟寒促杀掉,并命令自己的儿子浇把夏后相也杀死了.少康是夏后相的遗腹子,禹的第四代孙.当他父亲夏后相被浇杀死时,他的母亲后婚从墙洞里逃走,跑回自己的娘家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并扶养他长大.少康长大以后,当了有仍国管放牧的官,但他随时随地都没有忘记浇的杀父夺国之仇.浇探听到这个消息,就派自己的亲信椒去刺杀少康,谁知行事不秘,被少康又听到了消息,于是他又逃到有虞国去躲避.有虞国原是夏国的属下,因怀念夏而收留了少康,同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他,还封给他绝邑之地.至此,少康总算有了自己十里见方的土地和五百多个奴隶.他就在这个基础上,收集余部,广布恩德,开始恢复夏王朝的计划.与此同时,少康为了了解浇与寒促的情况,寻找报仇机会,就命令心腹女艾到他们那里去充当间谍,刺探情报.女艾在寒促和浇那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了各方面的信息,工作极有成效.他打听到浇花天酒地,不干正事,每天晚上都在一个叫女歧的寡妇家过夜,实际上这个女歧还是他同父异母哥哥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嫂子.少康得到报告后,就派人去偷袭浇,可惜未能成功,只把他的寡嫂女歧杀死了,浇侥幸跑了.后来,女艾又打听到浇现在正沉溺于田猎,于是他也领人扮成打猎者,乘机刺死了浇.少康随后发兵杀来,把寒促也斩了,又杀了浇的弟弟,最后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少康中兴”.少康中兴得力于女艾的间谍活动,女艾的间谍活动则得力于刺探,说白了也就是到处打听,然后再对听到的话进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断.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他的巨著《孙子兵法》中专列一篇,讨论用间问题,也就是第十三篇《用间篇》.孙子把调查了解,提得很高.他在第十三篇之首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俸,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受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予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如敌之情也.由此可见,听有多么重要了.孙子认为,不会使用间谍刺探敌方情报者,是劳师费饷,祸国殃民的“不仁之至”者,不配做将领,也不配当人主.您瞧,他的思想多么现实,多么先进!同时他又指出:先知不能靠经验主义,也不能靠迷信卜筮,更不能去求之鬼神,而是要“必取于人”.怎么必取于人?首要的就在于多问、多听、多借助视觉与听觉器官,获取第一手材料.当然,我们这样说,并非让人人去当间谍,但又希望人们时时、处处都要有间谍那样对听的认识,保持敏锐的听力,这是听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